试议行为下的政府公信力弱化及路径
时间:2022-12-19 10:12:09
导语:试议行为下的政府公信力弱化及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政府公信力的发展现状
(一)政府公信力的弱化趋势近年来,各种突发事件成高发态势,对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政府公信力呈现递减的趋势,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正如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所指出的,“工业化和科技的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人口膨胀、社会治安、环境恶化等诸多社会问题,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了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客观上引发了政府的信任危机”。另一方面,那就是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公众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特别是伴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透明,公众对政府期望的增长与政府不能有效地满足人们的期望之间形成了越来越突出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存在,其中不乏政府职能超载的影响。虽然我国还没有如同西方进行连续严密的民意调查,但这种公信力的下降还是通过各种突发事件反应出来。事件“发生——隐瞒——瞒不住——虚报——谣言——被迫公布真相——民众谴责”似乎已经成了某些地方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固有准则。政府在事发后的第一反应是封杀言论和信息,造成了民众对真相的猜测和质疑。等到迫于压力,不得不公开信息时,政府的角色难免会陷入被动,民众的质疑也因此指向政府的公信力。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法完全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而对突发事件,我们过去大多采取先封锁消息进行“冷处理”,等查明真相后才由有关部门通过媒体发通稿,公开事件前因后果。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公众不能迅速从正常渠道得到信息,就会转而求证于其他渠道,而那些不规范渠道往往是谣言的源头。正确意见不去占领舆论阵地,谣言就会去占领。在突发事件处理中,政府行政行为失范,再加上个别部门党风、政风和人风不正,对突发事件处置失当,致使危机扩散、复杂和失控,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或不良的严重后果,直接造成政府公信力的流失。
(二)政府公信力低下的具体表现第一,政府行政行为违法,权力异化,行政寻租。由于行政行为规范的缺失,公众对政府和国家的期待和信任度越来越低,如滥用行政审批权、行政处罚权等,这无疑会增加政府在社会秩序管理活动中的负担,对国家的有序治理也产生了过多的负面影响,还有部分官员利用行政权力追求经济利益,视“公权”为“私权”,导致行政权力异化,寻租腐败滋生,更是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第二,制定政策缺乏科学的依据,政策执行缺乏稳定性、持续性。部分官员在行政决策上,大搞“闭门”决策、“拍脑袋”决策,有时更是无视法律规定,违规决策。有些决策不走法定程序,不听取群众意见,不进行专家论证,不实施风险评估,留下了一大批“豆腐渣”工程,劳民伤财,怨声载道。而且在政策执行中,政策多变,朝令夕改,行政权力任性,政策制定缺乏严肃性和连续性。第三,政府职能定位不合理,存在许多“越位”、“缺位”、“错位”现象。政府职能中责、权、利划分不合理、不明晰,并且职能设置错综复杂,划分不清楚,导致发生重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时,政府官员相互推诿,互相推卸责任,才使得在行政过程中存在许多“越位”、“缺位”、“错位”现象,该管的事不管,不该管的事又管,造成行政行为混乱,降低了政府公信力。第四,“政绩风”盛行,大搞“形式工程”、“形象工程”、“造假工程”。政绩是政府官员的工作实绩,是政府官员考核升迁的重要依据。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为了追求“政绩”,好大喜功,不考虑实际情况,不顾民众利益,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造假工程”。一些急于升迁的官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效益,将本部门的注意力和资源全部投注于经济绩效的追求上,而不是放在民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这些都加剧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
二、政府公信力与政府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一)二者的因果联系人们往往是通过政府的行为去认识和了解政府的,基于此认识,政府的行为自然而然成为了人们判断一个政府是不是一个高效、便民、合法、负责任政府的切入点。如果政府行政行为得当,行政效率和质量就会提高,人们满意于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公信力最终会得到提高,人们对政府更加信任,反过来会支持拥护政府的决策,如此这般便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循环。反之,若政府行为失范,人们便不会再信任政府,这样不仅会增加行政成本,而且还有可能激化政府与民众的矛盾,滋生不稳定因素,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二)二者的相互作用良好的政府公信力,可以有效降低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行政成本。我们可以从政府运行的成本来分析政府公信力与政府行为的相关性。政府从其本质上来看,是从事公共管理的国家机构,其运行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而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政府进行这些活动是需要成本的,即政府行政成本。政府行政成本不仅应当包括政府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中的最终消费支出(人力、财力、物力),还应包括政府决策行为所引起的社会资源损耗的成本。政府公信力越低,其行政行为所花费的行政成本越高;反之,政府公信力越高,则其行政行为所花费的行政成本越低,即政府公信力与政府运行的行政成本呈反向变动关系。因此政府只有履行承诺,遵从诚实无欺的信守行为,才能取得公众和社会的信任、拥护,提升政府公信力,从而积聚执政资本,才有可能高效率地运用其成本资源,降低行政成本。可以说,“政府信用是政府的生命线,也是政府构筑善政的资本。”
(三)二者的协调关系政府公信力和政府行为是一个政府的“一体两面”,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政府公信力是一个政府的无形资产,它代表着一个政府的形象和灵魂,而政府行为则代表政府具体的工作内容,它是具体的可见的。良好的政府公信力可以为政府行为地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坚实的基础,同时亦可帮助政府治理社会,提高社会整合度,促进社会安定;而政府行为则是形成政府公信力的直接促成条件。二者相互协调,有利于建构政府与公众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树立政府权威,提高社会整合度,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重塑政府公信力的对策
(一)合理定位政府职能其一要改变政府包揽一切的管理模式,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转变,将政府职能定位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提高行政管理的质量。其二要科学划分政府职能,使政府行为在其职能范围内进行,管好政府应该管的事,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就是政府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并在其“可为”上发挥最大效用。[5]如此政府便能集中精力做事,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政府公信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二)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公务员作为行政管理活动中个体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与广大人民群众接触最多,具体承担着与社会和公民交往的任务,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人民对政府公信力的认知,可以说他们就是政府部门的形象的窗口,因此强化其责任感,增强其道德素质十分重要。因此,为维护政府形象,重建政府信用,必须加强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让他们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并以服务于民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各项行为,真正做到权为民作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推行政务公开透明大力推行政务信息公开,增强行政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理所应当地有权知道政府工作的有关信息。而现实中,政府工作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这是近年来突发性群体事件多发,政府与公众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应积极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和透明的力度,加深人民对政府的理解,树立政府信用形象,推进信用建设。
(四)严格落实依法行政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建设已经相当完备。而建设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前提是规范政府行为,建设法治政府,它要求在政府的任何行为中,都必须以宪法、法律及其精神来为人民服务,使人们形成对法律和制度的信仰,并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体现政府的诚信。也只有严格的依法行政,不徇私舞弊才能向广大人民证明我国政府的公平公正性所在,是政府与广大公共形成良性的信任互动。
作者:丁潇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上一篇:农村基层社村共建工作意见
- 下一篇:工商局食品安全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