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区建设的各项保障机制研究

时间:2022-10-23 03:36:00

导语:和谐社区建设的各项保障机制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和谐社区建设的各项保障机制研究

内容摘要:中国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提出了无可回避的客观要求,那就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机制和制度范畴的本质和作用进行分析,阐明机制和制度范畴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以指导城市和谐社区的制度化建设。确保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良性循环发展,必须建立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完善的保障机制。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完善保障机制包括五大子系统,即规划投入机制、领导组织机制、法律规范机制、人才激励机制、检查监督机制。

关键词:和谐社区建设制度保障机制

中国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已经进入到制度性建设的时代,即与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的社会生活相适应的社会管理和调控的制度化建设。目前中国城市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实出矛盾和主要问题,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各项保障机制尚不完善,即缺乏一种社会行为高效运转所必需的内在机制和制度性设置。当前的和谐社区建设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政治性活动,而且是一种渗透于整个社会生活领域之中的全民性活动,因此,它需要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完善保障机制和系统制度。

一、充分认识保障机制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提出了无可回避的客观要求,那就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机制和制度范畴的本质和作用进行分析,阐明机制和制度范畴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以指导城市和谐社区的制度化建设。

(一)、和谐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提出了机制保障问题

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规律作为一种客观的内在必然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为抽象的理论思维所把握。在实践过程中,人类必须通过特定的内在机制体现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并通过适当的制度来确保自身活动或行为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规律总是通过社会有机体系统内部构件彼此交换活动之关联方式或实现系统目标和功能之运行方式表现出来,即通过机制表现出来。社会运行机制是社会运行规律的具体表现方式。在社会运行过程中,从抽象到具体存在着规律——机制——制度——实践四个基本环节或要素。机制是人类保持符合规律的社会关系或行为活动的方式,而制度则是凝结社会机制的种种具体的体制、法律、法规、规章、准则、方法、措施等等的总和。如果说,在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之初期,社会运行过程的四大环节中只有规律和实践两个要素为人们所自觉把握,那么也可以说,随着和谐社区建设的进一步深化,作为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实践之间的中介的社会运行机制和社会制度的要素已日益为人们所明确认识。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更好的实践的途径取决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而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则取决于是否组织更好地体现社会运行机制的社会制度。因此,要确保和谐社区建设的良性循环发展,关键在于体现社会运行机制、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一整套完备的机制建设和制度设置。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为做某项工作而发起一些群众活动并不很难,难的是引导群众活动深入持久健康地发展下去。就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而言,过去我们也搞了不少的群众活动,这些群众性活动的基调都是好的,也均有过热气腾腾的阶段,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它们大都没有深入地发展下去,有的停留在原有的程度,有的甚至中断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目标和任务的落实没有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缺乏有效的机制保障。

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机制保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如何把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的课题。提出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机制保障问题,既是我国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形势下开创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新局面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从简单到丰富、从表层到深层的发展过程。当我们把机制问题提上议事日程的时候,这就表明我们对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认识和实践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上了一个新台阶。探讨“机制”,就是深入到事物的内部,研究事物的结构功能、内部联系,研究事物的工作方式、作用方式和运作过程,这就涉及到事物的根本方面。从生物学上说,阐明一种生物功能的机制,就意味着对它的认识从现象的描述进入到本质的说明。同样地,我们对和谐社区建设保障机制的研究提上了自觉认识,也意味着将从本质上对它进行新的阐释。

何谓和谐社区建设的机制?概括地说,和谐社区建设机制是和谐社区建设整体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联结方式,是和谐社区建设各个环节紧紧相扣的运行过程。它是和谐社区建设主体在一定目标指引下,在一定动力驱动下,在一定决策机构指挥下,在一定体制、力量保障下,共同协调实现和谐社区建设的整体目标和功能的运行方式和工作方式。这个机制,其实质是和谐社区建设规律作用的反映。和谐社区建设规律作为人类社会活动客观过程的内在必然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一规律的作用即是通过机制表现出来的。我们研究和谐社区建设的机制问题,就是为了在实践中更好地遵循和谐社区建设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和谐社区建设走向良性循环发展。

