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

时间:2022-04-02 02:48:53

导语: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

1工业化国家安全生产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19世纪后期,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实现了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本的积累和其他资源的投入驱动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效率的提高驱动的转变。以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为开端,现代经济学家把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大体上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起飞前阶段、早期经济增长阶段、现代经济增长阶段、信息时代阶段,对应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已有研究表明[6],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按照钱纳里标准模式划分的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是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工业化后期阶段。安全生产状况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表现出大致四个阶段:一是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安全生产事故多发;二是工业化初期阶段,安全生产事故达到高峰并逐步得到控制;三是工业化中期阶段,安全生产事故快速下降;四是工业化后期阶段,安全生产事故稳中有降,死亡人数很少。以上四个阶段揭示了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快速增长的特定区间时,安全生产事故也相应地较快上升,并在一个时期内处于高位波动状态。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关系的一般规律如下:(1)从GDP角度上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经济增长速度在10%以上时,企业工伤事故明显增多。特别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在5000美元以下时,很难避免工伤事故的发生,尤其是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时,是安全事故急速增长的阶段,而且上下波动较大;当人均GDP约1万美元时,企业工伤事故开始缓慢下降,发生事故的波动幅度也有变小趋势;在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左右时,发生特大工伤事故的概率大幅度降低,伤亡人数明显下降,而且基本上不会出现幅度较大的波动和反复。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特大事故频繁发生的情况,例如美国在人均GDP为1000~2000美元之间时,工伤事故十万人死亡率为13左右,全国工伤事故年均死亡人数超过2万人;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人均GDP刚超过1000美元时,工伤事故十万人死亡率在12左右;英、德、法等国家经过了30年以上的努力,使工伤事故十万人死亡率降到了5左右的水平;韩国、巴西、印度等国家也曾经或正在经历这段历史进程,其工伤事故的十万人死亡率都在10以上。我国近几年同口径的工矿企业工伤事故十万人死亡率平均在10上下波动。(2)从产业结构角度上看,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在制造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出现事故频率高、工伤死亡人数多的情况,随着第三产业比重的相对增加,形势才逐年有所改善。例如当美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72%时,高风险企业和高风险人群同时减少,工伤事故的风险也随之下降到很低的水平。可见,产业结构调整,以第三产业增加为主导,使高风险行业萎缩,伤亡事故和高危人群减少,工作环境本质安全条件提高,安全生产形势好转。

2我国经济增长与安全生产状况的关系

2.1经济发展指标———GDP

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从1978年我国GDP居世界的位次第15位,到2011年我国GDP上升到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1980—2011年,我国GDP总量一直以较快的增长趋势上升,在这30年的时间里GDP保持8%以上的速度增长,虽然其间有几年出现了较低的GDP增长率,但就世界范围内来看,我国实际GDP增长率平均水平仍然是较高的;1996—2007年,由于我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及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等,使得经济保持平稳快速的增长势头,连续12年GDP平均增长率保持在9.2%,并呈现波浪式加速态势;2008—2009年,我国发生了汶川大地震、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尽管发生了这些事件,但我国GDP增长率仍然保持较高,说明我国应对不利情况和把握有利情况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2.2安全生产状况指标———十万人死亡率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以下简称十万人死亡率)是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与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的比率,表示工矿商贸企业每十万就业人员中因安全生产事故造成死亡的人数。十万人死亡率可综合反映我国高危险性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状况。目前十万人死亡率是国际上评价工作场所安全状况的最主要指标。近20年来世界各国十万人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如1990年大部分国家在15左右,2000年平均降至10以下,2002年降至8以下。先进工业化国家十万人死亡率普遍较低,目前平均值为4左右,其中英国最低,在1以下,澳大利亚其次,由1992年的7下降到2002年的2,德国居第三位,自1990年的5.1下降到2002年的2.9,美国由1992年的5.3下降到2002年的4.2,日本2002年为4.5。经同口径测算,我国目前十万人死亡率为9左右。我国2003年是工伤事故死亡人数的分水岭,在2003年之前,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年年攀高,而2003年之后工伤事故死亡人数明显下降,但是截止2011年,我国的工伤事故死亡人数每年仍然在8万人左右。同时也可以得出2003年前,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大幅上涨,到2002年达到近14万人,2003年之后,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开始大幅下降,到2011年底不足8万人。这种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先增后减说明我国安全生产事故频发,且伤亡惨重的安全生产形势使我国企业中的员工个体在作业中提高了安全生产的意识,企业的员工及领导层对安全生产的意识从薄弱走向了增强。

