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公民文化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联性
时间:2022-01-23 10:08:00
导语:探究公民文化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联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已经成为党的意志。如何培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政治文化)是这一历史进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主要论述了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关的几个问题:政治文明的含义、政治文明与公民文化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障碍等,并且提出了笔者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途径的见解。
关键词:政治文明;政治文化;公民文化;建设
一、政治文明的含义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首次将“政治文明”建设提到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上。这说明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建设.中国共产党人越来越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看到政治体制改革严重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局面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了。
我们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个概念已经耳熟能详了,而对“政治文明”则比较生疏。何谓政治文明?按照党的有关文件,我们大略地知道今天所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际上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等等。但是似乎这样一说,现在就没有必要提“政治文明”这个名词了。因为以往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涵盖了今日的政治文明建设。事实上不是这样。党之所以将政治文明建设作为未来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自有它的深义。首先,这说明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不完善的,它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其次,这说明以往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不全面的,即忽视或轻视了政治文明建设,现在则要重视它了;最后,这说明今日所提的政治文明有其时代的涵义,并不是可以笼统地被包含在“精神文明”建设之中的。
从根本上讲,政治文明建设就是政治文化建设,其目的就是建立一种适应于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完善而科学的公民政治心理和行为体系。这种体系形式上是客观的,如表现为一定的规章制度以及设施等,但是内容上是主观的,它表现为广大人民的一种符合要求的意识和习惯。政治文明不同于精神文明。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侧重于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层面;而政治文明则侧重于国民的政治修养层面以及相关的制度和文化建设。西方学者阿尔蒙德将政治文化解释为政治系统成员的行为取向或心理因素,即政治制度的内化。他认为政治文化可以概括为政治认知、情感与评价,也可以表述为政治态度、信仰、感情、价值观与技能。我认为这是对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说政治文明建设本质上是政治文化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应当是目前代表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最先进、最完善的一种.它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体系。这种法制体系应当能够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二.民主的自由的参与型的公民政治文化心理。广大人民群众具备一定的政治要求和心理意识;三,全国上下有一个清明的政治统治体系.政府系统能够良好、高效地运转等。
二、政治文明与公民文化的关系
“公民文化”一词是舶来品,英文是civicculture,按阿尔蒙德的说法,主要指国民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中被内化了的政治制度。它与政治文化的意义是接近的,并且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在西方学者那里是同义词。为什么这样说呢?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这种关系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就变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所以说在仍然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现代社会里,一个国家里的每个人既是自然人、社会人,又是政治人,脱离政治的所谓“中性人”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社会的公民所具有的文化品质必定呈现为一定的政治特色,或者说一定的政治文化必然要通过一定的公民文化来表现之。我们这里姑且借用一下公民文化这个名词。
西方学者曾经归纳出以下三种类型的政治文化(或公民文化):一,地域型政治文化:人们只能朦胧地意识到一个中央政权的存在,他们对于这个政权的感情是不确定的或消极的,也没有把任何规定他们与政权的关系的准则内化。即人们对政治系统,它的如何运作以及作为能动参与者的自我,均缺乏起码的认识和情感;二,依附型政治文化(又称驯顾型或臣民政治文化):人们对政治运作的取向明确,但是他们与政治系统的联系是一种被动的联系。有这种政治文化取向的人对国家的政治系统只是情感的、规范的,而非认识的。三,参与型政治文化:社会成员对整体的制度和政治系统的运作均表现出明确的取向。同时,个人在政治体系中倾向于一种自我活动者的角色;个人对这种角色的情感取向和评价的取向,可能接受也可能反对。不过,任何国家的政治文化都不是绝对单一的文化类型,往往是不同类型的政治文化以不同的程度和方式结合,融合或混同在一起,从而形成各国政治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但是在这种混合中。肯定有一种文化占主导地位。
本文所讨论的公民文化特指那种既适应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历史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与中国的经济基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与上层建筑(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国体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一致的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它一方面要反映当前中国的实际国情,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同时又要顺应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具有革命性和创新性。因此,笔者给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从狭义上下了一个定义。所谓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即以民主和科学为特征的,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信仰目标的,对政治系统有着充分的认知和参与热情的一种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可以外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主人翁意识(即参与意识)、正确的政治行为和开明的政治心理习惯。
