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策略转变
时间:2022-03-13 11:13:00
导语:网络环境下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策略转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提要】鉴于研究人员对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依赖程度愈亦低下,文章首先分析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馆藏严重不足的现状,继而介绍互联网上丰富多彩的社会科学研究文献信息资源,最后提出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摘要题】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
近年来,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遇到了新问题,一是现实馆藏的严重不足。书刊价格逐年攀升,而书刊购置费常年停滞不前,购进的书刊品种逐年下降。二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用户不断增加,网上信息越来越丰富,互联网成了越来越多科研人员获取信息的渠道。地方社科院图书馆要摆脱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不再依赖院图书馆现实馆藏的尴尬现实,必须对自己的工作加以反思,调整文献资源策略。
1图书馆现实馆藏的严重不足
有限的购书经费与众多的学科设置使得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工作只能是“撒胡椒面”,结果是几乎所有的科研人员都在抱怨到馆新书及所订报刊太少,难以满足科研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不再依赖院图书馆。1997年徐亚男对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有的为图书情报中心)年购书经费的调查显示,上海社科院图书馆以130万元位居榜首;浙江、云南社科院图书馆在30万元以上;广东、天津社科院图书馆在20万元以上;另有10个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在10-20万元之间;还有6个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的年购书经费在6万元以下[1]。尽管近些年来各馆购书经费均有所增加,但幅度都不是很大,以河南社科院为例,1987年至1999年的13年间购书经费一直维持在15万元左右,直到2000年经费才涨至20万元。面对书刊品种的激增和价格的飞涨,这点经费可谓是“杯水车薪”。
与我国的书刊出版规模逐年上升的趋势相反,河南社科院图书馆的书刊订阅数量基本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且下降幅度越来越大。其他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的情况比河南社科院图书馆的窘境也好不到哪去。这点连高校一个资料室购书费都比不上的经费却要满足少则十几个,多则20几个研究所的科研需求,确实是勉为其难了。在全国地方社科院学科配置中,基本上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文学、史学、哲学、经济、法学、社会学等等学科应有尽有。如河南社科院科研人员不足百人,却设有经济研究所、农村经济研究所、工业经济研究所、考古研究所、文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哲学研究所、法学与社会学研究所、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9个研究所和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墨学研究中心等3个研究中心;福建社科院科研和科辅人员加在一起不过123人,却设有经济研究所、亚太经济研究所、华侨华人研究所、现代台湾研究所、文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哲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精神文明建设研究所9个研究所和法学研究室、三角号码辞书编辑室2个直属研究室,此外还设有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福建台湾文化研究中心、决策科学研究中心、客家研究中心、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公共关系研究中心、法律研究咨询中心、福建中华茶文化研究中心和法国远东学院福州中心10个研究中心[2]。图书馆为了照顾到各个研究所的科研需求,只能采取撒胡椒面的方法,结果是连每个专业的核心期刊都难保证。
2互联网上丰富的社科信息资源
与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文献资源紧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些年来互联网发展迅速,2002年11月美国市场研究机构eTForcasts公司的一项统计报告显示,到2002年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预计将达到6.65亿人[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所做调查显示,1997年10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为29.9万台,上网用户总数62万人[4],时隔5年,到2002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已经达到2083万台,上网用户总数达到5910万人[5],分别增长了69倍和95倍。
因特网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根据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网站首页显示的数据,其网页索引数据库已突破30亿大关。2001年9月7日,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表明,截至2001年4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的域名总数为692490,网站总数为238249个,网页总数为159460056个,在线数据库的总数为45598个[6]。在这丰富的信息资源中不乏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历史、文学、教育等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的社会科学信息资源。
