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公共政策有效性提升研究
时间:2022-02-13 10:40:38
导语:知识产权公共政策有效性提升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行为科学已经成为校正传统政策科学“理性经济人”假设的现实偏离性的重要理论工具。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具有协同性、关联性、战略性等特点,存在多样的政策利益主体,不同利益主体与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迫切需要基于行为科学分析,实现知识产权主体行为与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之间的良性互动。基于行为科学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有效性提升方向有三个方面:从政策目标出发采取“助推方式”结合心理学分析形成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内容,从政策导向出发提升价值认同和集体行动能力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实施,从政策效果出发采取政策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双向沟通方式”凝聚知识产权公共政策效果,积极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有效性。
关键词:行为科学;理性经济人;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市场监督管理;科技创新
近年来,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以及世界银行、经济与合作组织、欧盟等组织在公共政策制定实施方面兴起了新的变革,相继成立专门的行为科学研究小组参与决策,积极将行为科学研究成果引入到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正如英国学者彼得•约翰所述,“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席卷全世界的公共机构,专家和政策制定者已经找到如何运用人类行为研究的洞见来设计更好的政策。”1例如,英国内阁办公室成立了行为分析团队,运用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等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提升政策效果,其帮助政府节省了20倍以上的费用2,得到高度重视和广泛认可。欧盟在联合研究中心下设立“预测与行为透视小组”进行政策咨询,效果明显。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具有协同性、关联性、战略性等特点3,需要知识产权公共政策所涉及的企业、高校院所、政府部门等协同推进,需要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与市场监管政策、产业政策、科技创新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有效衔接,需要进行战略性长远谋划,尤其需要从行为科学角度分析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政策有效性的方向路径。
1行为科学逐渐成为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关键支撑理论
行为科学是校正传统政策科学“理性经济人”假设的现实偏离性的重要理论工具。行为科学是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索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4。行为科学研究成果的引入,会有助于提升公共政策与具体情境之间的相互适应性,提高公共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性。亦即,为科学给政策科学带来的变化可能是一场革命性的知识重构,行为科学提升政策有效性的路径有运用助推原理和注重政策沟通、宣传和说服等路径5。首先,从国际经验借鉴的角度而言,运用行为科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公共管理领域关注的焦点议题。2017年,经济与合作组织《行为透视与公共政策:全球经验》报告,以“现实的人类行为”作为政策制定的起点提高政策有效性。62016年,欧盟委员会《行为透视运用到政策领域:2016年欧洲报告》和31个国家的案例分析,该报告系统总结了行为科学对欧盟立法和管制、各个国家在更为广泛的政策领域里的应用。72015年,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思维、社会与行为》,阐述行为科学在公共政策领域的运用。8其次,从政策理论的角度而言,人类行为决策所依赖的有限信息和所具有的有限理性,使得传统政策科学逻辑性不足,需要行为科学的进一步支撑和校正。传统的政策科学建构在“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政策过程研究。然而,很多行为规律性与有限理性和大脑的有限信息处理能力是一致的,其他的行为规律性则与大脑的模块性有关9。因此,人类行为决策过程中采用的是有限理性的决策方式。同时,人类行为决策所依据的是基础信息,一方面,随着信息爆炸式增长,使得我们信息接收局限性和信息处理低效性的制约更加凸显。另一方面,由于所产生的大量信息中混杂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甚至是错误信息,我们的信息处理能力表现出的鉴别手段单一性和来源鉴别依赖性难以满足鉴别大量信息的需要。新近的行为科学研究则以现实的、具体的、明确的人为研究出发点,通过行为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10。可见,行为科学可以用于校正传统政策科学“理性经济人”假设的现实偏离性,使得公共政策建设的“理性经济人”回归到现实的、具体的、明确的人的行为上,从而提升公共政策有效性。复次,从公共政策运行的角度而言,需要关注相关主体对公共政策的行为反射,并以此作为公共政策有效性提升的主要依据。政策科学需要以公共政策的实操性和科学性作为研究导向,亦即政策科学在传统的学科特别是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之间架起桥梁,它必须整合来自各种学科的知识,构成一个集中关注政策制定的跨学科系统11。借助行为科学研究成果分析相关主体对公共政策的行为反射,可以为公共政策有效性提升提供依据。
2知识产权主体行为与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良性互动
行为科学对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作用尤其突出,迫切需要基于行为科学分析,实现知识产权主体行为与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之间的良性互动,并以此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出台了大量知识产权本体政策。同时,市场监督管理政策、科技创新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也出现了大量知识产权关联政策,或者说以知识产权相关联的、支撑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公共政策。但是,长期以来,提升知识产权政策的有效性,是提高知识产权政策效应、推动知识产权治理水平和知识产权治理能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首先,从国际经验借鉴的角度而言,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包括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政策)是运用行为科学进行公共政策分析的关键点。例如,2015年9月15日,美国总统专门第13707号行政命令要求在联邦政府项目中运用行为科学知识。上述政策首先在国家科学和技术委员会成立社会和行为科学团队,提供咨询服务,使得相关主体介入、参与、使用以及回应知识产权等科技创新方面的政策信息。