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居委会建设研究
时间:2022-10-23 03:39:00
导语:城市社区居委会建设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提要: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关怀和激励是城市社区居委会建设实践中容易忽视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社区工作人员属于弱势群体。对社区工作人员的人文关怀和帮助指导,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和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城市社区居委会建设的突出问题。
建立和完善社区工作人员关怀激励机制,必须坚持系统性、针对性、透明性公开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四项原则。建立和完善社区工作人员关怀激励机制,可以建立应届大学生参加社区工作、作为报考公务员必要经历的制度;建立国家公务员定期到社区工作一定年限、作为提拔晋升必要经历制度;建立“社工俱乐部”或“社工之家”“社工论坛”网页;建立经济待遇与工作年限和考核挂钩机制;建立基层政府与社区工作人员配合协作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工作人员促进和谐的优势与作用。
关键词:社区工作人员关怀激励机制
根据民政部《关于加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理论研究的通知》(民办函〔2008〕34号)精神,本课题组申报了自选课题《城市社区居委会建设实践中社工关怀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立项后,我们在已有的前期调研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调查研究。课题组主要进行了五种类型的调查。1、基本情况调查;2、问卷调查;3、个案访谈;4、座谈会;5、跟踪调查。
通过全面调查,掌握了系统的定量数据和资料。在现实材料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理论,对构建社区工作者关怀机制的现状、社区工作者基本情况、心理需求和思想动态进行了多视角的剖析与研究,并提出构建社区工作者关怀机制的路径新选择,形成了《城市社区居委会建设实践中社工关怀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研究报告。
一、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关怀和激励是城市社区居委会建设实践中容易忽视的问题
城市社区居委会建设存在着四个矛盾:其一,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低,而街道和政府有关部门布置给他们的工作过于繁杂,工作负担过重。其二,既要满足上级对工作的要求,又要令居民满意,两者有时难以兼顾。其三,经济和社会地位低,而居民对他们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的要求高,处境较为尴尬。其四,心里觉得工作有价值有意义,而自身所处的地位较低,导致竞聘时态度积极,上岗后工作消极状况的出现。
以上矛盾的产生固然有众多的原因,但关怀和激励机制的阙失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1、社区工作人员关怀激励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虽然普遍开始重视社区工作人员经济待遇、并且有些地方已经开始提高了,个别地方还开展了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培训活动。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形成一个长效性的、完善的关怀激励机制。
2、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普遍地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本课题组对14个省(直辖市)民政网站进行了调查,发现只有4个省(直辖市)民政网站有“民政论坛”栏目,但均没有设“社工论坛”专栏。全国唯一的社工论坛在国家民政部网站上。在各级政府民政部门的工作总结等文献中,均未发现有关社区工作人员关怀激励机制建设的具体要求。通过对基层政府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访谈及召开有关人员座谈会了解到,政府人员虽然了解社区工作人员待遇低、工作辛苦等,但对解决这些问题重视不够,重视较多的是社区工作人员能不能完成布置的工作任务。
