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双轨制”教学法研究

时间:2022-12-19 09:35:53

导语:管理学“双轨制”教学法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管理学“双轨制”教学法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对管理类人才的需要,《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传统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弊端,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上述问题,本文创新性的提出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轨制教学法应用于《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把《管理学》书本中的一些枯燥、晦涩的知识结合企业实际进行教学,学生到企业参加管理实习实践活动,由校内指导教师进行理论授课,校外指导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真正的达到教学效果,使学生全面掌握《管理学》的知识精华,达到培养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双轨制”教学法;管理学;应用研究

双轨制教育最早产生在德国,“双轨制”教学法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该模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环节逐步引入这一模式有利于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真正培养出适合就业需求的管理类人才。

一、德国的双轨制教育

“双轨制”是指在企业和学校这两个教学地点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训,在教学过程中有企业和学校两个实施教学工作的主体,共同完成教学和实训任务的新型教育方式。“双轨制”职业教育产生于德国,德国的政府和企业共同组建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和企业根据企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具体安排学校的教学工作任务和学生工作岗位的技能培训。这种将普通学校的高等教育和企业的岗位培训、职业技能教育有机结合的方式得到了当今社会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和好评。德国双轨制教育模式对《管理学》课程的授课产生了很大的启发,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今《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差距与不足。因此,《管理学》课程亟需建立一套具有合理可行的、富有开创性的全新的授课方式,来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效果。作为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的一名授课教师,我认为,我们可以充分的借鉴和学习德国的“双轨制”教育模式,通过“双轨制”两条渠道的并行工程来解决长期以来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单轨制教育的弊端,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学生素质与能力有机结合,扩大企业参与,大力加强企业在《管理学》课程中的作用,使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育能够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

二、传统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弊端

《管理学》课程是一门需要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课程。但是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法对《管理学》课程的授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

(一)学生缺乏学习《管理学》课程的积极性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综合性、一般性、多学科性、实用性等特点,它是学生学习其他管理专业课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今后从事管理工作所需知识的重要理论支柱。

(二)《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存在不足

受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影响,《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笔试形式,一张试卷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其实我们不能否认传统的笔试方式的好处,比较公平、客观。

(三)校企合作模式面临较大障碍

在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来为企业服务,哪个企业也不会将没有任何经验的学生放到企业的管理层工作,而且企业管理工作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如果企业轻易让一个大学生走进企业参与管理工作,那么就会面临商业秘密泄露的风险,对企业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所以很多企业都不愿意和学习合作。

三、“双轨制”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思路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仅仅强调教师单纯的教书,学生单纯的学习,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对立起来,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被动的学习,学习积极性极差,很难接受《管理学》课程中的专业基础知识。

四、《管理学》课程教学弊端的应对策略

通过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传统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弊端,结合“双轨制”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思路,我认为,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上述问题:

(一)提高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管理学》课程其实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其趣味性十足。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导致教师在授课中一言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就会下降,因此,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双轨制”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和企业的实际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课堂实战演练、走进企业进行校外管理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得到真正的实际运用,自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创新《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

敦促学生的平时学习,进行平时的形成性考核,并根据《管理学》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改进形成性考核比例。为了提高学生平时的出勤率,让学生在学习课程时真正的重视过程而非结果,进行了适度的考核方式的改革,将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的比例为7:3,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这样强化了学生的平时出勤。

(三)探索适合《管理学》课程“双轨制”教学的校企合作模式

要想解决校企合作的难题,必须从学校入手,转变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双轨制”教学方法,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人才培养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我们可以借助专业培训机构这个平台,建立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的管理实践提供实习基地。

(四)培养管理类“双师型”教师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管理类综合素质和能力,我们的授课教师首先就必须具备实践管理经验,因此,“双师型”教师要求的素质和能力是《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要具有“双证”,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同时还需要具备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这两种“双能力”。总之,《管理学》课程是一门集理论与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需要授课教师和学生的积极配合。通过实行“双轨制”教学法,将管理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相互作用,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达到《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管理基础。

作者:赵鑫 单位:哈尔滨广厦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哲,佟琳琳.FACE教学模式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