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功能改革与结构完善关系探析

时间:2022-05-03 10:15:00

导语:中国城市功能改革与结构完善关系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国城市功能改革与结构完善关系探析

【摘要】城市发展到现代,其功能不断拓展,成为一个区域、国家乃至国际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这也是城市发展的一种必然。本文从城市经济特性出发,研究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功能转变的关系,并探索通过结构优化推进城市功能转变的途径促进城市发展。一个城市的主导功能往往是这个城市的支柱,是城市经济起飞的动力,通过主导功能,形成城市在区域城市体系中的优势行业、优势产品,并利用主导功能的相互渗透开展经济交流,更好地发挥多功能的作用。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及研究城市功能转变与结构优化的意义。第二部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所发挥的作用。第三部分从我国城市功能的现状出发,分析城市功能转变所面临的问题及城市功能转变的原因。第四部分探讨城市功能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途径。第五部分综合全文阐述了产业结构优化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引起重视。

【关键词】城市功能产业结构优化功能转变

1.前言

1.1城市功能

城市是人类社会步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人类社会大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的聚集。在城市的形成过程中,社会就赋予了城市一定的功能,使城市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

城市功能也称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承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也既是指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应有的作用和能力.现代城市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一、工业生产基地的功能;二、贸易中心的功能;三、金融中心的功能;四、信息中心的功能;五、政治中心的功能;六、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的功能;七、服务中心的功能。并且,城市的上述多种功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们都是城市整体功能中的一个分支,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城市功能的综合体。

1.2结构优化

结构优化主要指的是产业结构优化。更确切地说,是城市功能的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功能的产业结构优化不仅意味着它的产业经济学涵义——合理化、高级化,而且意味着它的城市经济学涵义——功能化,即更好地服务于区域、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1.3研究城市功能转变与结构优化的意义

城市功能,尤其是城市的主导功能是由分工决定的。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工和分工所决定的功能也就不同。因此,分工和分工所决定的功能是动态的、发展的。但在一定的时期,城市的功能、主导功能是一定的,寓于城市的产业之中,即城市功能必须通过产业结构体现出来。城市功能与城市产业相辅相承。有什么样的功能,就必然有创造这些功能的产业,有什么样的产业,一般就具有相应的功能,并且主导功能往往是由城市的优势产业创造出来的。城市的产业结构作为城市功能赖以发挥的物质基础,其优化和升级对于推进城市功能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及研究城市功能转变与结构优化的意义。第二部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所发挥的作用。第三部分从我国城市功能的现状出发,分析城市功能转变所面临的问题及城市功能转变的原因。第四部分探讨城市功能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途径。第五部分综合全文阐述了产业结构优化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引起重视。

2.产业结构与城市功能的作用研究

现代城市的功能是综合性、多元化。一个城市可以同时具有作为工业中心的生产功能,作为科教基地的文化功能,作为贸易中心的商业功能以及作为信息中心的服务、管理功能,等等。城市的各种功能并不是等量齐观、平分秋色的,而是存在着主导功能与辅助功能之分、内部功能与外部功能之别。另外,处于不同地域、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城市,其主导功能又各不相同,功能辐射强度、作用范围也各有差异。那么,什么是城市这些“能性”、“能级”和“能位”特征的决定性因素呢?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对城市功能具有承载、传导、联动等作用。

2.1产业结构的承载作用

“功能”即“功效、效用”,是需要依托于物质载体发挥作用的。城市功能作用的实质是集聚与扩散——对生产要素资源的集聚和对产品、服务的扩散,其间,城市产业活动实现了对所集聚资源的加工、再造和增值,特别是处于投入产出链条终端的基础产业直接承担了城市“出口产品(包括服务产品)”的生产任务,使城市功能得以物化,最终以物质、能量、信息等形式发挥作用。城市经济是聚集经济,是城市基础产业和非基础产业高度聚合的产物。城市产业聚合的形式是以产业结构为表征的。产业结构是产业类型及各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的有机整体,产业结构决定着生产要素资源在城市各产业间的配置方式,决定着产出的类型和产出的水平,从而也决定着城市功能的性质和水平。首先,产业结构的性质决定了城市功能的性质,确定了城市的“能性”。人们在确定城市功能类型时,都是通过对主导产业的甄别进行的。其次,产业结构的水平决定了城市功能的辐射强度,规定了城市的“能级”。高水平的产业结构往往由生产效益较高、创新能力较强、带动力较大的产业充当主导产业,产业间的投入产出链条环环相扣,基础产业部门和非基础产业比例协调,基本上不存在“瓶颈产业”,城市经济系统整体运行效率较高。高水平的产业结构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高效率增长,使城市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城市的竞争力迅速提升,城市功能的辐射力迅速增强,城市的区域地位不断提高。最后,城市产业结构通过基础产业(主导产业)地域分工专业化的发展,确立了城市的“能位”——依据个体城市专业化与城市群(带)整体综合化的互动发展模式,构建以城市体系为核心的区域网络经济框架。

