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安全管理论文7篇
时间:2022-12-19 08:51:48
导语:高校安全管理论文7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从高校安全工作的现状进行剖析,从紧跟时代特点、服务大局入手,探索高校安全管理服务转变的可行性道路。
关键词:高校;安全管理;转变
安全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一项基本任务,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向社会输送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一项基本任务,鉴于大学生的可塑性强的特点,容易接受新知识、新事物,高校作为管理者与教育者,除了教授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认识到大学生群体可能受到的负面信息影响,因此,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能就充分体现出来,提供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保障。同志曾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强调“社会管理,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与服务”。归根到底是要体现以人为本、服务优先的理念,其核心不是“管理”而是“服务”[1]。作为高校管理,不论采用何种模式,只要能有效的体现其管理的核心价值与目标,就具备了选用资格。
1高校安全管理面临形势与建设政策指导
受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始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进一步加大,暴恐势力对高校渗透呈加剧态势,暴力恐怖活动现实威胁进一步上升,对校园安全稳定构成严重威胁;涉及民族情感和主权、领土完整的问题随时可能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与情感,从而引发影响稳定的群体性事件。近年来,互联网快速发展产生的网络安全问题进一步凸显,新型犯罪手段层出不穷,对校园安全稳定带来巨大的冲击;艾滋病、问题亦有侵入校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加重,对校园安全稳定构成直接影响。因此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开展,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关于平安中国的重要批示精神,围绕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社会的总要求,以对社会负责、对教育负责、对家长负责的态度,进而加强和创新管理。
2安全管理主要职能体现
目前,国内高校,安全管理职能部门基本都设置在保卫处,其职责主要体现在党委负责制下进行校园平安校园建设、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与维护稳定几个方面,管理责任区域几乎涵盖学校教学任务以外的方方面面,责任不可谓不重。安全管理职能体现,主要工作的完成还是依托人力完成,因此在探索改革模式的过程,最需要把握的依然是人的管理,抓住这个中心,才能保证不会偏离本质。
3安全管理模式探索
目前国内高校安全管理,大多采用自行管理为主,由学校保卫部门行使管理职能,但随着高校公安机构撤销,以及诸多客观原因的存在,出现了例如职责不明、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支持等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政府改革的推进,保安企业作为市场化的安保服务开始进入校园。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学校开始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将安保服务进行“服务外包”给保安公司或物业管理公司,这一“公司化”模式的出现,给高校安全管理开辟了新的思路。国内高校安全管理公司化管理主要有两类:①引进社会独立物业公司或安保公司,如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公司管理层与员工全部属于“外来户”;②高校自建物业公司或者安保公司,如重庆文理学院,其管理层主要来自学校的“自己人”,员工多为临时工作人员[2]。因为两种模式各有利弊,许多高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对管理模式选择也会出现反复,这也充分反映出这一模式并不一定能完全适用于高校安全管理。
4公司化管理模式执行优劣分析
4.1安全管理公司化模式的优点
有利于保卫部门减负。在平安校园建设工作中,保卫部门承担了校内安全教育、治安、交通、消防、维护国家安全、校园防暴恐、反邪教等一系列基本安全保障与服务工作,此外涉及校园综治维稳、隐患排查整改以及其他的日常工作也是颇为繁重,公司化管理后可以将部分精力抽调出来,进而更优质的去做好其他业务工作。有利于减轻管理风险。保卫出门自行管理模式中,需要处理一些类似财务系统的工作,容易出现人情管理与风险;在管理模式公司化以后,通过公开招标选择外包公司,进而学校与外包公司签订合同,由外包公司受理人员工资、社保等内容,从程序上给予了保卫部门法律保护,减轻职业风险。
4.2安全管理公司化模式的弊端
容易造成管理盲区。保卫部门由于认识上的错如,容易造成“一托了事”不负责任的局面,认为托管给安保公司以后,工作就是安保公司的事情,只要不出事情就可以。在这样的情节下,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必然低下,违背了安全管理工作预防为主的本质,造成管理上的盲区,不出事情只能说是偶然,长此以往必然会出问题。管理执行力有可能降低。许多高校在使用公司化外包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的局面,以安保公司模式为例:保卫一项指令下去,需要通过一线保安队长指挥具体执行,但是假若某一指令与安保公司管理制度相悖,那么,一线工作人员到底是遵循学校保卫部门指令还是执行安保公司制度?这就导致安全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大大降低,如果协议条款未能明确,就很容易造成推诿、扯皮的局面,使得安全管理效率降低。容易形成利益冲突局面。在市场经济时代,安保企业或物业管理公司,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但是高校安全管理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必须秉承“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宗旨,高校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要做到学生工作无小事,而企业追求经济利益只需要履行契约就无法追求责任,这必然导致学校管理与企业利益的冲突。管理责任、权利、义务无法严格区分。高校与企业签订协议,但是在责任、权利、义务约定上不一定能做到穷尽,随着社会发展,可能遇到许多不可预料情况,这势必会给学校与企业带来纠纷,不管谁有理,最终受伤害的依然是学校的安全管理。
4.3安全管理模式改革探索的正确思路
法律支撑是安全管理关键。我国高校公安机构的撤销,有其符合时代特点的要求,但进而也使得高校保卫部门工作开展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与权利,法律地位的不明确,有责无权导致的“尴尬”局面。相反,美国则在1990年由议会颁布了《校园安全法》,确立了校园警察机构的法律地位[3]。虽然我国的国情与美国不同,但是在当前大趋势下,政府“依法治校”政策的提出,也体现了中央对学校安全管理的重视,高校安全管理的出路,首先应该在遵循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大力加强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与突发事件处置机制的完善,在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管理实效与覆盖面与深度,提倡实效,摒弃“高大上”的没有可操作性的“假太空”的制度。其次,杜绝边缘化保卫部门的情况。许多高校对待安全管理工作存在“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现象,甚至出现尽量缩减安全管理经费的局面,校内资源倾斜严重,致使安全管理工作更加步履维艰。部分高校在安全管理公司化“外包”模式的选择中,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片面的追求管理费用的实惠,而并未充分考虑安全管理与服务根本效率的优劣。安全管理公司模式不一定适用于服务育人。安全管理中可以量化的内容,这部分业务不仅可以明确列出工作清单,而且具有国标、地标等较为完善的行业监管标准,便于高校按照契约进行监督。例如:技术防范中的消防管理系统、视频监控设施设备维护保养等“纯管理”技防范畴,可以尝试公司化管理模式,而涉及服务育人的业务如人防、教育,则需要保卫部门将其作为核心管理内容纳入教育与育人,准确地将安全管理理念贯穿其中。
5结束语
高校安全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应用,需紧紧围绕“服务师生”的大格局,不论是何种模式,都要注意“以人为本”的理念,改革不是目的,最终让师生满意才是追求,只要是能做到师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就是可取的。任何模式都有其优缺点,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是关键,也是安全管理部门需要一直持有的工作态度。
作者:贺佐举 单位: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建.浅析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安全管理服务[J].科技信息,2012,(13).
