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城市建设水平的若干思索

时间:2022-05-03 08:58:00

导语:提高城市建设水平的若干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提高城市建设水平的若干思索

摘要:城市不仅是一定地域的经济和政治中心,也是这一地域的文化中心,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当前,城市化、全球化在带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生活改善的同时,也给当代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城市发展正面临着传统消失、建设趋同、缺乏个性和特色、环境恶化和高耗能等突出问题,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建设的威胁依然存在。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城市这一基本目标,要求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城市建设理念,致力于全面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因此,有必要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城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设计;节能建筑

c一、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各地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很快,全面提高我国城市建设水平的时机已经成熟。当前,建设“宜居城市”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宜居”就是适宜人类居住,“宜居性”是指空间、社会和环境的特点和质量。建设“宜居城市”,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应在提高“三个质量”上下功夫:一是提高“空间质量”。在城市布局及其美感、土地使用方式、人口和建筑密度、公共设施等方面应加强研究,制定相应的总体规划,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使具体工作有章可循,并要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推进。二是提高“社会质量”。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政策,着力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让所有人都享受到所居住区的各种权益,包括住房、基础设施及其服务、食物、水、空气、教育、医疗等等。三是提高“环境质量”。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利用先进技术,使城市生态系统得到尊重和延续,保护大自然的质量。解决人居环境要遵循五项原则,即生态原则、经济原则、科技原则、社会原则、文化原则。五个原则中生态原则为首要原则,强调正视生态困境,提高生态意识。实现科技追求与艺术创造相结合、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普通民众与社会共同利益密切关注的完美结合。

二、打造生态园林城市

减少城市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压力,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相互和谐,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基点。建设生态城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生态园林最早起源于欧洲,20世纪20年代,面对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从保护自然景观出发,景观设计师们就开始将城市绿地规划成与自然一致的植物生境和植物群落。实践证明,这一举措对于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生态园林可弱化城市硬质景观,从城市设计角度讲,大量的拥挤的城市硬质景观会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而生态园林可大大弱化高楼大厦等城市硬质景观对人的影响,使城市环境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和尺度,有益于身体健康。同时,生态园林由于大量使用乡土植物,更能体现城市的地域特征,使景观风景有独特的韵味。

同时,生态园林具有明显的城市气候调节作用。生态园林的结构主要以复层林为主,乔、灌、花、草合理搭配,以枝叶繁茂、吸尘减噪、遮荫效果好的大型乔木为主调树种,植物的呼吸和蒸腾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改善城市逆温层,减少城市硬质景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加城市空气湿度,提高空气流通速率。生态园林接近自然的特征和较为稳定的植物层级结构及能量服务功能,可有效增加城市生物的多样性,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打造生态园林城市,应走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绿化路子。结合地域特点,体现城市特色,开展城市绿化工作,把园林绿化与地质地貌的恢复治理结合起来,尽量使用乡土绿化树种,驯化培植野生植物,把乡土树种和地带性植物作为新城区生态绿地设计建设的基础。利用生态位理论和植物物种间的关系,建立稳定并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植物群落,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同时,注意解决城市中工业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既要加强企业自身设备净化,认真处理排放物,从充分利用废弃物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做好变废为宝工作。同时,又应因地制宜地大面积发展城市生态园林,利用最有效、最节约的办法改善生态环境。

三、提升城市设计和建筑品位

一是提升城市内涵。城市内涵、城市功能是城市品位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既应重视城市外延的扩大,又应重视城市内涵的挖掘,既要把城市做大、做强,又要把城市做精、做美,建设特色、精致、和谐型城市。

二是提高建筑文化品位。增加文化内涵是好建筑的关键所在,建筑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品位决定建筑设计水平的高低,文化是建筑创作的核心、品牌的灵魂,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可以而且需要别种艺术文化扶持、烘托,但只有在有助于该建筑的意义表达,并且成为建筑有机部分的前提下才可取。建筑设计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文化的竞争。

三是强化城市个性特色。特色赋予城市个性,个性提升城市竞争力。一个城市不怕有缺点,就怕没特色。有了特色,城市才更有吸引力和竞争力。面对全球化、现代化对于城市建设的要求,应广泛吸纳社会参与;在强化特色上狠下功夫,深入进行城市设计,有效加强城市管理,集中各方面的智慧,依据现阶段国情特点,注意弘扬和发展历史文化,用现代科技手法,建设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地方特色的建筑、雕塑、园林精品。注重提高广告、路牌、路灯、店名、街名等各种标志和识别符号的文化含量,科学合理地设计城市绿化带、公园、广场等园林景观,体现文化特色。注重在继承基础上创新,提倡彰显个性,反对照搬雷同;提倡借鉴传统,鼓励求实出新。

