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及专业设置诠释

时间:2022-05-09 04:20:00

导语:经济发展及专业设置诠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经济发展及专业设置诠释

[摘要]近年来吉林省产业结构经过多年的调整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产业结构已经呈现出“二、三、一”的产业格局,但依然存在着问题和矛盾,尤其是高等教育应该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这一规律要求高校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所以在专业设置上应该瞄准市场需求。然而现实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此可采取扩大其专业设置自主权,优化专业结构等对策。加大学科专业的科学管理,使之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为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服务。

[关键词]吉林省产业结构高等学校专业设置

一、吉林省产业结构现状特别是高校专业设置问题分析

1.产业结构的总体问题严重,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目比较多,而且波动不明显,比例在46%左右,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有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发展比较迅速。也就是说,吉林省经济发展第一产业相对稳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结构并没有优化,产业结构不合理。

2.内部结构也不合理,第一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比重过大,而加工业水平偏低;第二产业结构偏重,以传统工业为主,重工业比重大,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缓慢;第三产业结构偏窄,对其他产业影响较大。

3.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受资源、环境、传统文化、体制、制度、资金、技术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4.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之间互补作用不明显。现有高等教育结构培养的人才的规格、质量和水平,影响了我省产业结构的布局和经济的创新能力。

(1)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需求不适应。高等院校应该重视社会需求,并且能够依据社会的需求而设置专业。但是当前高校专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及其变化不协调,按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调整专业设置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不少学校新专业的设置主要以当前人才市场的反馈信息为依据,这只能反映现行产业结构条件下用人单位的需求,并不能完全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未来变动趋势,基本上属于经验性操作,直接导致了毕业生结构性过剩和总量不足并存的现象。

(2)专业布局不合理,专业的重复率偏高。一些高校不顾自身条件和未来社会的需求,争相创办所谓热门专业,形成了“你有、我有、大家有”的局面。长此以往专业趋同现象日益严重,高校之间展开生源大战,不仅浪费有限的教育资源,而且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学校办学失去特色,办学质量下降。以吉林省为例,全省普通高等学校35所,专业重复布点10个以上的就有16种专业,主要集中在文、管、经、法、理、工等学科门类。其中英语专业31个学校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9个学校设点,市场营销专业27个学校设点,工商管理专业23个学校设点。从一定程度上客观地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使人才培养的成本加大。

(3)缺少充分的条件和科学论证。一些高校认为学校发展就是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多上专业,多招生,在缺乏市场调查和严格的科学分析条件下匆匆开设新专业。而新上专业大多数都是一些投入不大,属于短线热门专业,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不合理,专业面狭窄。比如英语、市场营销、艺术设计、汉语言文学、教育类专业等,就是如此。新上专业在师资、设备、场地、用房等方面严重投入不足,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就得不到提高。许多高等学校都存在着与社会人才需求滞后的现象,适应性不强,特色不够明显。学校及主管部门缺乏一个较长期的发展规划,缺乏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调整专业的管理机制,盲目地增上新专业,必然会给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4)学科专业覆盖面不够广。以吉林省35所高等院校为例,在教育部249种本科专业目录中,仍有80种专业空白。一些急需的新型学科、边缘交叉学科和应用型学科发展很缓慢。许多高等学校改造传统学科专业同时,设置新兴学科专业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近几年投入较大的应用型、工程类学科专业布点较少。原因是学校在资金上严重短缺,高等学校资金的来源除了部分政府扶持和学校自身办学的收入外,大部分资金要靠贷款,高额的利息成了高校的严重负担。因此,学校不增设投入较大的学科专业建设,因为回报小、见效慢。这种现象造成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一种不良现象。

二、调整高校专业设置,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与升级的过程,除了应注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挥基础农业优势;优化第二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全面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以外,调整高等学校专业设置非常重要。

1.以超前思维进行专业设置

经济发展是变化的,高校既要从当前实际出发,又要考虑长远需求,即要有短期、中期甚至长期的安排。应该把本科专业设置计划和国民经济的长、短期计划统一起来,按照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变化规律,调整长、短线专业比例。与此同时,高等院校培养的是知识型的人才,而知识本身就对社会发展具有引领性的作用,这也就决定了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遵循前瞻性原则,否则就有可能重温历史的教训。

2.发挥专业设置的自主权和主动权,增强办学自由度

我国本科专业设置审批权限,曾在长时间内集中在教育部,也曾几度下放到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或由高等学校自行决定。实践证明,在当前情况下,过于集中,不利于发挥部门、地方和学校的主动性、积极性、灵活性,也难以做到科学合理;而过于分散,又将造成宏观上失控,干扰人才培养的计划性,带来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只有实行“统一管理、分级审批”的体制是比较适宜的。不过一定要明确本科专业设置审批权限的分工,严格规定本科专业设置审批的标准,完善本科专业设置审批程序,逐步增强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自主权,以发挥高校在本科专业设置方面的优势,权力下放一些,效果就好一些。

3.灵活增设新专业,调整专业整体布局

新增专业要以社会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必须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有针对性的市场调查研究、人才需求预测和可行性的充分论证。如国家和地区专业布点情况,毕业生就业信息及就业情况、人才市场紧缺的专业等。充分掌握调查研究才能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遵循学科专业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相结合;正确处理适应需求变化多样性和保持专业相对稳定的关系。对新设专业进行定期检查,不断地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政府主管部门应采取宏观调控方式指导各高校专业建设与学校定位紧密结合,推动学科专业可持续发展。

4.内练基本功、强化内涵建设,优化专业设置结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专业设置应在充分尊重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的基础上,主动适应迅速变化的人才市场新需要。一方面要加强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和建设,发挥学校已有学科的专业优势,锻造品牌专业,培养特色专业;另一方面要通过市场发掘或学科专业交叉整合,培育新专业,大力扶持有广阔前景的朝阳专业。在专业内涵建设上,应打破学科壁垒,拓宽专业口径,按大类招生,宽口径分流培养,使专业在不同的方向上拓展,形成众多范围小、容易调整的专业方向,既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性,又能灵活应对。

诚然,吉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还要有制度、教育等一系列方面做相应的调整以保证我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我们要认识到高校专业设置和经济发展是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我们不能顾此失彼,并且整个经济社会也是一个有机体,我们也不能只追求产业结构调整而不顾及其它,我们的目的是要吉林省经济步入健康发展快车道。

参考文献:

[1]刘玉玲:吉林省产业结构变动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税务与经济,2006(1)

[2]温璐璐王海涛:辽宁产业结构分析及对策.经济研究,2006(12)

[3]王岳平:“十一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04(3)

[4]国家统计局:2007年吉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左清:高等教育专业布局与省级政府的宏观调控[J].现代大学教育,2003,(6)

[6]何茂勋曾冬梅:对广西普通高校文科类本科专业发展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