3、相关理论研究滞后,不适应当前和谐社区建设的时代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关怀激励机制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企业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领域;近年来,开始注重党内关怀机制建设;在和谐社区建设方面,也有学者关注对居民的人文关怀问题。但是,对社区工作人员关怀和激励研究的人很少,也很迟,并且还处在不系统不成熟的探索阶段。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区工作人员属于弱势群体。对社区工作人员的人文关怀和帮助指导,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和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城市社区居委会建设的突出问题。
二、社区工作人员基本现状、心理需求、思想动态等调查资料的要点解析
1、来源与构成
愿意做社区工作的,大都属于就业困难群体,也就是弱势群体。企业下岗人员、个体户、打工者、找不到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是社区工作者主要来源。在564名社区工作者的简历中,下岗分流人员占42.74%,个体户或打工者占20.03%,大中专毕业生占22.22%,还有少数的军嫂、单位抽派人员。
淮南市564名社区工作人员问卷调查统计表(一)
项目
类别
数字
比例
项目
类别
数字
比例
构
成
状
况
下岗分流
241人
42.74%
工
作
年
限
2年以下
81人
14.28%
个体打工
113人
20.03%
3—7年
386人
68.57%
大中专生
125人
22.22%
8年以上
97人
17.14%
其他
85人
15.07%
性别
男
40人
7.09%
技
能
有
169人
30.02%
女
524人
92.01%
无
395人
74.08%
年龄状况
20岁以下
51人
9.09%
政
治面貌
党员
172人
30.55%
21-40岁
359人
63.6%
非党员
392人
69.45%
41岁以上
154人
27.3%
递交申请
105人
26.90%
平均年龄
38岁
未写申请
287人
77.10%
文化状况
本科(在读)
47人
8.32%
大专(在读)
329人
58.33%
中专(高中)
188人
33.33%
性别比与社区工作人员的经济待遇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在月工资(补贴)平均不足600元的地区,性别比严重失衡。男性只占7.09%,女性则高达92.01%,缺乏性别上的优势互补;而月工资(补贴)平均800元的地区,男性为69.54%,女性为30.46%,这个性别比就较为合理了。
2、整体素质和经济生活状况
社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是较高的,基本符合居委会建设要求。有68.57%的人年龄在20—40岁之间,平均年龄38岁;66.65%的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85.71%的人工作年限在3年以上;有30.02%的人具备一定的技能技巧,这是和谐社区建设极有利的优势。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社区工作人员对入党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党员占30.55%,而非党员高达69.45%。非党员中递交入党申请的只占26.90%。
淮南市564名社区工作人员问卷调查统计表(二)
项
目
月工资或补贴(元)
配偶职业
类
型
500—799
800—1000
平均
工人
企业
职员
机关事
业人员
其他
数
字
528人
36人
630元
149人
132人
117人
67人
比
例
93.62%
6.38%
26.47%
23.52%
20.58%
11.76%
项
目
家庭月收入(元)
家庭人均生活费
月工资(补贴)期望额
类
型
2000元下
2000—
3000
3000元上
最低
最高
最低
最高
数
字
87户
262户
116户
365元
1520元
1000元
1500元
比
例
18.75%
56.25%
25.03%
社区工作人员的经济收入接近于当地雇拥劳动的最低工资,普遍依赖于配偶的收入而生活。月平均工资(补贴)为630元人民币,只占当地在职人员月平均工资的三分之一多,相当于当地超市营业员的工资。
配偶的收入是家庭生活的重要支柱,主要是工人、企业职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家庭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18.75%,2000—3000元之间的占56.25%,3000元以上的占25.03%。家庭人均生活费最高的是1520元,最低的只有365元。综合分析,社区工作人员的生活水平基本处在当地社会中等偏低的状态。这种生活上对配偶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全面发展。社区工作人员是一个相对的弱势群体。
