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下精准施策问题探究

时间:2022-06-30 02:45:33

导语:公共政策下精准施策问题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公共政策下精准施策问题探究

摘要:从公共政策视角对精准施策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把握精准施策要义,在实践中真正做到精准施策。精准施策必须注重政策系统的整体协同,协调好所施之策与其他政策的关系,以精准研究公共政策。精准施策要精准把握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运用精准思维不断增强公共政策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对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和要害发力,以精准制定公共政策。精准施策要在精准落实中突破“中梗阻”,通过政策精准评估做好责任落实督察。大数据为精准施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因此,应构建大数据时代精准施策的政府治理机制。

关键词:公共政策;精准性;精准施策;精准研究;精准评估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公共政策精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即通过精准施策实现公共政策预期目标,是公共政策的时代走向。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提出“全社会要行动起来,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不断夺取新胜利”。在疫情防控上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尽快找差距、补短板,切实做好各项防控工作”。[1]精准施策是对政策系统的更高要求,集中体现在“精准”上。因此,从公共政策角度对精准施策进行分析,有利于更好地把握精准要义,真正做到精准施策。

一、精准施策中“精确”之要义

(一)公共政策精准性与精准性公共政策。“精准”意味着“精细而准确”———不能只是简单地要求没有差错,而是要求精准到没有或极微小的误差,从而达到“高级准确”,[2]当社会达到一定文明程度,人类达到一定思维水平时,精准性便成为公共管理的迫切需要。政府治理的基本方式是落实公共政策,要达到精准化必然对公共政策提出精准要求。在政府治理中,若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就会产生新的问题,这就要求必须提升公共政策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政策质量。这亦是现代社会政府治理精准施策的内在逻辑。精准施策要求公共政策具有精准性,即公共政策在其目标、实施对象、采用文本、执行中采取的措施及实施效果等必须达到精准的水平。在政府治理实践中必须使公共政策体系具有“精准”特质,进而在公共政策实施中发挥“精准”作用。公共政策的精准性蕴含着两层基本含义,即“公共政策精准性”与“精准性公共政策”,亦即公共政策在某种意义上必须具有完全的精准性质,在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能够达到公共政策主体所预期的和实践所要求的精准性标准,表现为一种公共政策的良好运行状态。从理论逻辑分析来看,前者是内在属性、自身状态;后者则是公共政策内在属性的承载物,同时也是外在表现形式。从实践逻辑分析来看,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为了达到公共政策主体所期待的公共政策效果,就要实现“公共政策精准性”。[3]“公共政策精准性”和“精准性公共政策”是精准施策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高度关联。