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研究论文10篇
时间:2022-07-12 05:52:59
导语:安全管理研究论文10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参考资料
1999年的《医用氧舱安全管理规定》[4];2004年的《医用高压氧舱管理与应用规范》[5];2005年颁布的GB/T12130-2005,《医用空气加压氧舱国家标准》[6];2009年颁布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7],为我科高压氧舱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1.2方法
参照相关标准和法规,结合我科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文件,按照文件规定和要求实施对氧舱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并在运行中不断完善,持续改进。
2结果
2.1建立氧舱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文件
根据相关法规对高压氧舱的要求,撰写氧舱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安全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各种记录、标识等4个层次。(1)质量安全管理手册。质量安全管理手册是纲领性文件,对各要素只做原则性描述,包括适用范围、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要求,以及相关联的支持性文件等。(2)程序文件。程序文件主要内容包括:目的、适用范围、职责、工作程序、支持性文件和各类记录等,我科共制定了设备管理、人员培训与考核、应急预案等相关程序性文件14个。(3)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是围绕质量安全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要求,用来指导相关操作的细节性技术文件,主要供具体操作人员使用,如氧舱及附属设备的操作、治疗方案的运行等,共计10项。(4)记录和标识。各类记录表格是执行质量安全体系活动的证据性文件,目前各类记录表格共计17个。标识是具有警示、指示作用的简单、醒目的图文说明,如记录氧舱设备主要信息的标牌、紧急逃生路线示意图和诸如“设备维修中”“严禁烟火”等标识。
2.2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及完善
根据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规定和要求实施对高压氧科氧舱治疗安全的管理工作,设立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小组,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并在体系运行中持续改进。(1)设立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小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指导、监督和评估高压氧舱质量安全活动的相关事宜;制定本科的工作制度、人员职责、各诊疗项目的作业指导书等。科主任为第一负责人,成员由科主任指定,一般包括科主任、副主任、护士长、氧舱设备负责人、高年资医师等。(2)人员培训。培训由质量安全管理小组负责组织,内容包括对相关法规和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系统学习、仪器设备的安全操作、应急预案的演练等,并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考核成绩记录在人员培训档案中。(3)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持续改进。自氧舱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后定期进行安全检查,识别体系中的不符合项,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定期组织对体系中所有的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进行审核;通过对体系实施情况和效果的评价,查找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持续改进。
3讨论
加强高压氧科氧舱的质量安全管理,对于减少和避免氧舱事故和差错的发生至关重要。规范的文件制度是人员活动所遵循的依据,根据我科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由质量安全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各种记录、表格、标识等4部分组成。(1)第1层次文件是根据国家标准和有关规范编写的质量安全管理手册,其为政策性文件,阐述了氧舱质量安全管理的方针和目标,反映了我高压氧科在氧舱质量安全管理上总的原则和管理重点;提出了质量安全管理的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明确了高压氧科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为高压氧科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了组织保证。