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管理学课程建设探究
时间:2022-12-21 03:43:05
导语:预防医学管理学课程建设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卫生事业管理学是预防医学专业课程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轻视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的建设会妨碍学生对中国乃至世界卫生事业特点和规律的把握,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亦会影响预防医学事业的不断推进。可以从预防医学专业开设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的意义、课程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路径等方面来阐明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建设对预防医学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预防医学;课程建设
长期以来,预防医学的发展成绩斐然。然而预防医学之所以取得骄人的成绩,离不开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对卫生事业以及卫生事业管理水平的重视。没有深刻把握卫生事业的根本特点和规律,没有全面了解卫生事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就不可能促进医疗卫生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也就无法实现“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目标。而且在当今社会,管理科学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点,卫生事业管理学作为管理科学的组成部分,其地位、作用日趋重要。因此,预防医学教育离开卫生事业管理知识的积淀,便难以形成完整而科学的学科框架以及深刻而丰富的发展内涵。
一、预防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建设的意义价值
预防医学教育离不开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学习。卫生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对基本国情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探索和研究适宜的卫生政策和管理方法,同时充分挖掘我国及其他国家卫生事业管理的经验。课程除对卫生事业的发展进行讲述外,也充斥着大量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学校卫生、环境卫生、放射卫生、疾病预防与控制、公共卫生监测、公共卫生监督、妇幼保健、计划免疫等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内容。美国于1949年在部分学校开设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大部分学校将该课程设置在公共卫生学院内,且是必修课程,发展很快,已经由一门课程发展成为一门专业。作为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应强化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学习,其根本的意义价值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预防医学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国乃至西方卫生系统存在的知识性和技术性疑惑,迫切需要从卫生事业管理中寻找答案。2.预防医学本科生需要通过课程的学习来深刻体会和掌握我国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形势,同时对预防医学本身的价值进行再思考,不断深化认识,提升专业技能。3.卫生事业管理在预防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它是医学院校各专业在理论上的必修课程。通过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学习,可以丰富预防医学本科生的知识结构,为部分学生未来进入卫生管理,更准确地说是进入公共卫生管理领域从业奠定必要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卫生事业管理学是基础性的、根本性的、拓展性的以及应用性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预防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应当充分考量卫生事业管理的位置,并给予其足够的课程发展空间。4.预防医学的学生要高瞻远瞩,有超前性和远见思想,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他们更加急切地希望能充实管理知识,拓展柔性思维,提高情商和完善人格。
二、课程发展现状及症结
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平台开展的社会卫生服务,其专业特点决定了预防医学人才不仅要掌握全面的医学专业知识,还应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宣传沟通交流能力、应急判断处置能力、自我学习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1]。其所宣称的各种能力,恰恰是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所关注的核心议题。这门课程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探索了卫生领域所发生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试图丰富学生的全局观和大视野,深化对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然而即便是这样的课程,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1.课程性质。目前多数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将卫生事业管理学定为考查课或选修课,甚至在一些医科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并不开设卫生事业管理学及相关课程,这对于完善预防医学学生的知识结构来说,非常不利。在开设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的院校中,课程学分分配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海南医学院此门课程学分为5分,安徽医科大学此课程学分为2分,中南大学该课程学分仅为1分。这既体现不出国家医疗卫生制度和实践的特征和状况,亦无法增强学生对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价值的理解和把握程度。特别是在突出强调医学知识的情境下,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无法得到充分体现。2.课时分配及学期安排。在课时分配方面,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开设课程学时数从16学时到72学时不等,甚至部分学校将本门课程与社会医学课程合并授课,压缩学时数量;在学期安排上,则多为大四或大五第一学期,相对较为集中在学生的临床学习阶段。课时分配及学期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这对教师的教学安排影响很大。由此导致课程教学的随意性较大,使自身的专业定位模糊,教育、教学特色不明显。3.教材使用。教材的使用和大纲的编纂设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材偏少以及现有教材使用的不充分、不合理导致其不能满足学生培养的要求,造成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不匹配的结果。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以梁万年主编的《卫生事业管理学》(第3版)教材为依据,该教材共21章内容。但绝大多数预防专业所给定的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学时有限,这就给授课教师的教学安排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尽管教材中每章内容都很重要,但教师们必须不断斟酌,做出取舍。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计划不断调整,讲授方案不断优化,遗漏重要信息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4.教师团队。任何课程的教学都应当有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来支撑。预防医学专业的发展既需要医学专门人才的支持,又需要卫生管理智识的助力。只有这样,才能搭建完整而坚实的预防医学教育平台。但现实是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教师一般都是近几年改行而来,知识背景不一,水平参差不齐,这使教学效果不易得到保证。有些教师刚走出校门,没有实际的卫生事业管理经验,往往只能传授抽象的理论,课程教学效果欠佳。此外,有些学校还缺乏实践性教学方案和教学基地建设。卫生事业管理的教学人才紧缺,教学团队尚未形成、教师授课主题与教师自身研究旨趣结合不紧密等诸多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卫生事业管理课程的发展,从而也对预防医学的高水平演进形成囿限。5.教学方式和手段。