在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导,遵循科学规律、依照科学程序、运用科学方法,以避免公共政策失误,进而达到公共政策主体所设定的预期效果和精准施策要求。“精准性”进一步提升了政府施策科学化的程度和水平,是公共政策科学化的更高层次,是公共政策质量的更高水平体现。“精准性公共政策”使“公共政策精准性”达到了科学化要求,能够针对政策要素精准发力进而真正实现精准施策。(二)明确公共政策相关要素的精准性。把握精准性,首先要科学界定公共政策相关要素的精准性,分析各要素对公共政策精准性的具体作用。公共政策精准性源自公共政策主体、客体、目标和工具的精准确定,这些要素保证了所施之策的精准性。⒈公共政策各类主体之精准定位。公共政策各类主体在公共政策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实现公共政策的精准性必须使公共政策各类主体达到精准性要求,精准规定政策各类主体及其行为,制定不同类型公共政策主体行为规范和准则。所施之策的精准性需要政府各部门明确分工分责,避免相互推倭、扯皮。主体责任部门不仅要承担主体责任,而且能够协调其他对公共政策负有分工责任的部门机构,由此构成高效的协同机制;在公共政策实施的不同层级中,需明确规定各个层级的主体责任,做好上下级部门分工分责工作,负有责任的公共政策层级主体应具备实施公共政策的职能和资源。为了实现公共政策过程的严谨性,公共政策主体须调查研究、征求意见、熟悉依据、遵循规定程序、采用科学方法、运用先进技术,以体现所施之策的精准性。⒉公共政策客体之精准界定。公共政策客体是公共政策的服务对象,在精准施策后会发生某种改变,这是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精准施策必须是对公共政策客体的精准实施,若不能有的放矢,公共政策的实施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公共政策客体必须得到精准界定。公共政策的客体是精准施策发挥作用的载体即目标群体,可形象地称为公共政策有的放矢的靶向人群,是公共政策直接作用对象。有些公共政策具有众多的目标群体普惠性,这就需要细化且分类实施公共政策。针对公共政策统计意义上的目标群体,没有明显的空间地域划分,缺少社会阶层和职业分布界限的划分,这就需要设定判定标准。只有明确目标群体的划分标准,才能做到对客体的精准识别。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现实问题的权威回应,精准识别公共政策客体是精准施策的起点,如果不能精准识别公共政策客体,公共政策过程就会产生问题。因此,分析精准施策与目标群体的关系有助于了解公共政策逻辑的来龙去脉。政府必须通过公共政策措施来解决公共政策目标群体即客体的公共利益问题。⒊公共政策目标之精准设定。公共政策目标是公共政策价值和意义的集中体现,是精准施策中公共政策主体的努力方向,其实质是解决公共政策问题。有效的公共政策过程以目标为导向,用目标来驱动,所以,只有精准设定公共政策目标才能保证公共政策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展相关活动。不同的价值选择会产生不同的公共政策目标,不同的公共政策主体具有不同的政策理念、政策信息、政策利益,有时难以达成目标共识。因此,应重视对公共政策目标的意见征集与反馈,避免由此而产生分歧,进而影响公共政策目标的精准设定。⒋公共政策工具及其精准选定。在精准施策过程中,公共政策主体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有效手段,即适当的公共政策工具并确保在精准施策中有效使用,其对于达成公共政策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一要从丰富的公共政策工具中精准选定实施某一公共政策工具,精准的公共政策应依据不同的公共政策客体作出相应的工具选择。二要善于综合使用各种公共政策工具,发挥组合功效。在公共政策过程中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选用单一政策工具,而应选择使用组合公共政策工具,以更好地精准施策,实现公共政策既定目标。上述要素的精准程度及相互关联的总体状况影响着所施之策的精准性,就像“木桶原理”,公共政策的精准性受制于要素中的短板,短板决定着公共政策的精准性。所以,要保证所施之策的精准性,必须全面分析研究公共政策,避免出现公共政策短板。