2.1互联网上的社科图书、报刊资源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对象——图书、期刊、报纸等文献越来越多地被搬上互联网,数字图书馆、数字化期刊群是其集中形式。
数字图书馆使信息的传递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包括国界和语言的限制。读者可不受时间、空间和文献数量的限制,自由索取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源,除特别情况外,可以是全天候开放服务。2002年,国内已建起了200多家不同规模的数字化的图书馆,其中比较成规模的主要有超星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以及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
我国电子期刊的发展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到今天,已建立起中国期刊网(/)、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库(/Visit.asp)等大型的网络电子期刊库。
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1994年以来国内公开出版的6000余种核心期刊与专业特色期刊的全文,目前积累全文文献680多万篇,其中文史哲专辑58万余篇、经济政治与法律专辑近150万篇、教育与社会科学专题50余万篇、新闻与传媒专题11万余篇、出版事业专题5万余篇、图书情报、档案及博物馆学专题10万余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CCND)》收录2000年6月以来国内公开发行的400余种重要报纸,文化、艺术、体育及各界人物、政治、军事与法律,经济、社会与教育、科学技术、恋爱婚姻家庭与健康等方面180余万篇文献,分6大专辑,36个专题数据库。
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1989年以来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医药卫生、经济、教育和图书情报等学科12000余种期刊刊载的600余万篇文献,以科技类为主,但其收录的经济、教育和图书情报类期刊比较完备,经济类1600余种,教育类500余种、图书情报类269种。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收录1998年以来的理、工、农、医、人文5大类3000余种期刊,大部分为科技期刊,人文科学专辑收录大学学报(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经济学、图书情报等方面的社会科学期刊250余种。
2.2互联网上的社科灰色文献
互联网还蕴含着丰富的,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的灰色文献。因特网出现后,几乎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非正式出版文献,互联网上的灰色文献越来越丰富。那些大型的学科综合网站,如中国经济信息网(/)、北大法律信息网(/)、国学网()等,还有一些专业性学术网站,如道教文化资料库(.hk/)、简帛研究(/)、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等,集中了很多学术性信息资源,如研究动态、专家学者、专业论坛、重要文献、组织机构、学术期刊、统计数据、法律法规、学术会议等专业信息。这些网站的学术信息有的是经过充分论证、推理的结论,有的是政府部门颁布的政策条文等,对于传统的人文学术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散布的各网站社科类学术信息,包括社科组织机构资源和一些专家、学者的个人主页,前者是指政府机构、教育及研究机构、学术协会等学术团体机构的最新研究信息与学术动态信息;后者是指个人学术频道,目前社科领域的不少学者在网上建立了个人学术站点,用于探讨专业理论研究,交流学习和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会议文献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信息资源。近年来,一些单位开始尝试将学位论文制作成数据库在网络上,比较成功的学位论文数据库有中国期刊网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的《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等。《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MD)》收录全国300家博士培养单位的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5万余篇,其中文史哲专辑5271篇、经济政治与法律专辑12119篇、教育与社会科学1956篇、新闻与传媒265篇、图书情报、档案及博物馆学112篇,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收录质量最高、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CDDB)》收录自1980年以来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博士、博士后及硕士研究生论文,截至2003年4月,已入库36万余篇。
为开发利用学术会议文献,有关单位已着手制作会议文献数据库,并在网上。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库中心研制的《中国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CACP)》、《中国学术会议论文集全文数据库(PACC)》、中国期刊网的《中国重要会议论文集全文数据库(CPCD)》。
3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策略转变
面对互联网上丰富多彩的社科信息,地方社科院图书馆该如何调整文献资源建设策略以摆脱长期以来因经费不足而造成的现实馆藏的严重不足呢?