[2]杨加强.高校安全管理公司化模式的利弊与对策[J].重庆高校研究,2013,1(6).
[3]高峰.新时期我国高校安全保卫管理模式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14(3)
第二篇:民办高校体育安全管理建议
摘要:体育安全教育和管理是学校体育管理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民办高校由于自身的特点,在体育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首先探讨了加强民办高校体育安全管理的现实意义,然后分析了民办高校体育安全的现实状况,最后对改善民办高校体育安全管理提出建议,希望能对民办高校体育安全的管理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民办高校;安全管理;体育
随着国家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涌入教育行业,在体育教学中亦是如此。民办高校的内部系统组成较为复杂,为其整体的体育安全管理提升发展带来了困难,以至于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频发,体育设施的安全隐患问题较为严重。在国家的素质教育号召下,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视,对于学生安全的保障更加重要,以学生为本的首要条件就是做到对学生生命健康的尊重,关乎学生的成长学习环境安全刻不容缓。对此,我们有必要针对民办高校的体育安全管理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认真分析当前的民办高校体育安全现状,帮助提高民办高校的体育安全管理质量,促进民办高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民办高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1加强民办高校体育安全管理的现实意义
1.1是落实以人为本教育观的基本要求
在素质教育的强烈要求下,对以学生为本教育观的贯彻已然成为了当前各类学校的发展宗旨,对于民办高校亦是如此。在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中,要求学校将自身发展的落脚点置于“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观念中,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关心和信任学生,要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呵护学生,做到对学生生命主体地位的尊重。进行民办高校的体育安全管理改革,一方面能够有效地维护民办高校各项体育设施,保障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生命安全,践行对于学生生命的保护责任;另一方面,通过对于体育管理的完善调整,能有效地推动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的全面化发展,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提供更加适合的硬件保障和外部保护,做到尊重学生发展的要求,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充分落实于民办高校的整体发展中。
1.2是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基础
民办高校的体育安全管理是影响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针对其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进行相应的改革,是保障体育教学顺利进行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受制于民办高校自身的办学属性,体育管理水平和管理状况相对混乱,这极大地影响了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更不用说进一步提高质量了。体育设备管理的松散、体育教育场地养护的缺失、体育教学器材更新的缓慢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体育教学事故的发生可能,成为限制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缓和并彻底解决这样的矛盾冲突,为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发展提供良好环境,进行体育安全管理整顿改革就成了必然选择。
1.3是完善民办高校全面安全管理体系的重点
民办高校办学的相对自主化,使得民办高校行业的整体管理情况相对混乱,各民办高校间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就民办高校自身安全管理体系而言,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加强民办高校的体育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能够有效地推动校内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以辐射带动的方式,刺激各安全管理部门整体效率的提升,为建立全面有效的民办高校安全管理体系奠定基础。不仅如此还有助于整体民办高校体育安全管理领域的建设发展,将民办高校的综合素质推向新的高度。
2民办高校体育安全的现实状况
2.1标准化体育场地的缺少
基于民办高校办学的自主化和自助性,形成了当前民办高校体育场地建设不完善、体育场地规格不标准的现实情况,成为了民办高校体育安全管理的一大重点问题。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现实情况,不仅是由于民办高校资金支持力度的不足,还跟整体的体育教学规划和校区场地选择有着直接联系。首先,民办高校的资金构成较为复杂,用于体育场地建设的资金支持较少,直接制约了民办高校体育场地发展,增加了民办高校的体育安全管理成本。其次,在民办高校建设过程中,缺少对于体育场地建设监管的重视程度,以至于体育场地规格不标准,或后期使用问题频发,也成为民办高校体育安全的一大问题。最后,民办高校本身对于体育场地养护不够重视,对于场地的使用不合理规划,也加速了体育场地的老化,为体育安全埋下了隐患,导致了民办高校体育场地整体的不标准化。
2.2规范化体育器材的缺少
民办高校的日常管理相对于公办学校组成更加复杂,在资金分配和人力管理方面也相对较差,导致了民办高校的体育器材选购和养护的相对随机性。在体育器材的选购中,合理规范的采购流程的缺失,以及采购人员素质的参差性都成为了体育器材购买不合理的直接影响因素。除此之外,缺乏对于本校体育教学的具体考虑,错误地选择了不合适的体育器材,乃至日后体育教学中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了器材的严重磨损,大大增加了民办高校体育安全的风险隐患。同时,缺乏专业的体育器材养护,对体育器材缺乏检查调整,都是民办高校体育安全风险的关键原因。
2.3全面化安全管理体系的缺失
在民办高校中,由于自身管理层组成的复杂,造成了诸多的管理盲区,以至于不能形成全面有效的体育安全管理体系。缺乏对于整个学校体育安全管理的系统规划,导致了在管理过程中,应对问题不敏锐、解决问题不到位的现实情况,大大削弱了民办高校的体育管理效力。不仅如此体育安全管理的执行规范和监管制度的相对缺少,也是民办高校体育安全管理不得力的一大重要影响因素。安全管理人员工作不到位、无人监管、惩罚力度不足等,都为安全管理失职提供了可能,成为了民办高校体育安全问题发生的重要推手。
2.4系统化安全教育的缺失
安全事故的发生,除了客观的条件因素,主观的条件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由于自身教育素质的限制,缺乏系统全面的安全教育培训,也是引发民办高校体育安全问题的一大重要因素。对体育器材的肆意破坏、不爱护等行为,就根源于这样的体育安全教育缺失,以至于造成了很多本可以避免的安全事故的发生,甚至威胁到学生的生命安全。护都不容忽视。在体育器材的选择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本校的体育教学需要,以器材质量为选购关键。同时,要注意规范选购过程,减小体育器材安全隐患出现的可能性。对于体育器材的养护,要做到合理运用,适量运用,时用时护,增强体育器材使用的持续性,为民办高校的体育安全管理助力。
3改善民办高校体育安全管理的建议
3.1强化体育安全管理意识
对于民办高校的体育安全管理改革,首先要加强对于体育管理的宣传,强化民办高校的体育安全管理意识,为以后的各项措施奠定思想基础。在强化过程中,要始终秉持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念,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本,重视对于学生安全的维护,努力排除各项安全隐患,始终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3.2加强体育场地的规划维护