二、增强公共政策间的整体协同性,做好公共政策的精准研究

在精准施策过程中,必须注重各项政策及措施的整体协同,“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4]这就需要明确精准之策在政策系统中所处位置及与其他政策的相互关系,协调各项政策措施,即做好公共政策的精准研究。(一)协调所施之策与各项政策之间的关系。政策系统在施策过程中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政策系统的这一特点要求必须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整体推进各项政策措施,清晰界定所施之策与政策体系的内在关联,以实现“整体推进”。“要弄清楚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5]这样,在精准施策中才不会断章取义、生搬硬套。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也不能以整体代替局部,要使政策实施过程中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做到前者不束缚后者,后者又不破坏前者。关于把握好政策系统五对重大关系的重要论述为精准施策指明了方向。因此,在精准施策上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坚持结构分析与系统研究相结合。认清所施之策的特殊性,做到既体现具体政策的作用,又着眼于整体安排,使政策链条中的局部政策服从整体政策,避免出现所施之策与整体政策相脱节的现象,实现政策的有效衔接,保持政策系统的整体效应。二是做好政策相关性分析。找准所施之策在系统政策链条中的定位,“系统政策链条是相关政策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所形成的链条式政策形态”。因此,应精心设计所施之策与政策链条的链接途径,以实现紧密链接。同时,在政策系统链条中不断加强各节点的有效对接,实现各政策具体措施间的相互协调。三是加强层次分析。政策体系是由自上而下多个层次构成的,顶层设计是出于全局考虑的全盘设计,分层对接设计是针对精准施策过程中某项政策实施的设计。精准施策必须处理好两种不同层次设计的关系,对政策系统各层次因子进行科学准确的比较分析,将分析比较后的不同政策方案按照其自身的重要性或适用性进行排列,进而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优方案,因而精准施策必须使政策顶层设计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四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精准施策中要具体分析现有政策系统中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与统一性。依据哲学原理分析,所施之策的统一性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对政策主客体具有的普遍约束力,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原理又启示我们,各地发展情况千差万别,要避免出现“一刀切”现象。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把握特殊性,对政策的各种环境(自然、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心理)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五是做好历史分析。政策既有阶段性政策又有长期性政策,二者是一种历史关联,因此要有历史观,“今天的政策是昨天政策的延续,明天的政策又是今天政策的发展”。因此,要准确把握当下的各种情况,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注意分析历史轨迹,了解前后政策之间的关联,根据实际发展状况不断丰富和完善原有政策,以实现政策的创新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统一。(二)加强对公共政策的精准性研究。精准施策既要协调好政策间的关系,也要对公共政策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这也是公共政策精准研究的主要内容。公共政策研究相对独立于具体的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应采取定性或定量的研究方法,通过精准研究制定公共政策并指导实践。在公共政策领域比较重视“政策咨询”,“非经政策咨询,不做政策决策”。[6]因此,精准研究公共政策是精准施策的重要前提。⒈精准研究公共政策有赖于智库功能的充分发挥。实施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就是公共政策研究,只有做好这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才能制定和实施精准的公共政策,这同时也构成了公共政策主体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其政策能力的体现。政策制定主体必须了解、掌握、使用科学调研方法和分析技术,深入一线调研公共政策相关问题,掌握必要的公共政策信息,以此保证精准研究公共政策,保证公共政策质量。要充分发挥决策“外脑”的作用,公共政策智库是公共政策的“外脑”或“思想库”,是研究公共政策的高水平专家团队,智库拥有数据库、案例库资源,能专门针对公共政策的战略问题进行研究和对特定领域进行权威的专业研究,利用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对公共政策问题进行研究,在精准研究公共政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⒉精准研究公共政策要求政策主体必须开展公共政策学习。政策学习能汲取公共政策活动中的有益经验,总结公共政策活动中的失败教训,[7]虽然这种研究并不是对正在执行的公共政策而展开的研究,但同样是公共政策研究的有效途径。这种“跨越时空”的借鉴性学习,使公共政策主体能够追溯公共政策全过程,客观评价公共政策结果,进而发现公共政策制定、实施中的关键要素以及这些关键要素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总结相关规律、发现创新点。⒊精准研究公共政策需要先进技术予以支撑和保障。公共政策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是公共政策要素间的因果关系,将保证公共政策过程更加符合科学规律,也更贴近客观现实。数据的量化可以精确反映公共政策各元素,如通过大数据能够充分挖掘问题线索,通过云计算可以使政府运用公共政策相关数据信息,进而通过大数据对复杂公共政策元素及元素间的关联进行广泛分析,以此对公共政策进行正确解读、精准研判。