3.1改变文献资源建设观念
3.1.1网络信息资源也是馆藏建设的一种重要资源
在网络环境下,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任何图书馆离开网络资源而幻想靠自己有限的馆藏文献资源来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图书馆藏书发展不能局限于建立一个有限的物理实体的馆藏,而要着眼于对全球信息资源的掌握和选择。除了选择入藏有明显载体形式的文献,努力获取重要的联机信息资源的使用权也应成为藏书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对图书馆资源的评价方面,不应局限于考察馆藏文献的数量、质量,还要看图书馆能从互联网上获取多少资源,以及如何把网络中丰富的信息资源转化为图书馆资源的一部分提供给广大用户。
3.1.2现实馆藏是不可取代的虽然网络信息资源大大丰富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基础,但并不意味着网络信息资源可以取代图书馆馆藏文献。这是因为:
(1)网络中以全文存取的信息资源数量有限。学术信息资源的全文文献源更是少之又少。在有限的上网全文信息资源中直接以电子形式生产并提供上网的信息资源很少,更多的是以图书馆馆藏文献为基础形成的,包括比较有影响的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网等在内的网上数据库都是以印刷本文献为基础,加工转换成电子形式提供网上使用的。
(2)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的缺陷以及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决定印刷型书刊仍是人们阅读的主要对象。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创建无纸办公室”一章中说:“由于我坚持淘汰文书工作,听起来我一定像‘反对用纸’的人。我反对纸张表格,尽管这样我还是把我想读和做批注的长篇的电子文件打印出来。大部分人在试着组织一个长文件时,喜欢把每一页在桌上摊开,这样他们能够同时看到所有的内容——这用一台PC很难做到!……书和杂志由于阅读方便、便于携带,所以还不会被击败。”[7]
(3)与自然科学研究使用化学试剂、显微镜、手术刀等试验研究方法不同,社会科学则更多地使用抽象分析方法,需要通过阅读、浏览大量的文献获取和积累知识。有关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刘磊等人对北京市、上海市、南昌市、西宁市、天水市等地1197名社科研究人员、工商企业人员、高校文科教师与文科学生四类社科信息用户调查表明,图书情报机构的书刊是社科研究人员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8]。
3.2合理配置馆藏资源
图书馆应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信息资源的可获得性、易用性以及费用等情况合理配置信息资源。根据地方社科院图书馆读者数量较少,需求分散以及网络社科信息资源的特点,在资源的配置方面应该:
基础学科以购买图书为主,应用学科以购买报刊为主。尽管社会科学各学科都对文献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但不同学科又有差异。基础理论研究对图书的依赖程度更高,一方面基础学科文献半衰期长,另一方面,图书包含有完整的、系统的、成熟的知识信息,又能提供翔实的史实材料和社会背景;应用学科一般时效性较强,需要掌握最新资料,而报刊出版周期短、流通快,反映的材料新,可使用户了解学科进展、水平、新学科动态,因而成为应用研究重要的信息资源。
以阅读为重要目的的文献,如社科理论著作、文史资料等,以购买印刷型文献为主,以检索为目的的文献以购买电子版或以文献传递为主。
图书以印刷型为主,期刊以电子版或网上索取为主。尽管超星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等网上数字图书馆与出版社合作推出了按书收费业务,但其新版图书品种却十分有限;而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基本上涵盖了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所有印刷型期刊,且检索方便。因此,在图书与期刊的配置上,图书应该以印刷型为主,辅以远程存取的方式;期刊可定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社会科学集中的文史哲、经济政治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专辑,在局域网上建立镜像站点,对于一些时效性较强的学科可订阅少量印刷版核心期刊。
3.3重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的中心任务是为本院的科研工作服务,围绕本院承担研究的地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应用课题,为研究人员提供有关图书文献资料。由于地方文献资料能全面地、系统地、历史地反映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和历史诸方面的特征,能系统地、完整地为研究当地的各种情况,从不同角度提供参考。因此,地方社科院图书馆要尽可能全面地、系统地做好与该地区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有关联的一切文献资料,包括地方志、地方史、论著、地方档案、地方报刊、地方丛书、地方年鉴、地方百科全书、地方人事碑志、地方图录、地方音像资料、地方文献书目等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工作。
3.4加强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
