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建设和谐社会 推进妇女工作创新

时间:2022-04-22 05:33:00

导语:围绕建设和谐社会 推进妇女工作创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围绕建设和谐社会 推进妇女工作创新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努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对新时期各级干部的执政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妇女及其妇联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也为妇女及妇联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建设和谐社会必然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因此,妇女及妇联工作必须适应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充分发挥妇联广泛联系各界妇女的组织优势,加强工作渗透,扩大组织覆盖,提高服务能力,创新组织活动,千方百计调动蕴藏在妇女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激发各行各业妇女的创造活力,让广大妇女中致力于发展的一切积极性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把广大妇女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展好,团结鼓励社会各阶层妇女以昂扬的斗志和创新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涵义及基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根本任务就是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党要长期执政,就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重要位置,就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激发社会活力,认真协调社会利益,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全体公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所谓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社会。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社会成员各尽所能,人民的聪明才智全面发挥,人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得到满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共处,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社会和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对象和各类矛盾,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包括个体和集体)的和谐,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在和谐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权利,也有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义务,实行权利与义务对等,赢得社会公平,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缺乏社会成员个体之间、团体之间利益、结构及地位公平的社会,就不可能成为和谐社会,甚至不可能成为安定的社会。因此,人类社会要正常运行,平稳发展,就必须有一个和谐社会作保障。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目标。中国古代就有大同社会的思想和均贫富的要求,所谓大同社会,实质上就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利益共享、地位公平。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当然也包括各年龄、各性别、各种族的人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全面反映了我们党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执政使命。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政党最基本的职能有两个,即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利益表达就是要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利益综合就是要高度整合社会资源,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承担起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一个关键的内涵就是要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社会优势群体和社会弱势群体之间的矛盾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仅有赖于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利益表达渠道平衡机制的建立,而且更加有赖于公平社会的形成和民主政治建设,妇联作为利益代表类非政府组织在这些方面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与此同时,构建和谐社会也给妇女工作、妇联组织搭建了新的工作平台,提供了新的工作保障。妇女相对于男性是社会弱势群体,作为其利益代表的妇联组织,不仅可以代表其成员向政府申诉利益主张,而且可以使其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法律赋予的权利,懂得改善境遇的方法策略。特别是在致力于妇女儿童保护、反对家庭暴力、促进妇女就业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大有作为。

妇联作为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扭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在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其它组织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

一是以社会公平公正为基本特征的和谐社会目标,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提供了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妇联作为代表、维护妇女利益的组织,其推动实现男女平等的进程,也即是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社会实践。促进男女两性在政治、文化、经济、家庭领域中的平等,将促使妇女发展潜能的进一步释放,使妇女获得更加充分的发展机遇、充足的社会资源,从而共享社会文明成果,实现社会公正,减少社会矛盾,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创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

二是妇联组织在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方面,将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将逐步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型社会管理格局,政府将逐步转移其承担的社会职能,需要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服务,协调、管理的作用,参与社会管理。这将彰显群众工作的作用,为妇联组织进一步获取工作资源、拓展工作领域、提高服务水平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条件。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和谐社会基础,家庭是社会细胞,也是构成社会的基础单元,妇联的参与必将为社会公共管理提供有力的补充。

三是妇联组织凝结人心、积聚力量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广大妇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支生力军,构建和谐社会必将带来妇女的进一步发展,但在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社会转型期机制分配利益保障带来的不完善等诸多矛盾,这些矛盾也会积聚到本身维护利益较弱的妇女群众中。妇联代表着占人口总数近一半的妇女群众,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妇联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优势更加重要,有利于维护和保持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协调、稳定和平衡。

二、妇女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面临的新挑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妇女,是家庭和社会的纽带,也是社会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的主要角色定位是相夫教子,是处于从属、支配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实现了彻底翻身,同男性一样,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力军,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妇联组织是党和国家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在经济建设时期,妇女及妇联组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妇联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妇联组织是妇女同志的“娘家”。带领广大妇女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是检验妇联组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标准。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下。妇联不仅是妇女意志的代表者,妇女利益的维护者,更应是妇女参与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协调者。通过带领妇女“有为”来赢得妇女在社会中的“有位”,并最终实现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和社会利益的公平。妇女作为一支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在社会的各项建设中发挥作用。只有在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才能获得妇女自身的协调发展;只有在为社会提供必需的服务,即为社会尽义务,才能获得应有的价值和权利。