体育场地的安全管理是民办高校体育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从规划选择到实际建设,乃至后期养护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综合且细致。在进行体育场地的规划时,要充分结合体育教学需要和本校区地形特点,尽量选择平坦开阔的场地进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图纸规划,加强对于建设环节的监督管理,将场地安全隐患降到最低,构建合乎标准的体育场地。最后,在日后的养护中,要根据场地的承载能力和材料特点,制定完善的养护方案,派专人专职进行场地管理,最大化地提高体育场地耐受力,减轻民办高校体育安全管理的压力。
3.3完善体育器材的选购养护
体育器材作为体育安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选购和养护都不容忽视。在体育器材的选择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本校的体育教学需要,以器材质量为选购关键。同时,要注意规范选购过程,减小体育器材安全隐患出现的可能性。对于体育器材的养护,要做到合理运用,适量运用,时用时护,增强体育器材使用的持续性,为民办高校的体育安全管理助力。
3.4构建全面的体育安全管理体系
在民办高校的体育安全管理中,全面的安全管理体系是其中的改革重点。要集全校之力完善体育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构建层次分明、责权分明的管理和执行体系。将体育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人,提高民办高校体育安全管理的综合效率。不仅如此要不断地根据本校体育安全管理现状调整和制定新的管理办法,做到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必依,推动民办高校管理体系的制度化建设和规范化执行,提高民办高校体育安全管理的实效性。
3.5开展系统的体育安全教育
推动民办高校的体育安全管理,还要着手提高本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强化教师的安全教育意识,为学生提供系统的体育安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育安全自我保护能力。不仅如此要加强对学生正确使用器材方法和运动方法的培训,规范学生的器材场地使用习惯,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和安排体育活动,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体育教学的首要位置,为提高民办高校体育安全奠定基础。
4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民办高校进行体育安全管理改革的重要意义。在民办高校开展体育安全管理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满足以学生为本的教育需要,还要为发展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完善民办高校整体安全管理建设提供帮助。针对民办高校体育安全中存在的标准化体育场地和规范化体育器材的缺少、全面体育安全管理体系缺失以及系统性体育安全教育缺失的现实问题,要深刻把握民办高校的办学特点,充分结合教育发展需要,强化体育安全管理意识,加强体育场地的规划维护,完善体育器材的选购养护,构建全面的体育安全管理体系,开展系统的体育安全教育,有效地刺激民办高校体育安全管理建设,推动民办高校的体育安全管理发展,实现民办高校体育安全管理能力的综合提升。
作者:任妮妮 单位:大连财经学院体育部
第三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讨
近年来,高校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案例屡见不鲜,例如:2013年,上海某大学发生剧毒化学危险品投毒事件,造成一名研究生中毒死亡;2015年12月,清华大学何添楼学生在做实验时突然发生爆炸,造成一名博士后死亡;今年9月,东华大学3名研究生在实验室进行化学实验过程中引发爆炸,导致1名学生受轻微擦伤,2名学生进一步检查治疗。实验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打乱了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更重要的是损害了国家财产,危害了他人的生命。所以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问题尤为重要。
一、常见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1.安全制度不健全
目前很多高校实验室安全制度不完善,只有常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对有毒物质的排放,“三废”(废气、废液、废渣)的处理均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长期以往,导致实验室有毒物质污染严重,给学生及实验人员带来严重危害[1]。
2.监管不当、制度形式化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多由校办、保卫处、设备管理处、实验中心等多个部门同时管理,从而导致部门之间缺少沟通,管理责任不明确,责任相互推诿等现象,而且管理者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只能停留在管理层面,不能对实验室潜在的安全问题进行专业的处理,增加了实验室安全事故的风险[2]。
3.安全意识薄弱、操作不当
实验室安全事故很多都是由于安全意识淡薄造成的,主管领导大多重视科研成果,忽视实验安全问题,认为实验安全问题就是定期召开会议,定制度、搞个培训,就可万事大吉,同时实验技术人员对实验安全问题也没有重视,常大意或违规操作[3,4],学生进入实验室前没有掌握实验安全常规知识,对安全问题淡漠疏忽大意,这些都是引发实验事故的因素。
4.潜在安全隐患
实验室由于环境的特殊,存在着诸多的安全隐患,例如:⑴实验仪器多,线路复杂,有的线路老化,导致超电荷工作易引发火灾;⑵有毒物质及三废(废气、废液、废渣)的排放不当,造成环境污染;⑶实验动物的抓取方法不正确,导致被动物抓伤、咬伤、可能引发伤口发炎或感染实验病毒;⑷实验动物尸体处理不当,导致细菌疾病的传播,后果不可想象;⑸实验室危化品的使用和保存,有些化学物品燃点低,如保存不当会引发自然;⑹实验室面积不足,安全操作空间不够,物品摆放紧凑,造成安全隐患[5,6]。
二、安全管理的对策
1.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实验室要制定科学、完善、可行的规章管理制度,包括健全的岗位安全责任制;有毒污染物排放制度;仪器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制度等[7]。要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并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长效管理。
2.加强监管、领导责任制
学校的各管理部门要有明确的管理职能,并逐级签署安全责任书,上到校级领导,下到实验技术人员及每个进入实验室做实验的同学,责任明确到个人,确实的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8,9],实验室安全管理者要是从事实验及科研的专业人员,了解各实验项目及实验室内存在的危险,具有事故的应激及处理能力。
3.强化安全意识、开设实验室安全课程
实验室应开设实验安全课程,每个做实验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后,要针对不同实验项目的特点进行不同的安全知识教育,如何防火、防爆、防生物性机械性损伤,并要求学生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防止意外发生。4.开展安全事故演练,提高应变能力实验室要针对火灾、爆炸、生物污染、机械性损伤等不同类型的安全事故,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实验技术人员和学生进行事故演练,提高突发事故的应变能力,以便安全事故发生时,降低财产损失,减少人员伤亡[10]。
三、结语
实验室安全问题无小事,它不仅涉及实验成果和财产的损失,更加威胁人的生命,造成的后果是无法弥补的。所以实验室管理者与实验技术人员要共同努力,消除安全隐患,为师生创造一个安全的实验环境。
作者:白金萍 史文婷 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刘义全,鲍洪刚,宋世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的思考[J].科学与技术,2012,10(1):173-175.
[2]温光浩,周勤,程蕾,等.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153-157.
[3]李佳玮,刘志东,郝存江,等.新形势下高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2):150-152.
[4]廖庆敏.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67-168.
[5]孙忠,王洪肖,张锡良,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与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7):11-14.
[6]高淑芹,平梅.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分析及对策[J].实验研究与探索,2007,26(10):149-152.