(2)第2层次文件是程序文件,它是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是质量手册的展开和落实。它描述了完成各项活动的途径,明确了应做什么事,由谁做、为什么、何时、何地以及如何做。程序文件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上接质量手册,下接作业指导书[8]。(3)第3层次文件是作业指导书,它也是支持性文件,围绕质量安全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要求,描述如何具体完成某项工作,是用来指导相关氧舱操作、治疗的细节性技术文件,主要供具体操作人员使用。(4)第4层次文件是各类记录、表格和标识,为证据性文件,是对氧舱治疗、管理、操作、维护等全过程的详细记录,体系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所有记录均指定专人统一保管,做到保管有序、随时查阅。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具有以下几个属性:①它具有系统性,是一整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支持的系统化文件;②它具有法规性,是进行各项高压氧治疗活动的依据,具有约束力,任何涉及的工作人员均应严格遵守;③它应具备可操作性,不能将其视为应付评审、检查的装饰品,要做到“写我所做的”“做我所写的”,真正达到改善和促进质量安全管理的目的;④它具有证据性,一套完整的体系文件,尤其是详细的各种表格、记录,可做为良好的质量安全管理的客观证据;⑤它应具有实时性,随着管理水平和管理要求的提高,现有文件不能一成不变,应按照文件体系的要求持续改进[9-10]。体系初建时必定会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在运行过程中逐渐改进,我们每季度召开一次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小组活动,识别体系中的不符合项,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进行氧舱安全检查,组织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等,以此对体系中所有的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进行全面审核和整改。我科自建立氧舱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以来,严格执行体系文件的相关规定,不断持续改进,运行状态良好,未出现医疗差错和事故,为医疗安全和氧舱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高压氧科作为医院安全管理的重点部门,有必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高压氧舱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明确人员职责、规范人员行为、指导人员操作,从而保证工作人员和氧舱环境的健康与安全。
作者:王海东潘树义肖宏孟祥恩李铭鑫工作单位:海军总医院高压氧科
第二篇:医院门诊患者安全管理实践
1门诊患者安全管理措施
1.1正确识别患者
患者识别涉及门诊就诊流程中的所有环节。疾病导致患者躯体和心理发生变化,患者出现程度不同的认知障碍、反应迟钝、交流困难等,正确识别患者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首先,医院实行实名制就诊,即依托信息化建设,建立门诊患者身份信息库。患者持本人有效证件办理个人信息注册手续,开通患者社保卡或建立医院诊疗卡。通过标有与患者身份信息一致的条形码,贯穿门诊就诊所有环节。第二,为患者进行治疗或操作之前,应至少使用两种方式确认该患者,如患者姓名、身份证号、出生日期、条形码等。确认患者时,可以先请患者说出自己姓名、年龄、就诊情况等,再核对患者信息。第三,当患者因认知障碍、神志不清等原因不能配合确认时,应通过其家属或其他工作人员共同确认患者。通过上述措施,正确识别患者,并为其提供相符的治疗、操作等。
1.2落实查对制度
查对制度是保证医疗安全,防止事故差错的一项重要制度,所有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本岗位的查对制度。临床科室开处方或进行治疗时的查对、执行医嘱时的查对;药房配药和发药时的查对;输血科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和发血时的查对;抽血室抽血前和抽血后的查对;检验科收集标本时、检验时、检验后和发报告时的查对;病理科收集标本时、制片时、诊断时和发报告时的查对;放射科检查时、诊断时和发报告时的查对;理疗科及针灸科进行各种治疗时的查对;心电图、脑电图、超声波等检查时和发报告时的查对。特别强调科室之间工作衔接时的查对,设立科室间标本、报告等交接记录本。内容包括患者一般信息、检查治疗信息、标本类别和数量、检验检查报告、交接时间和人员签字。除人工查对外,还可通过信息化手段完善关键流程的查对措施,如移动输液系统在门诊输液流程中的应用[2],确保患者安全。
1.3加强门诊用药安全管理
