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交通运输网络舆情引导工作
时间:2022-06-10 10:33:00
导语:加强交通运输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交通运输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性行业,多年来一直受到网络舆论的关注,很容易被推到舆论关注的风口浪尖,形成网络舆情热点,甚至推波助澜造成交通运输社会公共事件。最近交通运输部李盛霖部长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关乎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充分认识网络舆论这一崭新的交通运输与社会信息互动交流新形式的重要性,创新发展行业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实现正面宣传、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对加强交通运输社会管理与服务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网络舆情发展现状
(一)众声喧哗:互联网正悄然改变世界
“互联网展现了有史以来最快速的沟通媒介穿透率:在美国,收音机广播用了30年才覆盖了6000万人;电视在15年内达到了这个水准;全球信息网发展以后,互联网只用了3年就达到了”,人类社会进入了文字、声音、图像三位一体的网络新时代。正如著名的传播学者曼纽尔•卡斯特所说,由于网络的多点性、开放性、互动性、自主性、放大性、便捷性等特性,迅速被人们接受。互联网在给人类造福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演进施加着各种影响,互联网正悄然改变着世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1月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截止到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手机总量达到9.3亿,手机网民达到3.18亿,我国网民规模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4%。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3大重点新闻网站,新浪、搜狐、网易、腾讯4大商业门户网站,累计每天新闻更新超过2万条,日均新闻信息浏览量超过20亿次。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随着大众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互联网的影响力也日益提升。在互联网上人们对社会事件的关注显著加强,互联网舆论无影无形但却拥有强大的社会力量,直接影响着公共事件本身的发展过程、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网络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改变着社会的政治生态,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总书记早在2008年6月20日到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就曾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通过互联网,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搭建快速广泛的沟通平台;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2011年1月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专门就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和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这一内容进行研究讨论,总书记发表了《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的方向、目标和具体要求。
(二)山雨欲来:民意啸聚极易引发网络舆情
网络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存在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存方式,但其自身包含着结构性风险。其本质上是一个风险社会,因为网络信息由于其自身的不确定性和不对称性造成了整个社会结构的极度脆弱化,蝴蝶效应比任何时候更极致化,从政府、企业、文化产品乃至个人的形象脆弱化,成为易碎品。在中国,由于互联网更多地是被作为娱乐和公民表达意见的平台,使得网络热点事件俨然已经成为影响当代中国社会进程的重要力量之一,与之相伴随的是“网络舆情”这一新型舆论现象的产生。所谓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通过有关事态信息传播、新闻跟帖、网上评论等形式,迅速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影响力的群体性意见。网络舆情是社会现状和问题的“投射”,是民意、民情、民怨的反映及民众参政议政、舆论监督的重要途径。网络舆情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和敏感问题结合紧密,且参与主体成份复杂,不免会带来一些负面内容并造成消极影响。若对其引导和监管不力,有可能直接影响和危害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杭州“70码事件”是一起典型的由网络舆情推动,导致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案例。2009年5月7日晚,杭州青年男子胡某驾驶三菱跑车撞飞横过马路的谭某,致谭某当场死亡。8日下午,杭州市公安局召开新闻会,称肇事者车辆不存在改装,死者是否走在斑马线上不祥,车速认定“每小时70码左右”。调查结果显示,肇事车辆超速高达84.1~101.2公里/小时,车辆存在改装。最后肇事者被判3年徒刑、赔偿113万元。事件充分显示了网络舆情对形成社会热点、推动社会事件发生的巨大作用。近期,发生在北非、中东、英国、印度、美国的形态各异、后果不同的重大事件,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借助互联网及其网络舆论的巨大作用促成事件的结果。
(三)双刃剑:网络舆情的作用与影响
网络舆论经由2003年之前的默默无声,到出现了“孙志刚事件”、“宝马撞人案”等初掀波澜,发展到今天,可谓波澜起伏、大事频发。到目前为止,网络舆情的发展主要通过5个舆论场域进行,即传统大众媒体舆论场域、新闻网站舆论场域、网民舆论场域、网络意见领袖场域和微博舆论场域。尤其是2011年以来,微博的发展突飞猛进,很多舆情都在微博中演变发展。网络演进趋势与网络作用影响:
