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销售收入分析论文

时间:2022-02-22 02:21:00

导语:确认销售收入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确认销售收入分析论文

一、销售收入确认的含义

(一)收入的定义

作为财务报表的一大基本要素,收入的定义历来为会计理论界所关注。收入一词,起源于法语revenir,其含义是“返回”或“归还”之意,意即企业将资源投入经营,终将收回它的投资,并期望有利可获。不过,在学术界,对于什么是收入却有不同的理解。不论各国会计准则制订机构如何界定“收入”或“利得”,收入的根本特征应是净资产的增加。因为,收入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资产的增加,也可能是负债的减少,或二者兼而有之。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式中可知,为保持等式的平衡,在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资产必然增加所有者权益;减少负债同样也会增加所有者权益。由于利益的驱动,每个企业都会努力扩大市场的占有份额,追求收入的增长。在资产负债观下,期末与期初净资产的差额中除去与所有者之间的出资或者收回投资的部分就是企业的收益。与资产/负债观相对应的概念是收入/费用观。收入/费用观将收益视作产出(收入)大于投入(费用)的差额。这一观念以收益表为中心,收入和费用是财务报表的基本要素,资产和负债则是次一级的要素。资产被视为未来收入的增加或费用的减少,负债被视为未来收入的牺牲或费用的增加。资产负债观是否合理,应该从收入、费用、资产、负债这几个要素之间存在的联系来判断。会计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价值增值运动。就某一会计期间来考察,在期间开始时,企业拥有一定量的资源,包括生产设备、材料、流动资金等。企业消耗所掌握的资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产成品,销售产成品取得收入,收入部分地用于补偿生产成本,剩余部分即形成企业收益。因此从价值运动来看,资产和负债反映了某一时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即价值存量),收入和费用反映了某一期间企业经营活动(即价值流量)。价值存量和流量构企业价值运动的不同方面,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都可用来确定企业收益。从价值的存量看,企业的期末净资产,只有超过期初投入资本的部分,才能确认为收益,即:资产一负债=净资产:期末净资产一期初净资产=本期收益。从价值的流量看,价值的回收大于耗费即为收益:本期收入一本期费用=本期收益。分析可知,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是从企业价值运动的两个侧面来确定企业收益的,资产/负债观侧重于计量价值运动的结果,是对企业财富增加的量度,而收入/费用观侧重于计量价值运动的过程,是对企业经营业绩和有效性的量度。理论上说,采用两种观点确定的收益的结果应当是相同的。但是实务上往往不是如此。在物价持续上涨的环境下,坚持资产/负债观确定的收益将高于按照收入/费用观确定的收益。

(二)确认的含义

会计确认的完整定义来自于FASB的第5号概念公告:“会计确认是指将一个项目作为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要素加以记录或将之最终纳入财务报表中的过程。会计确认包括用文字和金额对某一项目进行描述并将之金额计入财务报表的合计数中。对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而言,会计确认不仅包括对资产、负债取得时的记录,而且也涵盖了这些项目日后的增减变动乃至最终从财务报表中退出的记录”。

不少学者认为,目前财务会计的一个最大缺点就是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经济活动。而这一缺点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制于传统的确认观念。众所周知,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技术进步与不断创新,企业的经营活动也日趋复杂,大量经济业务无法在现有的财务报表中得以反映,从而使财务报表无法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即有用性)随之降低。美国SEC前任委员StevenM.Hellman曾经发表连载文章,认为现行财务会计与报告之所以不能把许多相关性较高的所谓“有用”信息纳入财务报表正是因为确认的存在。确认使现行财务报告成为或是确认(进入财务报表)或是非确认(只能在其他财务报告中表述)的模式,即非黑即白的模式。因此,他主张破除确认的四条基本标准,并提出“彩色模式”,即多层面的报告模式。他甚至把只要具有相关性即使不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和可*性的会计信息也可通过财务报告向使用者传递。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并不足取。已经证明,过分追求所谓相性或用而基可对于资本市场和投资人的损害是巨大的。我们完全可以采取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知道,财务报表是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程序的产物,进入财务报表的项目与金额应通过确认这一重要筛选关口的检验,这是不容质疑的。尽管财务报告包括了财务报表在内,但是财务报告是否也一定要经历这四个程序才能形成?笔者认为,对于除了财务报表之外的其它财务报告不需要严格地通过上述四道程序,我们可以增加“披露”这一程序,在其它财务报告中来反映那些无法通过确认检验的可能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披露这一程序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哪些事项必需要在表外揭示?在表外揭示某一项目应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表外揭示项目的金额如何确定?等等。当然,披露也要满足一定的质量标准,但是这一标准并不要求完全重复确认的标准。

