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分析
时间:2022-12-04 04:31:49
导语: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针对当前管理学课程中主要教学内容是西方思想与理论、与中国文化结合较少和部分学生学习过程中有一定难度等问题,项目组对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即依托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讲中国故事的方法,将中国文化与西方管理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全新的管理学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与评价,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有效实现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模式改革;中国故事;中国传统文化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职责,始终贯彻教书育人的宗旨,要把知识导向和价值引领相结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弘扬主旋律,发出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1]。随着“双一流”建设的不断开展,建设一流大学过程中,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衡量指标,如何有效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如何让学生终身受益,如何用学生喜爱的方式讲好课,如何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还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等问题,都是我们在打造“金课”路上需要不断探索的。本文通过对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做法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其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其取得的效果。研究发现,管理学课程从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点出发,基于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思想,将西方管理学理论与中国古代和现代管理思想有效结合,将管理课程教学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结合,将管理学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结合,这种教学改革的做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较好,且实现了课程思政理念,其做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推广价值。
一、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
作为学科基础课的管理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本科生进入大一后便需要学习的基础类课程,几乎所有高校管理类专业都会设置该课程,它对学科建设和学生学习与发展都至关重要。在当前环境下,管理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问题:第一,课程地位重要且特殊。管理学是学科基础课,是打基础的课程,如果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会严重影响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这就给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提出了较高要求,授课教师一方面要有逻辑地讲清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喜爱课程,能够给课程更多的注意力,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第二,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学好课程有难度。管理学课程的内容体量大,且大部分内容偏理论和抽象,从教师角度来看,用形象生动、学生喜欢的方式讲好课程内容对其来说有较大的挑战;从学生角度来看,刚进入大学,学生要从中学的灌输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式学习方式,完全将知识学透、理解透,也具有挑战性。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将理论化、抽象化的东西用学生能听懂、易明白的方式讲清,既要有理论层面的体系,也要有佐证案例的“验证”,而且二者必须有效结合,能够让学生把握住二者之间的联系,找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第三,国家强化意识形态教育要求课程要重视思政。从当前管理学课程所用教材和所讲理论来看,几乎都是基于西方的教材和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的管理思想总结、学习与研究的很少。从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来看,其全部学习的是西方理论与思想,这不仅不利于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可能存在潜在的意识形态教育风险。因此,在以管理学课程为代表的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体现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将课程思政贯穿于其中。由此可知,不管是课程本身建设与发展的需求,还是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诉求,甚至是国家加强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都要求高校要重视类似于管理学这类人文社科类课程建设,尤其是学科基础性课程的建设。所以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也是题中之意,是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的体现。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
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课程在进行教改之前,不同专业的课程由不同教师承担,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考核方式、教材选用等由教师自己决定,给予了教师极大的自主性,但却无法形成优质的教学团队,无法进行有效的课程建设。更重要的是,教师大多使用的是罗宾斯的教材,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反映课本看不懂,不能理解课程逻辑等,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较多。《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3]等文件提出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出了新的诉求[4]。从2004年开始,授课教师开始尝试对管理学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在改革过程中,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创新以及呈现形式创新上。经过十五年的教学实践,目前该课程成为全院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授课教师秉承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管理理论相融合,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呈现方式。(一)总结中国管理思想总结中国管理思想,将西方管理学理论与中国管理思想相结合管理思想相结合,创新课程内容。传统教学中不管是使用国外罗宾斯的教材,还是国内周三多等人的教材,课程内容与体系设置相差无异,国外教材学生读起来吃力,国内教材部分内容有些简单陈旧,且没有明显的特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可读性不强。所以,团队从教材出发,在深入研究已有国内外管理学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希望从教材中收获什么。一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打造符合学生需求和课程建设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自我管理”一章的内容,满足学生需要;丰富了“控制”一章的内容,弥补传统教材在这部分资料不足的缺陷;通过对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的文化和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研究,总结出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一章的内容,弥补了传统管理学教学中讲西方管理思想史的不足。至此,形成了一套符合课程建设和专业发展需要、满足中国大学生个性化需求、体现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打造具有特色的理论研究成果。团队在教学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积累多年教学成果,编写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特色的教材《管理之道》;同时还有其他一些辅助性的管理学专著《刘备的谋略》《向诸葛亮借智慧》《跟司马懿学管理》《梁山政治》等,总结出了中国的管理智慧,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国管理思想与智慧巧妙地融入西方管理理论中,完善和创新了教学内容,更好地满足了学生需求,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经典名著与管理学课程相结合。