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节约型社会思考
时间:2022-08-22 10:47:00
导语:建设节约型社会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面对经济快速增长、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命题,描绘了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总书记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总理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这些精辟指示为发展循环经济指明了方向。
随着浙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水、电、气、煤、油等自然资源及能源短缺均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城乡垃圾污染等均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障碍。如果不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增长”的增长方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在经济迅速转型的发展背景下,浙江急需廓清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现实基础与客观差距、发展思路与对策措施等,以便为我省制订“十一五”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多次指示我省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以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等“3R原则”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一种扬弃,可以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市场化改革中走在全国前列的浙江省一定能够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同样走在全国前列。
本研究报告由五个方面构成:第一方面为“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原则和主要类型”,主要是阐述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主要原则与类型,以及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系;第二方面为“浙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主要是分析浙江经济发展的所处阶段、所面临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基本矛盾;第三方面为“浙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可行性”,主要是论述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具备的条件、浙江有无具备这些条件以及浙江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基础;第四方面为“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提出了浙江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领域;第五方面为“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对策措施”。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原则和主要类型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1、循环经济是什么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
循环经济模式是对“只要经济增长,不要环境保护”的机械主义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也是对“只要环境保护,不要经济增长”的环境保护主义发展模式的一种扬弃。
2、循环经济不是什么
循环经济不是一种单独的产业形态,它寓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及服务业经济等各种产业形态之中,它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
循环经济不等于环境保护,它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的生态化与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的经济化,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发展循环经济是环境保护有效方式,离不开“末端治理”。但也不等同于环境保护。
循环经济不仅仅是废物利用。废物的回收与再利用是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或一种形式,但不是循环经济的全部,循环经济具有更为宽泛的内容。
循环经济不是资源百分之百的循环。循环经济希望资源尽可能反复循环利用,但是,技术水平决定着资源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利用和循环,资源的再生性和环境的自净能力也决定者资源不需要百分之百地利用和循环。
循环经济不是一般的生态经济。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就是生态经济。生态经济强调的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侧重的是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循环经济强调的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注重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侧重的是资源效率与经济效率。生态经济未必是循环的,符合生态原则的经济活动,未必有显性的资源循环;但循环经济一定是生态的,资源的循环利用总是符合生态原则的。
3、循环经济与线性经济的对比
与循环经济对应的概念便是线性经济、单程式经济等。循环经济与线性经济的对比如表1—1所示。这两种经济模式可以分别用图1—1和图1—2表示。
表1—1循环经济与线性经济的对比
对比项目线性经济循环经济
别名开放经济或
单程式经济封闭经济
比喻牧童经济或牛仔经济
“从摇篮到坟墓”太空经济或宇宙飞船经济1
“从摇篮到摇篮”2
基本特征低投入、低消耗、
低排放、高效益高投入、高消耗、
高排放、高产出
指导思想机械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中国语)
可持续发展观(世界语)
前提假设资源供给是无限的,
环境自净能力是无限的,
自然环境是丰富的自由物品资源供给是有限的,
环境自净能力是有限的,
自然环境是稀缺的经济物品
经济与生态
的关系矛盾冲突:经济增长
以生态破坏为代价和谐共生:经济增长
与生态保护实现良性互动
人与自然
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主宰,
人凌驾于自然之上人与自然是和谐的,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在图1—1所示的线性经济模式中,资源开采、产品制造、物品消费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废物排放,而且,从资源开采到产品制造、从产品制造到物品消费均有废物污染,而这些废弃物都是排放到有限的自然环境之中。“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不可能提供这么多自然资源,地球不可能承载这么多废弃物。因此,必须转向如图1—2所示的循环经济。
图1—1线性经济的运行模式
图1—2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
(二)、循环经济的“3R原则”
在循环经济模式中,存在着多重要求,这就是循环经济的“3R原则”:
1、减量化原则(Reduse)
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特别是无害于环境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标和消费目标。这一原则追求的是资源生产率(相对于劳动生产率而言)。我们不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要提高资源生产率,包括水资源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能源生产率等。
2、再使用原则(Reuse)
再使用原则针对的是“中间过程”,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利用,要求制造商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这一原则追求的是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重复利用率高,既提高了资源生产率,又降低了单位产值或产品的污染排放率。
3、再资源化原则(Reresource)
再资源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出端”,要求使用后报废的产品,通过加工处理,使其变为再生资源,变为再生原材料或能源,重新进入生产领域。这一原则追求的废物回用率。废物回用率高,既可以减轻资源压力,又可以减轻环境压力。
有的学者认为,同时满足“3R原则”的生产与消费过程才叫做循环经济。这是一种过于狭隘的理解,容易导致循环经济“高不可攀”的错觉。我们认为,同时满足“3R原则”,属于循环经济;主要满足其中“1R原则”或“2R原则”,也属于循环经济。前者可以称之为高级形态的或狭义的循环经济;后者可以称之为一般形态的或广义的循环经济。就高级形态的循环经济而言,如今依然凤毛麟角;但就一般形态的循环经济而言,则已有大量丰富的实践。发展循环经济,既要倡导高级形态的循环经济,又要鼓励一般形态的循环经济,甚至后者更重要。
(三)循环经济的“三个层次”
循环经济一般可以划分为“企业、园区、区域”三个层次,分别属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上的问题。见表1—2。
表1—2循环经济的“三个层次”
层次企业层次园区层次区域层次
名称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园区循环型社会
特征企业集团内
企业间的生态产业链不同企业之间的
生态产业链产业与产业之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生态产业链
依靠先进科技研发先进系统优化软科学生态法规教育
和道德养成
比喻“点”上的小循环“线”上的中循环“面”上的大循环
举例
镇海炼化
温州合成革企业的DMF回收宁海强蛟工业区
径山镇蓝天生态农业园绍兴生态市建设
淳安花园城市建设
1、企业层次:小循环
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内循环就是指实行清洁生产。严格意义上的
企业内循环是指企业集团通过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建立企业间的能流、物流、信息流交换的生态联系,形成生态产业链;生态产业链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流动和共享,形成耦合系统,使整个共生体系呈网状结构,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2、园区层次:中循环
