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税务征管质量思考
时间:2022-09-23 01:10:00
导语:基层税务征管质量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正确分析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一)税源监控尚不到位
税源监控是实现税收精细化、信息化,全面提高税收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一环,然而,签于基层局的管理现状,仍不容乐观,还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一是户籍管理不完全规范。有些地方的承包承租户和专业市场及地处街头巷尾的业户仍未按纳税人个人办理税务登记。二是纳税评估质量不高。虽然纳税评估工作广泛开展,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模型和评估软件,纳税评估仅依靠手工操作,效率明显不高,有些地方出于管理要求而应付甚至走过场。三是普通发票管理有欠缺。注重普通发票领购的管理,忽视普通发票开具和核销的管理;注重对纳税人使用普通发票的管理,忽视对税务机关内部代开发票的管理。四是分类的税源监控制度未建立健全。注重重点税源户的监控管理,忽视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五是重视对有证个体工商业户的管理,忽视非正常户及未达到起征点的个体工商业户管理;未建立梯级或适应不同类型纳税人税源监控的制度,从而使税源监控难以完全到位。
(二)征管信息数据不能充分利用
目前各项税收业务软件互不相容,相关信息数据不能充分共享,征管信息数据不能充分利用。由于数据未能整合综合利用,仍然存在征管运行不完全顺畅的问题。一是征管范围划分不合理。直属分局既管有重点税源大户,又管有承包承租户和小税种纳税人,可谓“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符合税源分类管理的思路,而基层所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体户基本上是管理“芝麻”小户。二是征管机构职责划分不明晰。基层管理机构日常税务检查的具体范围往往与税务稽查的职责交叉重叠,或者说一身兼两用;同时管理机构的纳税评估与稽查局检查的实施程序基本一致,将日常检查、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混为一谈,严重地搅乱了税收管理秩序和分工。三是征管查三系列相互监督的机制不健全。征管查之间相互监督的内容、相互监督的方式、相互监督发现问题的反馈和解决途径不明确。
(三)纳税服务层次不高
一是服务观念亟需转变。往往把纳税服务纳入文明创建的范畴,文明服务不是属于管理的需要而是政治使然,从而忽视纳税人办税的困难和自身需要。二是服务层次低。往往只注重表面的谈吐举止、文明礼貌,而未从深层次的优质、高效、提高征管质量,忽视了纳税人的正当需要和合法权益。三是服务内容和标准不规范。纳税服务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每项内容应当采取哪些方式、检验服务的质量标准如何确定、如何考核评价纳税服务的绩效管理等问题都没有明确规定,必然导致纳税服务的不规范,导致流于形式搞花样。
(四)征管制度的管理不规范
一是具体征管制度不统一。如纳税申报的具体程序,有的纳税人经管理机关审核签字后才到征收机关办理申报,有的纳税人到征收机关办理申报后由纳税人将申报资料报管理机关,有的由管理机关人员进驻征收大厅,统一受理申报纳税资料。由此可见,具体征管制度不统一。二是征管制度贯彻落实未完全到位。如新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的纳税人银行帐户报告制度(如新《征管法》第十七条中要求将纳税人有关在税务登记证件中登录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帐户帐号等)、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备案制度等未完全落实到位。这些最基础性的制度管理未到位极大地约束着地税科学管理和更深层次的地税文化建设的张扬。三是业务流程有待进一步优化。职责分工不够明确,岗责体系不够完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等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征收与管理的协调互动还不流畅,管理的效能还没有充分发挥,有的地区过多依靠稽查力量实施事后监督,而对于事前管理不够重视。
(五)地方政府干预过多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税务机关税收征管工作广泛受到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税收征管秩序,降低了税收征管质量。表现在:有的地方政府直接干预税收执法;有的地方政府为吸引投资,违反税法规定,自行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有的地方政府、领导以扶持企业发展为由对个别企业进行越权减、免、缓税和实行“包税”;有的地方政府借优化经济环境之名出面干预税务机关清理欠税和查处税收违法案件等。
(六)地税机关征管乏力
税收征管质量完全取决于税务机关的征管行为,它需要规范的操作规程和较高的管理质量。但从实际情况看,旧的税收管理观念和行为方式仍然影响着一部分税务人员。有的固守习惯,主观上缺乏质量管理意识;有的重收入轻征管质量;有的执法刚性不足,对涉税案件打击不力,较少运用税收保全、税收强制执行措施;有的重税轻罚或者不罚,在对涉税案件的处理时,不按《征管法》的规定处理,而是以补代罚,以罚代刑;有的征管数据混乱,缺少对企业的实地调查,对辖区税源不知情或发现不及时等。征管不力、执法不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征管质量。此外,少数干部的素质与现代税收管理所需要的理念、技能不适应,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不强,工作效率低。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效率的提高,要高度重视,认真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提升征管质量和效率之途径和方法
税收征管基础工作是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基础,是推进依法治税、落实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基础,是整个税收工作的基础。所以说,夯实征管基础、完善和提高征管水平,是提升管理质量和效率、破解征管难题的有效途径。
(一)强化税源梯级监控,实施属地分类管理