二、销售收入确认的基础和原则

(一)销售收入确认的基础——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1.权责发生制

(1)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是与收付实现制相对应的概念。对于权责发生制的含义,不同的学者和不同的机构曾经作过不同的表述。完整的权责发生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l)它应能有效地用于判别、甄定应该进入会计系统的经济业务,其标准:对企业经济资源和义务确实产生了影响一一这种影响以权利或责任的发生与否为依据来判断;(2)经过筛选、准予进入会计系统的交易或事项,在输入会计系统时,按其实际影响的权利与责任的情况而决定应记入何种要素: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所有者权益等等;③权责发生制应能适用于全部的会计要素,而不单单是收入(包括费用)的确认。

(2)权责发生制下的收入确认

权责发生制要求,任何一个项目的确认,都应以权利与(或)责任的发生与否为标志。对收入而言,其责任或义务是指收入的赚取过程已经完成,如工业企业的产品生产完工并销售出去、服务性企业的劳务提供过程已经完成等等;而权利就是已收取了酬金或己经取得报酬的确定性权利。权责发生制能较为公正、准确地计算每一个会计期间的盈利,从而能用于

评估不同时期的企业经营(财务)业绩,较为可*地反映企业管理当局对资源营运的受托责任,而这是投资人共同关心的;二是正由于权责发生制的记录不是在(或不一定在)伴随交易的现金的实际收入或付出之时,而是在具有现金后果或财务影响的交易发生之时。因而通过这样的记录,尤其通过应收款项、应付款项,递延借项(预付款)、递延贷项(预收款)等等账户的记录将能更好地预测预期的现金流入的变化(应收款项将导致未来现金流入的增加,预收款则导致未来现金流出的减少)。

2.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作为确认的基础,它一般只用来确认收入与费用。按照收付实现制,所有收到的现金,都作为当期收入;所有现金支出,都作为当期费用。收益就是现金收支的净额。显然,只有当主体的营业活动极其简单、经营活动不需要任何大额的事先投入,并且不存在非现金交易的前提下,这种纯粹的收付实现制方能付诸应用。从现实的经济生活来看,这种前提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1)商业信用的存在;(2)除极少数典型事例外,绝大部分企业在从事营利活动时,都必须要预先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在以机器大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工厂制度出现以后,尤其如此。因而,纯粹的收付实现制在付诸应用时,根据环境的要求进行调整,从而产生了“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所谓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是指在遵循按现金收支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总体原则下,对其它一些事项(如债权债务、长期资产等)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加以确认。具体应用中,又存在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对债权债务的确认加以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另一种是对长期资产的确认加以修正的收付实现制。

在会计实务中,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往往会发生某些变化,其原因在于它们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不足。如按照权责发生制,商誉及衍生金融工具等都无法得到合理的确认;而按照收付实现制,没有发生现金收支的债权债务不能得到确认,发生了现金收支的债权债务则确认为收入和费用,这与人们的一般观念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背离。我们认为,会计确认基础的选择也是受会计目标的约束的。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也意味着有些使用者更需要基于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会计信息,有些使用者则更需要基于收付实现制基础上的会计信息,而有些使用者可能同时需要以上两种会计信息,因为使用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可见,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都有其独到的作用。财务会计在确认方面对传统会计的继承与发展,也正是主要表现在财务会计的确认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结合,并形成了以权责发生制为主,收付实现制为辅的模式。这是因为两者各有优缺点,不能厚此薄彼—例如在企业的三张基本财务报表中,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是以权责发生制作为确认基础而编制,但现金流量表就要把确认基础转化为收付实现制。可见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分并不意味着两者的绝对对立,但在具体的会计处理上,权责发生制产生的信息可能更符合财务会计的目标—特别是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销售收入确认的原则——实质重于形式

在新会计准则收入当中规定了商品销售、提供劳务、让渡资产使用权三大类交易的计量和确认。从各项确认的内容看,相比以前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即收入确认的条件不是所有权凭证或实物形式上的交付,而是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发生转移等实质性的条件。

三、销售收入确认的具体方法

(一)销售收入确认的条件

1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我国的收入准则规定:“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收入的金额能够可*地计量;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地计量。”

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在收入确认的条件上是相同。但是尽管我国收入的确认条件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但具体操作时还有差异,如政府退还的增值税款的确认。按国际会计准则:当很可能退回并且能够可*地计量时确认;而我国是在收到现金时确认,这种作法符合我国国情,减少不确定性因素,而且也较为稳健。