园区层次的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来设计工业园区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园区内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和废弃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入或原料,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形成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达到物质能源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
3、区域层次:大循环
区域层次的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的发展模式。它要求实现区域内各大产业之间的循环、企业生产与家庭消费之间的循环等。目前已有生态市、生态县、生态镇、生态村等各个层次的创建活动,本质上就是区域社会层次的循环经济建设。因为这种创建活动所追求的不仅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四)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系
“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本身是基于对资源环境危机的关注。世界性的资源与环境危机发端于工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相对应的是机械主义发展观。机械主义发展观总体上将人类与自然简单地对立起来,而不是和谐地统一起来。第一,机械主义发展观忽视了自然资源供给能力的有限性,违背了资源的稀缺性法则。假设经济增长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在数量上是不会枯竭的,因而对它们的开发可以不受约束。第二,机械主义发展观忽视了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违背了经济发展要以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基础这一基本法则。假设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无限的,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排放所需要的自然环境在容量上是不会降低的,因而对它的利用可以不受约束。
众所周知,“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循环经济概念的创始人——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认为,传统的经济是一种“牧童经济”。所谓“牧童经济”就是指对地球上的资源无所顾忌地进行开发,就象牧童在辽阔的草原上无限制地放牧那样。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而要转向“宇宙飞船经济”。“宇宙飞船经济”的基本观点是:我们人类惟一赖以生存的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而地球只不过是茫茫无限的太空中的一艘小小的太空船(即宇宙飞船)。人口和经济不断发展,终将用完这个“小飞船”内有限的资源。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的废物最后会污染“飞船”舱内的一切,就象污水充满整个污水池一样。到那时,整个人类社会就会崩溃。因此,人类必须:第一,改变过去那种“增长型”的经济,而采取“储备型”的经济;第二,改变传统的那种“消耗型”的经济,而代之以“休养生息”的经济;第三,改变过去那种注重“生产量”的经济,而代之以注重“福利量”的经济;第四,改变过去那种“单程式经济”(资源——产品——环境污染),而代之以“循环式经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体系。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循环再生废弃物资源,通过资源节约型的生产结构、流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构建实现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目的的一种社会形态。
可见,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的投入的减量化(Reduce)、资源的再利用(Reuse)、废弃物的再资源化(Reresource)等本身就是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循环经济理论突破了传统经济理论将自然环境资源作为外生变量的做法。资源节约型社会要以循环经济为基础又超越于循环经济本身,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型社会本质上是一致的。总之,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个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基础的庞大的系统工程。
二、浙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
(一)浙江经济保持连续26年高速持续增长:成就显著
1、从人均生产总值看:浙江已经进入现代化门槛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浙江省在1978—2004年的27年期间,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23.7亿元增加到2004年1124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31元(约合40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24000元(约合2900美元)。从人均生产总值这个指标可以判断,浙江已经进入现代化的门槛,进入现代化的起飞阶段,并开始步入后工业化阶段。
12、从恩格尔系数看:浙江已进入富裕社会
恩格尔系数是用来衡量生活水平状况的一个指标,指食品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是以德国19世纪后期的统计学家恩格尔的名字命名的。一般认为,如果恩格尔系数大于60%,就属于贫困社会;如果恩格尔系数处于50—59%,就属于温饱社会;如果恩格尔系数处于40—49%,就属于小康社会;如果恩格尔系数处于30—39%,就属于富裕社会;如果恩格尔系数小于30%,就属于非常富裕社会。
根据恩格尔系数可以将24年分成三个阶段和三个转折点:
第一阶段为维持生计社会阶段,时间段为1980——1992年,恩格尔系数处于50.8%——59.5%之间。第一个转折点为从维持生计社会向温饱型社会的转变。时间是1992年到1993年,恩格尔系数从51.6%下降到49.4%。
第二阶段为温饱型社会阶段,时间段为1993——1999年,恩格尔系数维持在40.3%——49.4%之间。1997年浙江省摘掉了全部贫困县帽子,成为全国第一个消灭贫困县的省份。这也是一个重要标志。第二个转折点为温饱型社会向小康社会转变。时间是1999年到2000年,恩格尔系数从40.3%下降到39.2%。
第三阶段为小康社会阶段,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时间段为2000年开始。第三个转折点是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的转变,将在新世纪里完成。
恩格尔研究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食品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是不断下降的。这种现象称为恩格尔定律。从浙江省24年的恩格尔系数的序列变化可见,浙江省的经济发展进程与恩格尔定律完全吻合。可见,浙江省已经从2000年整体上开始进入富裕社会。
总之,改革开放27年来,浙江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被人誉为“浙江现象”、“浙江奇迹”、“浙江之谜”。
(二)浙江经济发展属于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1、从人均GDP1000到3000美元的时间长短看:浙江无法模仿西方国家的模式
对比一下其他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对我们不无启发。一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除了开发本国资源以外,更大量的是建立在对殖民地国家的资源掠夺基础上的。美国资源经济学家阿兰•兰德尔曾经提出了尖锐的批判:“首先,这四百年的繁荣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建立在掠夺、殖民和利用先进技术开采欧洲以外的资源的基础上的。从地理上看,它并不是自给的,而是依赖于开采全世界的资源为一小部分人的利益服务的。第二,在很重要的程度上,它是建立在开采非再生资源和可耗尽资源的基础上的,资源保护并不重要,同时,与新开采资源的成本相比,收回旧资源的费用太高,而且从物理定律的角度看,也有很大的困难。但可耗尽资源的储量是有一定数量的,这种繁荣在时间上是不能持久的,因为这些资源现在使用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就再也不能得到了。第三,在很大程度上,这种繁荣是建立在生态系统不断的和不可逆转的改变的基础上的。土地被用来生产而完全不管原有的植被和动物群落,农业和工业废料被排放而不考虑(常常是不知道)它们对生态的影响。”
相比之下,浙江省从人均1000美元到人均3000美元只经历10年时间,由1995年的人均976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2902美元。如果说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是水到渠成的过程,那么浙江省的工业化进程却是高度压缩的,将人家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完成的事情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了。由此导致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都特别尖锐。况且,包括浙江省在内的中国工业化进程不可能也不应该建立在对别国资源的掠夺基础之上。恰恰相反,国际上对自然资源的竞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面临着资源价格的急剧上升这种严峻形势。同时,发达国家在优先占用了绝大多数环境容量后,以环境威胁为由不断遏制中国的污染排放。浙江经济发展必须主动转型。
2、从“三大矛盾”看:浙江无法沿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增长”的发展模式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茨在进行国民收入核算的过程中发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异一开始随着经济增长而加大;随后这种差异开始缩小。在以收入差异为纵坐标、以人均收入为横坐标的二维平面空间中,上述假设便是一条倒“U”型的曲线。这就是库兹涅茨曲线。
把库兹涅茨曲线推广到环境经济领域,可以得出如下推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先是变得恶化,而后得到改善。如果以人均收入代表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横轴、以排污量代表环境退化水平作为纵轴,那么就存在如下关系:排污量先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上升,然后在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排污量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而下降。反映在图形上也是一条倒“U”型曲线,这条曲线就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政策含义是:沿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轨迹,尤其是在工业化的起飞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环境恶化;在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发展会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因此,要么在环境政策上采取无为而治、听之任之的态度,反正环境恶化不可避免,环境优化水到渠成;要么在环境政策上,刺激经济增长,尽快抵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中对环境改善有利的发展阶段。