(二)、和谐社区建设机制的保障作用

1、和谐社区建设机制的保障作用表现在,避免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随意性,保证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制度化和常规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些地方和单位对和谐社区建设仅仅停留于口头与纸上的强调,造成和谐社区建设处于断断续续、杂乱无章的状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形成和谐社区建设的稳定的持续的运行机制。由于没有机制的保障,党和国家关于和谐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就不能形成制度化的目标管理机制,就不能成为各级地方和单位的目标管理、决策管理和控制管理的必有内容,从而各级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对于和谐社区建设往往当作可抓可不抓的工作来看待。既然是可抓可不抓的工作,那么随便一个重要的日程都可以成为放松或停止和谐社区建设的藉口,从而使和谐社区建设处于停顿的状态。只有确保党和国家关于和谐社区建设的方针政策形成和谐社区建设的目标管理和决策管理机制,才能确保和谐社区建设的制度化和常规化。

2、和谐社区建设机制的保障作用在于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规范性、制约性,保证和谐社区建设的力度。只有建立完善的和谐社区建设机制,才能使党和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关于和谐社区建设的政策、措施、法规和规章制度化、系统化,从而确保这些政策、措施、法规和规章对人们行为的规范性和制约性,在全社会形成和谐社区建设的“硬约束”。没有机制的保障,党和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关于和谐社区建设的政策、措施、法规和规章只能是纸上的决议和条条,不可能在实际生活中形成关于和谐社区建设的系统的、强有力的导向和约束。

3、和谐社区建设机制的保障作用在于在物质投入上确保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谐社区建设是在一定物质活动基础上进行的,总是与特定物质活动相关的。和谐社区建设需要物质载体,需要一定财力的投入。没有一定财力的支持,根本上谈不上和谐社区建设的正常开展。有了一定的财力,也不等于就有了和谐社区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树立了相对完备的和谐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资金管理和资金运行的机制,和谐社区建设才具备了基本的财力保障。可以说,和谐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机制、资金管理机制和资金运行机制,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外部物质条件的保障。

4、和谐社区建设机制的保障作用在于确保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主体调节和控制力量,确保党和国家关于和谐社区建设的各项要求和部署制度化,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上下一心、齐抓共管的合力。如果没有机制的保障,那么领导干部的作用就仅能限于政策指令的传导,不能作为和谐社区建设控制和调节的主体有效地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系统的运行,更谈不上人民群众在和谐社区建设上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如果没有和谐社区建设的主体调节和控制力量,就不可能在整个社会形成和谐社区建设的制度化部署,从而整个社会的和谐社区建设只能是一盘散沙,根本无法组成整个社会的相互协作、优势互补、有序运行的合力,自然无所谓和谐社区建设的良性运行问题。因此,只有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机制建设,才能保障和谐社区建设的有序运转。

二、加强保障机制建设,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健康发展

和谐社区建设的系统机制是由决策机制、调控机制、保障机制等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保障机制是和谐社区建设走向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和谐社区建设缺乏完整的规划投入的支持,无法保持常规的稳定的发展,加之缺乏法治、领导、人力、监督等方面的制度保障,无法步入良性运行的发展轨道。要确保和谐社区建设的良性循环发展,必须建立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完善的保障机制。

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完善保障机制包括五大子系统,即规划投入机制、领导组织机制、法律规范机制、人才激励机制、检查监督机制。这五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和谐社区建设的系统保障机制,它们是和推进和谐社区建设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

(一)、规划投入机制是确保和谐社区建设所需物质资金的根本保障。只有把和谐社区建设纳入国家和地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建立和谐社区建设的稳定的规划投入机制,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才能有可靠的物质保障。

1、逐步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为和谐社区建设的正常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按照建设公共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各级政府应逐步加大对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增加公益性、社会性、服务性支出。

——各级政府要将城市社区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把社区建设经费列入各级财政的年度预算,保证逐年有所增加。

——建立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必须由财政足额拨付。

——根据社区建设的需要,今后财政投入的重点应及时从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转向社区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社区居委会组织、协调和开展各项工作创造基本的设施条件。

——民政部门在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中应该有一块专项经费,从而具有物力财力组织开展社区建设。同时,应从财政投入中有计划、按比例地划出一部分资金,直接交给社区居委会,由他们根据各自社区的实际需要来安排使用,有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力度,规范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凡属政府事权范围内的事项,一般由政府“买单”。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公益性和福利性社区建设项目,政府给予一定资助。

2、探索新的社区财力激励机制。采取税收增量按比例返还的办法,即以街道为单位,以目前提供的税收和财政下拨的经费为基数,将每年新增加的创税部分按比例返还;同时,引导街居组织搞好自办企业改制,使之由依靠自办企业创业创收,转为依靠增加税收获得财政返还上来。党政部门要注意调整对街居工作的考核办法,淡化对自办经济的规模与利润的考核,强化对财政税收的考核;淡化对第二产业的考核,强化对第三产业的考核;弱化对经济指标的考核,强化对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方面的考核,形成新的合理的社区财力激励机制。