1.3.1规范门诊诊疗行为,合理用药。落实《处方管理办法》,严格掌握用药适应症和禁忌症。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常规用法用量使用。需要超剂量使用时,医生应当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医生应告知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特别是孕妇、儿童、老年人、长期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患者等,更应慎重用药。坚持“能口服不注射,能注射不静点”的原则,减少门诊输液数量,降低输液不良反应。
1.3.2落实处方点评制度。月均抽查门急诊西药处方315张、中药处方124张,抽样率不少于门诊总处方量的1‰。目前西药处方满分率达92.8%,中药处方满分率达94.0%。扣分处方问题为超量或重复开药、用药禁忌、用药与诊断不符、西医医生开具中成药指征不适宜等。药师在每月门诊例会上有针对性地点评处方,重点点评不规范处方、超常处方、不适宜处方,公示不规范处方的医生姓名。根据点评结果,督促医生整改,强化规范用药。
1.3.3开展药师咨询服务。一方面药师对医生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另一方面,患者对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知识有很迫切的需求,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用药咨询最多的是药品用途及用量,其次是服药时间及注意事项,再次是药价,分别占39.38%、23.37%、19.69%[3]。药师为门诊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方法及用药不良反应的服务指导,提高用药安全。
1.3.4建立超常用药预警机制。通过每月超常用药监测,明确超常用药的重点科室、医生和药品名称,反馈科室监测结果。建立不合理用药重点科室和重点人员诫勉谈话机制,医院主管部门约谈科主任、科主任约谈本科医生,监督科室及医生及时整改。
1.3.5落实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鼓励医务人员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药剂科定期药物不良反应通讯,指导临床用药。
1.4建立门诊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报告流程
门诊与病房检验危急值报告存在很大差异。门诊检验危急值报告数量及其占门诊抽血量、门诊就诊量的比例均极低。但由于门诊患者流量大,就诊结束后即离院,门诊检验危急值病例容易被忽视,延误患者治疗。医院针对上述安全隐患,制定门诊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报告流程。门诊检验结果达到“危急值”报告范围时,检验科审核后立即电话通知挂号室。挂号室接到检验科“危急值”报告时,做好报告记录,与检验科核对无误后,电话通知患者,请患者尽快到医院领取报告单,到急诊就诊。挂号室设立门诊检验“危急值”报告登记本,记录接听检验科报告和通知患者的内容,包括接到检验科电话报告的时间、报告人员姓名、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开单科室、“危急值”检验项目名称、检验日期、电话通知患者的时间、接听电话者的姓名及其与患者的关系、联系电话、挂号室登记人员姓名。
1.5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
预防和控制感染成为大型综合医院门诊的巨大挑战。为预防医院交叉感染,保障患者安全,应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定手卫生管理制度,明确手卫生基本概念,配备手卫生设施,张贴六步法手卫生图示,明确手卫生原则、指征、方法和注意事项。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手卫生的全员培训和考核,每年至少一次。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督导,强化全员手卫生的依从性、自觉性和熟练度。通过手卫生管理,降低院内交叉感染发生率,保证患者安全。
1.6保护患者合法权益,支持患者参与医疗过程
1.6.1在门诊大厅等显著位置告知患者权利和义务。
1.6.2尊重患者知情权和选择权。告知患者或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有关诊断、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提供不同诊疗方案。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或授权委托人说明,记录说明内容,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1.6.3保护患者隐私权。与患者诊治无直接关系者,必须取得患者同意才可以在场。医护人员非经患者同意不得泄露患者医疗上的秘密,也不可以和其他不相关的人讨论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只有承担医疗、护理工作的医护人员,才有权利查看或处理患者的身体,为患者提供私密性良好的就诊环境。若为单人诊查室、治疗室,应“一医一患”。若为多人诊查室、治疗室,在病床之间用隔帘或屏风隔开。患者的病历资料不可对外公开,门诊病历手册由患者本人保存。门诊大病历由门诊病案室专人负责保管和传递,当日收回门诊病案库。复印门诊大病历时,须持患者本人有效身份证件,或由委托人持患者有效身份证件、委托人有效身份证件、委托书或证明患者与委托人关系的材料,审核后办理复印手续。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患者唯一标识,方可实现患者检验检查报告查询和自助打印功能。