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以看出,浙江省20年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不是一般的倒U型的,而是波浪式上升,尚未出现下降的迹象。
当然,由于浙江省的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还处于由中期向中后期转变的过程中,因此,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形状还难以完全断定,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很有可能会呈现出污染状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而波浪式地上升,到达一定峰值后再波浪式地下降。这样,从总体上讲,仍然符合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
通过浙江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分析可以看出,浙江省经济发展模式总体上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实现“高增长”的目的的。这种发展模式导致下列“三大矛盾”日益严峻。
矛盾之一:经济高速增长与环境污染加剧、环境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
浙江省是在“地域小省”、“资源小省”的前提下搞现代化建设的。由此决定了浙江省的环境容量是有限的,进而决定了浙江省可以排放的废弃物是有限的。而实际上浙江省的污染状况依然十分严峻。1981——2003年间,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呈现出波浪式上升的趋势,而工业废气排放量则呈现出不断递增的趋势。
矛盾之二:经济总量扩张与资源有限供给、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之间的矛盾
表2—6表明,中国人均自然资源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就大多数自然资源而言,浙江省又低于中国的人均水平,全省人均土地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各省区中居第15位,金属矿产、能源矿产非常紧缺,一次能源95%以上从省外调入。与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相对应的,浙江省的资源利用率不是高而是低,资源消耗状况不容乐观。例如,我省单位生产总值的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量虽然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但均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利用效率差距很大。正因为如此,在高度压缩的工业化进程中,浙江省出现了水、电、煤、土地等各种自然资源全面短缺的现象。
表2—6中国与世界人均自然资源比较2
国土耕地淡水森林草地煤石油铁矿
世界100%100%100%100%100%100%100%100%
中国33%32%28%14%32%46%32%50%
矛盾之三: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质量需求与不尽理想的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矛盾。
低档货的消费意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先是上升的然后是下降的;高档货的消费意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先是缓慢地上升然后是迅速上升。长期以来,传统经济学将生态环境看作是可以免费使用的自由物品;环境经济学则认为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属于具有重要价值的高档物品。
浙江省的生产总值已经接近3000美元的水平,进入了现代化的门槛。与此对应,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在衣食不饱的情况下,人们的首选目标是生存,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追求还提不上议事日程;在进入小康社会乃至进入富裕社会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对生态环境质量这种高档物品的需求以更快的速度提高。而浙江省环境保护形势与全国状况基本类似:局部领域有所好转,总体状况仍未改观。由此导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质量需求与不尽理想的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尖锐矛盾。近几年来,浙江省的环境投诉一直呈上升趋势。有的地区总量位居市长专线电话前三位,有时甚至位居第一位。这一方面说明群众的环境意识增强了,对环境质量的需求提高了;另一方面也说明环境污染依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从2003年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次数也可以看出,浙江已进入环境冲突的高发期。2003年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次数广西为406次,排名第一;湖南为314次,排名第二;浙江为229次,排名第三。而同为沿海的几个省则远比浙江要少。例如广东为49次,江苏为30次,山东为34次,辽宁为17次。1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佳模式,“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和“生态省”的转型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得到实现;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途径,经济总量扩张与资源有限供给、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之间的矛盾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得到解决;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经济高速增长与环境污染加剧、环境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得到解决;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质量需求与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矛盾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得到解决。
三、浙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可行性
(一)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1、资源条件
在自然资源可以无限供给、环境容量可以无限膨胀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提出背景就是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出现“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在替代资源不能足够供给的情况下,必须走发展循环经济之路。因此,受资源约束、环境约束严重的地区或行业有动力发展循环经济;同时,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企业或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力比较大。
2、经济条件
循环经济是从发达国家引进的一个概念。发展循环经济是发达国家的生态经济学家对“富裕污染”模式的反思基础上提出的。发展循环经济在一定的阶段,意味着要求更高的成本投入。有了强劲的经济实力,才有可能有经济投入从事科技创新,才有可能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提供经济补偿,才有可能享受作为高档物品的高质量的生态质量。而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贫穷污染”型区域往往难以实施,除非有来自区域外部的经济援助。
3、规模条件
随着产量的扩大,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呈现下降趋势,称之为规模经济,但在尚未到达最低成本前仍称为非经济规模。企业长期平均成本处于最低的区域称之为经济规模区域。随着产量的扩大,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出现上升的区域称之为非经济规模区域。
之所以会出现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的情况,就因为企业生产活动存在“学习效应”和“范围经济”。学习效应是指,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企业的工人、技术人员和经理可以积累起有关商品的生产、技术设计和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从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的下降。这就是所谓的“干中学”。范围经济是指,在相同的投入下,由一个单一的企业生产关联商品,比多个不同企业分别生产这些关联商品中的一种商品,总产出水平要高。也就是单位商品的长期平均成本要低。例如,炼油厂同时生产汽油和柴油,可以共用某些设备或设施。缺乏规模经济效果的企业或产业难以推行循环经济。发展高级形态的循环经济往往要求具有规模经济效应。
4、技术条件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资源化原则中的任何一个原则的付诸实施,都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在制度环境一定的情况下,减量化原则意味着减少资源投入能够带来同样的产出或者同样的资源投入可以带来更大的产出,即提高资源生产率;再使用原则意味着对于理性的企业而言某种原料(如水资源)的循环使用至少不亚于直接取用某种原料所花费的成本;再资源化原则意味着依靠废弃物作为原料的投入能够带来净收益。实现这些目标的前提都是技术进步。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做到发展循环经济比发展传统经济更加少投入、低成本、高效益。
5、制度条件
从历史长河的角度来看,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但在某个特定的时期,科学技术是相对稳定的。在技术条件给定的条件下,通过制度创新,也能促使经济主体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消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商品。例如,“以GDP论英雄”的考核制度与“不唯GDP论英雄”的考核制度就会对资源环境的使用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前者只考虑经济收益和经济成本,不考虑环境收益和环境成本;后者既考虑经济收益和经济成本,又考虑环境收益和环境成本。
表3—1不同制度条件下不同发展模式的理性选择
发展模式经济净收益环境净收益社会净收益不同制度下的理性选择
A发展模式
100
—30
70“以GDP论英雄”的考核制度下的理性选择
B发展模式
80
30
110“不唯GDP论英雄”的考核制度下的理性选择
