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公共管理中的思想
时间:2022-11-28 08:36:28
导语:试议公共管理中的思想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敬”、“慎”思想对公共管理活动的启示
我们不难看到《尚书》中存在着这样的一观念,即敬、慎是传统中国社会治理所应当有的行动指导。当然后来儒家讲个人的修身,由此而讲“涵养须用敬”以及“慎独”等,敬和慎成为个人成德一个基本方面,可以说是后来敬、慎观念的发展了。在《尚书》中,首先是古人对于天的信仰,天之可敬畏,政治统治者的合理性来源于天,天子诸侯之位是为“天位”,官职是为“天工”,礼乐纲常为“天秩”“天叙”,民众也是“天民”。其次,民众并非君主之私产,其既是一国之民,又是“天民”,而受天之眷顾。民众对于不合理的政治的反抗被认为是天所赋予的权利,《尚书》所谓行使天之“威罚”是也。最后,基于天之可敬畏,民之可敬畏,要敬慎治国的法度,这在《尚书》中被称为“宪”“典”等,要敬慎君主所要的命令,要“敬授人时”,要慎用刑罚,要敬慎地教化民众等。《尚书》中敬、慎的传统在社会公共治理中不可或缺。政府公共管理者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因而,敬慎同样为公共管理活动提供了行动准则。《尚书》指引下的公共管理活动应具备以下理念。
一是敬畏民众。这条原则的核心在于确立规则使拥有政治权力者对民众存有敬畏。在《尚书》中源于民众之为“天民”,代行天之赏罚,拥有革命的权力,这样君主便不得不对民众心存敬畏。西方现代民主政治是通过法律确立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约和监督机制。相较之下,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民众之可畏的确立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基于对上天的信仰,一是借助民众的革命。后来汉儒发展出天人感应的思想来制约君主,但这种方式的明显弊端在于没有现实的制度约束。上天的信仰在很多君主那里是没有作用的,而民众的革命尽管有其惩罚性的作用,却具极大的破坏性。所以要确立一定的规则使得拥有政治权力者对民众有敬畏,核心的问题就在于怎么样使得民众对于权力者拥有常规性的制度性的制约,否则难以想象权力行使者为何要敬畏民众。二是敬慎权力。对于权力的敬慎,是现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源之一。阿克顿勋爵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近代西方政治学家们认识到“权力”这一东西的可怕,它可以决定生死、贫富;一个人拥有权力,可以获得金钱、美色,也便有人为其高唱赞歌。因此对权力的反思是西方现代民主政治思想的发源之一。
《论语》中有“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亦可以丧邦”,权力的运用也是如此。现代公共管理者需要对权力的敬慎,意识到自己所行之权力关乎国家的兴亡、人民的幸福与否,也要意识到权力的行使所应具有的限度。三是敬慎宪法。《尚书》中有“慎乃宪”。“宪”即是“法”的意思,也就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则。《尚书》中有《尧典》、《舜典》,“典”训为“常”,意即是治国的常行之道,这两篇称为“典”,可见儒家认为其就是政治的根本法则。《尚书》认为对于这样的根本法则,要谨慎地遵守和践行。现代的“宪法”概念,尽管也有治理国家的根本法则的涵义,但更多地是法律规范的涵义,如此便有了客观化的涵义。除此之外,对于法律的施行、政令的颁布、官吏的选拔等等,现代公共管理也是需要敬慎的原则。
二、结语
作为一种心灵治理的敬慎社会初始阶段,人的自我意识还未萌发,对传统、法度、道德规范具有天然的敬畏。这为道德和宗教的调节提供了精神条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发现了本我,强烈的自主性调动了积极性,技术因而得以进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物质条件的满足和个人欲望的膨胀带来社会的不公和道德良知的败坏。这种情况下,德治理念亟待复归。在道德和法律的之外,更需要一种信仰对人进行心灵治理,改善人的心志,激发人的善端,激活人的利他性,恪守法律和道德,最终实现彝伦攸叙。《尚书》中的敬慎思想就是心灵治理的良方。
《尚书》中还有很多公共管理应承续的优良传统,但《尚书》所蕴含的为政之道,如德治的生成环境,是植根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产生的。也就是说,这种理念有很大局限,其承续需要一定条件。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一是敬畏,二是借鉴,三是扬弃和批判。如何能够一以贯之地保留传统,将古代中国社会的心灵治理灌输到当代的公共管理中去,同时又与现代公共管理的理念、价值、方法、技术结合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作者:韩沛锟肖永奎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院
- 上一篇:供销社上年工作总结
- 下一篇:供销社工作作风建设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