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品的消费阻力诠释
时间:2022-04-26 11:10:00
导语:农村公共品的消费阻力诠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农村公共品消费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品的需求正呈现一种加快发展的态势,原有的公共品的国家垄断供给和城市化倾向,加上“税费改革”等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不畅,直接导致农民在消费公共品时效用的损失。因此,必须围绕农民的真实需求,创新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
一、农村公共品消费的重要性
农村公共品是指农村地区关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农村公共品消费包括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利用和农村公共服务的享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对农民的消费行为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一)刺激农村消费水平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农村地区消费需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随着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消费观念更新,过去那种独立的个人消费品消费已远远不能满足个人消费增加的需要,必须依赖非独立的消费品即公共品的消费而实现其扩大的消费需求,这必将对道路、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形成巨大的消费需求。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水、电、路等设施的建设,加大农民急需的与生产生活直接关联的公共产品的投入,可以使农村财政支出有效引致农民消费支出的增加,从而启动农村市场,拉动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二)提升农村消费质量
公共服务属于公共品的范畴,农村公共服务就是为满足农业、农村发展或农民生产、生活共同所需而提供的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社会服务,是以农业信息、农业技术或劳务等服务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农村公共产品。农村公共服务包括农村卫生医疗、农村义务教育、农村社会保障和科技与信息服务等。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可以强化农民消费的稳定预期,从而大大提升其消费欲望和生活质量。
(三)促进农村消费结构升级
农村公共品消费的增加既有收入效应,即农民收入的提高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也提出了新需求,同时农业的增长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也改变了农村社区对公共品需求的内涵和结构。由于公共产品的内在特性,决定了人们对其需求的日益增加。恩格尔定律表明,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等“生理需要”的开支比例将越来越小,而用在非生活必需品等“精神需要”上的开支比例将越来越大。这时,医疗保健、文体设施、交通运输设施、通讯设施、教育及公共安全等公共产品就开始日益“侵蚀”和“挤占”消费结构中的私人产品的相对份额,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结构。
二、我国农村公共品消费现状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由于忽视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理念,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城乡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方面,更反映在城乡居民享受基本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农村居民在享受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农村地区供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普遍落后,成为制约改善农民生活的瓶颈
2008年底延续至2009年春的旱情使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62亿亩,作物受旱面积1.22亿亩,有485万人、254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干旱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威胁暴露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不足。在农村饮水问题上,全国仅有14%的村庄有自来水厂或供水设施,以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等饮水安全指标衡量,全国还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未达到安全标准,其中80%分布在中西部地区。饮用水质不达标人口2.2亿,同时还有9000多万人经常受季节性干旱的影响,供水困难。
农民行路难的问题仍未得到完全解决。很多农村交通设施落后,乡间道路缺乏专人管理。据有关资料,全国104.3万公里的沙石路面、土路面及无路面土路中,农村占88.5%。在全国3.7万个农村乡镇机构、65万个行政村中,有近100个乡镇、近4万个村不通公路,近1万个乡镇、30多万个建制村不通沥青路和水泥路,农村公路中沙石路占70%,缺桥少路的问题比较普遍。
在电力供给方面,目前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电力设施还比较落后,虽然全国有95%的村能通了电,但仍有2000万农村人口用不上电。在通电地区,相当一部分农村仍未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电价昂贵,普遍是城镇电费的2倍以上,足见农村电力供应缺口仍然很大。此外,农村地区能接收到的电视信号还相当微弱,彩电信号更差。
(二)在公共服务类方面,我国农村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文化服务等消费也严重不足
以义务教育为例,由于县乡政府财政缺口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全国接受义务教育总人数约为1.9亿人,有70%在农村,县乡两级政府要负担近70%的义务教育开支,许多乡镇教师工资开支就占其财政总开支的60%以上,严重制约了教育与科研的发展。