表3—1表明,假如A发展模式的经济净收益为100个单位,环境净收益为负30个单位;而B发展模式的经济净收益为80个单位,环境净收益为30个单位。在“以GDP论英雄”的考核制度下,显然会选择A发展模式,而不会选择B发展模式,因为,纯粹从经济指标来考核,100个单位的净收益大于80个单位的净收益,但是,选择A发展模式是以30个单位环境损害为代价的,全社会的净收益只有70个单位。在“不唯GDP论英雄”的考核制度下,显然会选择B发展模式,因为A发展模式的社会净收益为70个单位(100个单位的经济净收益减去30个单位的环境净收益),而B模式的社会净收益为110个单位(80个单位的经济净收益加上30个单位的环境净收益)。可见,在技术水平既定的条件下也有可能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环境损害型的发展模式转向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
6、人才条件
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制度创新,都需要依靠拔尖创新人才。科技创新需要拔尖的自然科学专家,制度创新需要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因此,人才资本的投资是十分重要的。要通过教育手段,建设一支从事循环经济的人才队伍;要通过舆论引导,培养公众的循环经济理念。
(二)浙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针对上述五个条件,浙江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列表比较,如表3—2所示。
1、资源条件的优势与劣势
浙江为沿海省份,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区域文化十分发达。但是,浙江省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矿产资源极其稀少,属于“资源小省”和“环境容量小省”,经济发展受制于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的报告表明,浙江省的“区域环境水平排序”列全国各省、省、自治区的第22位。这种资源环境现状对浙江而言,既有动力又有压力发展循环经济。同时,浙江不属于资源消耗型区域,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边际成本比较大。不过,以市场优势领先于各省的浙江省,有能力利用好省内省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以解决资源供给,并提高资源生产率。
2、经济条件的优势与劣势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3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124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3842元。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为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收入水平对生态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经济粗放增长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能源、土地、水资源等要素制约十分明显,资源利用率不高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些因素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循环经济的发展。
3、规模条件的优势与劣势
浙江省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比例不高,属于“小狗经济”。表3—3可见,在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只有122家,只占企业总数的0.48%;中型企业为2227家,占企业总数的8.72%;而小型企业数为23177家,占企业总数的90.80%。与部分沿海省份的比较也表明,浙江的大型企业数量比广东、江苏、山东等省都要少。这样的企业规模结构状况,企业内部实现“3R原则”面临“循环不经济”问题。
表3—3部分沿海省大中小型企业数及产值状况1
地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
企业单位数(个)总产值(亿元)企业单位数(个)总产值(亿元)企业单位数(个)总产值(亿元)
浙江省122256022275397231775884
辽宁省952065715152560321363
江苏省207393524485305212075593
山东省264417723113977136024093
广东省182830531108144212026930
全国198443364216474368517259141668
不过,浙江省的块状经济明显,通过工业园区或工业功能区的生态化改造,实现园区内的学习效应、规模治污效应。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培育规模以上企业和企业集聚实现规模经济效果。
4、技术条件的优势与劣势
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能够为发展循环经济支付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社会成本。科技投入相对不足,2000年全省R&D经费指出仅33.4亿元,列北京(155.7亿元)、广东(107.1亿元)、上海(73.8亿元)、江苏(73.1亿元)、山东(52.0亿元)、陕西(49.5亿元)、四川(45.9亿元)、辽宁(41.7亿元)、湖北(35.8亿元)等之后。2虽然,2003年度的全省R&D经费已经增加到222亿元,但是科技成果的产生和转化存在时间滞后性。总体上看,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绝大多数产业的科技水平尚难以达到循环经济的技术要求。不过,依靠科技成果的引进与转化、技术市场的培育与发展、循环经济技术项目的优先安排等也可能实现循环经济的技术突破。
5、制度条件的优势与劣势
浙江的市场化程度是全国最高的区域,有可能更好地利用市场机制发展循环经济。而且,各级政府对循环经济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在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等区域规划中大多已经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主要任务。但是,GDP偏好的政府考核机制导致政府行为的严重扭曲,政府不是想方设法纠正企业的外部不经济行为,恰恰相反。而且公众认识不到位,如有的认为“循环经济就是垃圾经济”等,严重低估了循环经济的重要地位。不过,利用民间的制度创新活力和基础促进政府创新,通过政府制度创新为企业和家庭提供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和约束,通过公众参与形成对政府和企业的监督,构筑起政府、市场、公众三足鼎立的制度结构。
6、人才条件的优势与劣势
长期来,浙江的高等教育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近几年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专院校数量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相对成倍增加。而且,浙江拥有全国著名的研究型大学——浙江大学的人才支撑,在全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浙江高校布局尚未形成寡头垄断格局,仍属于独家垄断局面,不利于人才市场的竞争。不过,依靠人才引进、发展若干所高水平大学改变人才队伍结构和高等教育格局,也可能形成人才市场的竞争局面。
表3—2浙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条件有利方面不利方面能否创造条件
资源条件浙江区位条件优越、人文资源丰富,自然资源贫乏、环境容量有限,有动力和压力发展循环经济。浙江不属于资源开发型区域,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边际成本比较大。土地资源奇缺,循环经济发展空间有限。利用省内省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解决资源供给,利用资源环境约束提高资源生产率。
经济条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财政实力可能为发展循环提供经济支撑。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又会阻碍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控制生产成本,而且可能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使经济持续发展
规模条件块状经济明显,通过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实现园区内的学习效应、规模治污效应。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比例不高,属于“小狗经济”,中小企业实现“3R原则”可能“循环不经济”。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培育规模以上企业和企业集聚实现规模经济效果。
技术条件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能够为发展循环经济支付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社会成本。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绝大多数产业的科技水平尚难以达到循环经济的技术要求。依靠科技成果的引进与转化、技术市场的培育与发展、循环经济技术项目的优先安排等实现技术突破。
制度条件浙江的市场化程度是全国最高的区域,有可能更好地利用市场机制发展循环经济。而且,各级政府对循环经济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在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等区域规划中大多已经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生态经济建设的核心。GDP偏好的政府考核机制导致政府行为的严重扭曲,政府不是想方设法纠正企业的外部不经济行为,恰恰相反。而且公众认识不到位,如有的认为“循环经济就是垃圾经济”等,严重低估了循环经济的重要地位。利用民间的制度创新活力和基础促进政府创新,通过政府制度创新为企业和家庭提供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和约束,通过公众参与形成对政府和企业的监督,构筑起政府、市场、公众三足鼎立的制度结构。
人才条件拥有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人才支撑,在全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浙江高校布局尚未形成寡头垄断格局,仍属于独家垄断局面,不利于人才市场的竞争。依靠人才引进、发展若干所高水平大学改变人才队伍结构和高等教育格局。
总之,浙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既要反对“高攀论”:认为浙江发展循环经济还未到时候,我省还处于工业化的攻坚阶段,是经济的快速增长期,若过于强调循环经济的发展,担心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运行成本,因而失去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又要反对“速成论”:认为浙江省应该立即以循环经济替代传统经济,不顾浙江产业现状和资源条件、产业布局、市场需求以及经济成本,片面强调循环经济的规模和比重。从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分析和经济发展的阶段判断,浙江已经具备了部分条件,其他条件也有可能创造条件上。
(三)浙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实践探索