课程建设实践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教授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如PBL、TBL、Seminar高效地融入课程教学,提升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才是推进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建设的关键。然而,现有的教学方法单一,传统式讲授法不足以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不够,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充分激发。教学方式也多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外实践课程设置缺乏。6.考核方式。开设此课程的大部分高校所采取的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着重考查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重视不足。而后者恰恰是培养的重点和核心。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的学习不能简单停留在死记硬背追求高分的机械模式上,而是要通过课程的教学,创新考试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三、课程建设的路径和省思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以及疾病谱的不断变化,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要瞄准知识技能的更新,而不是囿限于以往的流行病、卫生统计、环境卫生。沟通交流、信息利用、社区参与、国际卫生、医学伦理等重要内容必须适时提上教育教学的议事日程。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也需要在弥补这些学生知识结构缺憾方面发力,并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凸显课程本身的重要性和优越性。1.培育教师团队。预防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发展离不开骨干教师的培育和教学科研团队的建设。学校也应加大对该学科师资队伍的支持,通过在职培训和攻读学位来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推广聘请兼职教授的方法,或聘请有卫生事业管理经验的管理干部来校担任兼职教师等途径,有意识地培育课程教学力量,注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激发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作为人才选用的基本标准,全面衡量课程教学团队的能力水平。努力的重点一是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能够深入公共卫生事业领域,坚持不懈地追踪学术前沿的发展,积累丰富的基层经验,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二是主动打磨并打造精品课程教师发展团队。以精品课程的要求来带动和建设卫生事业管理授课队伍,帮助每位教师成长。三是注重教研相长。教学成效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科研成果的不断融入。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能够极大地促进和充实课堂教学,让面向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卫生事业管理课程成为前沿而又充满科学精神的课堂。2.丰富课程内容。不断调整课程的章节布局,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具体教学内容的适用性。结合医药卫生事业的国内国外发展以及预防医学专业的前沿动向,针对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完善理论课和实践课的结构布局,强调卫生事业管理的应用性和现实性意义,着力提升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对卫生事业及管理的认知度。同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把课程内容与教师的研究专长和讲授专长结合起来,注重授课内容的专业性和丰富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最终规划设计的课程大纲必须具有良好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适应人才培养的社会需要,巩固学生未来实际工作中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将陈旧而未更新的内容予以剔除,体现出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不同的、具有独特性的知识侧重点。此外,还应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授课顺序,不拘泥于主题形式,不断追求课程效果,突出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实用性。3.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拓宽知识来源渠道,根据课程和课时的不同,结合学习对象和教学目的基本特征,有效利用以小组为基础的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答辩式教学法,使其与传统教学法一同发挥作用,努力形成高效、务实且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课堂。充分利用媒体技术,科学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调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将现有文献资料与公共卫生管理发展动态紧密结合起来,突破简单的、线性的“说教”,使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真正面向预防医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向预防医学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4.改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及教学上应重视教学实践性,大幅增加合理的实践课学时,提高实践课比例,开辟学习和实习基地,特别是加强与各类卫生机构和组织的联系,积极开展教学与科研合作,加强实习、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全面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是创新的来源。学生对专业的体悟也源自于实践。只有在课程完善和建设的过程中凸显实践课设置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彰显卫生管理的真实价值。
总之,卫生事业管理学对于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建立健全预防医学培养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考虑卫生事业管理学的课程位置及其发展需求,调整其课程安排,健全其教师队伍建设,并适时给予其明确的方向和恰当的定位;在丰富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应不断提升他们的卫生管理素养,以备其今后全面投入国家的预防医学事业,逐渐实现公共卫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华,李跃萍,刘宝英,等.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综合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71.
[2]宋志杰,姜天娇谷雪然,等.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8):622-625.
[3]何小菁,周小冬,胡杰.试论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特色专业核心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9):71-72.
[4]陈鸣声,周俊,胡丹,等.基于Tutorial教学法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探索[J].南京医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495-497.
[5]井明霞,唐景霞,毛璐,等.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卫生事业管理课程应用Seminar教学法的探索[J].农垦医学,2011(1)89-90.
[6]汤玮,陈向芳,孙亮亮,等.对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学课程设置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2(23):122-123.
[7]吴妮娜.答辩式教学模式在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0(5):980-983.
[8]刘颖,李颖,峗怡,贺加.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设置《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的探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42-143.
[9]李迎春,胡传来.医学生本科阶段全科医学教育实践与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2006(2):74-75.
作者:马国栋 胡琦 单位:宁夏医科大学
- 上一篇:中小企业财务战略探索
- 下一篇:管理学体育事故防范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