2.2产业结构的传导作用

循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足迹,城市功能演进走过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低级到高级的自然序列。那么,是什么推动着城市功能沿着历史的逻辑路线不断地演进呢?城市功能第一次出现质的跃迁并由此不断加快演进升级的步伐,要从人类经济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业革命算起。只有当萌芽于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大工业蓬勃发展,使城市作为工业生产中心,对资源和人口的集聚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成为异于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人类聚落时,城市的经济功能才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回溯工业革命的历史,可以看出,每一次产业革命都带来了城市产业的细化和产业结构的重组,城市功能也因此出现了一次次质的飞跃。而且,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是由技术革命引发的;每一次产业革命都催生了新产业,使城市的产业之树不断分蘖;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促发了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而大跨度地推进了城市功能演进的步伐。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组织是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技术创新使生产力得到发展,也使生产组织发生变革,从而产生新的生产方式,引起产业更替,形成新产业空间,引发新的劳动地域分工区域和城市空间也因此发生重大转换。城市在进驻新产业空间、参与区域劳动地域分工的过程中,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完成主导产业更替,城市功能也随之演进升级,最终在新的区域和城市空间格局中确立了自身地位。从技术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到城市功能的转型、提升,其间,产业结构充当“传感器”角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传导作用”。也正是由于这种传导效应的存在,才使我们能够通过相关因素的调整,促进结构优化,进而推动城市功能转型。

2.3产业结构的联动作用

前已述及,产业结构制约城市产业活动的效率和产出水平,从经济总量扩张角度、城市区域专业化发展角度,影响城市功能的发挥。也就是说,“结构”兴则“功能”兴,“结构”衰则“功能”衰。从西欧、美国传统制造业城市的衰落到以计算机等新兴产业城市的兴起;从我国“东北现象”、“西南现象”到东南沿海城市的蓬勃发展,都雄辩地证明了产业结构与城市功能之间存在着同兴同衰的联动关系。这种联动关系并非单向传递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区域发展对城市功能提出的要求也会对产业结构的发展产生导向和推动作用。譬如作为长江产业带“龙头”的上海浦东和作为改革开放窗口、承担内引外联功能的特区城市——深圳、珠海等的崛起,都是在既定功能的引导和推动下发展起来,逐渐形成和完善与功能相匹配的城市产业结构体系的。产业结构与城市功能间的双向联动效应,为我们通过城市功能的科学定位,推动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城市专业化的发展,构建专业化与综合化相统一的区域经济网络提供了理论依据。

3.城市功能现状问题与原因分析

我国城市历史悠久,但由于漫长封建经济的羁绊,城市功能演进的步伐一直缓慢而迟滞,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年间,我国虽然发展了一批以机械制造为主的工业中心城市,以矿产采掘、初加工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城市的生产功能显著增强。但由于只注重生产、不注重消费,城市第三产业极其落后,城市的服务功能退化,功能单一现象明显。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体制的渐进调整,我国城市发展的市场导向已基本确立,在对外引进、自主开发、面向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共同原则指导下,城市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城市功能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面对历史的遗留和现实发展的矛盾,特别是面临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城市功能转变的任务仍十分紧迫而艰巨。

3.1我国城市功能转变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3.1.1老工业基地城市功能转变乏力。