从循环经济的高级形态来理解,即要求同时满足循环经济“三R原则”(减量化、再循环、再资源化)的发展模式,才认为是循环经济。那么,浙江省还找不出典型的循环经济模式。从循环经济的一般形态来理解,即只要是满足循环经济“三R原则”中的一个或两个原则,就认为是循环经济。那么,浙江省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方面已有广泛的实践。
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分析我省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和矛盾后,适时地提出了发挥八个优势、实施八项举措的“八八战略”,其中生态省建设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浙江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有:
1、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努力打造“绿色浙江”
2003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签订了《2003—2007年省市长生态省建设目标责任书》,省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省政府印发了《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了浙江省为全国第五个生态省建设省份。至2004年底,全省11个设区市和大部分县(市)都编制了生态市建设规划。例如《宁波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指出,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到2020年,经济发展要实现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转变。温州市以创建国家环保模式城市和生态市为目标,编制了温州市工业布局规划和生态市建设规划,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一港三城”的同时,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对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节约利用资源,加快污染整治。2004年全省组织实施了一批生态省建设的重大工程项目。全省建设垃圾发电项目16个,日处理垃圾1.2万吨;建成污水处理日处理能力368万吨,新开工污水处理项目27个;完成造林更新面积52.8万亩,建设47个省重点生态公益林示范区,治理水土流失800平方公里;完成1000多个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浙江生态省建设涉及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技术等各个方面,要求在生产与生产之间、生产与消费之间、生产与流通之间、消费与流通之间等各个环节均建立起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循环体系,因此,这实际上是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
2、促进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促进企业间共生耦合
我省结合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园区规范整顿,抓了一批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提升了工业园区的档次和水平。宁波许多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力促企业间形成上、中、下游物质与能量逐级传递的共生关系。如宁海强蛟工业区,以国华宁海电厂建设为核心,统一筹划了利用电厂废料粉煤灰、拖硫石膏为原料进行水泥和石膏板等建材生产,形成循环经济链。正在建设的温州合成革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中心,由民间投资1000多万元,处理规模为年3600吨。该项目建成后将温州扶贫开发区和农业示范区合成革企业废弃物集中起来进行焚烧和综合利用,促进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
3、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为建设生态工业奠定基础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颁布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清洁生产的意见》,完成了《推行清洁生产试点计划》、《浙江省清洁生产审核管理暂行办法》、《绿色企业(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创建计划》等规范性文件的编制工作。2004年全省完成了印染、电镀、医药、化工等重点污染行业135家清洁生产企业试点,明名34家省级绿色企业。例如,杭州钢铁集团自“九五”以来,就从建立和完善制度入手,着力加强组织运行体系、技术装备体系、清洁生产体系、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二次能源综合利用体系和绿色环保产业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循环经济新模式。循环经济的发展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改善。据测算,从1996年至2003年,杭钢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累计实现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8亿元。镇海炼化早在2002年就提出“和谐发展、共享未来”的理念,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清洁的生产方式。原油加工量由1995年的564万吨、2001年的1073万吨,扩张到2004年的1594万吨,但其万元产值的COD排放量却从1995年的1.1千克/万元、2001年的0.43千克/万元,下降到2004年0.10千克/万元。该企业在2004年成为我省唯一的全国首批8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温州市合成革商会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合成革废气治理这一共性技术——DMF回收技术。这一通过环境保护总局验收的技术不仅实用性强,而且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一年可回收DMF550吨,回收经济价值240万元,回收率达到92%,不到半年就可以收回投资成本。这一技术成为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范例。
4、努力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04]30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意见》(浙政办[2004]63号),从节能、节水、废旧物资利用等多方面推进资源节约。我省制定了《关于加强节约用电的实施意见》,通过对重点单位节能监督管理,促进企业合理用能;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编制并实施了900个重要工业产品用水定额;以废旧家电回收处理试点为重点,深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237.6亿块标准砖,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为92.6%,全省散装水泥使用率60%,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宁波金田铜业集团利用国外完善的废物回收系统,发展再生金属加工。2004年利用各种废杂铜22.4万吨,铜产销量达到25.65万吨,成为中国再生铜利用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温州市为有效处理城市垃圾,采用BOT方式,由温州伟明环保有限公司(民营企业)相继投资建设了温州东庄、温州临江、温州永强、浙江苍南等垃圾发电厂,成功地走出了一条运用市场机制处理城市垃圾的路子。
5、严格保护土地资源,着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对全省各类开发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整顿。全省园区总数由清理前的758家减少到拟保留134家,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118家,规划面积1036.8平方公里。经过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全省开发区(园区)规划面积比原来减少75.6%;通过土地整理和围垦开荒造地,全省新增耕地37.2万亩,全省连续9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通过实行建设项目的用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指标标准、鼓励建造标准厂房和多层厂房等措施,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
6、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农村经济良性发展
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促进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和“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工程”,着力提高和改善农村饮用水水质和水体质量;积极推广规模化养殖和“猪——沼——作物”等生态农业生产模式。例如,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蓝天生态农业园。该园经过四年的探索,形成了“猪粪——蚯蚓——甲鱼”、“猪粪——饲草——湖羊”、“猪粪、羊粪——水稻、梨、茶”等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四年总投资达4380万元,年创农业产值4680万元,利税近800万元,成为杭州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又如。象山晓塘乡东海畜牧禽蛋合作社通过引进万吨级鸡粪处理厂,把鸡粪加工成有机肥,销往县内各地的绿色农产品基地,走出了一条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路子。
7、废弃物回收市场已经形成,经济效益明显
我省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废弃物回收市场。已经在路桥、温岭、永康等地形成了废旧设备和废旧金属回收和拆解市场。据测算,路桥废旧五金电器拆解所获得的金属物料总量为:20世纪80年代,约80万吨;20世纪90年代,月550万吨;2001年至2003年,约350万吨。而且地域分布集中,专业化程度高。全省废铜利用近90%集中在台州、宁波、金华、绍兴地区,废铝利用84%集中在金华、台州地区。在嘉善形成了陶庄废钢铁市场,20世纪80年代废钢铁交易量约100万吨;20世纪90年代废钢铁交易量约800万吨;2001—2003年废钢铁交易量约350万吨。1在富阳形成了废纸回收市场例如,目前全市有314家废纸收购企业,仅2004年1—10月份购销废纸就达214.62万吨。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供求的矛盾,而且支撑了某些行业的发展,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可见,浙江发展循环已现端倪,但仍属于起步阶段;已有局部的实践,但还缺乏整体推进;已取得初步的经验,但还缺乏系统的政策和理论指导。
四、浙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一)浙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思想