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对基层妇女和妇联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1、妇联基层组织建设有待加强和创新。在传统的行政单位和经济实体中,妇联基层组织网络发展相当完善,但在新的经济组织,如在私营组织、股份制经济组织、外资经济组织、城市社区等领域,组织网络建设还存在不足,网络发展不够及时。随着改革的深入,妇联组织在一些基层如农村中有萎缩的倾向。

2、妇联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值得研究。在新形势下,妇联组织的组织网络建设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发挥作用能力、适应新形势和驾驭新局面的能力、参与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能力等,都值得深入研究、深入探索。

3、妇女工作及妇联组织的活动方式、领导艺术有待更新。妇联是妇女群众的自律组织,是党领导和支持的群团组织。因此,妇联组织的活动方式和领导艺术应有别于党政部门的活动方式与领导艺术。妇联与行政机关既不是等同关系,也不是从属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

4、妇女工作法制环境、体制基础不够完善。国家虽然有《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规范,但主要是从权益保护的角度立法,把妇女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和弱势力量,予以保护。纵然,妇女的权益需要保护,但单纯被动保护还显得不够,应该在促进妇女发展上加大份量,并予以法律规范。同时,《权益保障法》与其他法律法规问题也不够完善,如妇联组织在私营企业、公司制企业中怎样存在和活动,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

5、妇女工作的保障和经费支持不够有力,基础不够牢固。由于基层地方财政经费紧张,县级财政基本是吃饭财政,事业发展费普遍列支不足,在预算支出安排时,一般采取先急后缓、先法定支出后一般支出的原则,因而对妇联这类群团组织的活动经费及妇女工作支出不可能优先列支和重点列支。资金保障无力也是影响妇女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原因。

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新新时期妇女工作

当前,妇女工作要立足基层妇女工作实际,围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来进行,特别要在工作创新上下功夫。

1、大力发挥“党建带妇建”的传统,积极探索和完善妇女工作的领导体制。健全妇女工作领导体制,是落实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妇女作用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党中央历来对妇女工作高度重视、早在1989年,中央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工、青、妇工作的领导的意见》(中办发〔1989〕12号)。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按中央的精神,加大对妇女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党委、政府对妇女和妇联工作的支持,应体现在以下“三有”:一是要有人,即大力培养妇女干部,配强配优妇联工作班子。提高建设和谐社会能力,首先就必须有人来从事这项工作,解决工作主体问题。因此,党委、政府要消除妇女工作可重可轻的思想、无关大局的思想,在领导班子建设中大力重视妇联班子建设,大力培养和选拔优秀女干部。当前,要重视女干部比例少和女干部断层问题,选干部不能只在男性干部中打圈圈,更要杜绝性别歧视。在选拔女干部中,坚持做到两个优先一个同样:即同等条件下女干部优先;在配备班子成员时,女干部比例优先予以保证;在给干部压担子上实行同样对待。二是要有位。在思想上要真正将妇联工作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党委要定期听取妇联工作汇报,帮助妇联解决工作中的难题。要通过组织措施,充分保证妇女参政议政的权利,拓宽妇女参政议政的渠道。政府要认真支持妇女工作,特别要加大妇女工作投入,增加妇联工作经费,让妇联有必要的资金开展工作。要建立妇女工作经费预算机制,并确保每年有一定幅度的增长。要认真总结和推广女干部和妇女工作典型,特别是在各条战线和行业中涌现出的心系群众、执政为民的女干部,更应大力推广。三是要有政策。对妇联组织开展“三项主体活动”,女干部、女能人在艰苦环境中创业、创办经济实体,要在资金投入、经营环境、行政服务上给予大力支持。

