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货迷离,路在何方

时间:2022-07-15 06:18:00

导语:退货迷离,路在何方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提要】从出版的内外环境出发,就出版社退货的成因做了剖析,提出要从转变观念入手,为读者提供全面服务,精心培育经销商,优化销售网络,以寻求遏制退货的对策。

【摘要题】书业经纬

【关键词】图书市场/经销商/选题结构/图书品牌/市场营销

【正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逐步成熟,图书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卖方市场演变为如今的买方市场,出版社不再是最大赢家。出版社在图书市场中的地位十分尴尬,信息不对称,退货没有商量。这是不争的事实。

2005全国天津书市刚刚落下帷幕,那热闹的场面着实火暴,新书琳琅满目。然而,这些刚推出的新书有多少、又何时将被送到造纸厂化浆,人们不得而知。这并非危言耸听。近年来,出版社的退货率居高不下,平均退货率在15%左右,其中中小学教辅退货率高达40%。

造成退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起来不外以下几种:

其一,出版社重复出版。一些出版社为了眼前利益,搞短、平、快,致使选题雷同,低层次重复,造成大量平庸图书充斥市场。同时,一些出版社的编辑出于利润指标的压力,急功近利,选题策划向见效快方面倾斜,缺乏长远考虑,选题思路狭窄,一味地跟风模仿,以致造成大量的图书积压和退货。

其二,出版社传统的编辑、发行分级管理模式,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难以作出及时反应。传统的发行、编辑分级管理的模式,部门之间相互沟通困难。各个部门必须妥帖到位,出版社才可能积极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一旦哪个部门脱节,就可能延误商机。如果部门之间缺乏整体观念,互相扯皮,推诿责任,必然延误商机,造成大量图书积压和退货。

其三,出版社的推销模式老套,销售网络不畅通,造成信息不对称。目前,出版社大多采用“出版社—批发商—零售商—读者”的发行模式。在整个销售过程中,出版社销售的对象是批发商,批发商的销售对象是零售商,零售商的销售对象是读者。在这种模式下,出版社只需将产品推介给批发商,然后依次逐级下销,最后由读者选购。这种推销模式在卖方市场情况下,为出版社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出版竞争的日趋激烈,图书品种日益增多,这种营销模式的缺陷日益暴露。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下家只针对上家,没有针对读者进行推介。茫茫书海,读者无所适从,即使是一本很有创意的图书也可能被淹没。营销人员对市场的销售跟踪得不够,缺乏来自市场的第一手数据。人云亦云,不能为整体营销提供足够的参考数据。

其四,出版社之间恶性竞争,相互压价。在一定的市场秩序环境下,适度打折不失为一种促销的良策。但恶性竞争,相互压价不仅造成市场混乱,而且使图书经销商丧失信心。折扣不是竞争的惟一手段。从销售渠道来看,如果同一市场同一产品选择两家以上的经销商,折扣肯定杀得昏天暗地。独家经营主动权掌握在一个经销商手里,有利于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出版社和经销商通力协作,共同打造出版社品牌,拓展市场。否则两家经销商为了占领市场,相互压价,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到头来大家都无心经营,最终造成出版社大量图书退货。

随着图书零售业务的全面放开,出版行业的转制,出版社被推到市场的前沿。出版社曾经拥有的垄断和保护荡然无存。出版社面对大量退货,纷纷使出浑身解数,苦思良策。其实,这是行业改革必须经过的阵痛,解决这个问题没有捷径,需要的是对市场睿智的洞察力、脚踏实地的工作和长远的发展规划。

一、细分图书市场,跟踪市场动态

目前,我国出版界在营销策划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比如对市场信息疏于收集、整理、分析和综合,对市场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有足够说服力的数据。归根结底就是市场调研的力度不够。

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图书市场瞬息万变,仅凭个人的经验和主观猜测,远远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只有做好市场调查,细分市场,不断跟踪市场动态,才能搞好图书销售。图书是一种特殊商品,它的独特属性就是其使用价值因读者而异,这就决定图书营销必须以市场细分为突破口。为此,我们要通过科学的、量化的市场调查来细分市场,选择目标市场,制定营销策略。比如:一个成熟的营销人员要对各种图书在市场上的定位、卖点、最佳上架时间、读者群体、销售数量都要胸有成竹,这是遏制退货的重要环节。

对于营销人员来说,还必须关注营销过程中各种有用的信息。其实,在出版社日常的营销活动中,有很多宝贵的信息,但往往被忽视。作为营销人员,一方面要加强营销部门本身的调查研究,提高售后服务意识,逐步建立系统有效的目标读者资料库和市场分析数据库;另一方面,要加强营销部门与编辑部门的沟通合作,提高出版社的信息化水平和营销部门的专业素质,实现营销和编辑部门的和谐互动,扭转编辑和发行“两张皮”的现象。

市场调查的形式既可以通过直接的形式如问卷、采访、座谈等,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如收集图书订货会、展销会的信息,以及各种报纸、期刊和网络提供的数据,加以分析,综合,提炼。此外,要借助网络、电话等各种现代传播手段把握读者要求,了解读者对产品和服务的意见、建议,直接掌握读者的动态,与之形成互动。

二、转变观念,服务至上

市场既充满着商机,也潜伏着危机,作为一个营销人员不能坐看潮起潮落,要转变观念,主动出击市场,以“顾客是上帝”为服务宗旨,来构建现代营销理念。“顾客是上帝”的现代营销理念,是对原有营销模式的颠覆。过去营销人员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这个观念还没有深入到营销人员的思想深处,而仅限于表层。

