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特点和功能
时间:2022-03-13 11:17:00
导语:浅谈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特点和功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正文】
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我国几代图书馆学家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不断发展,图书馆学理论体系逐步健全,一大批具有一定影响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论著不断出版,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如火如荼,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概念和新理论,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使我国图书馆学学科具有了时代气息,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不断得到拓展;对图书馆学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和加深了人们对图书馆学的理性把握等等。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所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不仅为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导向作用,同时也为我国的各级各类图书馆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有力支持和思想解放前提。没有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发展,我国的图书馆改革特别是图书馆观念的转变和更新,要取得目前的成绩是不可想象的。但我们也似乎意识到,目前仍有一些人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缺乏了解和认识甚至抱有某种偏见,从而导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无辜地背上了“玄”、“虚”、“空”等罪名,对此我们不能熟视无睹。
1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特点
1.1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抽象性
所谓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就是对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领域的基本问题进行高度的分析、概括,是普遍性、规律性的总结和归纳。而不是对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现象的简单描述或复制。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对图书馆实践和其他图书馆学分支学科的发展应起到根本性的、深层次的和普遍性的指导作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学科性质和所应发挥的功能,要求它必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从现状来看,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抽象程度还明显不够,理论层次还明显偏低。现在图书馆界存在这样一种偏见,认为图书馆学理论越抽象,就会越脱离实际,变得虚无缥缈。其实,科学的抽象只是高于实际而不是脱离实际。不高于实际的认识就不是理论,尤其不是基础理论。理论的抽象有不同的层次,但是基础理论必须是高层次的抽象。因此,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作为图书馆学体系的一个分支,应将其定为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学科。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的抽象性,抽象性可以说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
1.2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超前性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根据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的运动规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前瞻,使图书馆学理论既能指导图书馆实践及图书馆学学科建设,又能规范未来的图书馆及图书馆学研究行为。因此,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一方面要紧密联系图书馆实际,不能闭门造车;另一方面又不能被图书馆工作实践牵着鼻子走,只是对图书馆工作的历史和现实做事后的简单的注释和说明,而应跳出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具体范畴,走在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前面,预先研究尚未出现的图书馆工作实践,对其发展方向、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科学的假设和判断。如果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图书馆实践活动齐头并进,甚至落后于图书馆实践活动,那么一旦图书馆实践活动发生巨大的变化,图书馆实际工作者就必然会感到无所适从、束手无策。应当承认,我国现有的一些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确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性问题,其对图书馆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和苍白无力。这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遭到非议的主要原因。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者应牢固树立超前意识。努力增强研究成果的预见性。
1.3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创新性
科学的意义在于创新,只有不断创新,科学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如果墨守成规,科学便会裹足不前。图书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其发展史也只有一个世纪,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善,还有不少理论处女地亟待开垦,有些理论虽然已经提出,但尚需进一步研究,因此,创新对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来说,不仅是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这就要求图书馆学者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逐步培养自尊、自信、自强的创新意识和科学、严瑾的研究作风。当然,我们提倡创新,并不是要将以前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对其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继承和创新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两大前提,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创新,没有继承,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没有创新,继承便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1.4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批判性
理论的批判性是理论的功能以及生命力的重要特征,也是自身发展的动力之一。缺乏批判性的理论是没有多大冲击力和战斗力的,也是没有多少感召力和魅力的。作为应对图书馆活动和整个图书馆学发挥导向作用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必须对现实中各种各样的图书馆实践活动经常进行一种批判性的审视。现实的图书馆活动与图书馆主张尽管在某种意义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客观合理性,但这些图书馆实际和图书馆主张并不一定符合图书馆的客观规律和人们普遍的价值标准,自身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程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就需要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此外,任何图书馆实践活动和图书馆主张都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合理性也是历史的、相对的,而人们又总是倾向于不断地去追求理想的价值标准和终极意义上的合理性,这也就要求必须对现实中相对合理的图书馆存在和图书馆主张不断地进行超越。总之,图书馆现实总是需要不断超越的,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理论都是在不断的超越中获得不断的发展和提高,而对现实的超越前提之一,就是对现实的不断审视和批判。一般来说,最有批判精神和批判能力的就是理论家和思想家,因为他们的思想比较活跃,眼光比较敏锐,具有渊博的知识,也比较不满足现状。因此,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工作者对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理论的现实,如图书馆学的各种理论、学说、观点、政策等以及相应的图书馆实践的率先批判和超越。
2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图书馆学科建设基本上是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如,全面恢复了传统的图书馆学学科,并使传统的学科得到更新;拓展了图书馆学学科发展的视角和空间,创设了一批新的分支学科,使我国图书馆学学科充满时代气息,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不断得到充实。因此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工作者应感到欣慰和自豪,进一步树立自信心,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切不可妄自菲薄,轻视自己的研究。