[7]鲍敏秦.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188-190,193.
[8]王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探讨[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9)179-182.
[9]赵志成.高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探讨[J].科技信息,2010(1):862,920.
[10]黄文霞,罗一帆.高校化学教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93-196.
第四篇:高校政治安全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政治安全综合管理模式的构建是加强和创新大学校园管理和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贯彻有中国特色政治安全理论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与探索构建高校政治安全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内容、基本原则等方面十分必要。
关键词:高校政治安全;管理模式;机制
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期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向十八届三中全会作说明时明确指出:“当前,我国面临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全球化和社会转型不仅增加了社会风险,而且放大了风险的影响和潜在的结果,对政治安全形成挑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第50条关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的“健全公共安全体系”部分,提到要“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这些论述和举措明确反映了以为核心的党和国家新一届领导集体以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为着眼点,以民生保障和社会公平为切入点完善社会治理方式的执政理念。政治安全综合管理模式的构建是加强和创新大学校园管理和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促进有中国特色政治安全理论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构建高校政治安全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1.1从社会环境看,高校政治安全面临全球化、国内社会转型和网络政治参与无序化等多方面的挑战西方国家通过科技化、网络化的手段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文化霸权及所谓“普世价值”的输出,境内外敌对势力、邪教组织、民族分裂分子通过学术交流、捐赠资助、宗教传播等方式进行渗透,鼓吹多党制、私有制、人权、全面市场化,削弱公众对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感;我国现在正处于改革攻坚和经济结构性调整的转型时期,积累的问题和矛盾不断暴露,出现贫富差距悬殊、社会分配不公、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等现象;网络政治表达与参与的逐渐兴起和管理、引导的不利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到位,都对高校的政治安全形成了严峻挑战[1]。
1.2从高校内部环境看,校内各种矛盾以及导致的群体性事件影响高校政治安全高校改革和内部利益分配不均衡,贫困生比例增加和就业形势严峻等各种矛盾不断出现,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在一些地区高校内存在隐患。高校大多重视教学效果和学术研究,缺少政治安全管理教育意识,个别教师打着民主和学术自由的旗号,公开宣传危害政治安全的理论;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政治认知和辨识能力较差,易冲动,道德标准和价值追求多元化;而且,高校公共聚集场所多、文化交流多,互相感染性较强,容易导致群体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破坏了学校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极易被社会上别有用心者和闲杂人员利用,引起社会反响和媒体关注,更易与某些外在因素产生互动,成为公众热点从而引起放大或辐射的连锁效应,给高校政治安全带来危机。
1.3高校政治安全管理在高校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高校政治安全管理是良好的教学、科研和生活学习秩序的保障,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关系国家建设和教育大局的政治任务,更是高教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1.4高校政治安全在国家政治安全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高校是一个与社会有紧密联系但又有别于社会的特殊人群聚集地,高校政治安全管理模式的构建有助于制订实现社会安全的正确政策,增强政策制定的前瞻性,是国家安全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整体。
1.5高校政治安全管理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高校政治安全管理是完善和提高高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题中应有之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平安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2]。
1.6从高校政治安全管理的现状看封闭、单一的高校政治安全管理模式与时展不同步、不协调,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目前大多数高校管理者和相关政府部门政治安全理念淡化,缺乏科学的战略思维和责任意识,管理机制落后,缺乏系统科学合理的综合管理模式和制度化设计,依靠非理性的博弈处理问题,治标不治本;管理方式手段僵化、行政化;管理绩效的评估具有短期性、政绩化倾向。既没有政治安全管理的理念、制度,也没有防止问题发展扩大的机制,不具备解决、处置政治安全问题的能力,这种不成熟的管理是低效而不可持续的。所以,防范和应对政治安全所面临的诸多挑战,要求高校及相关部门应该建立相应的政治安全综合管理模式,进行制度化设计,建立统一的、操作性强的协调机制,形成反应灵敏、指挥统一、责任明确的处置机制。
2构建高校政治安全管理模式的内容
2.1高校政治安全综合管理模式的内涵、特征和功能高校政治安全在整个社会政治安全和高校安全的重要环节,高校政治安全综合管理模式是指构建有效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机制,优化管理结构和功能,调动各方力量,协调和平衡各种关系,有效消解冲突,缓解压力,提升应变力、整合力和凝聚力,保持高校政治安全协调运行的过程。高校政治安全综合管理模式的特征:由于社会转型,利益阶层的分化,价值导向的多元化等加剧,高校政治安全综合管理模式应该呈现出制度动态的稳定性、局面的可控性、教育的主导性、不同高校的差异性、政策的延续性等特征。高校政治安全综合管理模式的功能:高校政治安全综合管理模式主要具有规范、化解、平衡、激励、教育等功能。规范功能: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体系,进行顶层设计;化解功能:为高校师生提供利益诉求和政治参与的渠道,并通过主流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增强凝聚力,化解矛盾问题,消解冲突,消融师生们的各种不安的政治情绪;平衡功能:政治安全综合管理模式代表的不是单个的利益主体,或利益需求,而是代表了整体的公共利益诉求,应该协调各个利益主体之间,不同利益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使之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实现安全稳定;激励功能:管理模式是制度的实现形式,更是制度的一种能量补充,并对静态制度进行驱动、激励和约束。激励功能随时调节出现的失衡现象,为人们提供信心支撑,减少在利益变化重组过程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对政治产生的共振;教育功能:对高校师生进行政治安全意识、政治文明和思想政治教育。