地方社科院已经认识到在学科建设上必须从自身的能力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选择若干能形成自身特色的优长学科,重点建设、重点发展,研究和回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基础理论研究,不求其全,而求重点突出,优势明显,即:以其所长有所为,避其所短而不为。在发挥基础理论研究优势的同时,把地方社科院的科研重点放到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上,根据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强化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的应用研究。文献资源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随之调整,转向以重点学科文献为主的文献资源建设策略,对于重点学科研究人员的科研需求要尽力满足,购书经费要向重点学科文献倾斜,保证重点学科点所需要的图书、期刊印刷型文献的系统收藏,同时要注意收集网络信息资源,使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达到研究级水平。
3.5开发网络免费资源,建设虚拟馆藏
互联网上的社会科学信息资源虽然丰富,但却地址分散,组织松散,数据类型多,随机变化大,给查找和利用带来了困难,虽然goole、yahoo、sohu、百度等搜索引擎为信息检索提供了方便,但这些网络检索工具并不适合于检索学术性信息。因此,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应该发挥自己馆员熟悉信息检索技术的优势,将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转化为方便研究人员的馆藏资源。一般来说,互联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链接优秀社科学术网站。根据本院学科设置,对网站进行分析研究,将信息量大、更新速度较快、有利用价值的网站汇集到一起进行科学的分类与链接,并对网站的主要内容做些简单介绍,帮助用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和尽可能广的空间获得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信息。此种方式是在因特网上利用最多、最简单、最直接的信息开发利用模式。
(2)建设学科导航库。通过多种搜索引擎对某一或某些主题信息上网查询、浏览,并参考有关文献,选择价值较高的信息资源,总结、组织、归类、设置类目,使某些专题信息更加集中和完备。导航库建设主要包括链接与重点学科直接相关的国内外主要网站,并且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其内容包括研究机构(包括当前的研究情况、主要学者、教授简况等),相关电子出版物、电子文献等,相关国际会议预告,其他相关机构信息介绍(包括学会、行业协会、非赢利性组织等)等。对学科导航库要作经常性的维护,确保信息的及时更新,能对重点学科提供良好的服务,要为导航库提供各相关网站的分类浏览目录。重点学科导航库,应向研究人员提供具体网站的评述或优秀网站推荐,能提供关键词等检索功能,能为教师、学生及时提供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和以较快速度找到所需资料。此种方式是一种较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可以满足一些专家读者便捷、高效地访问重点学科相关资源的特殊需求。
(3)建设专业信息资源指引库。所谓指引库从物理上讲并不存储各种实际的信息,但从中却可以检索到有关数据库的实际资源,即指引用户到特定的地址获取所需的信息,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它类似于网上专业搜索引擎。它可以将因特网上与某一或某些主题相关的节点加以集中,按照方便用户的原则,用用户熟悉的语言组织起来,向用户提供这些资源的分布情况,指引用户查找。指引库中存放的是有关主题或用户所需信息的数据库或服务器的地址等信息,它可以提供有关部门的网站、网页甚至网上私人信息的检索及目录服务。指引库中的信息通常采用主题树浏览的方式进行组织,它将信息资源的索引按照主题分级加以组织,用户可以通过浏览的方式逐级浏览,直至找到所需信息[9]。
网络环境下,只要地方社科院图书馆能够充分认识网络环境给自己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的影响,及时转变观念并采取积极措施调整文献资源建设策略,就一定能够摆脱困境,成为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不可或缺的部门。
【参考文献】
1徐亚男.地方社科院信息机构的发展取向.情报资料工作,1998.3
2/jianjie/fassjj.htm
3www.tass-/page1.htm
4/develst/report1.shtml
5/develst/2003-1/
6/news/report1.shtml
7(美)比尔·盖茨编,蒋亚、王景译.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刘磊等.网络环境下基于需求的国家社科信息系统设计与网络规划,图书馆,2002.1
9索传军,张怀涛.网络环境下虚拟馆藏的建设,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1
- 上一篇: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探索与认识
- 下一篇:杰克·韦尔奇经理法则与我国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