浙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依靠政府、企业与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构建起法律规章体系、科学技术体系、优惠政策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绿色标准体系,在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等各个环节落实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园区和区域社会各个层次开展循环经济实践,率先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子,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上述指导思想可以用“一二三、三四五”加以概括:
1、坚持“一条根本指针”发展循环经济: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传统发展模式和理念的一种扬弃。它集中表现为三层含义: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要解决“发展为了什么”及“发展为了谁”等问题;其基本内容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为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等“五个统筹”;其追求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的全面发展,而且要追求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指针,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通过“两个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首先面临的制约因素是生产成本制约问题,即如何使企业“循环”起来又是“经济”的,而不是循环不经济。要实现由循环不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型,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生产率、提高资源回用率、提高废物利用率、降低污染排放率。同时,必须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首先,在技术水平给定的情况下,通过制度创新约束各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其次,通过制度创新激励人才资源从事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两只轮子”。
3、依靠“三种力量”发展循环经济:政府、企业与公众。发展循环经济光靠某个经济主体的单打独斗是不够的,必须将政府、企业与公众三种力量形成合力,构建起政府机制(主体是政府)、市场机制(主体是企业)、社会机制(主体是公众)三足鼎立的制度结构。
4、着手“三个层次”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园区、区域社会。抓好企业层面的“小循环”: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通过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措施,发展生态企业,降低物耗、能耗和污染排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抓好园区层面的“中循环”:对工业园区及工业功能区块进行生态化改造,对具有块状经济特色的企业进行集聚,发展农业生态园区。抓好区域社会层面的“大循环”:落实生态省建设的各项措施和各大工程。
5、抓好“四个环节”发展循环经济:生产环节、流通环节、消费环节、回收环节。在生产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做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力”;在流通环节,要通过合理物流组织,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发展废弃物再生产业的国际贸易,优化资源配置;在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鼓励实用绿色产品,使节能、节水、节材、垃圾分拣、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逐步成为每个消费者的自觉行动;在回收环节,要建立有序的废旧物资分类回收体系,着力提高废水、废气、废渣的综合利用率,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6、构建“五个支撑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法律规章体系、科学技术体系、经济政策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绿色标准体系。法律规章体系——以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为主体、以浙江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法律、规划和规章制度为补充;科学技术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必须的绿色技术支撑和科技人才队伍支撑;经济政策体系——通过经济杠杆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家庭消费绿色产品、限制企业发展污染型产业、约束家庭奢侈性消费;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不唯GDP论英雄;绿色标准体系——建立和实施企业及产品的绿色标准体系。
(二)浙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应妥善处理好几个关系
1、妥善处理好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关系。从企业层面而言,发展循环经济存在规模要求,过小的规模难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而浙江的企业恰恰是以“轻、小、集、加”为特色的“小狗经济”。政府强制性地让企业合并、联合等措施扩大企业规模是不妥的。可以采取两条措施:一是通过经济政策发展大规模企业淘汰小规模企业,如水泥、矿山开采行业;二是通过经济政策引导集聚企业,形成块状经济,在块状经济中实现统一治污,发挥污染治理的规模经济效应。例如,富阳市的造纸产业通过政策引导集聚到几个工业功能区块,在工业功能区块中实现集中供电、集中治污,在能源供给和污染治理方面实现规模经济效果。
2、妥善处理循环经济与循环不经济的关系。在现有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有些企业走循环式发展之路还难以做到“循环”且“经济”,由此,会导致“发展循环经济吃亏”或“循环不经济”的现象。所谓“循环不经济”就是指企业在生产活动过程中想方设法做到资源的循环利用,但是,循环利用的成本是极其昂贵的。按照现行的技术水平要求企业由线性经济转为循环经济,面临着生产成本的大幅度上升。从成本核算来看是得不偿失的。
3、妥善处理循环经济与循环不环保的关系。浙江已拥有众多的废品回收企业和废弃物加工企业。这些企业在资源回收利用的角度做到了“循环”,但在生产过程中依然“不环保”。所谓“循环不环保”是指在企业的某个生产环节中已经做到“3R原则”中的某个原则,但是,生产过程中依然排放相当严重的污染物。例如,富阳市的造纸企业,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只用废纸作为原料,这是典型的“再资源化”或废物利用,但是,小造纸企业在废物利用过程中依然排放比较严重的废气、废水和废渣。浙江省在废物回收行业已有相当的规模,如果对利用废物生产新产品的企业不采取管制措施,那么,就会产生严重的“循环不环保”的问题。又如台州地区的废旧电器拆解市场在相当一段时期中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对此,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限制总量(根据环境容量而定),在技术突破的条件下鼓励规模化经营和生产,规范废弃物回收市场的秩序。
4、妥善处理一体化循环与专业化循环的关系。专业化就是一个人或组织减少其生产活动中的不同职能的操作的种类。与专业化近似的概念是分工。分工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组织将原来一个人或组织生产活动中所包含的不同职能的操作分开进行。与分工和专业化刚好相反的一种趋势是一体化或非专业化。一体化就是一个人或组织增加其生产活动中的不同职能的操作的种类。按照科斯理论1,使用市场并不是免费的,需要支付市场交易成本,为了节约交易成本,所以出现了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同样,采用企业这种组织形式也不是免费的,需要支付企业内交易成本。循环经济存在一定的生态链。生态链的各个环节安排在同一个企业或园区内生产还是安排在不同的企业或园区的生产,同样取决于企业或园区内交易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的大小。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采取专业化循环;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就采取一体化循环。可见,发展循环经济不一定采取企业内循环或园区内循环。
(三)浙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进程与目标
1、进程安排
(1)启动阶段2005—2007年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不同层面的“发展循环经济动员大会”;编制《浙江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向干部发放循环经济知识读本,面向各级干部开展循环经济知识培训和循环经济规划宣讲;以循环经济为核心内容开展科学普及教育活动,向公众和企业宣讲循环经济知识和理念;组织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工程的试点,向试点单位提供技术支撑和政策倾斜,及时总结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做法、成绩、经验与问题;力争在“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三个层面取得具有地方特色的亮点;根据浙江实际,制定《浙江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浙江省废旧轮胎回收利用条例》、《浙江省废旧家用电器回收、拆解和利用条例》、《浙江省包装物回收利用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结合国家制订的有关法规,编印《浙江发展循环经济法规汇编》。
(2)全面推进阶段(2008—2020年)
在进一步完善法律规章体系、科学技术体系、经济政策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绿色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在各行各业全面推行循环经济,并进行年度考核、督察与评比,使浙江发展循环经济的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2、主要目标
近期(2005—2010年)目标是:结合“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广泛发动,营造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重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物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创建一批循环经济型工业(农业)园区和城市(镇);重点领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危险物处置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激励考核体系;初步形成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经济体系。(若干定量指标)