2.2高校政治安全综合管理模式的机制构建高校政治安全综合管理模式是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宏观上来说,必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动员各方面的力量,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行政、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综合措施[3]。从微观上来说,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2.1更新高校管理理念,构建高校政治安全综合管理模式的机制管理的总原则要求是运用政策、法制、思想教育和道德的力量,体现国家利益原则,综合安全原则,合作协调原则、人的全面发展原则等。
2.2.2高校政治安全管理组织机制构建成立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公安、司法、财政等有关部门组成的高校政治安全工作的管理机构,要明确组织管理职能。
2.2.3高校政治安全管理运行机制构建高校政治安全管理运行机制包括领导协调机制、预防机制、引导机制、对接机制等。领导协调机制负责制定制度,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安排部署等重大事项决策。定期分析研究高校政治安全问题的特点和规律,提出对策建议;预防机制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工作研判、信息通报、排查预警等制度体系,收集不安全信息,指导建立超前联动的问题排查调处机制、预警和应急机制,预防和减少问题发生;引导机制开展政治安全政策法制思想宣传教育;对接机制主要作用是加强与政府部门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协调沟通,推进组织对接,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推进情报信息对接,促进严重违法问题向司法机关移交,实现与法律程序的对接。
2.2.4高校政治安全评价机制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对于促进高校政治安全问题组织规范化建设、提高工作效能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要面向评价过程,通过信息反馈找到机制的薄弱环节,推进过程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不断完善机制运作流程;要面向效果,从内部、外部两个方面进行全面考察,不断创新理念、机制和方式方法,满足新形势下的现实需要,在切实维护好高校和其他主体利益的基础上,确保高校和社会安全稳定大局。
2.3加强师生精神家园建设和政治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深入细致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落实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工作思路。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思想道德培养,树立政治意识;加强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用国家基本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上层建筑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政治观念及道德规范,培养他们积极的政治情感、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文明修养。使其言行符合国家意志、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防止因政治思想错误或政治行为过失而导致的对大学生的政治伤害[4]。大力倡导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政治热情。
2.4避免各种群体性事件影响高校政治安全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建立健全维护高校政治安全的长效工作机制,处理的方法是因势利导,化解危机,大量的群体性事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我们要冷静、换位思维,化被动为主动,把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过程变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契机;处变不惊,坚定不移,要求我们正确理解稳定是第一责任,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程序规范,机制体现,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讲究规则和程序,需要用精巧、科学的体制和机制体现出来;吃透下情,积极主动,群众工作是党同人民群众保持联系的一个基本渠道,做群众工作,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不仅要居安思危,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且要善于吸取教训。
3构建高校政治安全管理模式的主要措施
构建高校政治安全管理模式过程中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3.1以科学、文明、健康的政治安全价值观为核心和关键
以师生的健康生存和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要以人为本,保障大学生成长成才,使政治安全管理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正确处理维持高校安全稳定秩序与切实保障师生民主诉求表达和政治参与,发挥民主权利相统一的关系,正确处理运用教育手段、管理手段和法制手段的关系,这是符合实现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高校政治安全管理模式的理念。
3.2要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
提高“网智”水平,当好“网参”角色,加强“网德”修养,倾听网络声音、汇聚网络智慧,民主、科学决策,完善政策措施;传播先进网络文化,加强管理,趋利避害,有效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形成积极健康、祛恶扶正的网络环境。
3.3要研究宗教问题、民族问题及其它非传统安全因素对高校政治安全管理的影响及相应对策
一些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和民族问题,在高校策划和煽动民族分裂主义,通过宗教渗透西方政治思想,威胁政治安全稳定;近年来,其它非传统安全因素对高校政治安全管理的影响也很大,“非传统政治安全”指的是传统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政权、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传统政治安全以外的安全问题,如信息安全、环境保护、国际有组织犯罪、恐怖主义、走私、非法移民、贩毒等日益增长的国际问题及其对国家、社会和高校政治安全的影响,要引起高度重视。
3.4高校政治安全管理是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应该体现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三大途径:治理主体现代化即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现代化即方式民主化,治理规则现代化即规则法治化;要坚持中国主流国家安全理念,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借鉴外国文明、合理的政治安全管理成果,在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理论指导下,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政治安全管理模式。
3.5高校政治安全管理的全员参与性、时空延续性与拓展性、开放性与发展性
高校政治安全管理的全员参与性,是指全校的领导、管理干部、辅导员和全体专兼职教职工,都要广泛参与到高校政治安全管理中;不仅要加强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而且要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形成良性互动机制;高校政治安全管理的时空延续性与拓展性,是指从大学生进校到毕业的所有时间和各个教育教学环节,都坚持安全管理原则,实施和渗透政治安全教育;高校政治安全管理体系的开放性与发展性,是紧跟时代步伐,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吸收、借鉴世界文化成果,总结、创建新经验,推进高校政治安全管理建设。
作者:胡金凤 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巴瑞•布赞.新安全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冯来兴.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政治安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4]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4.