3、建立社区办公用房保障制度。按照城市规划和社区划分的要求,配备社区办公用房,确保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有址办公。城建规划部门在审核新建小区和旧城改造规划时,应当监督建设单位按照城市规划要求配套建设社区办公用房。新建住宅区的社区办公用房要与住宅区开发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不得变更其用途。旧城区可通过新建、购买、置换、调剂等方式,解决社区办公用房。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帮助欠发达地区解决社区没有办公用房,或在危房、临建房、违章建筑办公等问题。

4、多渠道筹措社区建设资金。建立“财政支持为主、费随事转、彩票资助、联点扶建、有偿服务、社会赞助”等多元化的社区建设资金筹措机制。建立严格的制度,保证社区建设资金的正常使用。政府应出台统一的《社区建设资金管理和使用办法》,指导社区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同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财务监督机制,规范对社区建设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

(二)、领导组织机制是从根本上保障对和谐社区建设的领导和管理的重要机制。和谐社区建设以领导干部为主要决策系统和协调管理系统,领导干部的认识水平和人格素质关系到和谐社区建设的成效。要使领导干部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表率作用,担负起整个和谐社区建设的决策、指挥、控制、检查、督促的责任,带动人民群众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就必须建立完善的领导组织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委政府领导、组织部门和民政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工作站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领导组织体制和工作体制。

1、建立社区建设领导组织体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把社区建设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要建立健全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社区建设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责任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把是否重视和谐社区建设,是否完成和谐社区建设的各项任务,作为考核党政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与干部考核晋升和奖励挂钩。各级社区建设委员会是指导、协调社区建设的机构,要真正担负起对和谐社区建设指导协调检查监督的责任。要健全社区建设办事机构,配备必要的专职干部,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确定与其担负的职能相适应的级别。

2、健全社区建设工作机制。社区建设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能,落实好建设社区的各项任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由发展改革、民政、财政、国土房产、建设和规划等部门负责;社区组织建设由组织、人事和民政部门负责;社区服务由民政、劳动保障、规划、工商部门负责指导协调;社区卫生服务由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负责;社区计生服务由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负责;社区文化由宣传、文化、教育、科技、体育部门负责;社区环境由规划、环保、城管、建设部门负责;社区治安由维稳综治、公安、司法部门负责;社区共建由各街道办事处负责;社会统计档案工作由统计档案部门负责指导协调。人大、政协要积极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团结各方面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同时加强监督;工青妇组织要在推进社区建设中发挥好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要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

3、制定发展规划。把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纳入社会事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规划要立足长远,具有前瞻性;实施计划要着眼于现实,注重可操作性。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

4、总结推广经验。各级政府大力开展创建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活动,及时总结和推广和谐社区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发挥和谐社区建设先进单位的示范带头作用,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全面开展。

(三)、法律规范机制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法治保障,包括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人大立法、法规、政策、规章和行为规范的保障。

1、人大立法是最基本的保障。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依法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各项保障机制中,形成法律规范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在现代社会,法制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指导、规范人们各类社会行为的主要杠杆,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和谐社区建设的机制必须法制化,使和谐社区建设获得法律的保障。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立法作用,是和谐社区建设保障机制的法律保证。

通过十多年的实践,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各个基本方面的内容已经有条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之制度化、法治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也呼唤着加快和谐社区建设的立法保障步伐。为适应社区建设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应把修改《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工作提上议事日程。

2、法规、政策、规章与人的行为规范。

和谐社区建设保障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建设,就是和谐社区建设的法规、政策、规章和人的行为规范的制订。根据和谐社区建设运行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规章和人的行为规范,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保障。法律、法规、政策、规章、规范、制度是和谐社区建设机制的表现形式,离开这些形式,和谐社区建设机制就无从体现、无从发挥作用。法律是社区建设机制的最明显的外层表现形式和最后的保障,法规、政策、规章是社区建设机制的中层表现形式和保障,而人的行为规范则是社区建设机制的最里层表现形式和保障。从管理和实施的角度来说,和谐社区建设的法律保障必须分解为法规、政策、规章的保障来发挥自己的作用,而法规、政策、规章的保障又必须分解为行为规范甚至行为细则、岗位责任的保障来发挥自身的作用。和谐社区建设的保障机制作为一个大系统,自然也是多层次的分支系统构成的,并且这些分支系统具有纵横交错的关系。和谐社区建设机制的外层表现形式(法律保障)、中层表现形式(法规、政策、规章保障)和里层表现形式(行为规范保障)是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的。