四是体现“以人为本”的建筑思想。城市建设应充分考虑广大市民的需求和切身利益,着力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生活品位。城市建筑和设施要努力满足普通市民精神文化和物质的基本需求。建设形神兼备、浑然一体的城市,实现城市建设形式与城市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

五是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城市。城市规划建设必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建设精品,创出杰作,提升城市形象,努力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城市。

六是积极打造房地产品牌。房地产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打造优质品牌。房地产品牌以房地产产品为载体,虽然房地产产品不一定必须有品牌,但每一个品牌的出现却是特定时代的标志。产品是品牌的基础,富于个性的房地产品牌是房地产产品和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

四、大力发展节能建筑

根据有关调研,目前建筑能耗在我国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比例已达27%,单位建筑面积能源消耗为发达国家的3倍多。按目前趋势发展,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10.9亿吨标准煤。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能源资源相对贫乏。在我国已建成的近400亿平方米建筑中高耗能的占99%,直到现在,全国新建建筑中高耗能的比例仍然很高。在城市建设中提倡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高度重视建筑节能已是当务之急。

推进建筑节能工作,一个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建立、健全建筑节能法规体系,使这项工作有法可依,并形成约束。同时,组织建筑科研院所与企业结合,研究发展前景好的建筑节能技术,选取试点城市和试点住宅小区,广泛推广应用节能新成果。积极引导生产企业主动提高产品能效,加快节能技术进步。研究并建立节能建筑评定体系,开展节能住宅建筑能耗性能评定工作。在此基础上实行节能激励政策,倡导绿色和建筑节能。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建筑节能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人们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生态的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建筑节能中来。各级政府应把建筑节能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组织领导,积极稳步推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环境优美型社会,创造一个低环境负荷的舒适、安全、健康、实用的建筑环境。

五、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建设管理机制是有效地提高城市建设水平的保障。在工程建设上,国际上通行的是项目总承包,而我国实行的是设计与施工分割的施工总承包。我国的这种管理机制,使施工企业在建筑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获取利润的空间日益缩小,建筑企业难以做大做强。为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应加快推进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适应时展需要的管理方式,适时推广“项目总承包”的管理模式。注意维护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让市场主体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平等保护。

实行项目总承包,把项目实施过程的设计、采购、施工、调试四个阶段发包给一家具有上述功能的工程总承包公司统筹实施系统管理。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对项目的质量、工期、造价等向业主全面负责,总承包企业可以依法选择分包商,分包商对总承包企业负责。通过项目总承包,使承包企业掌握丰富市场资源,对设计、材料、施工等社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提升城市建设水平的过程中,实现投资方与承包方的共建双赢。

六、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居民的住房需求

建设部领导提出,中国将“人人享有适当住房”,这是对城市建设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研究城市建设的一件大事。“适当”即“面积不大功能全,造价不高品质优,占地不多环境美”,城市建设应体现节能省地原则,应从国情出发,合理规划、科学建设,发展环保型建筑。同时,“适当”还从建筑科学技术以及园林景观规划的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适当”应体现在收入水平与住房种类的合理对应。体现在通过大力发展普通商品房,由过去追求经济增长和平均住房面积增加,转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解决民生问题,让更多的中低收入家庭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城市建筑是城市历史的化石。它记述着城市的过去、标志着现在、预示着未来。在那些历史建筑中,记载着先人的智慧、劳动和情感,它们不仅是历史演化的实证,更是连接现在和过去的纽带,也是将现实生活推向未来的动力。让我们认真吸纳历史城市建设中的精华,汇集当今一切先进理念,努力开创城市建设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陆杰仁.生态园林.城市园林的必由之路.兰州建设,2007,(1).

[2]吴建国.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城市.江苏建设,2007,(3).

[3]陈家祥.影响建筑节能发展的因素及解决途径.中华建设,2007,(3).

[4]杨侠.人人享有适应住房.的三个内涵.中国建设报,2007-5-30.

[5]薛秀春.什么样的城市才宜居.中国建设报,2007-6-6.

[6]劳志鸿.建筑本土化与国际化.中华建设,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