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等教育税收系统难题论文
时间:2022-01-06 03:18:00
导语:探究高等教育税收系统难题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财政体制;财政支出
摘要:20世纪90年代末的扩招政策使高等教育资金需求急剧膨胀,而我国财政收入并不宽裕,高等教育在财政支出序列中已越来越靠后,因此分析财政经费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尤为重要。
1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演进
1.1高等教育拨款方式由“基数十发展”改为“综合定额+专项补助”
所谓“基数+发展”。即由政府财政或高校主管部门根据各学校规模及日常开支的需要,核定一个拨款基数,此后各财政年度的经费开支预算即在上年基数上,根据财力状况增加本年度的发展经费。这种拨款方式简便,但不易科学、合理地确定各校的拨款基数,也不利于纠正不当开支行为。因此,从1986年起,高校拨款改为“综合定额+专项补助”的方式。“综合定额”是根据上年度生均成本费和本年度在校生规模(包括本年度计划招生数)核定的,“专项补助”则根据学校的特殊需要,经学校申请,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拨给。
1.2高校经费由政府包办向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体制过渡
1978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98%来自国家财政拨款。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
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构成可知,国家财政性资金逐渐减少,由1998年的64.16%减少到最低为2005年的42.77%,虽然2006年所占比例又略增至48.96%,但整体发展趋势说明政府逐渐改变包办高等教育的格局,减少对高等教育的拨款。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财政性经费变化趋势相反,学费和杂费比重逐渐提高,从1998年的14.29%增加至2006年的33.33%,日渐成为高校经费中除财政性经费以为的另一重要来源,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所占比例也上升了9个百分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及其他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下降。
2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问题分析
(1)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与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形成尖锐的矛盾。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经过1999年以来的连续几年的大幅度扩招,200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招生与1998年相比增长了4倍。各类高校的在校生达到1738.8万人,也比1998年增加了4倍}普通高校校均规模(全日制本专科生)达到9313人,比1998年增长约1.8倍,普通高校生师比达到16.16:1,比1998年提高了92%以上。这种发展速度,一方面使高等教育发展不足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但同时也使教育投资严重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近十年来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净增约1398万人,但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的《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6年国家财政性的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3.01%;与2002年公布的3,41%相比,减少了0.4个百分点。教育部长周济在2005年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我国还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到202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如果按照每增加100万在校生、生均4万元基础设施投人要求计算,仅因规模增长所需的高等教育建设性投入10年累计就要4000亿元,今后10年高等教育发展性投入的经费缺口至少在1500亿元以上。
(2)经费筹措中政府与个人两个主渠道再拓展的潜力已不大。
首先,在现行财政体制下,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增加的潜力已不大。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发展,教育发展不可能逾越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当前,社会保障体系欠账很多。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障资金短缺,需要大量财政资金弥补;基础设施薄弱,需要财政大规模投资;义务教育资金严重短缺,急需政府加大投入。相对于上述各方面,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并不经常居于优先地位。
其次,自从1989年我国开始实行高等教育部分学校收费制度以来,在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中,学杂费占的比例快速提高。1990年为4.6%,2006年达到33.33%。从国际来看,国外公立和国立大学的学费水平一般没有超过人均国民收入的20~25%。
3高等教育在财政教育经费分配中的差异分析
在公共教育经费既定的条件下,如何确定经费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问的比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各级教育的适龄人口,教育结构规模等。
3.1我国三级教育公共财政经费的差异
(1)财政性教育经费在高等教育分配:从政府高等教育一个可行的视角。
2供给学派的研究范式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一个流派,提出了减税减支、增加供给、刺激储蓄和投资的政策主张。其政策核心是减税,具体分析了减税的效应、原则、时机、规模和方式等内容。毋庸置疑,供给学派认为减税的效应在于供给边即商品与劳务的供给数量和效率。扩大固定资产抵扣范围的增值税转型将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较低的生产成本将会刺激新的投资进入和促进固定生产设备的更新,较高的投资有利于创造更多的支出指标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公共经费规模逐年增长,由1998年的356.75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1259.57亿元;从三级教育在公共财政经费中的比重来看,政府高等教育支出在公共教育经费中的比重从1998年的21.54%增长到2006年的24.18%。从这个变化看,笔者认为,公共财政经费对高等教育的分配比例在25%左右是合理的,而且是可以较为稳定的,指望继续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对高等教育的分配比例可能也是不现实的。
(2)财政性教育经费在中等教育分配:1998年我国用于中等教育的财政性经费为599.26亿元,2006年增长到1259.57亿元,其分配比例在37.61%~35.18%这个很小的区间上下浮动,近几年又呈慢速上升,笔者以为这个趋势是合理的,因为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受到中等以上教育的学生也会更多。需要提高财政预性教育经费对中等教育的分配比例。2006年我国将37.61%的公共教育经费分配给中等教育,与中等水平国家38%的平均水平基本相当。
(3)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初等教育分配比例:1998年,我国用于普通小学的财政性经费为699.99亿元。到2006年达到了1990.07亿元,增加了1290亿元。1998年~2006年,初等教育的比重从42.27%下降到38.21%。这些年我国新生人口减少,小学学龄人口下降,导致了小学总体教育规模下降趋势,与我国小学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趋势是相伴的过程。
- 上一篇:新疆高校外语教学的汉文化导入综述论文
- 下一篇:剖析金融风险转向税收防范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