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乡村教师队伍构建理念
时间:2022-07-01 09:12:33
导语:新公共管理乡村教师队伍构建理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新公共管理范式的主要思想
新公共管理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管理职能主要是掌舵而非划桨。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公共事务、社会事务的管理中应是政策的制定者而不是执行者,为了缩小政府规模,节约成本,提高政府运作效率,政府应该集中精力做好决策工作(即掌好舵),而把具体的服务性工作承包给私营企业和非营利性机构去做,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能够治理并善于治理的政府。
2、政府应该注重引入竞争机制。新公共管理主义者认为竞争有许多好处,最明显的好处就是能够提高效率:即投入少产出多。
3、政府应重视公共管理的效率、效果和质量。新公共管理主义者认为政府应重视管理活动的产出与结果,提升绩效测定和评估的作用及影响,主张放宽严格以法规、制度控制为主的行政规制,而实现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指标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由此而产生了现代所熟知的三E理论,即经济、效率和效益等三大变量。在此背景下,新公共管理主义者强调创建快捷、有效的新型公共服务体系,将公平与效率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二、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1、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低,待遇差,地位也不高。“待遇是影响教师供给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我国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其落脚点是县财政局,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县城内师资分配不均的状态,却成为了实施教师定期合理流动的最大障碍。我国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活水平仍然很低。工资增长缓慢,各项福利、待遇和津贴补助难以落实。与其他行业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显然要低得多,这样给农村教师带来了很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降低其工作热情而且导致其社会地位低下,加重了现有教师的流失率和贫困地区学校乃至广大农村学校教师优质教师的短缺问题。
2、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老龄化问题严重(1)农村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学科结构不合理。在农村,大都很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文基础知识学科,而对音、体、美等艺术类及综合活动学科却极少关注,这些学科教师很少,并且这些课程没有教师教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很多学校要么就不开这些学科,要么就由其他学科老师兼任。(2)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老龄化问题严重。由于现在农村教师待遇低,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纷纷外流,而大多数的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也不愿意再回农村就业任教,义务教育阶段的老教师又一般都是90年代由民办教师转正为公办的教师,所以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另外,这些老教师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能力、水平难以提高,仍延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间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无形中就影响到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3、农村义务教育优质教师资源欠缺。第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职称比例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教师的职称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构成重心普遍低于城市和县镇水平,尤其是具备高级职称的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所占比例更低。“2007年全国小学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为48.2%,城市高于农村9.5个百分点以上。贵州、陕西农村小学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均低于30%,城市高于农村15个百分点以上。全国初中中高级职务教师所占比例为48.7%,城市高于农村19.2个百分点。贵州、甘肃、陕西三省农村初中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均低于30%,城市高于农村25个百分点以上。第二,农村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农村大部分教师都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很大一部分教师又是出民办教师转正而来的,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他们脑中根深蒂固,他们一般都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知识体系和结构,忽视学生心理情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培养。相当数量的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使农村教育工作的敬业精神下降,另外部分教师对于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很淡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低直接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应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提高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水平
1、政府掌舵,建立资源共享管理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师队伍管理和分配机制,促进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教育资源能够互动共享。在资源调配上,确保教育经费在政府预算中的比例,缩小城乡教师工资收入水平的差距,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了教师基本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2、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合理的农村教师流动制度。新公共管理是对韦伯僵化的官僚模式的批判,它以采用商业管理的理论,引人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以及公共服务质量为特征,被描述为一场追求“三E”(economic,efficiencyandeffectiveness,即经济、效率和效益)目标的管理改革运动。德国学者认为,应该把增强竞争意识作为培训的一个重要目标。“全球化导致教育与培训的重组,使我们不得不增强竞争意识;竞争带来的优势,如效率和效力的提高、公平、合格等,与公共管理目标相一致等”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人才的合理利用,提高效率。在农村义务教育中,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教师间及学校之间的良性竞争。另外,在农村教师的流动中,也同样要引入竞争机制,同时要给所有教师发展机会,普遍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不要把发展机会过分集中于某些教师,不要人为制造教师发展差异,要为所有基础扎实和有发展潜质的教师提供发展机会。
3、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面对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如何改变计划的经济时期“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做法是政府要面对的问题。在学校财政经费的投入上面,改变计划经济时期的作法,根据结果而不是预算进行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总之,中国的教育资源配置应坚持教育资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提倡合理竞争。
- 上一篇:法学教育职业性走向
- 下一篇:公共管理伦理缺失原由及策略
精品范文
10新公共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