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新模型构建的思考

时间:2022-06-02 03:38:02

导语: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新模型构建的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新模型构建的思考

1管理学课程出现的问题

1.1课程讲授的内容没有针对性

一个学校拥有很多不同的专业,每个专业因其具有的专业性对于课程内容需求程不一,所以,对于课程内容讲授不能千篇一律,需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哪些需要精讲,而哪些知识略微带过,这都需要详细研究。有的内容与本专业有紧密联系,这时候就要对这部分内容深入讲解,帮助学生获得更专业的知识。根据调查,我们发现许多高职院校根本没有做到有针对性讲解,而是采用统一要求统一方式。这不但可能影响到本专业知识的学习,还造成了学生对于这门课程学习缺乏明确目标。高校在设置管理学课程时就缺少针对性,依据此现象不难看出学生对于管理学课程的学习缺少清晰目标。

1.2没有分清楚高职和普通本科的教学目标

高职管理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将获取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我国高职院校分类主要包括有成人高校、专业学校等。这其中有些高职院校进行管理学教授时将教学目标与本科教育目标弄混,继续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教学,并没有将教学重心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上,而是注重理论概念,融入了许多管理学深层次理论知识,包含了普通本科所要求掌握的知识。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的教学目标本就存着差别,高职院校讲授的内容与教学目标脱轨。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由于受到普通高等教育思想影响,在管理学知识内容的讲授上没有与生活实际结合。另外有些高职院校走向了另一极端,他们相当重视技能应用,而将理论知识全部忽视,这种教育模式也不能培养出实用型人才。重视技术能力而轻视理论不会让学生拥有很强的综合素质,反之亦然。

1.3缺少教学实践

高职教育目前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办学宗旨也意在拥有更多实用型的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在设置管理学课程时要注重实践课程所占比重,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依据目前状况看,高职院校更加看重的是理论教学,在课堂上没有进行大量实践操作,学生也没有机会获得实际操作机会,也就造成了学生实际操作水平低下。部分高职院校大量资金并没有放到真正该用的地方,建设管理类实习基地并没有起到有效作用,而且学校根本没有建立实用性的管理类实训室。因此,高职院校毕业后的学生进入到企业之后,由于缺乏实践能力很难得到重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实践教学。

1.4教学的方式相当单一

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学方式仍然采用教师课堂教学方式,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不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忽视了学生互动性。虽说有时会采用其他的教学方式,但是可有可无,流于形式。课堂限制导致学生没有主动性,在课堂讨论时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思维被限制。教师目标只是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们能够记下书本上的概念知识,他们没有重视学生思维发散,也并不在意学生们是否将知识有效的融会贯通。同时教师在进行提问时,只是将书本上已有问题拿出来再次提问,没有根据内容提出有价值问题,根本不注重教学的真正含义。只是单纯复制课本内容,照本宣科,所以导致学生们思维定势,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1.5学生与教师缺少交流沟通

教师认为自己代表着权威,且知识丰富正确,没有要被质疑的地方。而学生则认为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应该将老师所说的知识全部记下来,只有这样才能掌握知识。这种观点造成了两者之间缺少交流,整个教学课堂皆以教师为主,所有的学生都要围绕着教师思维想问题,整个课堂上呈现的现象是教师在不断讲课,而学生埋头书写或者机械记忆老师所说的理论知识,这样导致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了鸿沟,很难跨越。

1.6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简单

目前,高职院校对于管理学的考核方式大多采用的是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的考试成绩,再加上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的平时成绩。这种考核模式并不能保证学生们的学习效果,甚至都不能验证学生是否认真听过课程。虽然很多学生采取短时间抢记的方式就能够通过考试,然而这种死记硬背的方式对于课程的开设一点意义都没有,同时也无法测试出学生综合水平及真实情况,考试模式也只测验出学生们记忆能力的强弱。这也让学生们养成不良习惯,只有到考试时期才进行复习背诵,平时根本不去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管理学知识,让老师的备课讲课心血付诸东流。

2构建新思路

如果继续延续老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教学,势必造成高职院校输出的人才与社会脱轨,等到学生从学校毕业进入时才发现并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时,已经为时已晚。所以,目前要做的是进行创新改革,通过对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等等多方面调整,弥补缺陷改变错误,实施新措施,以此来满足新时代的高等院校教学需求,这样才能培养出实践型人才。针对新模型构建,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2.1依据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设置具体的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强调实践型人才,强调的是学生们拥有技术技能,而不是空有理论。如果一味的强调理论知识,那么只能培养出学术型人才,但是造就学术型人才不是高等院校的初衷。造就一个实践型人才首先要求要牢牢掌握管理学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还要拥有过硬技术能力。要强调实践,强调学生是重心,课程讲授的内容要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同时要加强学生多方面知识储备,以管理学视角去全面发展,学习满足社会需求的技能。包括交流沟通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字编辑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等。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同时还要注重职能上的创新,教师在对管理职能的具体讲解当中,要融入与时代相结合的新知识。对于传统决策、控制等职能也需要进行内容上创新,综合多方面的先进内容进行更新。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融入进来,创造出解决问题新方法,以发散思维去解决问题。

