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高校职业指导现状分析论文
时间:2022-05-02 08:46:00
导语:目前国内高校职业指导现状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问题的提出;改进职业指导工作之良策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高校毕业生再也不是被分配到某一个单位,而是全部走进人才市场、职业规划,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大学生非常需要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高校对职业指导的内涵认识不到位、高校职业指导体制不够完善、职业指导团队有待加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校平台、坚持“以学生为本”、明确办学方针与培养目标、坚持长期的职业指导工作、建立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建立一个健全的职业指导机构、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全程教育、加强职业指导服务水平、加强宣传力度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该文深入总结了多年来从事的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分析了目前国内职业指导工作所面临的困难,针对这些困难,提出了一系列的针对措施并在实践中使用。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是正确有效的。
关键词: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成熟度良策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家改革体制的逐渐深入,高校毕业生再也不是被分配到某一个单位,而是全部走进人才市场,实行“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学生选择自己满意的单位,单位物色自己满意的学生。这是就业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双向选择”让学生有了更多的主动权,让他们完全自己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也点燃了学生成功的激情,激起了学生的斗志。但是,“双向选择”有一个基本问题:如何进行个人职业规划?对于没有任何择业经历、将要初次走向社会的高校毕业生来说,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职业规划,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从个人的角度,职业规划将会直接影响到其主观幸福感;从社会的角度,职业规划将会决定一个人能否真正成为社会的螺丝钉,为社会的进步发挥其最大作用。
在技术日新月异、信息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才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个人在选择职业时把握着自主权,职业发展已经成为个人发展的核心,人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日益加强。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全球目前普遍存在着失业与就业紧张的问题。就我国而言,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下降:2001年到2004年,毕业生在6月的初次就业率每年以约5%的速度下降。2004年以后,由于扩招而引发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大幅增长,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重。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大学是人们进入职业社会的准备阶段,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形成、决定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奠定了其将来职业规划的基础如何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职业理想、规划个人职业生涯、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作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必须全面加强职业指导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于上世纪50年代起源于美国,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发展已日臻成熟。在国外,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学生的必修课,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在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正经历着从无到有的过程。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由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重,也要求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在发展中迎接新的挑战。很多大学生己经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但大部分学生的职业规划还只是停留在理想的层面上。他们的目标远大但缺乏可操作性。尤其是中长期规划方面,明显的带有理想化的特点。据调查,真正能作出实际规划的学生不到10%。这些情况反映出我国大学生非常需要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这就是我们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动力!虽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高等学校已经逐渐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的重要性,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面对如下几个问题:
(1)高校对职业指导的内涵认识不到位
虽然高校已经认识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对就业指导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部分高校,片面地把职业指导理解为动员学生找工作,认为“只要毕业生就业率达到要求就可以”,把大学生职业指导理解为如何求职。这样的认识导致了“职业指导”就是一个一次性的“落实单位”问题,只要学生能找到一份工作,那么职业指导就已经完成。
至于这份工作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是否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力,则很少关注。而真正的职业指导应该从学生着想: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次性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以职业为依托、以实现人生价值为导向的自主过程,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根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选择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个人在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面对职业生涯规划这一具体事件时所作的自我评估与职业环境评估,从而做出判断、选择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一个人的固有观念必然影响职业生涯规划这个复杂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特殊心理模式的产物,其核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由于对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够到位,决定了一些高校的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视指导内容的实用性、速效性、技巧性,而忽略了其科学性、前瞻性和创造性。这种情况下的职业指导往往是教条的、被动的、经验式的指导,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方法。
(2)高校职业指导体制不够完善
虽然高校就业工作呈现复杂性和多样性特点,特别是在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情况更不容乐观。但是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却不够完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有力的保障机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偏少,经费保障不足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就业指导运行体系不仅需要理念的支持,更需要完善的保障机制。
除了保障机制以外,其运行机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一些高校的职业指导内容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的诠释,多是一些政策性和观念性的指导,缺乏深度的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生涯规划,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很难解决学生的深层次问题,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这种职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只是停留在招聘信息、组织招聘会、开设就业讲座以及盖章、统计数据等工作内容上。其次,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群体和方法手段单一,大部分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仅仅局限于大学毕业班学生的总体分析,缺乏对学生的个案指导和贯穿大学四年的全程指导。这也是部分高校职业指导的短暂性的体现。