1.6.4在不损害其他病人或医务人员权利的情况下,应尊重患者的信仰和个人意愿。
1.6.5支持患者参与医疗过程。患者及其家属参与医疗决策,医务人员应以患者及其家属明白的方式或语言告知有关疾病诊断、检查项目、治疗方式、药物及其副作用、治疗检查中可能出现的意外等。医务人员应认真倾听患者或家属的问题,充分沟通,当好参谋。
1.6.6受理患者投诉。在门诊大厅等显著位置公示投诉电话、接待部门和接待时间。医院指定统一部门负责接待、解决患者投诉。
1.6.7医务人员患者权利培训。通过全员培训、新职工岗前培训、门诊例会培训、科室二次培训等形式,要求医务人员知晓、掌握、尊重患者合法权益。
1.6.8日常督导。门诊组长每月自查本科病历书写质量,门诊部每季度组织专家检查病历书写质量,特别是手术、有创检查、造影剂检查等特殊诊疗项目的知情同意书。制定打分标准和奖罚标准,定期反馈科室,督促整改。
1.7加强候诊管理
1.7.1实时监测门诊流量,必要时采取应对措施。医院建立门诊流量预警机制和多部门联动机制[4]。一是门诊各科室、部门做好本科室和部门不同时段门诊流量的监测工作,动态掌握门诊高峰时段流量、变化特点。评估本科室、部门瞬时接诊的最高流量及预警流量。当达到预警流量时,科主任启动人员增援方案,若仍不能缓解瞬时流量,科主任报告门诊部。二是信息技术科通过门诊信息系统平台监测挂号、接诊、交费、取药流量,评估医院信息系统瞬时承受能力,根据门诊工作需要适时扩大系统容量。当门诊流量超过医院接诊能力时,信息技术科主任报告门诊部。三是治安办通过监控器监测门诊各环节流量。对各环节最高承受量和突发事件风险进行评估,在高峰流量的科室或部门增加治安人员。四是门诊部应掌握全院门诊流量的常态及高峰时段流量。组织有关部门协商高峰时段分流方案,根据反馈信息协调相关部门,及时分流,确保门诊医疗秩序和患者安全。
1.7.2缩短候诊时间,缓解门诊患者滞留。根据患者就诊高峰时段,挖掘医院内部潜力,错峰使用挂号窗口和收费窗口,缩短窗口等候时间。根据季节对门诊流量的影响,开设夏时门诊,缓解酷暑期间就诊过度集中问题。依托信息化建设,减少划价等往返环节,提高窗口工作效率。调整上午和下午专家门诊时间的分配比例,提倡预约就诊、预约检查及分时段就诊,分流门诊高峰时段患者。
1.8优先处置急危重患者
各科室主动巡视候诊区,及时发现病情突然变化、急危重症的患者。事件发生地点所在科室为第一责任科室,医务人员判断患者生命体征,立即实施救治。呼叫院内“120”(设在急诊科),说明事件情况、发生地点、援救需求、报告人姓名和联系电话。若无家属陪同,须联系患者家属。急诊科接到门诊呼救电话,立即派人携带抢救药品、物品、平车,参加现场抢救。门诊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本着“优先”和“先救治、后付费”的原则。2009年-2012年,门诊及时发现、有效处置突发急危重症患者共计43例。
1.9配备安全设施
评估门诊患者安全隐患,配备安全设施。清洁后摆放防滑提示牌,坡道、台阶处摆放提示牌,开水间有小心烫伤的提示,楼道、楼梯间、电梯内安装扶手。卫生间内安装呼叫器,按比例配备无性别卫生间。楼层内安装防范跌落的窗户,完善残障设施,如轮椅坡道、低位柜台、低位公用电话、低位电梯按钮、卫生间安装残障扶手等。放射科检查室外悬挂放射危害的专用标识,检验科悬挂生物安全的专用标识。主管部门定期检查安全设备运行状态,防范患者意外伤害。
1.10制定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
主管部门根据患者安全评估结果,制定并定期修订各项应急预案,如门诊踩踏事件应急预案,门诊信息系统故障应急预案、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门诊意外伤害应急预案等。预案中应明确预警识别、报告部门、指挥部门、分级响应、呼叫联络、急救措施、后勤保障等。主管部门每年组织急诊呼叫行政督察、专项模拟演练、综合模拟演练和急救技能培训,使得门诊遇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有效处置,保障患者安全。
2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应进一步加强患者安全防范意识
医院对患者安全的防范意识尚为薄弱,患者安全管理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医院应加强对员工的岗位培训,进行患者安全教育,提高员工对患者安全防范的知晓率,加强患者安全防范意识。做到患者安全,人人有责,即从院领导到职能部门,从科主任到医生,从护士长到护士,从临床医务人员到后勤工作人员,均应参与患者安全管理。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管理机构,营造“自下而上”的患者安全文化[1]。
2.2应进一步开展患者安全隐患的脆弱性分析
医院尚未建立常态化的患者安全隐患脆弱性分析机制。医院管理部门应制定门诊患者安全评估方案。评估内容包括患者安全隐患项目、发生频度、造成危害的程度、现有防范措施是否有效、以及主责部门和相关部门。医院定期组织患者安全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根因分析,找出主要原因,拟定改进方案和实施进度表。通过脆弱性分析,使得患者安全防范工作关口前移。
2.3应进一步改进患者安全管理措施
尽管医院采取了许多患者安全管理措施,但患者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医院应进一步建立门诊患者安全隐患报告机制。强化医务人员报告意识,倡导主动报告,提出合理化建议。医院应建立报告信息平台,提高患者安全隐患报告的关注度和便捷性。医院应密切关注并充分利用报告信息,及时向全院及重点部门通报、反馈患者安全隐患的解决情况。通过各种改进措施,及时发现并纠正患者安全问题。