三、遵循公共政策逻辑,精准制定所施之策

(一)精准把握所施之策的逻辑起点。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源于公共政策问题,每一项公共政策的产生都以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为前提。对于所施之策,首先要精准发现问题,精准预判研判。面对复杂的问题,只有深入调查研究和精准研判,才能应对各种挑战,因此必须对问题有深入细致的了解。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能够全面把握,使得政策能够针对问题有的放矢,及时化解。“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8]公共政策理论认为,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是政策制定过程的第一步,[9]这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对问题和矛盾不回避也不掩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精准施策,才能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不留缺口。其次要精准对接问题。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多项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进而制定和执行新的政策使相关改革不断深化。其一,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回避。面对问题,公共政策主体要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在普遍性问题中发现并抓住其特殊性,从特殊性问题中找出其普遍存在的共性,在纷繁复杂的问题中发现并抓住要害问题,掌握其发展趋向并洞悉可能发生的转变,在此基础上不断制定和完善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以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其二,问题是各项改革政策出台的导向。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10]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解决问题促进发展,这既是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各项改革政策调整的内在逻辑。其三,改革的政策措施取决于存在问题的性质。只有抓住改革中出现问题的主要方面,改革的政策措施才能管用得当。实践证明,改革中成功的政策措施必须是源于对问题的精准把握。(二)增强所施之策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在把握公共政策问题的基础上,必须增强所施之策的针对性和指向性,以解决特定问题。精准施策要求精准发力,要求“突出问题导向”“扭住关键”,这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就是要对精准施策过程中的重点和要害发力,形象地称之为牵住“牛鼻子”。牵住“牛鼻子”是分析问题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要善于认识、分析和解决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应该善于运用矛盾分析的辩证思维方法。在当前和今后公共政策实施进程中,应抓住的主要矛盾或关键就是五大发展理念,即各项政策举措必须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方面做文章,处理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五大发展理念立足于国家整体、长远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各项公共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方向和着力点,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各种迫切诉求(突出矛盾),体现了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价值诉求与基本原则。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可以使公共政策实施过程更加科学合理,是“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源植发展优势”的关键。[11]增强所施之策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必须对准焦距、找准穴位,“要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紧迫就抓紧解决什么问题,找准靶子,有的放矢,务求实效”。[12]精细化治理要求转变思维方式,即精细化(精准)思维方式。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要精准思维、精准施策,只有瞄准问题,突出重点,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指向性,科学设计和精心制定政策方案,精准对接人民群众所思所盼和所需,才能使各项政策措施实现有效衔接、协同运作,才能做到精准施策,把政策措施落准、落实、落细。(三)排除体制机制制约因素。精准把握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保证所施之策精准与否的前提。公共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的核心环节,公共政策主体制定公共政策的方式和水平决定着公共政策的质量。精准制定公共政策,必须排除公共政策制定在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从体制层面看,精准制定所施之策必须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和集中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公共政策主体开展民意征集和民智汇聚必须采用民主的方式,而公共政策主体在民主基础上整合共识和科学统筹又必须采取集中的方式进行。通过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避免公共政策主体在民意面前举棋不定,或者被个别意志所左右,从而保证公共政策质量。二是从流程层面看,精准制定所施之策必须对社会公众需求进行有效评估。首先,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在评估社会公众需求时,不能带有公共政策主体的主观臆断和任何偏见,要充分依据客观资料和相关数据,一切从实际出发进行客观评估。公共政策评估要认真负责地搜集社会公众信息,通过科学分析和总结实现客观评估。其次,保证评估的全面性。既不能以少数社会公众需求代表多数社会公众需求,也不能简单地以多数社会公众需求代表少数社会公众需求,必须考虑到社会公众的整体需求。再次,保证评估的动态性。社会公众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公共政策主体要注意及时更新并适时调整对社会公众需求的把握。公共政策主体对社会公众需求评估的方法既可以深入基层调研,也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进行分析。三是从机制层面看,精准制定所施之策必须做好公共政策协调沟通。公共政策的机制层面是指公共政策体系或整体公共政策系统,一方面,公共政策精准性在这一层面的体现就是构建公共政策良好的运转机制,避免不同公共政策之间“打架”,因为在公共政策体系中单项公共政策与其他公共政策的关联存在着相互矛盾和冲突甚至相互“打架”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不同层级公共政策主体就同一公共政策问题往往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有时会将各自利益体现在其所制定的公共政策之中,导致公共政策主体的职责分工引发公共政策“打架”的可能性增加,因此必须做好公共政策的沟通协调,排除制约因素。