老工业基地包括上海、天津、沈阳、重庆、西安、武汉等一批老工业中心城市,太原、大庆、攀枝花等矿业资源型城市。这些老工业基地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从产业结构看,老工业基地以采掘业、冶炼业、重型机械制造业、能源工业为主,新兴产业所占份额小,又由于传统的计划体制和所有制结构造成的历史影响,使新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难于确立,致使经济结构的调整一直少有成效。从城市功能看,老工业基地是按照单一工业中心建设的,第三产业水平低下,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缺乏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扩散能力,离开了国家调配的计划经济运作模式,则无法承担作为中心城市应有的对区域经济的组织功能。老工业基地的城市功能急需转型,也只有尽快实现功能转型才能恢复原有的区域经济中心地位,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

3.1.2城市功能同化。

区域城市网络经济是建立在专业化协作高度发达基础上的,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城市正是这种专业化职能的承担者。城市是区域的城市,城市依托于区域,服务于区域,城市与区域的血脉联系正是通过产业活动链条维系、以功能互补为特征的。区域内不同“能性”、不同“能级”以及不同“能位”的城市应该依照自身禀赋、发展水平、发展潜力等条件,在区域经济系统中找准自己的“生态位”,悉心培育、有效发挥自己的区域分工职能,并在内部专业化、系统综合化的区域经济良性发展格局中不断强化、提升自身的城市功能。然而,我国大多数城市还没有正确认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缺乏对自身发展的科学定位,地方政府在制定和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时,往往各自为政,盲目追求高附加值产业而忽视了自身优势与基础条件,由此导致的区域城市产业结构严重趋同,造成了重复建设、产业规模不经济、内耗性竞争等不经济恶果,使区域经济增长呈现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率的粗放特征。反映在城市功能上,则表现出明显的功能同化、专业化协作水平低等现象。城市功能同化反映了我国城市功能不是建立在禀赋优势基础上,不是依据市场经济的法则,不是顺应区域经济的自组织,而是仍然深受计划控制、主观臆断的传统模式的羁绊。无疑,功能同化将延缓我国城市发展与功能转变的步伐。

3.2现阶段我国城市功能转变的原因。

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作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构成了我国城市功能转型的宏观背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正在打破原有的由自然资源区位所决定的国际地理贸易格局,形成了由金融和专门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由外国直接投资为主要方式、以产品生产和服务国际化为主要特征的国际交易新格局,这种新国际贸易格局的形成强化了全球制造业区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金融、信息管理区位向国际化城市集中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正在摧毁工业经济主导时代以“中心地”等级体系为主要构架的旧世界城市体系,建立以“全球——地方”垂直联系为原则的全球城市网络体系。新世界城市体系的组织原则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功能的国际化提供了成长空间:出口加工区,离岸银行中心、国际口岸城市、制造业出口专门化生产基地等。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我国的城市功能不可能再参照西方城市功能演进的轨迹循序渐进,而是要抓住历史机遇,实现城市功能跨越式转型,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全球化所构建的全球市场新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否则将永远处于依附发展的被动地位。正如上文所分析的,经济全球化也为发展中国家预留了发展空间,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出奇制胜,争取到这些发展空间。我国是工业经济薄弱的国家,必须补上工业化这一课。所谓的城市功能的“跨越式转变”并非是指跨越工业化阶段,而是在集约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启动知识经济,依靠信息化提高工业发展效率,用较短时间走完西方国家较长时间走完的工业化之路。“跨越式转变”可以开创城市工业生产功能与生产服务功能并驾齐驱、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跨越式转变可以根据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按照经济全球化的模式构建国家城市体系,并由处于国家城市体系顶端的城市以及国际专业化城市(国际口岸、出口加工区等)承担衔接国家与全球城市体系的任务。不论采取何种策略,加快城市功能向信息化、全球化的转变,始终是我国城市功能转变的主导方向。

4.城市功能转变与结构优化的途径

面对时代的要求和我国城市功能转变存在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城市功能转变应努力实现以下目标:即由制造业城市向服务业城市的转变:由传统城市向信息城市的转变;由单一功能城市向多元功能城市的转变;由国家城市向跨国区域城市乃至全球城市的转变;由“城市”的城市向“区域”的城市的转变。总的指导思想应是:扮演全球角色,建设国际化城市。要实现上述目标,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通过发挥产业结构承载、传导、联动效应,达到提升城市功能的目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动力是技术和组织创新,而技术和组织创新及其应用、传播有赖于城市经济微观主体的产业实践,创新的激励机制来源于高效率的制度框架。因此,城市功能结构优化的路径主要是城市经济微观基础的塑造和城市政府的制度创新。