(3)职业指导团队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大部分由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辅导员兼任。缺乏专业训练与职业化管理,并处于随时轮岗的不稳定性。因此从数量、专业化程度和队伍稳定性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尽管目前我国大学的组织体系中,都设立了如“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类似的就业指导工作机构,配备了相应的专职就业指导人员,但由于近年高校连续扩招,毕业生人数急剧攀升,目前全国高校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离教育部要求不低于1:500的比例相差甚远。实际上,1:500是一个非常低的要求,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专职人员维持在1:200左右。例如国外一些著名大学,每个学院都设立了自己的职业指导中心。而且,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高,很多人具有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博士学位,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力量非常强大。学院与学院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他们的职业指导中心还彼此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网站上相互链接,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二、改进职业指导工作之良策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高校的一大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在学校结束对人才的培养之后,必然要将人才送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人尽其用”,必然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完备的职业指导体系。为了构建这个良好的、完备的职业指导体系,高等学校应该着重注意以下问题:(1)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校平台。有一些高校认为,既然现在实行“双向选择”,这个双向是单位和学生之间的事情,与高校无关!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正是这样的错误认识导致了部分学校对学生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视。学校是造就人才的地方。如果把学校比喻成工厂,那么学生就是该厂的产品,学校的名称就是产品的商标,学生的就业率就是产品的市场占有情况。任何一家工厂都会不遗余力的打开销路。同理,任何一个学校都应该不遗余力的将学生推到最适合他的工作岗位上。
(2)坚持“以学生为本”。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应当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以培养学生成才为中心。学校作为教育的服务者,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学生服务,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者应当兼顾学生个人特长与社会需要,自觉地、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合理选择职业的过程。真正把要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运用在大学生职业指导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辅导,把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以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学生择业与就业,帮助学生实现其人生理想。(3)明确办学方针与培养目标。高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虽然近年来,高校和企业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上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但是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层次、专业、地区布局、培养规格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这是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高校要进一步深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既要充分考虑教育的内在规律,也要建立与市场、社会相联系的专业设置新机制,真正面对市场办学。国家既需要研究型、基础型人才,同时也需要实干型人才。高校首先明确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科学家还是培养实干家。(4)坚持长期的职业指导工作。正如前面所论苏的,职业指导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高校应当坚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职业指导工作。职业指导应当贯穿学生的大学生涯,分阶段、有层次的进行培养。同时,为了避免学生在择业时面临的无所适从的窘境,高校应当增加学生实训锻炼的机会,让学生接受实践锻炼,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特长。(5)坚持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两手抓。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是反映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的重要指标。不能偏向一个指标而忽视另一个指标。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而虚报数据,同时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就业质量而给了学生过高的期望。高校在面对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时,应当做到:既不浪费人才,也不苛求学生。高校是职业指导工作的服务者,学生是职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对象。从学生的角度,也必须转变观念,积极配合指导者的工作。目前,很多学生也存在着观念上的错误:首先是期望过高。在择业时,盲目选择高待遇、大城市的就业机会,而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定位。其次是缺乏主动性。部分学生一味地等待学校的安排,而不主动谋求就业机会。最后,失业能力承受较差,不能接受事实,一旦失业就一蹶不振,缺乏改变事实的勇气。
针对这样的情况,职业指导者应当对学生做出正确引导:(1)引导学生做好“小螺丝”。有些学生认为,走出大学校门,等待着自己的是高官厚禄,而不愿充当一名普通劳动者。要帮助学生消除这种腐败落后的就业观念。让学生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只要是诚实劳动,就是在创造价值,就是在实现自身的价值。也要勇敢地、充满爱心地走往边远地区,传播自己的光和热。(2)引导学生建立主动性。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的时代。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在竞争。一定要加强主动性,不能寄希望于学校、老师或家庭。改变依赖思想,大胆的走向社会,大胆地推销自己。给自己一个准确定位,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获取别人的亲睐。(3)引导学生树立动态就业的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人才的合理流动是一种普遍现象。很少有人在一个岗位上干一辈子。工作过程中很可能经历失业、再就业的情况。一定要建立“树挪死、人挪活”的动态就业观念。在经历失业或者择业错误时,一定要勇敢的面对另外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完全吻合,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则反而限制了自己的发展,应该看中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专业相近或相关的职业。
2.建立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
要构建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需要学校、学生以及社会大众的支持。将学生的职业指导、职业规划贯穿到每一个环节中。(1)建立一个健全的职业指导机构。对职业指导部门进行明确分工,逐步协调建立职业指导组织体系,负责全程指导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整个机构可以分为两级管理三级运作:由校职业指导委员会负责管理院设职业指导小组和校职业指导中心。校职业指导中心下设各个办公室,负责具体的事务;院职业指导小组负责各个学院的职业指导办公室,由院办公室负责各个学院的具体职业指导事务。(2)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全程教育。由于职业指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刚进大学时,就对学生引导,让学生认识职业指导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在学生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下,让学生树立自己的目标,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在大二、大三时,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在大四时,他们将走出校门,这时候他们一定会用自己的所学来精心为自己设计职业生涯,从而提高总体就业层次,为国家培养更优秀的人才。(3)加强职业指导服务水平。职业指导是一个服务性质的工作,他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和单位。对学生,职业指导教师应当培养他们的职业规划能力、向学生及时提供相关的资讯、政策等;对单位,应该热情接待,提供优质服务。此外,职业指导办公室还应该全程跟踪学生的去向,了解他们的满意程度、社会对他们的评价等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4)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媒体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国家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政策、宣传积极接受高校毕业生的单位、宣传自主创业的成功案例,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和信心,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安民.新形势下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思考[J].中学生就业,2003(8).
[2]池中军.简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念及其模式架构[J].中国高教研,2002(5).
[3]JeffreyHG,等.职业生涯管理(英文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唐凯麟,蒋乃平.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陈洪建.高校构建新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生就业,2004(15).
[6]刘慧.中学生职业成熟度发展特点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2003.
[7]马远.职业进入前青年人的职业成熟度问卷研制及影响因素探讨[D].广州:暨南大学,2003.
[8]彭永新,龙立荣.国外职业决策理论模式的研究进展[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