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应对肺炎研究
时间:2022-07-01 04:42:35
导语:城市轨道交通应对肺炎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由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在湖北省武汉市突然爆发,并迅速向全国其他省区市蔓延。由于疫情在时间上爆发于春运期间,在地点上爆发于九省通衢的武汉市,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疫情在全国范围的传播速度。疫情的传播主要是因为人员流动过程中的密切接触,个人防护措施不到位所致。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大动脉,承载着大量的乘客往来穿梭于各条线路、各个车站,客流在相对密闭的车站、列车环境中非常容易造成大面积、群体性的交叉传播感染。疫情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委迅速出台疫情防控相关文件,指导全国各个行业有效应对疫情防控。城市轨道交通各运营单位相继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有效防范遏制了疫情通过轨道交通所传播。笔者对疫情期间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分析总结。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其属于我国2007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4类突发事件之一。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产生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可将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等4个级别。见表1所列。一级响应是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启动,由省指挥部根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统一指挥,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应急处置工作。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率先启动一级响应的是广东省、湖南省和浙江省,三省均在1月23日启动。1月24日陆续有湖北省、天津市等14个省区市启动一级响应。
二、城市轨道交通疫情防控措施
随着肺炎疫情在湖北省以外的地区得到良好的控制,各地陆续复工复产、复市复学,市民通勤出行需求迅速回升。统筹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疫情防控和提供合理的运营服务是摆在运营单位面前的紧急课题。总体而言,城市轨道交通疫情防控的核心目标为“防止输入、防止传播和防止感染”,关键控制点为“严控进站,严控车站、列车人员密度”。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线路、车站、时段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手段,降低乘客和工作人员感染的风险。1.严控进站管理,严防病源输入。严格把好乘客进站管理,将输入风险在进站过程中化解。通过进站前的体温检测、强制佩戴口罩、强制扫码实名制乘车等措施,做好源头控制和可追溯管理。同时,疫情防控是全社会的责任,必须坚持“群防群治”,对于进站检查中发现的疑似人员应安排至车站隔离观察点并及时联系卫生医疗机构排查处理。2.加强站、车通风消毒,严防病毒扩散。车站和列车都是相对比较封闭的区域,空气自然流通速率低,通过对车站、列车科学合理的通风和消毒能大大降低病毒扩散传播的风险。对于地下车站在运营时段开启全新风模式,载客列车开启最大通风,加快空气流通,保障空气质量。对车站乘客常接触设备设置、聚集区域及列车做好消毒工作。3.做好车站客流组织。根据车站客流大小合理安排引导疏解人员,早、晚高峰时段人为控制进站速度,严控安检、购票等区域的排队密度。必要时,采取分批次放行,在站外采取客流控制以降低站内人员密度,排队于站外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合理调整车站客流线路,降低客流交叉的比例。通过广播、告示、乘客信息系统等途径做好客流组织引导。4.精准分析客流,保障运能供给。疫情期间的列车开行要综合考虑疫情防控要求和适度减少运力浪费,节约运营成本。其前提是精准掌握各条线路的客流特征,虽然客运量大幅下降,但复工复产之后,早晚高峰客流较突出。此外,客流的增长变化存在一个过程,不会造成大的突变,因此,有必要持续分析前一日各站分时段进出站客流量、高精度的高峰高断面客流、平峰和低峰客流情况。通过客流分析,合理安排各个时段的列车开行计划,高峰时段严控列车满载率,2020年3月2日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部关于分区分级科学做好客运场站和交通运输工具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客运场站和交通运输工具肺炎疫情分区分级防控指南》,指导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将车站和列车的满载率控制在标准内,平峰和低峰时在保障一定的服务水平基础上,可适当扩大行车间隔,降低运营成本。5.加强宣传引导。通过车站和列车PIS、广播、宣传画册、企业“两微一端”等途径,宣传城市轨道交通疫情防控相关要求和知识,采取正面引导乘客积极配合测温、实名制乘车、客流控制等措施。6.加强对工作人员的防护保障。在各项防控保障措施中,对工作人员的防护保障是基础。一线工作人员每天接触大量的乘客,被感染风险较高。同时,工作人员所处环境相对狭小密闭,轮班制各班组接触较多,如果一旦发生员工感染,极易发生群体感染事件,对服务乘客和保障正常运转生产都会造成极大的威胁。所以,必须为一线工作人员配备充足的防疫物资,加强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关怀,全面做好人员动向管理。
三、疫情防控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提出新要求
肺炎疫情发生后,人们很自然会联想到17年前在我国肆虐的非典疫情。然而,现在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运营里程、客运量、科技进步发展水平等都不可同日而语。通过此次疫情,对城市轨道交通在处理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提出了新要求。1.完善运营应急预案。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时,我国大陆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仅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长春和大连等6个城市,全国运营里程仅210公里,年客运量仅10.1亿人次。今年则有40个城市轨道交通开通运营,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运营里程达6730公里,年客运量达210.7亿人次,相比于2003年,运营规模体量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的快速发展,各地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到快速建设和解决运营生产中的棘手问题。虽然也都建立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但大多没有结合本城市、本单位实际情况,在细节上往往考虑欠妥,实际执行效果不佳。这次疫情发生后,各地有必要在立足本城市、本单位防控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完善自身的应急预案,做到条理清晰、执行方便、效果突出。2.建立交通系统统一协调体系和机制。近年来,我国交通系统迎来了跨越式发展,道路、铁路(尤其是高铁)、航空客运量不断上升。区域之间的人员流动明显加快。然而,从今年疫情防控工作来看,交通系统统一协调体系和机制在全国大多数地区还不是很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除了通勤客流外,节假日期间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客流占比非常大,因此,各种交通方式必须统一调度管理、信息互通有无,利用大数据手段,找出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精准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出行量。由此看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各地政府部门接下来亟待解决的问题。3.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优势。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这些新技术也在不断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如快速测定体温的AI体温检测技术、视频分析技术、手机定位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等。相比于常规票务清分系统,利用新技术能够更加及时、精确地获取各车站和区间的客流情况,及时通过各类终端告知乘客,根据设备系统能力发出不同级别的预警,指导行车、客运工作。
四、结语
对肺炎疫情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行业采取的防控措施进行总结,能够更好地指导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总结疫情防控经验,修订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应应急处理程序,找准发展改进方向,提高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处置应对能力。
作者:张铭 单位:贵阳市城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
- 上一篇:肺炎下商品价格变动及对策研究
- 下一篇:疫情期间县级融媒体发展现状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