4.1塑造城市功能转变的微观基础

城市经济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内部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基础上的空间经济,是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经济活动中不断进行区位选择的结果。诸如商业贸易企业的“转运枢纽”区位与港口城市、交汇点城市的发展,资源指向性企业的原材料产地区位与资源型城市的崛起,以及市场指向性公司的市场区位与港口城市的繁荣,等等,都是由不同类型先导企业的区位决策引发相关产业活动的地域集群,最终形成基于不同资源禀赋,具有不同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承担不同职能的城市。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分工的发展,企业区位决策的约束条件不断发生变化,进而引发以企业进驻、退出为表征的城市产业结构重组,使城市经济、城市功能向着高级化方向演进。可见,企业是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的核心力量,是推进城市功能转型升级的微观基础。

塑造城市功能转变的微观基础,就是要进行企业创新。包括企业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其目的在于发掘企业进行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在动力,培育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竞争主体。唯此,才能确立企业生产、服务活动的市场导向,自发地、前瞻性地进行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获得规模效益;才能形成基于企业竞争力的产业竞争力,提高城市经济的专业化水平,转变我国城市功能同构的“内耗性”竞争现状,创建以专业化协作为主体的区域城市网络经济。

塑造城市功能转变的微观基础,就是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增强国企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提高国企市场竞争能力。特别是对于国企相对集中的制造业中心城市、功能单一的资源型城市,国企改革在实现城市功能转变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塑造城市功能转变的微观基础,就是要打造跨国企业。跨国企业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是吸纳、利用全球性的资源、市场、分工和机遇,实现城市功能国际化的基础性依托。我国企业的国际投资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的机制,因此培育跨国企业、把城市经济的触角伸向全球,是建设跨国乃至全球城市,从根本上实现城市功能国际化的需要。

4.2城市政府制度创新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调整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推动(结构调整的外部动力),二是微观主体——企业自主推动(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我国微观经济基础的发育很不成熟,市场缺乏规范性,因而城市政府的调控作用尤其具有必要性。

鉴于我国体制转轨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特殊环境,政府制度创新应实现以下目标:首先,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这是打造企业竞争力,与国际规范接轨的唯一途径。其二,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依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为市场经济运行奠定坚实的微观经济基础。其三,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城市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产权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的培育,提高城市对人流、物流、商品流、信息流的集聚能力。其四,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必然伴随着产业的升级换代,由此会导致结构性失业现象。只有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保证结构调整过程中的社会稳定。其五,推行合理的产生政策,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导航。完全依靠市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比较缓慢的过程,因此政府可以利用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增加传统产业的技术投入,从规避风险角度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使社会资源优先配置到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的部门,从而推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

5.结论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城市产业结构过分单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丧失优势,容易衰落。我国在这方面也有深刻的教训。因此,我们强调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城市建立不同的产业结构,并不是主张城市要建立单一结构,而是在多功能的基础上突出主导功能,发挥优势。一个城市的经济体系、产业结构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产业结构的关系不能等闲视之。不能把城市经济看作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缩影”,不能采用“缩微技术”来研究城市经济,否则将会导致城市功能的“小而全”,“大而全”,抑制城市主导产业的发展。这是我国城市发展中必须引起重视的突出问题。在综合性城市,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应放在开拓新兴领域、发展新兴产业上,运用高精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发挥综合性城市的辐射作用;在工矿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实这个在我国工矿城市普遍薄弱的产业,二是加速改造传统产业,突出城市输出型产业的作用,使城市多功能与主导功能最佳地组合起来,发挥城市的整体作用;在旅游城市,除应有更发达的第三产业外,应注意发展物耗少污染小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为旅游业服务的消费品产业。在此基础上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火车头”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朱铁臻中国城市手册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2周振华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孙志刚城市功能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4阎小培信息产业与城市产业体系经济地理1995(9)

5顾朝林经济全球化与新城市经济现象国外城市规划1997(1)

6谢文蕙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2)

7张树德城市土地经济学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5(3)

8王建民城市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5)

9帅江平试论城市的持续增长城市规划1995(6)

10刘易斯?曼费德城市的形式与功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