(二)销售收入确认的时点

一般认为,销售收入按销售日(交货日)来确认;劳务收入按劳务已提供且可收取报酬之日确认;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则随时间的经过或资产的使用来确认。归纳起来,笔者认为有以下七种具体的收入确认时点原则:①在交款提货销售方式下,应于货款收到或取得收取货款的权利,并已将发票账单和提货单交付对方后确认收入;②在预收账款销售方式下,应于商品、产品已经发出时确认收入的实现;③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下,应于商品、产品已发出,并已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④在委托代销方式下,应于代销商品、产品已销售,并收到代销单位开具的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⑤在分期收款结算方式下,应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分期确认营业收入;⑥对于长期工程或劳务合同,应按完工进度法或完工合同法合理确认收入;⑦在委托外贸出口方式下,应在收到外贸企业代办的发运凭证和银行交款凭证时确认入的实现。

(三)销售收入确认时应考虑的风险问题

收入使得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可能性越高,收入真正获得货币资金的程度越大。收入是能使经济利益流入,但带来的经济利益及其流入的多少存在不确定性。根据谨慎性原则“,对可能的收入或利润尽量少计或不计”,因此,某项交易事项带来的收益的不确定性的大小直接影响该项收入是否确认和确认多少。

财务学将这种不确定性或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目标的程度称为风险。特别是分期收款方式销售,实际收到的货币与预期协定价格之间的差异,使得企业必须考虑到约定未来收款的现时销售发生日与最终收款日之间的风险。如合同协议价格为1万元的设备,按5年分期收款销售,购买方若能在销售发生日支付货款,则只需付0.8万元。这是因为现在的1元不等于未来的1元,未来收款协议价的1万元可能相当于现时的0.8万元。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除利率变动风险,它还可以是市场上由于物价引起的购买力风险,或企业融资经营时产生的风险。财务管理研究货币的时间价值问题,通过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算予以剔除物价等引起的收益变动风险,从而降低经济利

益流入的不确定性,有助于企业规避收益风险,使其在销售成立日较为准确地确认收入。

其中,收入确认时计量模式的有效选择,可以消除约定未来结算的交易在其后至收款日之间部分风险的问题。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使我国对收入的计量更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同时很好地解决收入确认的风险。

四、新准则种商品销售收入确认的规定

新会计制度对于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给出了4条判断标准,当这4个条件均能满足时,才能确认收入实现: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地计量。

新会计制度对于收入的确认侧重于收入实质性的实现,这是由于会计核算是从某个具体的会计主体出发,要正确反映该主体的经营情况。而税法从组织财政收入的角度出发,侧重于收入社会价值的实现,对某个企业来说某项收入可能尚未实现,但从整个社会角度来说其价值已经实现了。因此,税法通常将计税收入确认为“有偿”或“视同有偿”。税法不考虑收入的风险问题,因

为这属于企业经营风险,由企业的税后利润来补偿,国家不享有企业的所有利润,因此也不应该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税法通常也不考虑继续管理权问题,这也属于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国家不对企业内部管理产生的问题负责。至于收入和成本可*计量的问题,税法利用国家的权力可以强制性估计收入和成本的金额,这样可以保证公证性和降低征税成本。新会计制度与税法对收入确认的差异,使得按照新会计制度确认的收入,一般要小于按税法规定确认的收入。

例1:甲公司12月28日将成本50万元,售价70万元的产品发出给乙公司,并于当日办妥托收。12月30日得知乙公司因重大诉讼败诉,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无法支付货款。对于此项业务甲当年在会计上不能确认收入,但在计算该年度应交所得税时需调增应税所得20万元(70-50)。

参考文献:

1.A·C·利特尔顿著,林志军、黄世忠等译:《会计理论结构》,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

2.陈今池主编:《西方现代会计理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

3.刘峰著:《会计准则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潘飞、陈冬华著:《会计理念》,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年。

5.裘宗舜著《财务会计概念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年。

6.威廉姆R·司可脱著,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7.魏明海、谭劲松、林舒著:《盈余管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8.吴水澎主编,2000,《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9.赵一明、连端清,《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转变及其思考》,《特区财会》2003年第1期。

10.赵宇龙著《会计盈余与股价行为》,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11.朱海林、冷冰:《美国施乐财务欺诈案分析》,《会计研究》2004年第9期。

摘要:收入通常是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最大的一个项目。与收入确认有关的问题是会计准则制订者和会计人员面对的最为重要,或许也是最为困难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全球证券市场上出现的众多财务舞弊案中,利用收入确认做文章的不在少数。新的收入准则更新了收入的概念,强调收入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特点。某项交易的收益的不确定性程度直接影响该项收入是否确认和确认多少。在这必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分析了销售收入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根据新准则分析了确认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收入;销售收入;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