中长期(2011—2020年)目标是:全面确立浙江发展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和支撑体系,绝大多数产业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和要求,循环经济观念深入人心,循环型社会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到2020年基本建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形态。(若干定量指标)
(四)浙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要领域和任务
1、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按照“大力发展有利于环境的产业、放手发展无害于环境的产业、严格限制有害于环境的产业”的原则,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浙江资源节约型的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循环型农业和第三产业,做大做强具有比较优势的特殊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培育区域特色专业生产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严格控制水泥、钢铁、电解铝、化工、印染等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建设,依法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扭转传统产业对资源的高度依赖性,推进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以循环经济为导向,加快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
在工业园区清理整顿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步伐。第一,明确工业园区的产业导向,提倡园区建设的专业化,分别朝着具有行业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和具有区域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的目标努力。第二,加强园区的环境保护审批管理,入园企业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禁止污染企业入园。第三,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污染物的集中治理。第四,加快科技攻关,减少污染排放和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第五,审核园区内用地情况,审计园区内企业单位土地的生产率状况。
3、推进企业的清洁生产,发展环境友好型企业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要按照《浙江省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要继续开展清洁生产企业审核,进一步提高审核报告质量,促使企业提出切实可行的清洁生产方案并付诸实施;要加强对清洁生产的组织协调,逐步实行清洁生产试点企业目标考核,落实区、县(市)有关部门责任。要加速推进下列领域的进程:能源消费的减量化和综合利用;建筑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鼓励工商企业实行环境标志制度。
4、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加速农业污染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保障生产无公害食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提倡生产有机食品。加快农业生产的集约经营步伐,推进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积极推广沼气利用技术和生态能源模式。大力开展家禽养殖污染的生态化处理,推广秸杆还田,提倡使用有机肥,有效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认真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继续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大力整治农村环境。科学规划村庄建设布局,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民居住条件,并通过退宅复耕等措施,增加土地资源。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
5、完善节约用水机制,创建节水型社会
根据浙江水情,编制主要江河和边界河流水量分配方案,促进水权交易,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以大中型灌区改造项目和节水示范项目为重点,全面开展农业节水工程建设,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做好工业企业的节水工作,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实施城市分质供水,加强污水处理和污水回用,大力推进海水淡化。建立节约用水的机制,积极推行用水定额管理,适时推进提高水资源费和水价改革政策,更好发挥经济手段对节水的作用。抓好节水型市、县的试点工作。
6、大力推进节能工作,加速新能源开发步伐
根据国家“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战略决策,引入清洁能源、优质能源,合理调整煤、电、油气比重,优化燃料结构。通过实施阶梯式和分时电价制度,探索征收燃料税,严格限制发展高能耗产业等措施,大力开展节能工作。调整能源结构,优先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和潮汐能,降低燃煤发电比重,缓解燃煤电油运压力。
7、厉行节约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认真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开展以治理整顿开发区为重点的土地市场秩序工作,加大开发区(园区)治理整顿力度。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积极盘活存量土地,节约利用土地资源,进一步完善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努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强标准田建设,实现不同土地类型的循环利用。通过考核土地生产率水平,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8、加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加速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培育具有产业特色的各类再生资源市场,以市场带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促进产业化。倡导城市生活垃圾的分拣,促进废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废玻璃等的回收利用。推广垃圾发电技术,有效解决垃圾的无害化处理。认真做好国家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着手建设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鼓励进口废金属,禁止进口洋垃圾。规范废弃物回收与拆解市场,防止废弃物回收与拆解过程中的再污染。充分利用现有优惠政策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扶植垃圾焚烧发电等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强化危险和医疗废弃物的集中处置。
9、倡导绿色消费,发展循环型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循环经济是个全新的概念。它是指从服务产品与设施的设计与开发到整个服务过程,都要想方设法减少服务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途径的直接与间接的环境影响,并通过翔实资料和创造有效途径让服务对象积极参与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来。例如,推广节能汽车,降低交通运输行业的能耗;发展循环型宾馆、饭店,降低服务业的物耗、能耗与水耗;建立废旧物品回收处理的网络体系,通过流通促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建立循环经济教育研究机构,开展循环经济的科技攻关和教育培训活动。鼓励消费绿色食品,严格治理“餐桌污染”,鼓励使用太阳能和沼气,鼓励使用节水、节电家电产品和用具。
10、发动公众参与,积极创建循环型社区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节地、节水、节能、智能化的生态居住小区。加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物业管理示范小区建设及推广工作,积极实行康居工程标准,鼓励绿色材料、绿色能源、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用于住宅建设和屋内装饰。建立并逐步完善城乡住宅小区垃圾分类化、资源化管理和循环利用网络系统,加快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管网,完善生活污水净化系统。积极创建绿色社区。
(五)组织实施发展循环经济“991工程”
“991工程”,即指发展循环经济的九个重点领域、九个一批抓手和100个近期启动的重点项目。“991工程”基本覆盖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各个方面和工作范围,把领域、载体和项目形成工作链,既有硬件建设又有软件建设。主要内容如下:
1、九大重点领域。
一是推进节约降耗,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二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三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四是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五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六是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七是建设生态城市和生态乡镇;八是努力倡导绿色消费;九是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
2、九个一批抓手。
一是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二是建设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三是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和农村沼气建设;
四是建设一批绿色社区;
五是建设一批节能、节水、节地示范工程;
六是扶持一批政府鼓励使用的绿色产品;
七是建设一批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工程;
八是建设一批废弃物处置和回收利用工程;
九是制定一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
3、100个近期启动的重点项目。
在上述九大重点领域和九个一批的基础上,拟筛选出约100个左右2007年前(本届政府)可以基本建成或动工建设的循环经济重点项目,把责任落实到市县和部门,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建立运行机制,保证工作的成效和项目示范作用。