毫无疑问,这种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文化是最有利于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的。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比喻为一棵正在茁壮成长的小树的话。那么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文化将是这棵小树得以成长的肥沃土壤。这是因为,公民文化从根本上讲是人们的普遍社会政治心理和习惯,它与国民的思想建设关系至为密切。而思想建设是任何国家在创立一个新的政治体系时必须优先考虑的。没有基础广泛的思想建设,该政治体系就像一座建在沙丘之上的大厦一样没有稳固性。思想建设或者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西方学者那里也受到很大的重视。享廷顿(美国政治学家)这样说过:“在西方,比经济和人口远为重要的问题是道德衰落、文化自绝和政治分裂。”…他还说:“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有时企图摒弃本国的文化遗产,使自己国家的认同从一种文明转向另一种文明。然而迄今为止,他们非但没有成功,反而使自己的国家成为精神分裂的无所适从的国家。”所以说要想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必须先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以此来取得政治文明建设的适宜环境。
三、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障碍
很显然,中国目前要想建成一定发展程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有有利条件也有许多不利条件和障碍。全国上下目前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某种共识:即中国在经过二十几年的经济大发展之后应当重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了,这是最大的有利条件;其次,执政党将政治文明建设作为其下一步的施政目标之一,就为我们推进这一建设提供了最重要的政治支持;最后,·摘政治文明建设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在部分地区已经具备,这也是有利条件之一。
但是,我们亦应看到,搞政治文明建设的不利因素也是很多的,这包括软硬两方面的不利条件。所谓硬的不利条件,指的是目前中国仍有大量地区的经济欠发达(如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人们缺乏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必要物质条件。比如很多农村地区的人们离传媒很远(无法阅读报纸、上网等),他们既无法及时了解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更无法及时让外界的人了解他们的心声。这种情况无疑会造成信息封闭,民主发展迟滞。
而软的不利条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由于各地的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跟上形势的发晨,导致大部分国民对政治文明和公民文化观念的认识停留在肤浅的层次上,即人们还未深刻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何物,其真正含义和内容是什么。更不用说在人民中树立起正确的公民意识政治文化观念。而落后的、堕落的甚至反动的文化在媒体上(特别是因特网)也有传播.一方面这些东西在腐蚀着人们的心灵,另一方面它严重干扰了国民(特别是青少年)正确的政治观念的树立。
第二,法制不健全也是正确的公民文化难以建立的一个障碍之一。我国全国人大的立法工作近年虽然有所改进。但仍然存在着许多立法的空白点。这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打击违法现象。树立正确的公民文化观念是极其不利的。邓小平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例如,广受人们欢迎的村民自治制度由于没有相关法律的支撑。在有些地区处于名存实亡的地步:那里的基层政权要么控在由上级党政部门委任的但是缺乏民意基础的人手里,要么通过某种选举形式让一些并不合格的人(例如村霸)所把持。从而使这种基层民主形式发生了异化。在这样的地区。由于人们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和公民意识(即民主意识),所以他们的公民文化只能是“驯服型”的或者“地域型”的,而缺乏那种“参与型”的观念。
第三,吏治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另一个障碍。所谓吏治问题就是吏治腐败不断蔓延成势的问题。党和国家多年来虽然也致力于打击领导干部的贪污腐败问题,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以致于人们对某些腐败现象(如请客送礼、大吃大喝、玩三陪女等)已经处于漠然置之的状况。哀莫大于心死,这是非常危险的。我们绝不能回避这一影响中国发展前途的重大问题而去空谈政治文明。因为推动政治文明建设的主导是政府而非广大群众。一个地方的吏治一旦腐败。则那里的各方面建设不但无法得以推进,反而会阻碍当地的各方面发展大局,因为政治腐败与政治文明是格格不入的。据报道.近年来江苏和上海的政治文明建设在一些地区已经搞得卓有成效,出了一些典范,这正是由于该地政治清明、政府廉洁有为的结果。
四、结语: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由上所述可知,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树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观念,是一项繁重艰难的任务。那么,我们应该为这项伟大的事业做些什么呢?
首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路线,遵循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的教导,继续大力发展国家的经济,努力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准备强大的物质基础。缺乏一定的物质基础。任何事业都只能成为空谈。
第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公民意识和政治文明的一系列理念变为我国人民的大众意志,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必要思想准备。另外知识界的广泛推介和宣传也是让社会主义公民文化思想得以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径。广大知识分子应当自觉担负起历史的重任,以“五四”精神作指引,甘当宣传社会主义公民文化的旗手和号角,让广大人民群众熟悉和认识社会主义公民文化的实质和内容。只有让社会主义公民文化思想成为大众的意志和愿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才有存在和成长的土壤。
第三。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必不可少。党的领导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不至于发生偏离的根本保证。那种试图抛开共产党、嫁接西方所谓的民主制度的做法,从其思想方法上来讲是幼稚的,而其结果则是祸害无穷的。显而易见,党和各级政府通过加强管理和教育,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可以促进政治文明的实现;同时,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会对党和政府自身的存在形成反作用,推动党和各级政府的自身建设,使其成为人民所希望的那种理想的政党和政府。
第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全国乃至地方各级人大的立法工作和监督工作,务使我国法律法规系统得以完善、政府的行为有人监督,只有这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而各级人大由以前的侧重于立法进而侧重于为人民行使监督权将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 上一篇:剖析市场经济视域下我国公民政治文化构建
- 下一篇:简析美国公民文化对我国的影响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