和谐社区建设的法规、政策、规章和人的行为规范的制订是法规强制保障机制的主体内容。当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和谐社区建设的法规、政策、规章和行为规范等法规保障制度还比较薄弱和零散,必须加强这方面法治制度的设置,为形成责权明确、关系协调、制度完善、管理科学的和谐社区建设管理体制提供有效的保障。为适应社区建设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应加紧出台《志愿服务条例》、《社会工作管理条例》等新法规。在提供政策扶持方面,各级地方、各部门应加强对社区建设的研究探讨,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社区的情况和特点,制定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有关政策和配套措施,确保和谐社区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3、奖励制度。

建立严明的赏罚机制是法律规范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区建设的法律保障机制,法规、政策、规章保障机制、行为规范保障机制,与赏罚机制是是分不开的,必须通过赏罚机制传达自身的要求和指令。可以说,赏罚机制是通过利益导向体现价值导向的关键中介。

和谐社区建设的奖励制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需要在和谐社区建设过程中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不断地制订、补充和完善。从目前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现实需要来看,应该完美和谐社区建设以下方面的奖励制度:

——国家在进一步完善经济领域、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文化艺术领域等政府奖项的基础上,可考虑在社会领域里设立和谐社区建设(贡献)奖(政府奖)。目前,我国大部分地方和部门对和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政府奖励还是一片空白,这对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事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建立和完善社区建设工作队伍的奖励机制。一个稳定的工作队伍,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基本保障。通过相对完善的奖励机制对社区建设工作队伍提供应有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是维持一个稳定的社区建设工作队伍的重要因素。

——进一步完善评比表彰先进的奖励制度。其一,对社区建设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表彰应该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评比的指标既易于操作,又更加科学。其二,评比表彰先进不应当搞终身制。为此,在不断提高和谐社区创建标准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已经达标的社区的复查,保证和谐社区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其三,评比表彰先进应该避免上级指定的方法,应该发动和组织群众自己制定评比检查的制度与标准,使和谐社区建设的奖励成为人民群众在和谐社区建设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自觉性活动。

(四)、人才激励机制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必须加快社区工作人才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创新制度,推进社会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进程。

1、建立社会工作制度。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和标志,对于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化、专业化是发展社会工作的基本前提。建设一支宏大的社区工作人才队伍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保障。2006年,人事部、民政部下发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解决了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定位和社会角色问题,要求把通过国家考试的社会工作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并就组织参加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建立社会工作者登记制度、推行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职业资格聘任制度、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考核评估制度做出了规定。

——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与设置,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发展社会工作的基础性工作。要大力开发社会工作岗位,研究建立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标准体系,积极拓展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探索转换和引进相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配置办法。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按对象设岗位、以需求定数量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重点在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人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医卫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司法社会工作、民政社会工作、工青妇等群团社会工作等领域推进社会工作,多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

——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承担者,也是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承载者。大力发展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对于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社分离、政事分开和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专业化、社会化;形成“政府主导推动、民间组织运作”的社会工作运行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2、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选聘一批又一批年轻化、专业化、组织协调能力强、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和热心于社区建设和研究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充实到社区工作队伍中去。特别要注意吸纳和鼓励大学毕业生进社区工作。

——逐步提高待遇。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区工作者的业绩,建立社区工作者工资增长机制,改善工作条件,参加社会保险,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生活补贴标准和医疗待遇,完善保障体系。

——提供晋升空间。可以尝试建立一种机制,把进来的人留在社区,让还未进来的人向往社区。一是不断地把其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社区人才选拔到政府部门中来,或者为其进事业编制,让他们看到前途;二是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每年的退休留下的岗位或者编制,可按一定的比例留给优秀的社区工作者。要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展现:社区工作不但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高尚的事业。

——进行教育培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推进社区工作者岗位教育和培训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工作者培训制度。可采取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依托各高校、各级党校、民政学校建立社区工作者培训基地,借助大专院校的师资力量,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规范培训师资、培训教材、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及培训内容,使社区工作者树立服务意识,掌握专业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3、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

通过争取政府支持、引导,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的社会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如志愿者(义工)注册登记制、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服务承诺制等,规范志愿服务机制;通过以自愿报名为基础,以项目招募和活动招募为主要方式的志愿者(义工)社会化招募机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志愿者(义工)组织网络,使之成为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五)、检查监督机制也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各项保障机制中重要的一环。对和谐社区建设的各项活动和工作,如果没有检查和监督,就不能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切实的改进和完善。检查监督机制渗透于和谐社区建设的整个过程,是和谐社区建设向更高过程和更高目标迈进的重要临界点。