第五篇: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探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高校的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在高校越来越关注安全消防问题,所以安全消防工作是现在高校安全问题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缺乏完善性,这就给高校安全问题埋下了隐患。现在高校缺乏对安全制度的建立,再加上有些高校的消防管理秩序混乱,消防产品质量问题突出,这就严重影响了新时期高校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面对这些现状,高校在加大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的同时,也更应该加大对消防产品的监督管理,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避免消防安全问题的出现,这也是对高校学生负责任的重要表现。本文的研究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以此来促进高校安全工作的开展。
一、新时期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消防产品不过关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国家加大了对国外消防产品的引进。有些消防产品制造商一味的追求自我利益,为了提高收益,降低生产消防产品的成本,以次充好。还有一些消防产品相关单位人员对消防产品利益多少的关心程度远远高于消防产品的质量好坏,法律意识淡薄消。现在的高校中,一般都是规模比较大,楼房比较高,这就使得消防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消防产品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消防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如果消防产品质量不过关,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还有很多消防产品销售场所不合格,比如说一些店铺出售消防产品,却没有出售证明,一旦出现安全事故,找不到责任承担方,就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损失。
(二)消防制度建立不完善
也由于高校缺乏完善的消防安全制度,一旦出现突发状况,则无法更好的解决。虽然高校消防管理人员进行了消防制度监督,但是实施力度不够,监督管理机制的不完善,惩罚力度不强等,直接或者间接的导致了高校火灾事故频发。在消防制度建立过程中,高校认为制度建立并不重要,大多数的安全制度都是借鉴其他学校的,或者是沿用传统的住房制度,并没有进行创新及修改。就是因为缺乏完善的消防安全制度,这样就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无法更好地利用这些制度去促进高校消防安全防治。所以,高校缺乏完善的消防制度,是现在存在的严重问题。
(三)缺乏专业的消防管理人员
当然,如果学校缺乏专业的消防管理人员,那么就无法制定科学合理的消防管理制度。这样一来,所有的措施都是缺乏专业性的,无法更好地指导实践,给消防工作带来一定的阻碍。消防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他们就无法利用专业性知识制定消防制度,这样就给消防制度的建立带来了阻碍。而且,消防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那么一旦发生突发状况,无法更好的进行处理,也无法更好的利用专业知识来缓解高校学生的恐惧心理,这样不仅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伤害,同时也会有损学校的声誉,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二、促进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的对策
(一)保障消防产品的质量
首先,一定要保障消防产品的质量,这样才能够促进消防工作更加完善。消防产品的质量是否合格非常重要,它关系着消防安全措施是否能够进行下去。现在我国非常重视消防产品的制造,尤其是消防产品的质量保障。学校在购买消防产品时,要到专业的消防产品店铺,切忌贪图便宜而使用假冒伪劣产品。学校要选派专业的消防管理人员去购买产品,并且提供足够的购置产品资金,购买高质量的消防产品。学校还可以亲自到消防产品制造地点进行实地考察,与消防产品质量良好的厂家签订长期协议,购买产品良好的消防产品,以此来确保产品的质量。只有消防产品质量符合要求,才能够更好的保障消防工作进展得更加顺利。
(二)建立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高校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通过接纳同学的意见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过程中,高校还可以通过向专业人员进行咨询,对于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修改调整。同时,学校还可以向社会进行问卷调查,接纳广大社会人员的意见,制定出符合学校要求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学校一定不能过分模仿其他学校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也不能遵循传统的管理方法,一定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度,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学校消防工作进行得更加完善。
(三)培养专业的消防管理人员
高校还要重视人才培养,尤其是消防管理人员的培养。首先,学校在聘请消防管理人员时,一定要根据消防人员的专业知识进行考核,进行初步的筛选,聘请专业的并且具有经验的消防管理人员。其次,对于消防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给予他们专业知识培训,这样也可以更好的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以及综合素质。只有消防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高,才能够更加认真负责地进行管理,并且积极努力为高校的消防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最后,学校还要给予消防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以此来检验他们的工作是否符合高校要求。总之,专业的消防管理人员是促进高校消防安全制度建立的重要保障。
三、结语
高校一定要重视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这也是保障高校安全办学的基础。高校要时刻警示学生消防安全的重要性,在购买消防产品时一定要选择高质量产品,积极建立消防安全制度,聘请专业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消防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现在的高校消防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高校能够重视起来,根据时展的潮流而不断完善消防制度,以此来促进高校的安全管理。
作者:申浩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保卫处
参考文献:
[1]刑书文.消防产品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1.
