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公共管理教学中的实际操作

时间:2022-11-11 05:45:00

导语:案例教学法在公共管理教学中的实际操作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案例教学法在公共管理教学中的实际操作

案例教学法的滥觞可追溯到古代希腊时代,但是把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是1870年由当时哈佛法学院院长对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上而创立的。虽然案例教学已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案例教学在西方国家已成为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一种主流方法,所用的课时一般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0%。但在我国的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还只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公共管理作为管理类专业的主要专业类型之一,其案例教学的经验尽管不如企业管理或工商管理那样丰富,但是,它同样承继了管理类专业案例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和形式,始终坚持以专业案例教学为其特色,尤其是随着公共管理案例学的迅速发展,它本身的案例教学模式的设计也逐渐成为教学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在这种形势下,如何科学地设计行政案例教学模式及其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实施的环节与步骤就成为非常关键的问题,而对其进行价值定位又是首要的必备前提条件。

一、案例教学法在国内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上存在的困境

1.“案例教学”与“事例教学”不分。案例教学是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师生、学生之间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教师就一给定的案例参与到学生的互动中去,由学生依靠自己的经验、知识做出判断,教师只对判断结果进行分析与评论,而不简单地判定对或者错。这与在理论讲解过程中拿出一些实例进行论证,或者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些案例,要求其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的教学方式具有本质上的不同,这种简单地配合例证或事例分析理论知识的方式一般称为事例教学。

2.案例教学的“绝对化”与“片面化”。在实行案例教学时,一些院校的教师无视实际情况和学生对管理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片面强调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唯“案例”是从,压缩、忽视对管理学理论的讲授,以案例教学贯穿整个“管理学”的授课过程,把案例教学绝对化。这反而导致了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时无法深入开展,并最终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案例教学强调的是理论知识在案例情景中如何有效地运用,而并不太关注理论本身的产生背景、理论的研究过程与方法等内容。而如果不对这些具有一定的了解,不能很好的掌握理论本身,自然就缺乏灵活运用理论的能力。其实,作为案例教学的创始地之一的哈佛商学院也不是全过程使用案例教学的,对于它的一年级新生也是要经过一个长期的理论灌输过程的,只是到了第二学年,案例教学才成为主要的教学方法。

3.随意选择案例,导致案例与实际相分离。案例教学的根本在于精心选择的案例。是否能够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能够反映管理学基本概念与规律的案例将直接决定案例教学成功与否。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似乎还没有被完全的认识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或者是出于对西方管理学教学方法的盲从,或者是由于教学态度的不严谨,一些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习惯于从国外知名商学院的教材中直接选取,或者从报纸、杂志、网络上摘取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各类案例,结果就出现了千篇一律的都是通用、IBM、麦当劳,长虹、海尔、联想等大型知名企业案例的情况,更糟糕的是,不同教师在讲授不同阶段的课程时甚至会出现案例“撞车”现象。这些“高高在上”的企业,由于离大多数学生的生活与毕业后的工作环境相距甚远,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以及毕业后对管理知识的应用。

4.课前准备不充分,缺乏案例控制力。为了上好一堂案例教学课,必须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做出极大的努力。而且,它不同于以往简单讲授为主的方法之处还在于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可控的因素。对于同一个案例,不同的学生根据不同的着眼点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提出不同的问题,这就对教整理师本身的学术素质及其对案例的熟悉程度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因此,高质量的案例教学是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去准备的,仓促上阵的案例教学不是使教学过程变成事例讨论,使学生看个热闹;就是使自己对案例的引导力与控制力缺失,并最终导致教学清冷收场。针对这些误区,如何能走出来,真正掌握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本质内涵与技巧方法对于改善传统的管理学教学方式,增强管理学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公共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效果的路径分析

1.设立案例制作的专门机构,强化案例搜集和整理工作

严格意义上的教学案例,应该是案例采集和制作者根据现场的第一手材料描述而成的,其最佳途径是通过建立案例搜集、分析、撰写的专门机构,形成稳定的案例编写工作团队,构建标准的专业案例库,为公共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提供信息资源。而目前,国内公共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资源获取渠道主要有:(1)公开出版的公共管理教材等教学资源;(2)国内高校网站公布的公共管理、MPA教研案例;(3)国内新闻媒体公开报道的有关公共管理的事件和现象等等。在这些原始资料中,许多案例不符合教学案例的要求,不能简单地把这些资料直接拿到课堂上作为案例教学资料,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编改和整理。

2.因材施教,增强公共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制作者往往只注意公共管理案例制作的一般要求,如案例的内涵要丰富,选材要典型,描述要简洁、概括,内容要有可讨论性和导向性以及案例要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锻炼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的技巧和方法等。但往往会忽略案例教学参与者的接受能力、兴趣偏好等因素。这样可能会出现两个极端:一是案例内容过于简单,理论深度不够,难以调动参与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案例内容过于复杂,超过了参与者的实际可接受能力,造成绝大多数学生无法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案例教学与教学目的不符,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因而,教师在案例准备阶段,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个别交谈等多种形式,充分了解和掌握案例教学参与者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增强案例教学的针对性,使案例教学确能收到实效。

3.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教师角色转换许多高校教师习惯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想承担案例教学的成本和风险。对案例教学缺乏热情和动力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担心自己难以适应案例教学对知识结构、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的高要求;另一方面担心学生不能适应案例教学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而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推进案例教学就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实现教师对传统教学角色的转换。在案例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师担当课堂教学主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根据案例与学生实际,布置题目,让学生经过充分准备并成为案例教学的主角。教师仅充当学生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作用。“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案例教学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有利于良好意志品质的养成。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克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效的作用。”

4.在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召集学生对本次课堂案例教学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并通过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写出案例学习报告,对案例教学取得的收获和尚待释疑的问题进行信息反馈。教师根据案例教学的信息反馈,对案例教学的各环节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从而促进案例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