2.2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高等院校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可能会比普通本科学生差一些,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会存在一定阻碍。但是他们的优点是动手操作能力强,能够将理论形象化。所以,高等院校在设计课程时要将精力放在学生实践操作上,这才符合高职学校创办的理念。具体做法如下:一、建立管理类实训室,通过使用企业最新的软件来模拟企业真实工作情景,以此增强学生们与社会的连接。例如进行沙盘模拟,通过使用来自企业最新的数据、决策方式和管理方案,将抽象的管理知识转变的更加形象和生活化,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接触企业中的管理行为;二、与企业共同设立培训基地,设置实习课程,邀请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指导老师,也可让企业派经验丰富的管理者给学生们充当顾问;三、组织学生们参观大型企业,了解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可以和企业签订实习协议,让学生们直接进入企业进行锻炼,学习企业当中的规则,以此来了解社会上的规则。学习沟通技巧,加强团队团结性。同时可通过了解企业人事系统,体会其中人才管理模式,以此获得相应的技能。

2.3进行实际案例教学

为了加强学生们的管理思维运用,采取实际案例教学非常重要。并且为培养管理类新型专业人才,也要针对企业中的具体案例进行讲学。教师在备课时要搜集最新案例,并且做整理归纳,在课堂上进行讲学时要重视学生们的讨论与分析,教师不要主动提出解决措施,要让学生们提出解决的方案并且互相辩论,以此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们进行讨论时,教师针对他们的疑问可以进行思维启发,不让他们局限在一个思维空间里。最后,让学生们在讨论之后做出一份详细策划方案,包括对案例出现问题的整体分析和处理方案的描述。还要要求他们分析方案可能带来的后果,提高风险意识。通过这样的管理学教学,能够调动学生们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了解到管理学不是枯燥呆板的,而是具有趣味性的。同时这样也能让他们形成完整的思维逻辑,今后思考问题时能够更加全面。对于案例选择上,老师也可只把主题告诉学生,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生动的案例,这样能够让学生们进行更深层次剖析,将实际生活与理论知识完整结合,迅速找出解决之法。

2.4加强师资队伍的构建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教师直接从校园又步入校园,没有到社会企业去历练一番,因此缺乏实践经验。在进行授课时难免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对于教师这种呆板的书本知识讲授没有多少兴趣。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将教师队伍进行调整,让整个教学团队拥有来自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背景、不同工作经历和不同专业的教师。此外可以组织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取材,让他们真正的参与到企业管理的工作中去,让他们流于表面的理论管理知识更加贴近社会,从而吸引学生们的目光。为扩大师资团队,可邀请企业管理者到公司进行定期讲学,或者经常举办宣讲活动,让学生们了解企业真实工作状态。

2.5选取更加适合的教材

很多高职院校在选取管理学教材时并没有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出发,要知道选取的教材不合适也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在选取教材一定要结合本专业学生特点和学校要求,多选用权威的教材,如果有能力可让学校教师自行编写教材,编写一些辅助性教学用书。

2.6完善学校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和学生的评价系统

为获得更有价值的教学,高职院校要把控教师教学质量。通过建立相应条例,更好观察教学环节中的是否符合规定。学生则可以通过评价系统针对教师的教学情况作出相应评分,这一点是从学生角度出发,体现出学校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视。同时,构建各项量化指标,排除主观性因素干扰,让评价系统具有更高可信度。

3结语

通过对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问题分析,提出新模型构建思路。因为管理学这门课程在高职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不管是学生,老师还是学校都应重视管理学,学生要培养起对管理学的兴趣,开拓自己的思维,加强实践操作能力。老师则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设立,明确教学主要内容,采取生活化有趣味性的教学模式,类似案例教学法来吸引学生们的目光,将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管理学当中去。学校则应该大力配合教师与学生,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企业最新的管理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们,给他们提供到企业中实践的机会,或者邀请企业管理专家给学生们进行授课。综上所述,通过三者协调配合,才能达到管理学课程创新目的。

作者:韩琳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