[2]宋泽春.消防产品质量分析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
第六篇:高校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而且,我国高校普遍处于半开放式状态,高校几乎融入在社会大环境中,校外人员较容易进入校园,这使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另外,校园周边情况也较为复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安全管理的难度,影响了高校的安全秩序,对学校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威胁。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就成了摆在政府、社会和高校面前的焦点问题。
一、我国高校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各高校都重视安全工作,但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环境错综复杂,这种现状难免会给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增添一些难度。在此我们首先对我国高校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加以探析:
(一)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高校一般都以教学科研工作为中心,绝大部分人力和财政都投入到教学和科研方面,相比而言对安全管理工作则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就容易导致对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不够全面、不够精细,而且安全管理也偏向于形式化,比较松散。通常情况下,各高校都会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实施方案”,但一般没有对突发事件进行细分,没有针对不同类别的安全事件制定针对性措施和预警机制,缺乏针对性的安全管理。
(二)安全教育的效果有限
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把安全教育课列为必修课程,即使有安排几堂安全教育内容,也没有系统规范的教材和大纲,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大多只是一种形式,只是学校保卫部门或学生工作部门组织的一些安全讲座和宣传等内容。由于学生对安全教育内容不重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因此效果相当有限。有些学校为了应付上级的要求和检查,只对大学新生简单开展一些消防演练活动,而且有的演练只是简单讲讲消防基本常识,没有进行实际的灭火和逃生自救技能演练等,即使有让学生实际操作,也只能是部分学生代表,很难做到所有学生都能动手练习,这样消防教育的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更有甚者,个别不重视安全工作的高校很少开展安全教育内容,只是在学生入学时向学生发放了《学生手册》而己。
(三)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淡薄
据有关调查显示:约52%的学生曾在宿舍内违章使用高功率电器,71%的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灭火器,43%的学生对安全防范怀有侥幸心理。笔者多年从事高校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发现很多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并不强,据当地公安机关的统计数据,盗窃案件和诈骗案件时有发生。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即使已经邀请公安民警为大一新生专门开设防诈骗宣传讲座,在讲座过程中,学生看上去都很认真在听讲,但事实是,过不了几天,就有参加该讲座的学生因为被诈骗而报警。
(四)校外不安定因素的存在
随着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它也就处于半开放状态,融入于复杂的社会环境当中,各式各样的社会人员进出高校校园变得方便容易,这使得高校校园环境变得比较复杂,成为高校安全管理的一大挑战[1]。学生在社会当中相对而言处于弱势,加上本身社会经验不足和防范意识不强,由此,不法分子也就有机可乘,混入校园进行盗窃或通过网络等途径对师生实施诈骗,造成学校或师生的财产损失。还有,社会治安形势仍旧不容乐观,暴恐袭击、强奸、抢劫等案件时有发生。有的以谈恋爱或者高薪工作为名义诱骗她们从事一些不良职业;有的学生跟随社会上的一些人走上了吸毒、加入邪教组织等违法犯罪道路;有的学校管理不严,使得一些校外人员在校门口甚至在校园内摆摊设点,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竞争的加剧、贫富差距的拉大、就业困难等一不小心就会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虽然高校对于各种校外不安定因素都有所担忧并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但是一些高校安全管理人员对复杂的校外因素缺乏具体研究,或者执行力不好,一旦出现诱发因素,这些安全隐患就会演变成恶性事件。
二、高校安全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高校安全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高校一般都设有保卫处,它是负责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部门负责人的能力和执行力以及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自然是有高低之分的,这无疑会影响安全管理的效果。一般来说,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不愿意到保卫部门工作,普通高校在招聘保卫干事时,学历要求一般为本科或者大专,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他们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相对不足,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不够好。而学校保安作为安全保卫的一线人员,不管是学校自行招用还是物业管理公司招聘的,他们往往存在文化素质偏低、年轻偏大、没有保安职业资格证等问题,这也会直接影响高校安全管理的规范性和实效性[2]。
(二)高校有关领导思想不够重视
一些高校领导虽然强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在工作中对安全管理的思想重视程度并不够。很明显的,几乎所有高校都会明确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和科研,而对安全保卫工作就比较舍不得投入,保卫部门也相对有点被看轻和边缘化的味道。有些高校领导认为保安配备能省则省,不是很看重安保力量不足的问题;校园监控设备也只是在个别重点部位安装,覆盖面也明显不足,认为不会出现什么重大的安全事件,没有必要投入太多。高校领导的这种观念和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使校园的安全隐患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一些教职员工也因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而不重视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这种不负责任的观念和想法对于学生安全素养的形成和防范意识的增强有着十分消极的影响,也影响了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和校园的安全稳定。
(三)高校社会化和校外环境的影响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强调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这也会引起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追求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的重视会淡化一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使得一些非法组织有机可乘,例如传销组织和各种邪教组织也把大学生作为发展对象,这对高校学生安全构成较大的威胁。现在很多高校的学生集中居住在校园外的学生公寓,公寓周边的复杂环境也大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安全。高校周边的治安环境和交通秩序相对比较混乱,高校的学生数量大,这个群体也具有较大的消费能力,吸引了大量小商小贩在校园周边摆摊设点、开设各种消费场所,一些经营者利用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和社会经验不足,诱导一些学生进行不良消费,歌舞厅、酒吧、餐馆、网吧遍布,成为治安事件和安全事故的多发场所。由于高校的半开放状态,校外周边环境和社会人员的复杂性,社会人员甚至是不法分子比较容易进出大学校园,他们伺机作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难免会影响到校内的安全和稳定,威胁到校园的秩序和学生的安全。此外,部分学生私自在校外租房,谈恋爱的学生甚至出现男女同居和混居的情况,由于他们在校外较少受到学校的约束,容易放松自己,容易出现经常喝酒等不良习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总之,高校周边已经成为学校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这也成为高校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的难以有效应对的难题。
作者:唐水宝 单位: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春阳.当前高校学生安全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18):181-182.