四、精准施策要突破“中梗阻”,强化责任落实督察

(一)精准施策必须在精准落实中突破“中梗阻”。精准施策中的政策执行环节很关键,其目的是防止政策空对空,没有实际效果。“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反复强调,“必须把抓落实摆上重要位置,做到落实、落实、再落实。实践表明,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白抓。抓好落实,我们的事业就能充满生机;不抓落实,再好的蓝图也是空中楼阁”。[13]政策实施中的“中梗阻”会导致政策执行不力甚至政令不通,有的表现为各项政策落实进度慢,有的表现为政策重部署轻落实,有的则是为了部门利益而有选择、象征性地执行政策,致使施策过程中出现了“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顶层设计和基层落实问题),即能顺利快速走出“最初一公里”,却在终端没有进展,最终不能实现“最后一公里”的目标,影响了精准施策的落实。强调,要处理好改革“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用三个比喻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抓全程、抓过程、抓终程,这在精准施策过程中也同样适用。精准施策必须要抓好政策落实过程,体现施策的策略和智慧,精准施策能否顺利到达“最后一公里”,难在中程、重在中程。因此,必须及时发现精准施策的不利因素,突破阻碍精准施策的“中梗阻”,杜绝因“中梗阻”带来的精准施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避免出现政策落实效率低的现象。“中梗阻”会使政策落实出现问题,影响政策的权威性,如个别地方或部门在政策执行中随意变通,无视政策的严肃性,对此必须坚决予以消除。“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14]“对中央工作部署,要准确领会政策要点和要领,不能随意解读,想怎么干就怎么干”。[15]公共政策执行更加强调关注公共政策细节的具体行为。缺少公共政策精准执行环节,精准施策便成了一句空话,只有精准落实,才能突破公共政策的“中梗阻”。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的组织、活动、资源是精准执行公共政策的三个关键因素。一是精准执行公共政策要明确公共政策由谁来组织实施。单一主体不能完成公共政策实施,各主体必须分工合作,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公共政策实施的网络体系中只有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行其能,才能保证公共政策实施的精准性。二是精准执行公共政策要实现公共政策实施的规范化。精准执行的一系列环节,即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政策监控等,这些环节的精准程度决定着公共政策是否在真正意义上得到精准执行。因此,必须规范公共政策实施活动,确保达到公共政策的预期效果。三是精准执行公共政策要有充分的公共政策实施资源作为保障。支撑公共政策执行的是人财物和信息等各种资源,强有力的资源供给是精准执行公共政策的保障。精准执行公共政策,公共政策主体就要高效利用有限资源,合理分配使用各类资源,在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关键节点上使公共政策资源最大化得以利用。要打破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对公共政策实施的资源垄断,就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使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成为公共政策执行的辅助力量,以此吸引、融合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到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二)通过公共政策精准评估加强所施之策的责任落实督察。精准评估能够全面检验公共政策实施质量,同时能够做好公共政策的精准监控、精准纠偏和精准改进,这些都是精准施策所必备的。因此,精准施策要保证公共政策评估的常态化,充分评估精准施策的过程和效果。一是实现精准评估公共政策常态化。常态化的优势是不干扰公共政策运转的正常进程,同时也使得公共政策过程做到省时、省力、低成本。但也存在局限性,即在公共政策实施后其效果是动态且不稳定的,有些公共政策效果并不是执行后就立竿见影,而是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显现,这样,就会出现公共政策定期评估不能及时反映公共政策进展状况的现象。公共政策执行后产生的影响是多维度的,而集中评估难以掌握公共政策过程的整体情况,更难以对影响深刻和具有长期效益的政策效果实现准确评估,对此还需进一步研究对策。二是实现精准评估公共政策规范化。精准评估公共政策要形成科学的评估体制,依照科学规范的程序,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技术,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目前尽管数学等学科研究出很多模型用于评估,但成熟的公共政策评估模型尚未形成,缺少评估公共政策标准化的操作规程。由于公共政策评估不专业、评估的效果不理想,公共政策评估质量也就难以达到公共政策主体预期,因此,实现精准评估公共政策规范化具有一定意义。三是精准评估公共政策要保持评估主体的相对独立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政策评估的精准性取决于公共政策评估是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精准评估公共政策必须使公共政策评估主体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摆脱权力和利益的干扰。而第三方评估在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目前也是西方发达国家采取的主要方式。精准评估公共政策也是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方面,通过公共政策评估可以不断深化公共政策研究,从而促进公共政策质量的不断提高。精准施策只有在评估的基础上才能做好责任落实督察。精准施策要明确落实责任,不能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在政策落实问题上主要领导干部要“一竿子插到底”,把责任一级一级落实到人,一层一层传导压力,在政策落实上杜绝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精准施策的落实要形成“责任链”,即涉及责任问题要具体明确且环环相扣,通过“责任链”使得“不落实之人”难以逃避责任,能够通过“不落实之事”使责任人被倒查和追究。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指出:“一要抓主体责任,二要抓督办协调,三要抓督察落实,四要抓完善机制,五要抓改革成效,六要抓成果巩固。”在第三十次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投入更多力量狠抓落实,健全各部门各地区改革督察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加强所施之策的责任落实督察。