读者是最终为图书买单的群体,读者是我们的上帝。我们要一切为读者着想。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为此,首先要以读者为中心。在社会日益多元化、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读者对出版物的选择、偏好、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我们在图书设计时要具有针对性,要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这包括图书的内容是否健康向上,有益读者身心健康;定价是否合理,是否在读者的承受范围内;开本、版式是否新颖别致,是否适合该层次的读者阅读习惯等。其次,充分体现薄利多销。图书一旦盈利就要回报读者,让利读者,以此扩大市场覆盖率,让更多的读者加入到这个消费群体中,形成良性循环。再次,要想方设法方便读者,无论是价格、销售渠道,还是读书活动、现场推介会等,时刻想着为我们的“上帝”贡献什么。要通过为顾客提供全面的服务来为他们带来更多更好的利益,形成高质量的满意度,维持读者对出版社长远的信任,从而形成一支稳定忠实的读者群体。

三、互利互惠,精心培育经销商

尽管读者是图书的终端消费者,但其购买是通过经销商来实现的。在销售渠道日趋扁平化的条件下,出版社和经销商的合作关系也由交易型的“油水”关系变为伙伴型的“鱼水”关系。与经销商取得多方面的联系,实现多层次的合作是出版社营销的重中之重。要维持稳定的联系,离不开对经销商的培育。

民营书商异军突起,使得出版社不可小视图书经销商。但总体看来,经销商良莠不齐,出版社要精心培育一支属于自己的经销商。首先,要对经销商做全面的评估,对经销商的信誉度、资产、经营状况、辐射网点、员工素质、网络化程度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信誉度好、诚实守法是合作的前提;企业良好的资产状况是正常结款的保证,也能使出版社及时实现出版利润;经销商的经营状况好坏体现其市场开拓能力和整体业务素质;辐射网点多少反映了经销商的业务范围和市场占有率;员工素质的高低折射出整个企业的精神面貌和企业的发展潜能;网络化程度的高低透视出企业的管理水平。

其次,要保证经销商的利益,实现双赢。市场经济不是垄断经济,而是互惠互利的双赢甚至多赢经济,出版社独占利润大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此情况下,出版社就要出台新的对策,加强社店合作,给经销商一定的实惠,包括折扣优惠、及时提供出版信息、共同策划营销方案、为经销商提供业务培训等,充分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提高经销商的服务理念。

再次,及时沟通信息。对于主渠道而言,省级店、市级店和县级店三级店的库存要及时掌握,有针对性了解,及时做好调货。在销售旺季最好隔三差五地了解一下。对于民营书商,不仅要了解批发商的库存,还要及时把握批发商下家的库存动态,避免重复库存以及由此造成的退货。

四、优化销售网络,加快新书的上架速度和上架率

出版社的库存不断膨胀,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出版社网络不畅通,新书主配滞后、主配不合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出版社的销售部门要及时把图书分销出去,尤其是对新版图书要加快上架速度和上架率。因此,出版社网点的选择、培育,网点的数量扩张就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要大量地撒网,增加出版社图书的市场份额,即所有的新华书店都要布点,有关的专业书店要建网点,地市一级的图书批发市场要有选择性布点,各高校教材科和图书馆配书系统也要有网点。不同的网点因其所在的地理位置、经营能力和范围的不同,在新书主配时数量要恰到好处,不能盲目,避免造成大量退货。要把握配送时机和图书销售的旺季,加快物流,否则一旦错过机会,图书就可能成为昨日黄花。

其次,点线面有机地结合,优化销售渠道,做到网点功能合理配置,互相补台,使各类图书发行各行其道:专业性很强的图书的读者对象相对狭小和固定,可以委托相应的专业书店经销和包销;大中专教材直接面对教材科和教师,可以以直销的方式为主;一般图书以新华书店为主要销售渠道等。

再次,网点的布局既要有利于竞争,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又要维持竞争的公平性和秩序,保证双赢。也就是说网点不是越多越好,要视具体情况。对于地市一级图书批发市场有一二个点足够,如果是两个网点,还要注意品种交叉。比较大的省市图书批发市场可以考虑放两三个网点,品种最好是交叉,或各有侧重。否则,同一个市场网点多了,或品种无侧重,经销商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相互压价,造成恶性竞争。网点相对集中,既有利于对价格和库存控制,也有利于保证经销商的利益,最终避免了退货,也保证了出版社的利益。

五、优化选题结构,树立品牌意识

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出版图书的速度越来越快,读者的需求差异越来越显著,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选择的余地也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要稳定自己的读者群体,要培育自己的特色品牌产品,通过品牌强势获得读者的忠诚和信赖,通过良性有序的竞争不断创新,维护读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树立品牌,就是要求在选题开发时不落俗套,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因社制宜,扬长避短,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强势。出版社一旦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就能依靠品牌,通过品牌的渗透,扩大出版社的影响,稳定一个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体。

品牌建设除了领导层要高瞻远瞩外,还需要营销和编辑两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协同作战。营销部门要积极鼓励编辑参与发行,扭转编辑和发行“两张皮”的状况,对于大型丛书、套书,编辑直接参与营销策划,延伸编辑工作的价值链。编辑选题策划也需要营销人员支持,使编辑的选题与市场对接,减小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