1、检查监督机制的内容。

检查监督机制的实质是使和谐社区建设成为具备主动接受和吸引舆论监督和其他形式监督的系统,激发大众对城市社区建设某些现象和一些突出热点问题进行判别和评估,促进人们在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方面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影响大众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价值倾向,并进而影响和谐社区建设的观念变迁。

检查监督机制的内容一般包括两个环节。一方面,正确地检查和评估规划实施的状况和实施的结果。就实施的结果来说,它与规划所定的目标,可能不是完全符合的,总会有一定的差距。或者是没有实现目标;或者是超过了目标的要求;或者某一部分达到要求,而某一部分目标未能达到。这就要求我们要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客观的、准确的检查评估。应当明确,检查评估不是挑缺点和毛病,而是充分肯定成绩和认识缺点,从而激励人们的工作热情和完成规划的信心。另一方面,要认真地分析研究实施结果与既定目标之间的差距及其原因。实施结果与既定目标之间的偏差,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在质量、数量、时间、效益等等方面;而造成偏差的原因也十分复杂,既可能是实施过程主观或客观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原有的目标、规划的内容和要求不正确、不明确等等。此外,还应明确,检查和评估也包括对原定的发展目标和各种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检验。根据实际情况,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如果既定目标和规划自身存在问题,就应当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审批权限,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如果既定目标和规划是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就应当加以坚持和维护,要求继续切实执行。

还应指出,检查监督机制必须配备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谐社区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遵循客观性、全面性、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来制定。评估指标体系不仅有整体性的,而且有部门性的;不仅有结构性的,而且有功能性的;不仅有各种“硬件”的指标,而且有各种“软件”的指标;而且,凡是可以量化的指标,都要把它量化。和谐社区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部门的工作范围。而且要注重反映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感受,注重对社区建设客观状况和事实的真实描述,注重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以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

2、检查监督机制的运作主体,包括群众监督、领导监督和舆论监督三个紧密配合的部分。

——群众监督制度。群众监督是检查监督机制一种必不可少的形式。群众监督的重要性就在于监督实体的广泛性或全面性。群众监督的实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和谐社区建设的主体。正因为和谐社区建设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对和谐社区建设的监督,不管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都是积极的、自愿的和最富有成效的。领导机构的检查监督、舆论监督必须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否则只能是脱离人民群众的意愿或社区建设实际的形式主义的监督。

——党、人大、政府、政协机构要建立严格的领导监督制度。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保障机制,就是必须在党和政府的各级机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各级机构,建立严格的领导监督制度。只有在党、人大、政府、政协机构建立严格的领导监督制度,才能确保和谐社区建设的保障机制真正具备最高立法和行政权力的后盾,真正拥有最高立法权力和最高行政权力的行使而获得的巨大影响力和权威性。党、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其职能部门对和谐社区建设的领导监督,应该是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经常性与突击性相结合。就前者而言,从和谐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到和谐社区建设的具体规划的实施情况、政策执行情况、规章制度和各种措施的落实情况,都要进行检查监督,并根据检查监督的情况给予政策性的指导;对和谐社区建设做得好的地方进行鼓励,对和谐社区建设做得不够的地方加以引导,对和谐社区建设做得不对或做得差的地方进行纠偏。就后者而言,必须根据和谐社区建设系统运行的长期、中期、短期的周期,进行经常性的跟踪检查监督,并根据和谐社区建设整体系统及某一层次的子系统运行周期的情况,对其重要的部位和环节进行重点检查监督或突击检查监督。

——舆论监督制度。舆论监督是由电视、报纸、出版、刊物、广播、电脑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为主要实体的社会监督体系监督。舆论监督是和谐社区建设检查监督机制的主干部分,也是连接党、政府、人大、政协机构领导监督和群众监督之间的中介和桥梁。社会监督主要是通过舆论监督的途径来完成的。舆论监督的优势,体现在监督信息的传播性、交换性和流通性,能及时地反映和谐社区建设的工作进展情况、各项活动的实际效果和存在问题,以及社区建设工作队伍各方面的意见,对和谐社区建设过程中的种种负面环节或因素进行揭露和批评,从而对和谐社区建设的积极方面的经验和信息的传播,对和谐社区建设的消极方面的扼制或对从消极方面中总结正确的方法、途径和经验,都具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保障和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因此,和谐社区建设必须有意识地运用舆论监督这一强有力武器,组织高效益的和谐社区建设舆论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