一方面经济待遇低,另一方面工作负担又过于繁杂。社区工作人员不但要在办公室内接待各种来访,每天还要上门服务、入户进行信息调查,居民档案、各种信息资料等都由社区工作人员来完成,“干不完的活”“没早没晚”“没有节假日”“没有规律性”。[①]以淮南市为例,社区工作人员数与居民数之比为526﹕1。在这样一个比例面前,社区居委会确实难以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精力都用在尽力完成政府布置的工作上了。
3、工作态度、心理需求和思想动态
淮南市564名社区工作人员问卷调查统计表(三)
问题
选项
答题
比例
问题
选项
答题
比例
工作
热爱
程度
很热爱
73人
13.04%
工作
中常
有的
情绪
愉快
416人
73.91%
较热爱
343人
60.87%
郁闷
465人
82.61%
不好说
98人
17.39%
生气
196人
34.78%
不太热爱
49人
8.69%
焦虑
172人
30.43%
很不热爱
厌烦
73人
13.04%
工作
理想
程度
理想
74人
13.04%
愿意
替换
的
工作
小学教师
433人
76.92%
不好说
417人
73.92%
公司白领
217人
38.46%
不理想
73人
13.04%
街道职员
87人
15.38%
工资
满意
程度
很不满意
491人
86.99%
大堂经理
43人
7.69%
较不满意
49人
8.72%
营业员
有些满意
24人
4.29%
满意
社区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是较高的。在对淮南市564名社区工作人员调查中,对本职工作很热爱、较热爱的占73.91%,说明大多数对本职工作有热情和工作责任心。但是,一个严重的事实是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工作。有86.94%的人对本职工作不好说、不理想,有86.99%的人对经济待遇很不满意。热爱程度和理想满意程度存在着极大的落差。这种落差必然会导致心理冲突和心理纠结,有“鸡肋”感受,从而徘徊在矛盾之中。
社区工作人员普遍有自卑感和“相对剥夺感”。“工资低,不能自立。”“居民冷嘲热讽,甚至辱骂、殴打。”在工作中经常受到的委屈有:“居民不理解,领导不了解”;“居民把怨恨发到我们身上”;“工作难度大、忙人,但体现不出成绩和效果,得不到认可”;“领导不能体会我们工作的辛苦”。[②]等等。
从情绪上看,也有一个矛盾现象。在工作中有愉快情绪的占73.91%,郁闷情绪的占82.61%,生气情绪的占34.78%,焦虑情绪的占30.43%,厌烦情绪的占13.04%。良性情绪和不良情绪同时高程度并存,说明了他们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尤其需要关注的是,一部分社区工作人员多种不良情绪同时存在,比例高达30.43%,说明他们迫切需要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
社区工作人员们对政府的期望和要求既合理又现实,使调查人员强烈地感受到了他们的可爱、可敬、可同情之处。经济待遇上,他们期望达到1000—1500元,仍然是低于当地在职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的。知识更新上,希望学习专业知识、工作技巧、电脑、心理辅导、居民服务、人际交流与沟通、业余娱乐等知识。对政府和领导,“希望真心体谅我们在工作中出现的困难,不要老是批评。”另外,还提出了“增强协作”“统一口径”“有法必依,让遵纪守法居民看到法治的公平”[③]等等非常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
淮南市564名社区工作人员问卷调查统计表(四)
按理想程度给右边职业排序
小学教师
①小学教师
左边是排序结果
居委会
②公司白领
护士
③街道办事员
营业员
④大堂经理
大堂经理
⑤居委会
街道办事员
⑥护士
公司白领
⑦营业员
4、几点结论
第一,高素质的弱势群体对社会和谐、社会稳定的影响和作用不可低估。尤其是在社区建设这一特殊岗位上的弱势群体,其影响又是重中之重。激怒之则安全隐患生,激励之则和谐势头涨。
第二,社区工作人员“办公条件简陋,工资待遇太低”,生活水平基本处在当地社会中等偏低的状态。这种生活上对配偶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全面发展。改善工作条件,提高经济待遇,壮大社区工作人员队伍,是和谐社区建设的物质前提。
第三,良性情绪和不良情绪同时高程度并存,说明了他们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他们迫切需要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对知识的渴望,对经济待遇合理的有节制的要求,对政府和的殷切期盼,生动地体现了他们的赤子之心,诚恳之情。我们一定要爱惜这个优秀而又困难的工作群体!