3我国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本文主要从GDP和产业结构两个角度来分析我国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1从GDP角度分析

本文抽取我国转型期(1995—2011年)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和GDP数据进行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与GDP的趋势分析。①2003年之前,随着GDP的增加,我国工伤事故死亡人数逐年增加,2003年之后,GDP仍持续增长的态势下,我国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却逐年减少;②截至2011年底,我国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已连续8年稳定下降。2006年,我国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已超过2亿人,而且出现了逐年增加趋势。这些农民工主要从事矿山、建筑、制造业和密集型劳动产业的高风险的劳动,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和安全意识都与当前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同时现有安全培训力度也无法使这些农民工的安全意识与安全能力在短期内达到法律法规的要求,因此工伤事故死亡人数还较高,但相信随着安全管理力度的加大,农民工的安全生产状况会有所好转。本文抽取我国转型期(1995—2011年)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和GDP增长率的数据进行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与GDP增长率的趋势分析。①2002年以前,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与GDP增长率呈正相关,2003年以后,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与GDP表现为负相关性。这是因为:2003年后在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国家发展由以快速经济增长为主导开始向以社会进步为主要发展目标的模式逐渐转化,国家和公众比以前更加关注安全、福利、民主、法治、平等和公正等一系列民生问题。②自1995年起,我国GDP增长幅度变缓,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下降,但从2000年到2003年GDP增长率增加,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也呈明显上升趋势。此外,在现有环境条件下,当GDP增长幅度超过9%时,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可能上升,而GDP增长率超出10%以上时,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增加的风险加大;反之,当GDP增长率低于8%后,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可能出现下降趋势。本文抽取我国转型期(1995—2011年)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与GDP数据进行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与GDP的关系分析,见图6。由图6可以看出:随着我国GDP的增长,工伤事故死亡人数表现出了折线变化。在GDP约为125000亿元人民币,按照我国当前约13亿人口计算,约为人均GDP为9615.38元人民币,折合为1373.63美元,即点A处,我国当年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在10万人以上;在人均GDP处于1500美元左右时,即点B处,我国当年工伤事故死亡人数达到最大,约为14万人;在人均GDP处于1000~3000美元时,即点A到点C,我国每年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基本都在10万人以上。因此,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这个区间时是安全生产事故的高发期。

3.2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

本文抽取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5—2009年5年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数据和各省三次产业生产总值的数据,并以2005年和2009年十万人死亡率及各省三次产业生产总值为例进行分析。①在转型期,我国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是不同的,在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中,比较明显的是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提升;②我国的安全生产状况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呈现出沿海地区好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好于西部地区的整体安全生产形势;③在转型期,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虽然有所增加,而第二产业仍高达50%以上,对于我国正处在制造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难免要面对安全生产问题的挑战。由于工业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正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大国,但我国不同行业之间伤亡事故的风险具有很大差异,如煤矿开采业、非煤采矿业、建筑业、化学工业等基础工业或制造行业近5年平均十万人死亡率明显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而轻工、电子和第三产业则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数。

4结论

通过对我国转型期(1978—2011年)的GDP和十万人死亡率两项指标的研究可以得出:从2005年以来,我国安全生产的伤亡主体主要锁定在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民工这一群体,这使得我国安全管理的对象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地理分布上看,我国的安全生产状况形势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呈现出沿海地区好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好于西部地区的整体安全生产形势;从产业结构上看,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虽然有所增加,但第二产业仍高达50%以上,对于我国正处在制造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仍要面对安全生产问题的严峻挑战。

作者:刘祖德1王帅旗1蒋畅和1,2工作单位:1.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2.湖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