一是要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控制税源。根据行政区划和税源规模与分布,对所辖税源实施分类管理。一般可以按照纳税人所在区域,结合纳税人规模、性质和行业特点实行划片管理,解决各基层所之间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产生的管理交叉或重叠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入业户进行全面税源调查,进行税务登记,并根据行业属性、业户大小、贡献大小、纳税诚信度等因素,划分不同等级,实行梯级监控、跟踪问效;同时,加强与国税、工商等部门的沟通、数据交换信息共享,产除征管“盲点”、“死角”,真正把税源管牢、管住、管好。二是要切实加强户籍管理,严格税务登记管理,把好源头关。不能把税务登记管理工作简单的理解为办证、发通知,既要努力做到一户不漏、一户不跑,又要保证信息全面、真实、准确。三是严格实行以票控税强化税源管理。严格各类发票的发放、领购、开具、取得、保管、缴销各个环节的管理。要拓宽发票的使用范围;要培育索票机制,积极探索和采取消费者据票投诉、有奖发票、举报得奖等可以促进发票管理的措施,调动社会协税护税的力量。要加强与国税部门的比对制度,遏制税收流失。四是强化纳税评估。要建立健全纳税评估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形成一套规范和操作性强的做法;把汇算工作纳入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之中,把征收、管理和稽查紧密结合起来,针对不同情况实施分类管理。同时,对不同行业纳税评估指标预警值进行测算,并通过约谈举证、区别不同情况进行评估,对重点税源大户至少每年评估一次。要及时总结税源变化的一般性规律,掌握并积累资料,建立科学、实用的纳税评估模型,尽早形成依托信息化手段的新型纳税评估工作体系。
(二)加强沟通和协作,畅通征管渠道
征管查机构间三分离后,征管查三系列之间顺畅运行成为征管工作的重要课题。一是理顺征管机构的职能职责。要按照“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坚持便于管理、利于监控、方便纳税人办税的原则,正确划分征收、管理、稽查机构之间的职能职责,逐步明晰职责界线。通过职责细化,使各个职能部门、岗位之间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加强沟通、相互配合、信息共享,从而形成有机的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管理链条。二是完善岗责体系。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分工、标准、操作、权限、程序、考核、评价等事项,解决各环节、各岗位该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等问题。三是统一工作流程。按照“强化监管、优化服务、提高效率、有效制约”的要求,实行业务和流程的合理重组。四是完善征管协调机制。要健全征管协调工作制度,建立日常性相互监督的制度。对于征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要限期予以解决,未依照规定履行工作职责的,要严格追究其行政责任。
(三)诚信服务兑现,创新服务手段
一是要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纳税人、一切方便纳税人、一切服务纳税人”的思想。更新观念、改进工作流程、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率。二是要按照“资源配置合理、管理方式优化、服务简约高效”的要求,在全面规范行政审批的程序和手续的基础上,简化办税环节,规范办税程序,实行税收业务和征管流程重组。三是要采取多种方式宣传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提高纳税人依法申报纳税的能力和技能。四是要在坚持文明办税“六公开”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纳税服务质量标准和考核具体办法,全面规范纳税服务的内容、方法和具体工作要求。五是按照总局和省局的要求,国地税共同开展纳税信用等级的评定,在此基础上,实行分类管理,对不同等级的纳税人在纳税申报、发票购领、税务检查等方面采取不同的管理和服务措施。六是在简并征期、网络申报等的基础上,逐步推行银行网点申报、手机短信申报等电子申报方式以及个性化服务方式。同时,积极实践国地税联合办理税务登记的办法;同时提倡国、地税联合检查,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保证执法效率,减轻纳税人负担。
(四)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
一是认真学习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和总局下发的各项配套制度和办法,熟练掌握、准确运用征管法、实施细则及其法律、法规、制度,开展执法与服务工作。二是全面加强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要建立健全经常性的检查监督的制度和执法依据、执法结果的社会公示制度,通过税收执法检查等方式对本单位的各项税务管理制度进行清理,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促进基层税收征管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
(五)依托信息技术,加强数据交换信息共享
一是加强纸质征管基础资料的管理。按照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建立统一的征管资料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征管查三分离格局的立卷归档制度,确保征管纸质资料的完整和规范。二是全面规范征管信息数据。树立数字化管理观念,从基础征管数据的“录、审、调、存、传、用”等各个环节加强数据管理,确保整个征管数据的真实、准确、全面和实用性。三是加大征管软件的应用力度。熟练运用各类征管软件,为税源监控奠定基础。四是加强征管数据信息的分析利用。一方面利用现有数据为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稽查选案提供准确依据;其次利用集中的征管数据,自动产生各类常规性税收报表,减轻基层税务机关工作压力,提高征管数据加工的质量。同时,充分运用宏观经济指标以及相关部门数据信息,加强宏观税负变化动态分析,预测宏观税负和税源变化趋势,确定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的工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