三、建立完善社区工作人员关怀激励机制的路径新选择
(一)社区工作人员关怀激励机制建设的指导原则
1、系统性原则
关怀激励机制是一个系统的机制,主要包括关怀激励、目标激励、反馈激励、奖惩激励、榜样激励、政策激励、竞争激励、领导行为激励。要全盘考虑。
2、针对性原则
建立完善社区工作人员关怀激励机制,既要考虑系统性又要考虑实用性。必须符合社区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符合社区工作人员的实际需要。
3、明性公开化原则
主要是政策透明公开,内容透明公开,程序透明公开,运行透明公开。
4、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原则
社会上办学、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资源相当丰富,应该充分利用,以降低运行成本,实现资源共享。
(二)社区工作人员关怀激励机制建设方案研究
1、建立应届大学生参加社区工作,作为报考公务员必要经历的制度
大学生毕业后首先在社区服务2-3年,经考核合格并取得“公务员准入证”后,才可报名参加公务员招聘考试。这样做有很多好处:一是充实了社区工作队伍,缓解了居委会工作压力。二是使大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大学生经受了基层实际工作的锻炼,多了一个宝贵而又难得的人生经历。三是给社区带来了新鲜空气,对社区文化建设作用不可低估。四是缓解了就业压力。
2007年《济南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就提出:“鼓励机关干部、事业单位职工、大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等经过法定程序,从事社区居委会工作。[④]”
2、建立国家公务员定期到社区工作一定年限,作为提拔晋升必要经历制度。国家公务员3—4年一次,下到社区(村)工作出2—3年,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回原岗位工作或提拔晋升。公务员被提拔前的公示,一定要在他所工作过的社区张贴公示榜,并进行民意测评。这样做也有很多好处:一是加强了社区工作力量并节约了经费开支。二是能够有效“精兵简政”,充分利用过剩的人力资源。三是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增强官员的民主平等意识。四是防止官僚主义和腐败。
3、建立“社工俱乐部”或“社工之家”“社工论坛”网页
制定钢性措施,要求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民政网都要有这类的网页;每个市(地)也要有一个这类的网页;最好是每个区(县)的政府网都设这类的网页。网页上可以设置心理咨询、论坛、征求意见和建议、有关领导直接和网友交流等内容,甚至可以设“社工交流圈”“社工博客”。这有如下好处:一是可以及时掌握社工思想和工作状态;二是使社区工作者有一个情绪宣泄的合理场所;三是便于上下通气,信息流畅真实;四是拉近了政府、领导、国家公务员与社区工作人员的心理距离,及时地听取合理化建议。
4、建立经济待遇与工作年限和考核挂钩机制
建立社区工作人员岗级制度,根据不同的岗级给予不同的经济待遇。同时与工作考核挂钩,奖勤罚懒。这方面安徽铜陵市做了有益的尝试,他们新出台的《意见》规定:“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生活待遇由基本工资、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职业资格津贴等部分组成。2008年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基本工资确定为每月810元,岗位补贴正职为每月200元,副职为每月150元,委员(专干)为每月100元。职业资格津贴由县、区结合自身实际落实并逐步提高标准。今后按照“小步快跑、逐步提高”的原则,以2008年调整后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基本工资为基数,按企事业单位职工年收入的平均增幅,逐年提高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生活待遇,力争2010年达到全市企事业单位职工年收入的平均水平。”
5、建立基层政府与社区工作人员配合协作机制
基层政府往往只起上传下达的作用,对于社区工作人员“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缺乏有行动的关怀和帮助。矛盾的焦点集中在街道和居委会之间。必须进行利益捆绑,使街道工作人员与社区工作人员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同时实行人才合理流动,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升迁”到政府机关,政府工作人员可以分流到社区。甚至可以取消街道,缩小区(县)管辖面积,壮大社区居委会力量。
6、充分发挥社区工作人员促进和谐的优势与作用
社区工作人员是城市居民工作、生活、思想动态的感受器。居委会除了接待来访外,还有一个很主要的工作——“入户”,即登门了解居民情况。居民的婚丧嫁娶、迎来送往、迁进迁出等都在居委会了解情况范围内。很多情况都是社区工作人员首先能够感受到的。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工作人员直面社会的优势,在预防和处理紧急事件、群体性事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种功能目前只是潜在的,人们并没有发现。不过这个功能的实现还缺少一个机制——信息采集、分析、处理、预警机制。由社区居委会承担起这个功能最合适。
参考书目:
1.(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耿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3.李立国《在全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2007.12.
4.詹成付.《关于社区建设工作的几个问题》2007.8.
5.黎熙元.《现代社区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6.郭强.《中国社区建设报告2007》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7.彭勃.《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变革》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8.徐联仓.《组织行为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
9.韩昌.《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①]访谈.淮南市基地社区居委会部分成员.2008.7.6.
[②]访谈.淮南市龙眼社区居委会部分成员.2008.7.10.
[③]访谈.淮南市新培社区居委会部分工作人员.2008.7.16.
[④]郭强.中国社区建设报告2007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1.第048页.
- 上一篇: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意见
- 下一篇: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