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有效需求在公共财政的运用综述
时间:2022-03-29 04:26:00
导语:凯恩斯有效需求在公共财政的运用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键词:有效需求财政政策局限性
内容摘要: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在二战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直都处于主流经济学的重要位置,该理论主张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刺激消费、扩大出口等方式来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理论在实践上有其局限性,只有把凯恩斯需求理论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使积极财政政策达到理想的效果。
凯恩斯需求理论产生的背景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是20世纪最具有破坏性的经济事件。在这次经济危机中,美国工业产值下降30%,股票价值缩水88%,近50%的银行倒闭,失业率高达25%,人民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根据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具有内在的调节机制,“供给创造出自己的需求”,经济长期背离均衡是不可能的。正如凯恩斯所说:“结果是理论与事实不符,应用起来越来越糟糕。”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大萧条的原因,计划的、非资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欧美大学校园风靡一时,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以拯救资本主义守护神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他的革命性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在他的书中宣称,资本主义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它没有向充分就业发展的自然趋势。凯恩斯认为在自由资本主义的情况下,就业倾向于均衡只是少数的偶然现象,而小于充分就业的非均衡经常存在,解决萧条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国家干预,增加有效需求来解决就业问题。他认为不是“供给创造出自己的需求”,而是“需求创造出了自己的供给”,凯恩斯认为引起经济萧条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他主张通过扩大政府公共支出来摆脱经济衰退。凯恩斯认为政府的作用在于控制任性的资本主义的方向盘,使资本主义这辆高速运行的车不要偏离繁荣的轨道。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在经济思想史上有重大的意义,他的理论是对古典经济学的背叛与偏离,是对亚当•斯密“天赋自由”的市场理论具有威胁力的攻击。凯恩斯不同于马克思,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失业是由其固有的矛盾所决定的,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决定的,而凯恩斯想努力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的拯救者。凯恩斯反对经济国有化,反对实行价格-工资管制,他主张在微观层面实行自由竞争,在宏观层面进行国家干预和宏观调控。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局限性
凯恩斯的需求理论是建立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三大定律基础之上。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消费者的收入增加,会引起消费者的消费也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跟收入成比例增加,而是消费增量小于收入增量,凯恩斯认为这是由人天生就有爱好储蓄的偏好心理所决定的。根据这一规律,收入越多,社会越富裕,收入与消费的差值就越大,储蓄得越多,由此可以推论:随着社会产出增加,在消费边际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必然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导致消费与生产脱节,从而形成生产萎缩和失业现象;凯恩斯认为,消费倾向是由社会习惯等因素决定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为了弥补消费不足,增加投资就是重要的手段了,但凯恩斯认为由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的作用,也将引起私人投资不足。
凯恩斯的需求理论很快成为西方的主流经济学,他的理论在二战后一直到70年代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资本主义国家长期陷入“滞胀”,凯恩斯的需求理论走下“神坛”,逐渐被自由主义的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学派所取代。凯恩斯的理论有其进步的一面,但也有巨大的缺陷,其具体表现在:
首先,凯恩斯没有从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根本矛盾来解释资本主义的大萧条和失业,而是从维护资本主义体制的角度出发,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缺陷,因此他的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在政策的制定方面表现出“失灵”的状况。
其次,凯恩斯没有看到储蓄的作用。凯恩斯认为储蓄的增加会减少消费,但是凯恩斯没有注意到当前的储蓄就是未来的消费,今天储蓄增加也就是未来消费的增加,当前消费的增加,而未来的消费就会减少。凯恩斯的模型中的消费只指当前的消费,而没有未来消费的含义。如果按照凯恩斯的意思,当前增加消费会引起经济的繁荣和就业的增加,而当前储蓄的减少引起未来消费的减少,那么当前经济的繁荣岂不是以未来的萧条为代价的吗?凯恩斯鼓吹“节约的悖论”,没看到节约的积极意义,当前储蓄的增加除了增加未来的消费外,还引起当前固定资本投资的增加,增加未来可消费的品种和数量。节约的美德这正是古典模型的基本前提之一,凯恩斯没有看到储蓄的积极意义,在他的模型中,储蓄除了是引致萧条的原因外,没有其他任何效果。