(1)网络媒体作为新媒体,正快速成为支柱性的媒体形式。2009年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中,有网站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事件,约占全部事件的30%;2010年这一比例上升到63%。
(2)网络正逐渐成为舆论场的重心。互联网不断消化、吸收、整合传统媒体并使得信息资源充分融合。如,新浪网对三鹿奶粉事件报道,整合媒体达123家,其中报刊60家、网站48家、电视台15家。
(3)网络强大的传播力,已成为政府宣传、引导的主渠道。网络强大的快速传播力,让政府的声音有了更强的穿透力和辐射性,使政府的声音和应对各种形态的社会情况,有了更为有效的办法。例如,微博粉丝达到10万人=中等规模的都市报(顾平安)。
(4)网络的虚拟性,创造了政府进行民主管理的新空间。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掌握真实社会动态有了高效的新渠道;网络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特点,使政府进行民主管理具备了更好的条件,使政府扩大、变革民主形式有了新空间。
(5)网络的开放性,改变了政府管理的生态环境。网络的全球性、互动性,信息的多元化、扩大化,网络功能的动员性、监督性等,使政府面对的管理环境空前的复杂,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6)网络的话语权,容易改变政府管理的政治逻辑。在网络世界里,谁掌握了舆论的主导权(无论正确程度如何),谁就能够控制局面、影响结果。可见,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把握、引导、利用得当,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反之负面作用及其危害也十分严重。
(四)热点频发:互联网日益成为治国理政新平台
互联网已日益成为治国理政的新平台。2010年7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领导干部要将互联网当成治国理政的新平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首先学会与老百姓对话。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干群的鱼水关系、血肉关系是建立在同吃同住、同一水平线生活的基础上的,现在的干群关系,要建立在善于与老百姓沟通、帮助老百姓切实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的基础上。在互联网时代,政府在公共决策的过程中,要知民情、晓民意、了民愿。中央党校教授沈宝祥在《学习时报》上撰文,将领导干部接受互联网的挑战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标联系起来。他说:“互联网政治的发展,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我们要主动顺应这个历史潮流,掌握主动,要把互联网政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形式,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微博力:交通运输开始行动
微博作为新兴的媒介传播形态,由于其技术的先进性和公众使用的便利性,正在快速发展之中。微博通过手机等即时通讯工具随时浏览、上传信息,其时效性和传播速率上具有其他媒介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旦某一事件击中社会公众最紧绷的那跟弦,事件的传播和影响就会出乎管理者的预料和把控。因此,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微博正在改变当前媒体的形态,标志着“自媒体”时代真正到来了。2011年以来,微博客发展势如破竹,一时成为最受关注的新兴舆论场。广东省公安厅及21个地级市公安局敢为人先,“策动微博革命”,集体开通公安微博,果断地把网络问政的大旗插上了微博阵地。此举受到网友追捧,微博粉丝已达440万人。在交通运输行业,这样的工作也已经在陆续开展,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山西省交通运输厅、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宁波市公路管理局、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航标测绘处、赣交通厅应急指挥中心、宁波海事局、中国交通新闻网、中国高速公路网等近50家行业部门和单位在新浪网、腾讯网等注册了微博。另外,网站是构成网络舆论的重要载体,多年来一直受到交通运输全行业的高度重视。目前,绝大多数的部门和单位都设立了对外开放的门户网站,正在很好地发挥着作用。
(二)易燃点:交通运输行业易发生网络舆情的热点问题
研究近年交通运输网络舆情,可以发现当前社会高度关注交通运输行业的热点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交通运输安全问题。包括长途客运安全、水上交通运输安全、地铁运输安全等;(2)工程质量问题。如桥梁垮塌事件等;(3)执法问题。执法不当、处罚不公、收费不合理等涉及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问题;(4)反腐败、队伍建设等问题;(5)物资运输包括煤炭运输、绿色鲜活农产品运输、铁水联运等问题;(6)突发事件问题。突发自然灾害带来或引发的交通运输问题;涉及交通运输的突发社会事件带来的问题。如出租车罢运、公交车爆炸案等。
(三)顺势而为:交通运输行业需大力加强网络舆情工作力度
交通运输行业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网民参与网络舆情的热情不断高涨的今天,交通运输行业也每每被推向网络舆情的风口浪尖,有些事件甚至由网络舆情演化出公关危机。据粗略统计,自2007年以来,尤其是2009年以来交通运输行业发生的比较重大的网络舆情事件多达几十件。如,2009年10月因全国高速公路重新编号需更换指示牌,由韩寒博客引发上海两亿元换路牌“最贵铁皮”说;2009年10月上海钓鱼执法,司机断指证清白;2011年7月,杭州钱江三桥塌陷简短通气会被批“敷衍了事”;2011年7月,京珠高速发生客车燃烧事件41人死亡;2011年9月,上海地铁10号线追尾事故等。由此可见,交通运输舆情热点事件呈整体上升的趋势。可以预见,随着网络信息日益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交通运输转型发展的加快,与交通运输相关的网络舆情热点越来越容易发生,今后会变得常态化和多元化。为此,站在提升交通运输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高度来看待,交通运输行业亟须顺势而为,大力加强网络舆情工作力度。2011年9月16日,交通运输部高宏峰副部长在全国记者(通联)站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交通行业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谐意识,紧密围绕行业中心工作,主动科学引导行业舆论、服务行业发展。要加强对交通运输热点问题的研究分析,努力营造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要不断改革创新,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的建议