2、积极探索妇女工作新机制,推进妇女工作创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要切实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推动妇女工作创新的指南。一是发挥妇联组织群众性优势,增强联系和带动妇女的能力。要加强新经济组织、农村基层组织和街道社区的妇联组织网络建设,大力扩大妇女工作在新经济组织和社会领域中的覆盖面,通过妇联组织把广大妇女群众联络起来,团结起来,调动起来,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使妇女组织成为加强和提高建设和谐社会能力的最为稳固的群众基础。当前,急需探讨的是新经济组织中从事妇女工作人员的保障问题,如何让这些人无后顾之忧地开展工作,这涉及到党的执政成本问题,因为妇联是党领导的群团组织,是党的助手。党执政需要成本,妇联这块的成本也要纳入党的执政成本,使从事妇女工作的同志无后顾之忧,大胆工作,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二是发挥妇联组织的社会化优势,增强科学发展能力。建设和谐社会关键靠发展。广大妇女群众要赢得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必须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中建功立业,这种方式最能体现自身价值和作用。妇女同志最能体现其作用和地位的是巾帼不让须眉,做一个事业型的女强人。妇联组织要动员和引导妇女群众把本职工作作为奉献的途径。在更高起点上,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建功立业,为建设和谐社会尽职尽责。三是发挥妇女工作实效性优势,增强关爱妇女群众的能力。代表和维护妇女群众的利益是妇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层妇联组织要善于运用法律、行政、舆论手段,营造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社会风气,营造促进妇女发展的良好环境,使妇女群众人尽其才。要深入实际,满腔热情地为妇女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认真倾听妇女群众的呼声,关心妇女群众的疾苦,努力把妇女群众的利益代表好、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四是发挥妇女工作辐射力强的优势,增强妇女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新形势下,妇联组织要把握妇女工作的大方向,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同党保持高度一致,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同时,要把妇女工作和党的凝聚力工程结合起来,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中加强妇女组织建设,通过加强妇女组织建设,扩大妇女组织在妇女群众中的政治感召力、人际亲和力,充分发挥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作用,凝聚妇女,带动家庭,影响社会,从而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

3、以全面提升妇女综合素质为重点,准确把握妇女运动的新方向。

妇女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支伟大力量。妇女的进步与发展,妇女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反映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是加快妇女工作立法步伐,进一步扫清妇女组织延伸到新的领域的法制障碍,使妇女组织能够在各个领域各个阶层中依法依规、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二是深化妇女管理体制改革,在各级妇联的领导下,创新基层妇女组织形式,成立小区域、自律性的妇女行业协会,以便及时了解妇女群众的思想动态、社会需求,化解矛盾纠纷。三是坚持以科学的思想武装妇女头脑。当前,在一些地方,特别是经济落后、交通闭塞、文化生活落后的农村地区、妇女参与迷信活动和盲目信教的人群有快速增长之势,在农村信教人群中,以女性为主;在女教徒中,以年龄偏大和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女性为主。她们信教,但并不了解其中的教旨、教义,只是盲从和心灵自慰。因此,在农村妇女群众中,要迅速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和形式灵活的教育活动,并以活动为载休,树立科学观、发展观和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通过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首创精神,大力消除封建迷信思想,迂腐陈旧的礼教观念。四是大力开发妇女人力资源,要立足于促进妇女全面发展,把提高妇女素质,特别是妇女的思想、文化素质作为首要任务。因此,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妇女的教育培训工作,帮助妇女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提高劳动技能、社会竞争能力和创造能力,把妇女人力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发挥妇女在管理家庭、教育子女、促进事业、影响社会中的作用,使妇女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加速度和催化剂,使妇女同男性公民一道共同进步,共同创业,共同分担社会责任与社会义务。

妇女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支伟大力量。妇女的进步与发展,妇女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反映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妇女及妇联工作创新提供了新天地,而妇女及妇联工作不断创新又将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4年09月

[2]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新网2005年02月

[3]中华全国妇联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中新网2002年01月

[4]中华全国妇联《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章程》中国妇女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03年08月26日通过中新网2003年11月

[5]顾秀莲《发挥妇联优势构建和谐社会》学习时报2005年04月11日

[6]中华全国妇联《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92年10月1日起施行

[7]黄晴宜科学的发展观与我国妇女事业的发展《求是》杂志2005年10月

[8]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04年12月

[9]本书编写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十一五”规划《纲要》学习辅导人民出版社2006年03月

[10]席翠平《赢在和谐》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年09月

[11]刘桦论构建和谐社会《涪江新论》中共绵阳市委党校2005年第3期

[12]吴俊杰张红21世纪中国发展问题报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07月

[13]大参与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参考》红旗出版社

2005年03月

[14]王伟光《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0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