最后,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在政策上的失灵。凯恩斯强调政府扩大公共支出,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与高失业局面共存的“滞涨”现象。政府的支出挤出了私人投资,而相对市场敏感的私人企业来说,政府的投资是缺乏效率的。政府的支出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双赤字”的重要原因。凯恩斯片面强调需求方面的因素,而忽视供给方面因素,最终失去作为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理论基础的地位。
凯恩斯理论在中国的应用效果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末期,也曾经用凯恩斯的理论作为中国财政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但效果不太显著。1997年中国市场需求不足,央行连续几次降息后,并没有刺激投资的增长。于是很多经济学家从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找解决办法,正如书中说:在萧条时期,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加有效,因为你只能“用绳子拉动,却不能用绳子推动”。于是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公共财政政策,采取所谓的积极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增长。虽然政府的支出为稳定经济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政府支出的增加并没有带动民间投资,中国从经济紧缩走向经济局部过热,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在西方可行的凯恩斯需求理论,为什么在我国效果不明显呢?这固然与凯恩斯理论本身的缺陷有关,但更主要在于凯恩斯理论在制定政策上的大环境有着巨大的差别。凯恩斯理论在中国的失效,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中国与欧美不一样,欧美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健全的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自由市场体系,而凯恩斯理论也是在西方成熟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产物,但中国的市场体系很不完善,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不健全。
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随着政府大规模的基建设施的建设,会迅速带动相应的私人资本跟进。虽然在硬环境方面由政府主导,但政府在完成引导过程后迅速退出,后续工作由私人企业完成。政府在繁荣经济的过程中仅仅起了领头羊的作用。但在我国政府支出增加的同时,虽然由于基础施舍等投资环境得以改善,但并没有带动民间资本的大规模进入,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政府支出的增加,提高了稀缺的货币资本利率,“挤出”了私人投资,而资本市场不发达,银行融资难度重重,地下钱庄成本高昂使得民营企业融资成本较高;二是,国内民营企业税负较重,不能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的待遇。政府给予民营企业非国民待遇导致民营企业的预期利润不乐观,企业不愿意投资。
在发达国家,80%-90%的就业者在私营企业中就业,私人企业是吸引就业的主要载体,而我国这一比例大约在40%左右。因此中国公共财政支出的增加,除了本身的低效率外,在一定程度上还抑制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引发了就业难题,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不利于改变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政府支出的增加,主要是流向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如大修高速公路,大搞面子工程等。中国的财政政策是典型的建设财政,而西方政府在运用凯恩斯理论时,除了加大公共建设投资外,财政支出的很大一部分还用于转移支付,提高民众的消费水平。我国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小,难以启动消费。即使小部分的转移支付,老百姓也不会拿出来消费,而是储蓄起来以备急需。
第三,西方政府的公共支出虽然没有私人投资有效率,但他们体制完善,监管得力,政治体制也比较完善,在实施公共财政政策前,论证充分,注意公共投资的效益,从而使公共投资相对有效率和前瞻性。我国公共财政支出效率低下,存在大规模的重复建设等现象,主要是地方政府主导,以眼前利益为重,政府支出的扩大带来的却是低水平、低效率的投资,从而使财政政策的效果不佳。
最后,西方政府在应用凯恩斯理论时,总是各种政策措施配套使用,而中国要么是单独的财政政策,要么是单独的货币政策,或者二者的配合不协调。中国在大规模的增发国债的同时,货币供给也增加了很多。比如,到2002年低,我国在国债6000亿的情况下,货币供给也大幅度增加,这使得中国经济摆脱了1998年来的通货紧缩后,又迎来了通货膨胀。这都是政府在使用政策方面,没有协调使用各种政策的结果。这说明政府在宏观调控时,手段还不够成熟。
结论
诞生于资本主义危难之际的凯恩斯理论拯救了资本主义制度,在二战后也为西方经济的长达近30年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使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放任的制度过度到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产生于成熟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凯恩斯理论,在应用于中国经济时,一定要注意中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情不一样,一定要将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只会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2007
2.马克.斯考森,马文春译.现代经济学的历程[M].长春出版社,2006
3.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4.胡耀辉.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与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J],商品与质量,2010(5)
- 上一篇:小议跨国公司在华社会责任弱化问题
- 下一篇:深究新疆发展可持续旅游的意义及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