2013年,英国政府和Nesta创新基金等共同投资成立行为透视团队,其是世界上第一个致力于把行为科学运用到公共部门的机构,其在运用知识产权促进经济增长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其次,从公共政策理论的角度而言,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体系的理论框架应当从主体、要素与环节三维度建构,对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相关主体进行行为科学分析非常必要。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体系的理论框架需要从知识产权基本属性出发进行研究,鉴于知识产权属于财产权,因此,只有在财产流转过程中才能实现其经济价值,知识产权的价值实现有赖于基础要素支撑。12特别是,知识产权公共政策涉及多个主体,需要深入分析包括政府、企业、高校院所、服务机构和运营机构等在内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参与主体的行为。不同利益主体与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不同利益主体的动态博弈直接影响着政策系统的形成,公共政策的有效运行又进一步促成了利益主体的裂变与组合13。因此,从知识产权活动的主体与环节匹配关系看,主要体现在主体的知识产权投入能力、知识产权管理能力、知识产权文化环境建设能力和条件支撑能力在创新产权化、知识产权产业化、知识产权产业贸易化环节中的应用。复次,从公共政策运行的角度而言,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处于社会群体化和网络化发展的前沿领域和敏感区域。通常而言,随着社会群体化和网络化的发展,“理性经济人”假设与公共政策运行实践日益远离。我们处于网络时代,社会群体化效应更加明显。正如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所述,“自觉地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是就要变成组织化群体的人所表现出的首要特征”14。由于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参与主体广泛,“每个人都是镶嵌在社会关系网络上的一分子,社会关系网络塑造了我们的偏好、信仰、资源和选择”15,知识产权公共政策需要突破“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根据社会偏好和社会规范在人们行为选择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分析公共政策相关主体对公共政策的行为反射,基于合作互惠精神、利他倾向、社会网络以及信任的作用进行分析。
3运用行为科学理论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政策有效性的基本方向
如前所述,根据行为科学的分析,实现知识产权主体行为与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之间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政策有效性的主攻方向。基于“政策制定—政策运行—政策评估”的维度,运用行为科学理论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有效性提升方向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政策目标出发,采取“助推方式”结合心理学分析形成政策内容。行为科学提出新的政策制定方式:“测试—学习—调适”的随机控制实验。随机控制实验目的在于测试政策工具是否有效。测试是明确政策干预工具(方式、范围、单位以及支出的成本),学习是对政策干预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调适源自评估的结论,重新调整政策工具。简要地说,这是典型的“政策实验”政策制定方式。推行政策试验方式意味着理性决策模式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人们的行为与理性决策模式的假设往往不一致。16就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制定而言,建议采取“助推方式”,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对社会心理影响的分析,研究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中能够显著改变社会中相关主体行为的因素,立足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政策目标,促进符合政策目标的上述助推因素充分发挥。其次,从政策导向出发,提升价值认同和集体行动能力推进政策实施。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和知识产权法律的重要边界在于,行为的引导性和规范的强制性。可以说,知识产权公共政策旨在于在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强制力之外寻找知识产权价值的社会认同和知识产权领域集体的行动方向。因此,从知识产权公共政策运行的角度而言,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价值认同和集体行动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学者指出,说服与行为之间中介变量是态度,态度决定行为17。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导向与知识产权相关主体的行为之间,最为关键的因素即为知识产权相关主体的态度。而知识产权相关主体的态度,有赖于对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价值认同,有赖于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集体行动能力。再次,从政策效果出发,采取政策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双向沟通方式”凝聚政策效果。就政策执行效果而言,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或政策遵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好的政策不一定有好的结果。18同时,上述“信息不对称”,也会随着公共政策层级增多而更加明显。亦即,公共政策层级对政策导向信息存在衰减的作用。因此,促进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导向与知识产权公共政策执行之间的信息流动,促进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相关主体的信息相对对称,对提升政策执行效果来说非常重要。基于此,建议借鉴英国政府行为透视团队开发“四个简单方式运用行为透视”(EAST)等相关工具思路,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政策者的可信度、信息内容的接受度、信息结构的识别度等,促进知识产权公共政策者与接受者之间双向沟通过程,促进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实效。目前,正在开展《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十年评估,全面总结战略实施十年成绩经验,梳理问题短板,分析形势任务,并将在此基础上启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研究制定工作,在战略层面全面部署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建议运用行为科学分析促进知识产权主体行为与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之间的良性互动,积极提升相关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有效性。
作者:张鹏 单位: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
- 上一篇:绿色财政税收政策论文
- 下一篇:公共政策制定困境及破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