五、浙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措施
(一)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循环经济知识,统一公众的思想认识
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增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性。通过党校与党课,向各级干部灌输循环经济知识,使干部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通过科协和社科系统的科普周活动等宣传循环经济的知识,使公众了解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通过循环经济知识进课堂,使学生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并愿意为发展循环经济服务。各种媒体要开辟专栏、专版、专题,大力开展发展循环经济宣传活动,积极倡导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和垃圾分拣。增强生产者者资源稀缺的忧患意识和循环利用的责任意识。倡导公众优先使用和采购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为这些产品培养稳定市场,实现消费与生产的互动。同时,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抨击以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建立协调机制,明确职能分工,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组织保障
建立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由省领导担任组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贸易委员会、环境保护局、国土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厅、建设厅、科技厅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资金保障、监督管理等工作,统筹协调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市、县(市)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科学决策、依法决策和民主决策机制,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以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为基础,建立循环经济数据交换中心,建立政府部门、科研单位、企业与公众共享的循环经济信息平台。
(三)制定法规,编制规划,使循环经济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探索循环经济的法制建设,明确政府、市场(企业)、社会(公众)在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与国家最近几年已经颁发的《清洁生产法》、《节约能源法》等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相配套,制定《浙江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浙江省废旧轮胎回收利用条例》、《浙江省废旧家用电器回收、拆解和利用条例》、《浙江省包装物回收利用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形成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并严格执法。组织编制《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分层次做好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性规划。
(四)促进科技创新,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努力降低企业发展成本
根据循环经济的技术特征,必须大力发展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环保技术和系统化技术等。基于自然资源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循环这一事实,必须大力发展替代技术。成本制约是微观经济主体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只有“循环经济”比“线性经济”的成本——收益比更加合算,才能激发微观经济主体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科技管理部门在确定课题指南时要向循环经济技术倾斜;对关键性循环技术要确定重大项目吸引最优秀的科技人员进行科技攻关。要重点研究开发三方面技术:一是要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开发关键链接技术,对现在不能回收利用的大宗废弃物回收利用,大力开发生态无害化技术、循环性能稳定技术以及闭路循环技术,重点开发化工高沸物和废弃物资、钢铁厂钢渣资源化利用项目、氯甲醇的闭路循环项目等。二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推广无害或低害生产工艺,降低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三是多产品联产的共生反应路径集成方法,做到废弃物在系统内循环使用,争取目标产物最优和废弃物排放最小,甚至是零排放。具体包括:城市的分质供水和实施污水回用技术;能源消费的减量化和综合利用技术;建筑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居民大件耐用消费品的更新换代和回收利用技术;城市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处理技术;鼓励企业使用再循环产生的物料技术;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业污染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等。
(五)采取经济手段,激励各类经济主体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来
建立消费拉动、生产激励、政府采购相结合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激励各类经济主体积极参与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中来。一是通过政策调整,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企业有利可图,实现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应内部化。制定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政策、环保审计政策、污染集中控制政策、危险废物管理政策、工业园区环境管理政策等。对企业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对企业生产再生资源产品的,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的,要在财税政策上予以优惠。二是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产品标示制度,鼓励公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自觉实践垃圾分拣和废物回收。三是在政府采购中,确定购买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推动政府的绿色采购,通过政府采购带动社会绿色消费。
(六)改进考核机制,探索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方法,建立以绿色GDP为主体的政绩考核制度
在以往的发展进程中存在着“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增长=GDP增长=政绩”等一系列错误地划等号的做法。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还包括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发展。经济发展不能没有经济增长,但经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产出的增加),还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质量的提升等。经济增长的最简单表达至今仍是GDP,但GDP存在着天然的局限性,它不能计算非市场交易的产值、它没有计算地下经济的产值、它无法衡量环境质量变化对实际福利的影响。一个区域GDP的增加确实能够显示政府的政绩,例如政府在营造投资环境方面所作的努力,但是,GDP的增加绝不是政府的主要功劳,企业才是GDP的创造者,更何况有些政绩是可以量化的,而有些政绩是不可能量化的。要纠正上述四个连续的错误等式,最关键的是要改变政府官员“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观及其考核制度。为此,要积极探索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方法,建立以绿色GDP为主体的政绩考核制度。改变自然资源估价不足、环境资源零价消费的问题。通过政绩考核机制的调整,使政府官员意识到保护生态就是造福人民、保护生态就是造福子孙。
(七)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内外循环经济的成熟技术和成功经验
学习借鉴国内外关于循环经济的成熟技术与成功经验,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网上交流平台,加强国内外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加强对国外循环经济的研究,与国外科研机构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内研究机构及试点省市的交流、合作。大力推广国内外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成熟技术,总结并推广省内外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不断把循环经济推向纵深发展。
(承担单位: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环保局)
1“宇宙飞船经济”和“牛仔经济”等概念源自美国生态经济学家肯尼思•E•博尔丁的《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一文。参见(美)赫尔曼•E•戴利和肯尼思•N•汤森编的《珍惜地球——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3月。
2“从摇篮到摇篮”和“从摇篮到坟墓”的提法源于(美)威廉•麦克唐纳和麦克尔•布朗嘉特所著的《从摇篮到摇篮——循环经济设计之探索》(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一书。
1资料来源:浙江统计年鉴(有关年份),中国统计出版社;生产总值(亿元)与人均生产总值(元)按当年价格计算;美元与人民币按1:8.27换算。
1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第517页。总产值为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
2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72页。
1见科斯,企业的性质,载《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3月,第1—24页。
- 上一篇:招标行政监督分工意见
- 下一篇:十五计划中期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