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时间:2022-02-05 03:10:26

导语:《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管理能力是高职院校财经大类学生在职业工作过程当中所需要的关键发展能力。本文认为,高职院校财经大类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的关键能力是管理能力。在人才培养中要实现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必须推进《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必须明确课程定位和目标,做到基于工作过程需求导向实施课程内容的解构和重构,基于职业成长规律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基于课程目标实现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基于项目教学开展资源建设,基于能力考查改革课程考核。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职业发展能力

一、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分析

笔者多年来一直在高职教育教学一线从事管理类课程教学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在工作中,我们对财经大类各专业面向的职业领域做了深入的研究,对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和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对兄弟院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面向的就业岗位和所需能力进行了分析,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景做了调研统计,对毕业生毕业后五年的职业发展进行了跟踪随访。

二、《管理学》教学改革是学生管理能力形成的关键

找到财经大类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关键能力不是问题的解决,仅仅是找到了方向,路径的选择仍然十分重要。经过笔者多年的研究,得出了“只有推进《管理学》课程改革才能有效实现财经大类专业学生管理能力培养”的结论。之所以有这样的基本结论是因为高职学生的基本特点和用人单位需求决定的。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专科层次的学生。这类学生入学录取分数线较低,其理论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较之高分段的学生有明显的差距。

三、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推进《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经过需求调研,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定位,我们将课程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予以确定。在知识层面,我们确定了“了解管理的意义及要求,理解管理的基本概念和职能,系统掌握管理的原理、原则、程序、方法”的目标。在能力层面,我们从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三个方面给予了细化,分别形成了“制定计划、设计组织、领导下属、控制组织活动”的专业能力目标,“沟通、合作、协调”的社会能力目标;“归纳、总结、持续学习、联系、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目标。在素质层面,根据行业企业的要求,我们主要从“积极的人生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健康的身心、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确定教学目标。同时,在《管理学》课程内容改革方面,我们做到“四步、三化、两构、一集成”。“四步”就是课程内容改革的实施步骤。一是在课程教学中,对不同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不同专业对应行业、企业的岗位管理工作过程。二是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各工作过程所需的职业能力并依据职业能力将《管理学》学科知识作了全面的解构,分为基本理论部分和基本职能部分。三是在解构之后按照职业工作过程所需的职业能力实施课程内容的重构。四是实施了内容集成性改革。对基本的理论知识采取宜粗不宜细的原则予以适当的处理,对“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管理的基本职能则按照工作过程的要求集成到“任务”当中,以实现直观的感受和理性的把握。“三化”就是实现三个转化。一是将学生能力目标向教学目标转化;二是将学生就业面向的职业领域的工作过程向学习领域转化;三是将学生在职业工作中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向课程内容转化。“两构”就是课程的解构和重构。按照学科自身体系和逻辑将《管理学》内容实施解构,然后按照职业工作过程实施内容进行重构。解构与重构的过程既遵循学科自身的逻辑又符合职业工作过程的逻辑。“一集成”就是将《管理学》学科体系的理论内容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集成于不同的任务中。

四、基于职业成长规律的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目标已经确定,内容已经构建,模式就成为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支撑。经过我们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创新了《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了“三点、三阶、四段、三级”课程教学模式。“三点”就是以“就业”为落脚点,突出就业导向;以“做”为中心点,突出教学做合一;以“任务”为聚合点,承载教学资源。“三阶”就是从认知到模拟到实践三个递进的阶梯。“四段”就是课程教学课内课外的四个阶段,分别是准备阶段、引入阶段、实施阶段、评估阶段。“三级”就是实现从手把手向前走的学生完全不独立状态到放开手向上游的半独立状态再到自动走大自由的状态三个等级。

五、基于课程目标实现的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变革

方法与手段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在目标确定、内容解构与重构、模式确立的基础上实施有利于实现目标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是整个课程改革“最后一公里”的环节。处理好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关系整个课程改革的实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改变了传统《管理学》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以案例讨论为辅的教学方法,实施了按照学生不独立、学生半独立、自动学习三个能力层级对应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学生不独立的状态下,我们采取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感知性地学习。在学生半独立的状态下,我们采取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式学习,使学生逐步进入独立状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在整个课程教学改革中处于保障地位,没有资源建设课程改革将寸步难行。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将案例库的构建、任务库的构建、教学团队建设、教材建设、课程标准建设、练习题库建设、实训室建设和校外基地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主要领域。我们通过校企合作形成了企业经营管理的真实案例库和任务库,构建了企业专家参与的课程教学团队,编写了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管理学基础》,编写并持续改进课程标准,优化练习题库,建立了社会工作实训室和职场工作能力实训室,建立了面向不同行业的企业实训基地。这些建设为顺利实施《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课程考核是检验课程改革成效的重要环节。在课程改革中,如果我们的考核仍按照传统的考核方式考查难以考核出学生实际的管理能力。我们改革了传统的考核方式。我们实施了基于能力考查的考核内容改革,让考核贯穿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改变了由一张期末试卷确定成绩的做法或简单的将平时出勤和作业加上期末考试的成绩按照不同的权重计算成绩的做法。在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基于能力考核的学生考核综合量表,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信息搜集与处理、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创新思维、职业素养(职业态度、职业作风、职业精神)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程化、全方位的立体交叉考核。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实施小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得出小组得分。在小组内部再实行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得出学生个人得分。

作者:刘兴星 单位:四川现代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