目前图书馆界有一些人认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是没有直接应用背景的纯理论研究,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用处不大或没有用。这种看法多少有些令人感到遗憾和不解,大家知道,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是一种基础性研究,如有人要问:“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有什么用?”我们借用英国的电磁学家法拉第(M.Faraday)的一句话来回答:“新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1]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中国科学技术从古代的辉煌走向近代的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的认识论上的原因,就是没有从实用技巧上升为公理体系,从而为其自身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反复证明,任何应用都是以理论为背景的,没有基础理论研究,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应用
,基础研究具有不可替代性。对此,著名的科学家李政道教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阐述自己的看法的,他说:“基础跟应用和开发的关系,可以做这样的比喻,就像是水与鱼同鱼市场的关系,没有水就没有鱼,没有鱼当然没有鱼市场。”(注:郭雷.我看基础研究.光明日报,1997-01-24(第4版))基础理论研究常常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不大容易见到成果的。但是一旦拿出研究成果,它会发挥极大的作用,不是引起人们思想的变化,就是引起管理方法、技术手段上的变革。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图书馆实践活动中的矛盾和问题,提高图书馆学的理论水平,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来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
2.1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是建立与完善图书馆学理论及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手段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研究主要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部分组成的。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研究的地基部分,应用研究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开发研究是科学技术实现其社会作用的部分。这三个部分彼此分工,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于一门学科来讲,只有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并驾齐驱、协调发展,其理论及学科体系才能不断走向成熟与完善。如果只重视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而忽视基础研究,那么该学科将永远停留在“经验科学”的层次上,很难真正跻身于科学之林,其学科地位也很难得到社会的承认。反之,如果只重视基础理论研究,而忽视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那么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就不会在实际工作中获得普遍的应用,其理论以学科体系也将始终处于畸形状态。
图书馆学作为科学百花园中的一员自然也不能没有自己的基础理论。诚然,图书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客观上要求针对各个不同时期图书馆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加强应用与技术研究,以便指导、规范图书馆实践活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可有可无。实际上,图书馆学基础研究虽然看起来比较抽象,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对整个图书馆学大厦的影响却是奠基性的。由于应用理论与技术研究探讨的都是具体的、直接的图书馆工作技术、方法与手段问题,对图书馆的定义属性、价值、图书馆工作的基本矛盾和规律,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属性、图书馆学的体系结构、图书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等问题则不涉及。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图书馆学就不能摆脱纯技术研究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社会对图书馆学的偏见也就不能被消除。可以说没有基础研究作支撑的所谓应用研究是不存在的,它充其量只能是一种“花瓶式”的研究,有时虽可产生一时的轰动效应,却只是昙花一现。因此,要想使图书馆学健康、快速的发展,就必须既重视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又重视基础理论研究。
2.2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是培育图书馆学创新人才的园地和沃土
图书馆学的繁荣和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图书馆学研究人才队伍。特别是从事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不仅要求图书馆学研究者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要求他们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敢为人先,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是因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目标就是为了拓展新知识,开辟新的学科领域,创造新的科学方法。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图书馆学研究创新人才互为因果,互为条件。图书馆学研究创新人才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根本保证,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则是锻炼、培养图书馆学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者大都知识渊博、思维敏捷,具有良好的科学的严谨的研究态度。善于提出新问题,勇于开拓新领域,敏于探究新知识。彼此间通过开展图书馆学学术交流与合作,借鉴、吸收他人的治学经验,无疑可以集思广益,扬长避短,进一步提高各自的思辨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在这种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中,还可以发现、遴选、造就一大批新的图书馆学研究人才,从而源源不断地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队伍补充新的血液,使其永葆青春,充满活力。这是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比较突出的优势,应用研究和技术研究一般不具备这种功能。应用研究和技术研究虽然也要求研究者独立思考、求实创新,但它面对的是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不需要高度的理性思维,因而对科研人才的成长、提高帮助相对较小。当然,应用研究与技术研究人才也是图书馆学全面发展所必需的研究力量,不过仅有此类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图书馆学新理论、新观点的构建需要的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大家”。
2.3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是图书馆工作发展与变革的基础和先导
21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科学已经成为人类现代文明的基石,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已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今天科学之所以发展成为如此规模宏大的事业,并受到社会的如此的重视,是因为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系统知识,还在于它为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注入了不竭的动力。近现代科学与技术史表明,科学的新发现孕育和带动技术的创新,科学革命往往也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动力和先导。图书馆学和图书馆史同样印证了这一事实,历史不会忘记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高扬理性旗帜的三次高潮:20世纪30年代的“新图书馆运动”;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什么是图书馆学和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大讨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关“图书馆发展战略”的研究。这三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和讨论不仅为图书馆学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于各级各类图书馆的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注释:
2李政道.从一些国家的科技政策看科技发展趋势.中国科学报,1997-09-03
【参考文献】
1李明杰等.图书馆学的理性回归之路——关于21世纪图书馆学发展的思考.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6):14-17
2郑全太等.关于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图书情报知识,1998(4):7-9,33
3郑全太.关于加强图书馆理论和图书馆实践相结合的思考.四川图书馆学报,1996(6):51-53
- 上一篇:公共事业管理:数字化档案
- 下一篇:数字图书馆的评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