[2]胡晓,潘申洲.新时期构建高校维稳机制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8):167-170.
第七篇:高校后勤膳食安全管理工作思考
在当今网络信息化全覆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高校餐饮的管理需要从简单、低效的人管变为技管,实行科学的网络信息化管理是降低食堂生产成本、提高饮食管理绩效、规范生产、严控质量实现食以安为先的管理目标的重要保障手段之一。网络信息管理平台的时效性、可记录性、可追溯性、智能统计、提示性在管理中都成为食品安全管理可靠的保障。因此,构建一套量身定做的餐饮信息化管理平台,为高效膳食管理者提供综合、完善的管理手段和依据,对于提升服务质量、确保生产安全、甚至提高经济效益都是非常重要的。
1传统管理工作的措施与不足
高校伙食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所在高校餐饮管理工作日趋精细化、规范化。逐步实现的校园智能收费等系统均充分体现了智能化带给我们工作的便捷和规范,但各种生产环节人制的传统管理模式,就如同乌龟赛跑,精疲力竭可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传统采购方式采用手工记账的方式,人为因素影响大,日常采购验收相对复杂,物资的流失严重,单据易丢失;造成台账不清,法律安全责任大。(2)传统采购方式计划性、商品的库存量不及时、管理不精细,基本依靠经验来判断,不能实时了解原材料的使用情况以及阶段性需求及价格波动情况,对食堂的经营影响大,不能及时反映每月产品使用情况,不能反映食堂班组的经营情况,管理部门无法掌握每天的营收信息,因而不能给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3)传统早检检测方式、人为操作、费时、费力,误差大,过时、迟到人员常常有遗漏,不符合食品生产从业早检的严肃要求。(4)没有网络、视频等网络信息化手段做支撑,生产现场管理不能全程监控,及时发现和整改问题,是问题全曝光,食品安全管理存在一定空挡。(5)设备监管没有,信息化监控,设备出现问题可能继续带病工作而不能被及时发现,等到完全坏损或酿成安全隐患或事故,损失大、危害重。(6)能源设备没有信息化节能管理实时监控,造成灯长明、水长流、设备不断电等情况总不能完全杜绝,不仅仅造成浪费,还易引起安全事故,不利于经营和安全管理。因此,信息化的膳食管理迫在眉睫。
2高校后勤膳食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2.1物资管理平台建设与应用
建设网络信息化膳食物资管理平台,通过系统实时监管所有物资的采购、使用、去向、库存、保质周期情况,实现实时对类别、单品、总量、库存、乃至进货价格的统计、比较和分析,及时自动生成指定时间期限内的各类管理数据,为安全管理作保障,为快速决策提供重要、真实的参考依据,同时极大的解放食堂及其采购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误差,更保证了货源货品的可追溯性,提高管理效果,确保饮食安全的源头之措。此平台与省厅联采平台的网络互助互通,将是更有效、真实的采购大数据统计,对于高校餐饮整体发展、决策意义重大。
2.2设备报修系统建设与应用
设备报修系统是指饮食中心内部设备监控自动报修智能系统,通过该系统的建设,实现对设备的无缝管理,运行监控、全程追踪,从购入设备即做好智能化链接,并入系统档案,自动故障报警,故障问题,设备维修档案均系统记录,通过平台可以实现设备维修的制度化,全程管理,跟踪检修,及时维保,配件配型,维修成本比对,都通过系统智能生成,达到维护、维修的及时化和成本控制的高效化,更有效确保设备运行的安全。
2.3早检自测系统的建设
膳食服务中,早检工作是对食品生产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是食品安全的基础性保障,建设一套智能化的早检自测系统,就如飞机场的安检系统一样,智能、便捷、无漏洞、标准化无差异,能有效严谨的筛选从业人员身体临时状态,杜绝带病上岗,确保膳食生产工作的安全。
2.4质量视屏监控网络系统
质量视屏监控网络系统,即现在食药监管部门大力推行的“明厨亮灶”工程,是将生产场所视频化实时展示、监控,并纳入网络化系统管理,即实现高效内部管理的网络实时监控,又通过网络实现与政府职能管理部门的实时互通,从而实时监管,从每个生产过程和环节更强劲有效的规范了操作,确保了生产的规范、严谨、安全。
2.5能源节约监控智控系统
能源节约监控智控系统就是通过智能设备中断控制并数据集成智能管理系统,及时监控能源使用及安全情况,及时报警、及时阻断浪费的能源或存在危险的能源设施,起到节约、确保能源安全的作用的智能感知、控制、报警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充分实现能源节约,水电气安全管理,及时断开危险的智能控制系统。
3高校后勤膳食服务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小结与展望
步入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膳食服务工作,作为事务性工作,其管理发展顺应时代潮流,向信息化、网络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食在校园的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与发展是一个亟待推进又需要长期不断完善和改进的工作,信息化的管理、网络化的信息集成可以让高效膳食餐饮服务工作更加智能化,标准化,流程化,精细化,从而从源头到环节,从生产到售卖全面实现实时管理、实时监督、及时整改,将全面保障餐饮食品安全生产,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更使管理工作合理化、高效化。
作者:喻晓琴 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社新.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建设[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2]李恩沛,梁方君,曾田.浅谈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Z2).
[3]郭颖颖,刘丽云.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0).
- 上一篇:高校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探索
- 下一篇:钢结构厂房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