五、构建大数据时代精准施策的政府治理机制

大数据应成为精准施策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即通过不断融入的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技术,梳理公共政策依据,理清公共政策逻辑,实现精准施策。多次强调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数字中国建设,要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16]依据大数据实现精准施策就要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加快政府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打造智能化政府。大数据技术的特点是拥有极强的洞察力及快速的流程优化能力,其已成为精准施策的重要支撑。美国管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赫伯特•西蒙认为,决策基于有限理性。大数据能够提高理性程度,提高决策质量,进而实现精准施策。政府治理机制创新是精准施策的必然要求,构建大数据时代的政府治理机制能够保证精准施策的有效落实。[17](一)政府治理主体要善于利用大数据精准施策。一是在精准施策中打破数据孤岛。政府政务信息应对社会进一步公开,建立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加强大数据管理的顶层设计,各级政府享有的数据资源要更大规模、更深层次地向相关部门开放,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精准施策中的作用,在横、纵延伸上实现数据共享,即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和跨区域共享。二是进一步整合大数据信息系统和政府大数据信息平台,形成大数据中心合理利用机制,促进大数据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共享。以现有各级政府的数据平台资源为依托,开展与各种社会组织数据中心的互助合作,形成政务数据服务和信息惠民服务平台。三是实现精准施策中大数据的应用创新,促进大数据时代公共治理精准施策的数据融合和资源整合。(二)政府治理应依据大数据进行精准施策。一是提升广大领导干部大数据思维的能力,使之形成大数据施策理念,运用大数据科学化、民主化精准施策,依靠数据预警实现有效预防和决策,有效引导公众参与决策并对精准施策过程进行实时评估。二是依据大数据分析公共政策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精准施策过程中的数据流程与业务流程的有机融合,实现精准施策数据流引导精准施策问题流、精准施策资源流和精准施策主体智慧流的汇聚,从而促进数据治理能力驱动下的精准施策能力的不断提升。三是建立和完善大数据时代有关精准施策的相关考核指标和体系,通过考核倒逼各级政府转变职能,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精准施策机制。(三)依据大数据对精准施策的客体进行精准识别。一是以科学的态度不断完善大数据的统一标准,相关部门要做好精准施策中公共政策相关数据的采集和更新工作。二是政府要加强各部门和社会组织的相关公共政策数据整合和比对,精准识别公共政策客体即精准施策的服务对象,切实落实精准施策要求,防止出现借机骗取国家公共资源的行为。三是实现精准识别动态化,以此跟踪施策全过程,即通过大数据对公共政策精准施策对象进行动态识别,使目标人群的行为能够通过大数据得以全面准确反映,从而实现公共政策客体识别精准化和客观化。(四)政府应在不断提升数据治理能力的基础上精准施策。精准施策中的公共政策技术平台建设要与公共政策所需数据和政策目标相匹配,充分考虑大数据的技术特征,改进并完善技术平台的硬件、软件设施,根据精准施策过程和系统运行的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数据采集、整合及运用,使之与数据治理能力相匹配,进而实现公共政策的精准施策。为此,政府应加强数据治理能力建设,结合公共政策客体特征,运用与精准施策相匹配的公共政策客体数据,完成标准化的精准公共政策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在精准公共政策数据整合方面,要使公共政策决策模型与已有数据和公共政策客体融合,充分运用公共政策大数据处理技术,打破应用壁垒,形成大数据共享体系。

作者:王慧军 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