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改革历史研究论文
时间:2022-12-06 02:25:00
导语:个税改革历史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个税在我国已存在了百余年,以历史为线分析其产生的缘由与改革的历程。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税费改革;税收
所得税对中国人来说其实不是个新鲜东西了。早在宣统年间,效法西方意图自强的清政府就已经派出考察团详细的考察了列国税制,回来之后曾经起草一份《所得税章程》,其中重点论述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问题。这恐怕就是中国探索所得税之始。可惜的是,这样地探索被革命打断了,当时所谓的“资政院”还未及审议,皇帝就被赶下台了。
1911年,随着国父孙中山的上任,革命党人带着对西方文明的粗浅了解,也试图把个人所得税制移植到中国来解救穷困的政府。但还未及细想就已经被北洋军阀赶下台去。中国也进入了一个混乱的时代,西方思想和各种学说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中国社会,比如北大等一批现代大学的堡垒作用等。在这种情况下,北洋政府也是内外交困,自己的财政也很紧张,从人民头上更好的征税成为一个共识。所以在1914年就在前清的《章程》基础上弄出了一份《所得税条例》,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所得税法律。很不巧。正好讨袁战争爆发了,条例自动搁浅。这之后又过了六年,北洋政府财政部成立了“所得税筹备处”,继续推行个人所得税,准备1921年开征。但又碰上军阀混战的年份,民不聊生,苛捐杂税盛行,各省议会商会一致反对开征,所以到最后这次以官俸为主要课税对象的征税就不了了之。
在这以后的国民政府时期,社会才稍稍安定下来,给所得税征收创造了条件。而国民政府本身也受西方影响甚深。1927年国民党政府即着手推行所得税制度,不料国民党财政部聘请的美国顾问不认可,提出中国不可能实施所得税法,因而被否决。为寻找收入渠道,国民政府于1935年重又提出《所得税法案》,次年立法院通过《所得税暂行条例》,行政院颁布《所得税暂行条例细则》,即行实施。拟定先行对薪给报酬所得和公债利息所得课税,其余各类所得自1937年起全部课征。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开征个人所得税由此开始。1943年,国民党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法》。但明显的事实是,社会动荡不安,战争连绵,连政府都难以自保的情况下,任何制度的变革都会变成纸上谈兵,因此,国民政府的所得税计划也只是成了一个计划而已。
这一切跟很多东西一样,也是到了重新牢固控制全国的新政府建立起来以后才有了本质的变化。新中国伊始,政府就认真地作出了探索,因为过去在边区的那些政策对全国,尤其对城市是不可能实行的。针对政府运转的财政问题。1949年底,首届全国税务会议明确提出对个人所得税征收的方案,拟定个人所得包括经营所得、利息所得、薪资所得等内容。1950年初,政务院颁布新中国第一部税收法——《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新税制。这个1950税制是中国第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税收制度。
在当时摒弃了所谓资本主义的个人所得税,而是代之以几个分散的部分。在《全国税政实施要则》规定的14个税种中,三个税种组成个人所得税,包括“工商业税”中对个体工商业者的营业所得征收的所得税部分、薪给报酬所得税和存款利息所得税等。它们是为配合对私营经济改造而设立的。其中,个体工商业者经营所得征收所得税的办法经多次修改,后来曾调整到工商所得税中,但一直没有停止过,只是越来越少。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个体经济在改革中发展起来,个体工商户所得税才成为单独税种。存款利息所得税从1950年开征,到对私营经济改造完成后的1959年取消,期间每年约有1000万税收收入。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薪给报酬所得税,它是新中国首次提出的最具个人所得税性质的税种,当时决定暂缓开征,实际上始终没有开征。
1952年尚处于经济恢复时期,政府便开始认真考虑个人所得税的问题,尤其是在随后而来的急躁的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1955年下半年拟出了《关于个人所得税的方案》。方案提出,“在国民收入日益增长、人民政治觉悟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开征个人所得税的条件已经成熟,因此,拟建议于1956年开征个人所得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全国都处于一种末路前的狂欢状态,“”也已在酝酿之中。
而在这一年,中央忽然做出了推迟个人所得税征收的决定,因为考虑时机可能不成熟,还是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实施比较好。可这一拖就没有了结果。此后准备工作完全停止。
真正的个税走上舞台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事,不过有些好笑的是,这个时候的个税还是一项针对对外开放的政策。因为开放国门产生了一批外籍在华高级职员,这些人的收入远远超出当时的平均水平,当时中国个人平均收入不到100元,而起征点定在800元也正是鲜明的体现了该政策的目的。就是要“照顾”这些高收入者。但也正是在这么一种比较滑稽的语境中。中国的所得税体系被基本建立起来。1980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公布实施。开征此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对外开放中维护国家主权和税收利益,是对外国人在中国经营所得征税。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制定的第一部个人所得税法。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制定的第一批税法之一。至此,个人所得税首次以独立税种的身份出现。不过当年个税收入只有区区500万元。198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公布实施。开征此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个体工商业户迅速发展中税负不公平(比集体企业税负轻)的矛盾,合理调节收入差距,加强对个体工商业户经营的管理;该税的纳税人为城乡个体工商业户。城乡个体工商业所得税从“工商所得税”中独立出来,与个人所得税并列。1987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实施。该税开征的动因在于,改革以来人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收入形式日益多样化,但是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平等在当时具有很敏感的地位,而现实是社会上已经有了很多不满的声音,所以征收调节税主要是为了调节收入水平,而增加财政收入则在其次。该税纳税人为在中国境内居住的中国公民,纳税的扣除额标准(即起征点)降低至400元。而外籍人士的800元扣除标准并没有改变,内外双轨的标准由此产生。至此,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体趋于完整,个人所得税制度得以健全。但它们在税制结构中处于分割状态,给以后的问题埋下了根源。
走进20世纪90年代之后。个税又一次发生重大变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定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子。这决定了个税的整体走向。1993年10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把1986年和1987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的规定,同1980年制定的《个税法》合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至此,原来按纳税人类型分别设立的个人所得税、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和个人收入调节税合并成为统一的个人所得税。该法自1994年1月1日起实施,同年1月28日,国务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继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陆续了一些关于贯彻执行新个人所得税法的规章制度,比较完整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初步建立。但是问题也不是没有,这个制度的初衷其实是继续调节居民收入的差距,但是却往往事与愿违,原先的想法是调节重心集中在中高工资收入阶层,调节重点是非工资高收入群体。但是效果不明显。但是一时也拿不出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所以也就残喘至今。到1999年8月,《个税法》第二次被修改,新开征“储蓄存款利息税”。算是一种鼓励消费,控制存款继续膨胀的措施,但是似乎人们仍然对存钱兴趣不减,中国从通缩走出来也是好几年后的事情了。
2005年8月23日,拖延数年的新一轮个税改革终于开启,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开始审议国务院提交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此次改动最大之处是费用扣除额从800元调至1500元;同时高收入者实行自行申报纳税。这也是个税法制定以来的第三次修订。此举引起社会上争论无数,直到现在还未停息,本次的一系列文章也正是针对这个而写。
与此同时,2005年9月27日,中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即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立法听证会举行。此事被很多媒体炒作为一次重要的民主实践,其实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意义,所争论的焦点也不过是围绕在扣除额是1500元还是5000元上面,好像还有新颖的提法1600元。那更是无关痛痒了。
- 上一篇:税务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 下一篇:交通运输企业税收策划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