就公共卫生而言,政府在疾病预防项目的投资占GDP的份额逐年减小,公共卫生服务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收费,以至于许多农村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指标难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限标准。我国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22%,卫生投入仅是世界卫生总投入的2%,而且这种投入严重不足的医疗资源在分配上城乡之间差距极大。统计结果表明,占总人口30%的城市人口享有80%的卫生资源配置,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享有20%的卫生资源配置,87%的农民是完全靠自费医疗的。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官方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我国享有医疗卫生保障的人只占15%,85%的人没有医疗卫生保障。这85%没有保障的人群中,主要就是处于社会贫困阶层的农村居民。全国的公共文化设施落后,而且藏书及经费集中在城市,全国尚有207个县无公共图书馆,67.9%的乡镇没有文化站。此外,我国的农民基本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完全不能享受医疗、养老等公共保险消费。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类公共品的供给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的消费需求,降低了农民公共需要的满足程度。个人对公共品的“被迫私人供给”必然会挤占原本可以投向私人品领域的有效需求,而这会降低消费效益,从而对刺激消费、启动内需产生负面作用。
三、制约我国农村公共品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传统供给模式导致农村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
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公共品是典型的“市场失灵”领域,应有单一政府提供。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公共品的供给也受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影响,视政府为公共品的唯一提供者。这个时期我们国家的一切品都由国家统一支配、分配和提供,造成公共品供给的国家垄断。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国家对品的支配逐渐减弱,许多私人品交由市场机制自动配置。但公共品的特殊性,使得其供给仍然由国家垄断,延续单一的提供主体。而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又极大地限制了农村人口平等地享有国家统一提供公共品的可能和权利。由于政府财政资金具有极强的非农偏好,致使农村公共品供给几乎全由当地农民负担,政府投入很少。重城市轻农村、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发展思路,使得无论是农业基础设施等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还是农村义务教育、医疗保障等关系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非生产性公共品都出现供给不足的状况。
(二)需求表达机制不畅造成的农村公共品无效供给
需求表达机制主要解决的是农民对公共品的真实需求通过何种渠道反映出来。需求表达的有效渠道是通过组织来完成的,组织化程度越高,需求表达就越有力度、越有效。这种组织形式在我国广大农村即表现为村民自治组织,是我国农村村民依法自治管理本村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基层民主制度。作为一种组织中介,村民自治组织应该真正了解组织成员的利益需求,平衡协调各个体利益的关系,使个体农民利益表达群体化,农民群体利益表达一致化。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中的“供非所需”的现象,实现决策程序上的自下而上,保证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有效性、科学性、真实性。
四、结论
(一)完善农村公共品的多元供给机制
“政府是天然唯一的公共品提供者”这种静止不变的发展观越来越受到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质疑和挑战。公共品的公共性一方面会因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条件、需求弹性、规模经济等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私人企业为了建立自己的信誉,具有了不断克服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和参与公共品供给的能力。因而,凡是市场能供给并且供给成本不高于政府提供成本的应交给市场提供。另外,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支农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新格局。
(二)建立一种反映农民偏好的“自下而上”的公共品供给决策机制
首先应给予农民充分的民主权利,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其次,要将“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民主决策”落到实处,真正发挥村委会本身应有的作用。引入多渠道的投资是弥补农村公共品制度内供给不足的必然选择,畅通农民的需求表达机制是改变农村公共品无效供给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刺激和扩大农村公共品消费。
参考文献:
1、官永彬.中国农村财政支出对农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宿一兵,汤庆熹.美国公共服务理论对中国农村公共服务改革之启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2).
3、匡远配,汪三贵.中国农村公共品研究综述[J].新疆农垦经济,2005(11).
4、王谦.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与政府支农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山东经济,2008(9).
5、李杰义.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的现状与对策——基于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12).
6、徐勇,项继权.公民国家的建构与农村公共品的供给[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0).
7、罗丽英,游战武.基于消费者视角的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分析[J].求索,2006(11).
8、刘卫,谭宁.论我国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的构建——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分析[J].农村经济,2008(5).
- 上一篇:交易安全的物权法保护综述
- 下一篇:图书馆个性化体系的构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