传统的管理学教学大部分讲的是西方理论,对于中国的管理思想讲得较少,为了让管理学课程更好地契合大学生的认识特点和需求,教学团队力求在西方理论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管理思想和理论相结合,打造符合中国特色与学生特色的管理学课程。授课教师在管理学的课程教学中,最大的特点是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来传授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知识,打破了传统管理学课程只讲西方管理理论和西方管理思想史的惯例。一方面,编写中国本土管理案例和中国古代政治相关案例用于教学过程,比如将《史记》和《三国志》等中的经典故事编写成案例,与具体章节相结合讲述相关理论;另一方面,总结中国诸子百家、四大名著、历朝历代经典故事、中国传统文化等中的管理学思想与规律,并将其与西方管理理论相融合,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多角度地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学习现代管理理论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理论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有利于中国特色管理思想与文化的渗透,能够更好地学以致用。(三)密切联系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将学生的认知和行为特点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传统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是听不懂很多理论,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觉得所学知识与理论离自己很远,这样可能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不足;再加上当前管理学课程的授课对象均是大一学生,他们都是“00后”学生,且是网络原住民,很有主见,其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速度快、渠道广,对于抽象和宏观的知识理解与接受度有些困难,所以知识呈现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大道不离日用,常道即是大道”,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案例和管理学规律均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实例,是从每个人都经历过或者都知道的事例中总结出来的,比如“雄狮定律”体现出来的领导哲学。从民间故事到庙堂观点,从诸子百家到传奇小说,教师用现代人的知识的眼光讲传统故事,突破传统文史哲的观点,用管理学、心理学等知识进行再解释,让教学内容更加“接地气”,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学生也更加感兴趣,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魅力,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四)形成了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团队形成了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团队,课程建设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通过十余年来对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不断的探索与改革,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用现代管理学知识对其进行解读,总结了一些中国式管理的规律,形成了一套以中国故事讲中国管理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支由老中青教师组成的管理学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分工明确,由专门负责教学、科研、案例开发等教师组成,将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等各个方面相结合,让教学团队更加专业化、多元化,全方位、多角度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这样打造出的管理学课程契合了当代“00后”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特点和行为特点,爱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课堂几乎堂堂爆满,上座率非常高,且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非常高。任何一种价值观在全社会的确立,都是一个思想教育与社会孕育相互促进的过程,都是一个内化与外化相辅相成的过程[5]。课程以生活实例和学生耳熟能详的小故事贯穿理论知识,更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学生的认同度非常高,也体现了“课程思政”理念。
三、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体会与思考
(一)管理类课程改革从实际做到了程改革从实际做到了“讲好中国故事”。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内容的呈现形式对于课程改革来说至关重要,管理学这类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基础,同时需要学习的内容均是西方理论与思想,长久灌输可能会让学生更加倾向于认同西方的思想,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也不利于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文化承载着学生的信仰、动机以及行为规范[6],这也是近年来我们提出课程思政的原因之一。中国高校的专业与课程在发展过程中,的确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的理论、观点与思想,但是也不能全盘照抄,不能全部受制于人,也应当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有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与规律。用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让学生通过潜移默化地学习更加认同中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是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同时改革结果也比较成功。不仅是管理学,其他课程也必须秉承这一原则,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三观”正确,符合国家的主流价值观,所以这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得到体现。(二)学科类基础课程改革符合学生认知与学习的需要。成长于信息时代的“00后”大学生是“数字原住民”,他们自带知识搜索功能,知识面很广,但他们学习管理学这类较抽象且没有实际操作的课程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如何确保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还能将课讲得有意思、有意义,则对课程的呈现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学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基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原则,用大学生身边的例子,与现代管理学知识相结合,以小见大,总结管理学规律,让学生真正体现到,不管是“领导”,还是“权力”和“沟通”等看似遥远的管理学学术名词,都存在于每个人身边和每个人的生活中,能够激起学生共鸣,更好地理解和体现生涩的理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随着社会发展与变革的不断推进,高校的教学改革也处于不断探索、实践与完善的过程,尤其是对管理学这类包含一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课程来说更加重要。面对新挑战、新机遇、新时代和新环境,如何打造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符合时代特性、符合课程要求、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课程与教学模式,让授课教师既能讲好,学生也能学好,还需要高校和各个教学团队不断进行改革,不断实现创新与突破。
[参考文献]
[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2]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8)[2019-09-20].
[3]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19-09-20].
[4]赵彤,赵富才,黄业坚.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混合教学模式与实施路径研究:以高校旅游专业教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9(6):95-101.
[5]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97.
[6]扎丽玛,张际平.文化回应教育理念下的创客教学模式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9(6):102-107.
作者:张 静 王 欢 吕 亮 单位: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上一篇:完善化工管理的措施探析
- 下一篇:《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
精品范文
8管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