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步行区历史发展沿革
时间:2022-06-12 08:37:00
导语:城市步行区历史发展沿革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引言
近年来在全国城市中不断掀起步行街建设的热潮,一些二、三线城市也开始兴建商业街,甚至一些乡镇也对商业街建设倾注了极大热情。一些城市的新建商业街长度正在从1公里、2公里延长到3公里,不断刷新创造新记录;更多的城市规划在未来的5———10年内即将打造10条甚至更多的商业街。“各个城市的新建商业街长度不断刷新创造新记录,各级政府和许多开发商仍然继续热衷于步行街的新建与改建工作。然而,步行街似乎并没有使人们感到城市公共生活质最的全面提升。相反,在日趋雷同的步行街里,人们除了购物还是购物。如此单一化了的设计模式显然很难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甚至于步行被仅仅看作一种商业的炒作,在吸引人们到来的同时也把失望带给了他们,有的甚至萧条到无人问津。城市商业步行街的风靡并没有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反而出现了更多的问题。因此在我国城市建设的关键时刻,我国步行去的建设该何去何从更应该从世界范围内来分析研究是我国的城市建设少走弯路。本文通过对西方国家城市中心步行区的形成与历史沿革的分析和我国城市步行区历史及发展现状分析为我国城市步行区的建设指更加合理的出发展走向。
2、西方城市中心步行区形成与历史沿革分析
2.1近、现代城市———受侵蚀的城市中心步行空间
资本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城市社会经济基础根本性的转变,从马车到汽车,交通工具经历了革命性的飞跃,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随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崇尚功能和技术的现代建筑运动以及现代城市的功能分区的兴起,人与环境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矛盾:生产和人口向大城市迅速聚集,引起了城市结构和面貌的根本变化,城市空间成为满足城市功能的容器,纯功能化的城市规划使传统城市中承载城市生活的空间完全变成了承载汽车交通的空间,这种现代规划思想的结果则是导致城市与历史的割裂和城市人性空间的失落。汽车和停车场蚕食了街道和广场,城市中尤其是城市中心中容纳城市公共生活的空间所剩无几。随着废气、噪声、视觉污染之类恼人因素的增加,在城市中只存在最必需的步行交通,同时还不得不与行进中和停着的汽车争抢道路,容纳城市社会生活的步行空间消失了,有活力的城市生活也逐渐消失了。
2.2当代城市———共鸣环境复苏的步行区
当代步行区的发展,源于人们对工业化城市的反思。虽然许多城市尝试了适应于汽车文化的新型购物环境:商店被迁移进市中心的室内中庭或购物长廊中,建设空中步行系统,还有一些城市中心建设了“地下城”,与地铁站融为一体的购物中心网络,并有步行道与市中心建筑物底层相连。然而这些购物中心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私有的,并且在上班时间之外关门。由于完全是商业性的,步行活动和其他城市活动都有严格的限制条件,不能满足城市生活的多样化和民主化。步行区作为最重要的社会活动场所和商业空间,浓缩着城市活力的核心区域,成为一种城市公共生活的方式、一种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一种恢复城市文脉特色、复兴人文景观的设计方法,在城市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于是各国掀起了建设的高潮。
3、我国城市中心步行区的形成与发展沿革
中国是世界城市的发源地之一,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西方城市不同,我国城市中心公共活动历来都是在街道上依托“市井文化”展开的。
3.1近现代城市———服务于统治群体享乐的城市中心步行空间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的侵入带来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带来了交通工具的变化,汽车作为帝国主义侵略者及统治阶级的享乐工具开始出现在中国。近代时期的城市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城市是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如上海、青岛、大连等,大批西方近代建筑类型和技术融入城市,商业区在城市中处于突出的地位,密集的商业街,装饰着五光十色的广告的店面、商场、银行群成了城市新的生活中心,娱乐场所比比皆是,如上海南京路和淮海路、武汉的江汉路等;第二类城市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及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局部的变化,如北京、西安等。这一时期的城市中心和商业区主要服务于资本家及帝国主义侵略者,普通市民出在水深火热之中,几乎丧失了娱乐、游憩的自由。直到解放后,我国的工业和经济开始逐步复苏。
3.2当代城市———迫切需求共鸣环境的城市中心步行区
当代以前,我国传统城市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都是围绕主要的商业街道展开的,而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汽车不断普及,城市街道不断拓宽,雷同的现代建筑不断出现,城市失去了传统街道的宜人尺度,失去了自身的特色,甚至失去了城市生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创建满足广大市民需求的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活的要求又提上了日程。作为城市公共生活的步行空间也开始受到城市各界的重视。目前我国的步行区的建设还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主要是通过步行街的改造进行的。现代步行区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传统商业街区的整治重建,以缓解城市中心建筑破旧、环境混杂等矛盾。全国第一条步行街为1980年改造苏州观前街,拉开了重建传统商业活动中心的帷幕,传统商业活动中心也伴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而得以复兴,如始于1986年南京夫子庙整治,始于1984年的绍兴府河中心商业区建设等。
4、结语
西方步行区共鸣环境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古代———交替存在;中世纪———典型;近代———受侵蚀;当代———复苏的历程,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广场———步行街———步行区的历程,功能理念上经历了市民活动中心———交通和商业场所———对人的关怀———社会活动中心历程,发达国家开始重视城市的建设并且已经将目标转向对使用者———最广大使用群体的关怀和尊重,使步行区这个“人的空间”成为整个城市的多功能社会活动中心,达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发达国家城市步行区的发展历程已经给了我们启示:对最广大市民的关怀和尊重即追求共鸣环境是城市步行区发展的最终目标。而我国的城市步行区发展正处于不知走向何方的关键时刻,唯视觉化和唯效益化的理念使空间环境不能满足使用者心理行为需求,单一的购物商业步行街不能满足不同群体多样性社会使用的需求,缺乏沟通的运作模式造成不和谐发展。在当前强烈的和谐社会呼声以及城市中心更新建设和大规模步行街改造的背景下,基于环境共鸣的步行区成为城市发展的迫切需求。
- 上一篇:市政办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意见
- 下一篇:书记在政协理论研究代表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