(一)统一认识:各级领导要提高对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总书记提出,能否有效利用和管理网络,能否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做到重视网络,学习网络,懂得网络,用好网络。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总书记、总理都曾带头通过网络和亿万网民在线交流。交通运输部领导也多次通过网络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这些都为交通运输行业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但我们也应看到,一些领导干部对网络问政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现象仍然存在,还没有树立“网络问政也是政治”的基本理念,存在着网络“恐惧症”与“麻木症”现象,要么把网上舆论视为洪水猛兽,想当然地进行堵、封、瞒、蒙,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要么漠视网上民情而反应迟钝,贻误引导和处置的良机,导致“小事情”演化为“大事件”。对网络舆情认识甚至存在“官场新警示”:“开会发言不抽名烟;出席会议不戴名表;基层视察不打雨伞;灾难发生不露笑容;突发事件不当新闻发言人”这样肤浅的认识。复旦大学舆情研究中心主任朱春阳认为,“网络恐惧症”给政府公信力带来巨大损害。在成千上万的网民“网络围观”与“人肉搜索”的情况下,没有人或部门能只手遮天,掩盖真相,堵、封、瞒、蒙的手段,只会让政府部门为个别问题付出整体公信力的代价。同样会使人们对执政党的信任下降,对执政党的能力表示怀疑。交通运输行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对互联网的既有观念,充分认识到互联网不仅在功能上有替代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作用,而且在新闻传播的时效性、社会宣传的深入性以及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上,都已成为不可替代的信息传播媒体。随着手机3G业务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与移动通讯技术平台及其终端的有机结合,还将进一步放大在网络舆论传播和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所以,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互联网阵地建设、宣传运用和有效管理,使之成为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有效途径,成为交通运输社会服务与管理的重要推手。
(二)不做菜鸟:各级领导干部应成为网络舆情的积极参与者
习指出,领导干部要重点提高6个方面的能力:统筹兼顾、开拓创新、知人善任、应对风险、维护稳定和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其中,积极参与网络舆情就是在与媒体打交道,而应对风险、维护稳定的能力与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密切关联。领导干部要具备引导网络舆情的能力,首先需要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不仅要学会计算机的操作使用,还要学会上网看新闻、聊天、查询网络信息、收发电子邮件、建立博客微博、参与网络社区论坛讨论等技能。必须在掌握互联网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合理运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网络时代,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很容易被广大网民捕捉,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可能被网络放大并传播,甚至引起全国性的风波。近年来领导干部使用网络也频频出现问题,在社会上引起恶劣反响。因此,领导干部在网上要注重自身形象。
(三)未雨绸缪:建立网络舆情应对处置体系
建立交通运输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应急引导、具体化解工作机制,有效提高应对网络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十分必要。舆情搜集工作看似简单易行,实际上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网络信息铺天盖地,信息量极大;另一方面,信息往往零星地散落在各种渠道里,需要借助使用一些专业技术手段。因此,在行业内应投入必要的人、财、物,以建立网络舆情应对处置体系。一是要形成舆情信息工作组织保障。成立舆情信息工作部门,组建舆情信息工作者队伍,落实舆情信息工作责任制;二是要形成舆情信息工作技术保障。建设良好的舆情监测系统,实现舆情信息采集功能、舆情信息自动聚类功能、舆情信息挖掘编辑功能、舆情热点跟踪功能,实现不间断、无遗漏地动态监测重大舆情;三是要形成舆情信息工作制度保障。建立覆盖行业的舆情信息收集、研判、汇报、决策、指导、处置等制度机制,为实现舆情快速引导、处置创造必要条件。防风险于未然,打网络舆情的主动仗。
(四)讲究策略:舆情发生时要学会引导舆论
一旦遇有重大舆情,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积极应对:(1)主动公开,承担责任;(2)真诚沟通,加强互动;(3)快速反应,争取主动;(4)区别对待,系统运行;(5)符合权威证实原则。公众知情权、监督权通过媒体实现,政府部门要及时公布权威信息,避免导致信息传播的失真、放大。处理网络舆情时要避免:(1)封锁消息、拒绝采访。想让自己在一个安安静静的环境中来处理事件;(2)对负面舆论不屑一顾。懒得回应,认为身正不怕影子斜;(3)简单否认了事;(4)驼鸟政策。遇事躲起来或心存侥幸,想蒙混过关;(5)推卸责任,指责他人;(6)与媒体对抗。一旦出现这些不明智的举动,其结果可能是谣言四起,在公众心目中形成蛮横、专断、保守等不良的领导者形象,从而动摇和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使政府机构面临行政危机。网络舆情发生时,主体行为人、舆情发言人、大众传媒、公共组织、社会公众成为传播的主导力量。协调和整合5种力量进行舆论引导,这是政府部门处置网络舆情的重中之重。引导得好可尽快消除危机、防范新危机发生,保护声誉、可信度,甚至提高公信力。
- 上一篇:神经科护理室患者转出考核表运用
- 下一篇:科技支行工作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