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辅图书质量问题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12 04:54:00

导语:教辅图书质量问题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辅图书质量问题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辅出版编辑质量

[论文摘要]社科院一份相关调查透露,目前我国年人均购书仅为5册左右,而其中80%的图书被20%的人买走;在人们购买的全部图书中,教材和教辅占到了75%以上。那么,这20%的购书人当然就是学生读者了。传统的应试教育还留存余威,寄予孩子太多希望的家长们心甘情愿地为教辅书籍埋单。而众所周知的是,这些教辅图书的质量一直让人很是担忧。

每当初高中学生快开学的时候,图书大厦里拥挤的不仅仅有学生,还有陪他们一起挑选辅导书的家长们。据统计,每名在城市里就读的学生,同一科目的辅导书就会有3本左右。孩子们或许想不到,这些标有“某某出版社”、“某某高级教师倾情奉献”等醒目字眼的图书,几乎都是由图书公司“做”出来的。

这些图书公司在全国各地到处都有,有的专门做经管类,有的专门做教辅类。笔者认为,事实上,这些图书公司是现代出版大军中必要的补充。就教辅类图书公司来说,依据目前的教材区域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出版社没有太多精力独自编辑加工教辅书籍的。出版社与这些图书公司合作,双方实现了双赢。何乐而不为呢?但是,各图书公司编辑出来的辅导书质量参差不齐。笔者在几次实习的过程中,发现图书公司做书有几个误区,或许这便导致了教辅图书的质量问题。本文拟就以下误区展开阐述:

一、不重视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是第一站,而有的图书公司根本没有市场调研这一环节。如果忽略市场调研,只是看书店里什么书卖的好,就去跟风,不分析自己的特色和能力,那势必是要失败的。每个单位有每个单位的优势和劣势,在市场调研这个基础环节上做得完善,才有希望出好书。市场调研的范围很广,不仅包括图书的销售市场,还应包括学生对辅导书的使用情况、对辅导书的反馈意见和教师的对辅导书评价意见和需求情况等。只有了解了大市场范围内明显的和潜在的读者需求,才算得上全面的市场调研。

二、组稿不严格

多数编辑从对样张的审读开始就不严格,提出的修改意见也不严谨。比如:有时候编辑发现作者是大批地从网上或某本辅导书上抄袭过来的内容,但是看到其中并没有知识性错误,也就让它过关了。等到稿件发来多半,才发现需要更换的内容其实很多。这个时候又怕改动幅度过大而耽误了进度,就干脆让作者草草修改后便进入编辑加工阶段。其实,如果样张发回来,编辑就认真审读,将同步辅导与教材核对,看是否有与教材相差甚远的内容;如果是不同步辅导,也认真核对教材和教学大纲,防止过多超纲的内容出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样肯定对提高稿件质量有关键性的帮助。与作者密切沟通,切实让同步辅导书更同步,不同步的更实用。另外,编辑还要注意稿件是与其他稿件有雷同的现象;如果经过几次沟通发现作者不是合适的人选,那就该果断地更换作者。做教辅图书,其实是另一种教师生活。它只不过是把教师的言语变成了文字。因此,这需要作者(教师)和编辑共同的责任心。

三、编校工作:求进度胜过求质量

公司老总们最希望让书籍尽快出版,“先入为主”占领市场,于是大呼书稿之急。他们大都忽略了自己做的工作是以社会效益为主而经济利益为辅的。这便导致了市场上的辅导书编校质量不过关,错别字、病句、装印质量低劣等问题突出,并且稿件跟风雷同现象严重。

如果过于追求稿件进度,而忽略了图书的内容,那这些书纯粹是误人子弟的。编辑加工阶段对图书质量有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作者大多是一线教师,他们毕竟是业余作者。他们的稿件在讲解风格或者内容安排上肯定有不适合作为书籍出版的地方,但是这些缺失在编辑加工这个阶段是能够弥补的。可见,专业编辑的任务之重大。多数情况下,图书公司没有时间真正做完三个校次就要出书,即便要做三个校次,他们也一般是寻找一些在读的大学生来做一校和二校,而编辑真正校对也就一次。这样很可能由于大学生校对经验不足导致一些关键问题不能被发现。比如:笔者曾发现一本英语辅导书到了三校,仍然有一篇阅读中写到:“TaiwanandChina…(台湾和中国……)”对于这种严重的政治错误,或许平时大家都会发现,而在一篇冗长的英文阅读理解中,大学生更多的是做回了学生这一角色,并没有把自己提高到编辑书稿、校对差错的位置,因此很难会发现这样的错误。所以,完完整整的三校一读是不可缺少任何一个环节的。

稿件组回来后,该由责任编辑负责,严格把好质量关;最后的通读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正文,而且要把该书的前言、序言、后记等认真通读;对于封面、版权、定价、印次、版次等是否正确这些问题,不仅责任编辑要统查,编务老师也该再次检查,以使书稿不出现明显的错误;核对胶片时,除了检查整页文字有无变形、动版,还要特别留意顶行、底行及左右两侧的文字是否变形。总之,不能盲目地追求稿件快速进入市场。

四、政策不明确、版式不规范

图书公司大都是一个年轻的团队,他们的文字编辑一般不超过30岁。因此,无论是从编辑能力上还是从出版经验上,都显得不成熟。这就需要出版社编辑把好最后一道关。作为图书公司的合作者,出版社有着图书公司不可比拟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专业的出版资源,并且对国家的出版政策更为熟悉(比如:国家规定教辅类图书的字号不应小于五号字等)。因此,出版社的编辑要专业得多。那么,出版社的编辑在内容上和版式上把好最后一关,对于提高现在市场上教辅图书的质量也是起着关键作用的。

五、结语

教辅书图书公司是现代出版大军中必要的补充,它有着独特的生存优势。这类图书公司的领导多数都做过教师,并且是优秀教师。因此,他们能够指导学生辅导用书的讲解风格和编辑重点。他们知道什么样的讲解更符合学生的心理,什么样的语言更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编辑团队是年轻的集体。他们头脑灵活,善于思考。而市场上数量繁多的试卷集萃、练习册等书籍的内容、版式都是大同小异。这两者是不和谐的。因此如果能够真正发挥编辑们的创造性,图书必将有特色,有前景。

另外,一线作者是最宝贵的资源。图书公司拥有大量的作者资源,如果能够将这些作者培养老中青结合的团队,让老年作者与大家分享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让青年作者发挥自己的创新性与灵活性;同时培养潜力作者,精选在教学岗位上出色的教师,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等时机成熟便可约稿,这样一定有能力生产出高水准的教辅产品,并引发一系列的行业浪潮,为这个行业的又一个春天带来希望。

参考文献:

[1]马良.教辅书出版“黑幕”.基础教育,2007,(01).

[2]郑振勤.敢问,路在何方.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7,(04).

[3]玛雅,文清.您为孩子买了多少教辅书?.家长,2006,(Z1).

[4]汤登仲.教辅忧思录.湖南教育2006,(07).

[5]李海波.对教辅书的改进.青年科学,2006,(05).

[6]傅宏波.“教辅”背后的黑幕.观察与思考,2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