3讨论
3.1患者安全管理有助于提高医院门诊服务水平
保障患者安全是体现医院整体服务水平的重要依据。北京市卫生局2013年医政工作会上信息,近3年北京市门诊量分别以8.0%、10.6%和14.6%的速度持续增长,门诊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三级医疗机构。门诊患者心理和就诊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从注重医疗服务的需求,逐步向注重就诊感受及非医疗性服务需求的转变。医院不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随着医疗服务项目的增多,增加了门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的机率。门诊信息化建设明显提高了医疗服务的速度,也增加了医院日常工作运行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综上所述,大型综合医院门诊开展的各项医疗服务应以保障患者安全为着眼点,在患者安全管理方面,医院应以问题为线索,以安全为核心,注重细节管理,加大改进力度。加强门诊管理部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后勤部门、信息技术部门、护理管理部门、健康教育部门等多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合,推进门诊患者安全管理的系统建设。通过患者安全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与服务水平。
3.2患者安全管理有助于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以患者安全为中心,加强患者安全管理,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逐步创建“安全-质量-持续改进”的医院文化,使之成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基石。通过患者安全管理,提高公众对医院门诊服务质量的信任度和满意度,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的主动性,营造一个开放的医院安全文化氛围,鼓励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积极参与患者安全管理,医患双方共同学习改进。医院以患者安全管理为主线,强化患者安全至上的理念。从医院决策层、执行层、监管层、保障层等各层面进行患者安全管理,实施目标管理、规范管理和精细管理。在目标管理方面,将患者安全管理与医院发展建设相结合,分别列入医院、部门、科室、班组的年度工作计划,明确门诊患者安全目标,制定实施计划和时间表。定期组织患者安全隐患自查,对未实现或未达标的项目进行根因分析,修订可行性操作方案。在规范管理方面,制定患者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如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查对制度、合理用药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保护患者合法权益制度、支持患者参与医疗过程制度、优先处置急危重患者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主管部门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组织评估和反馈。要求人人参与患者安全管理,每位医务人员既是患者安全的保障者,又是患者安全的监督者。在精细管理方面,对患者安全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并有效落实。患者安全管理强调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从患者安全考虑,从临床一线出发,要求医疗品质精细化,医疗服务人性化[5]。运用PDCA循环原理等质量管理方法,定期分析评价患者安全隐患,寻找问题根源,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预判改进效果,修订制度、工作流程,达成共识,持续改进。[
第三篇:安全管理计算机技术作用
1安全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1.1安全管理的含义
安全管理按照管理的客体不同,可以分为对人身的、对财产的、对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的管理。对学校学生的安全管理和对家庭财产的安全管理都属于安全管理的内容。然而安全管理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以企业为管理客体,被正式提到实证研究的层面上来的。因此,在本研究中,对“安全管理”的定义取其管理学中“是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科学。”的描述,认为安全管理是维护企业运行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规划、切实实行,通过检查和决策达到目的、对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实际、员工行为和技术控制四个方面进行的一系列的科学管理与控制行为。
1.2安全管理中的问题
在企业日常经营中,安全管理常常被认为是拥有独立加工工厂、使用大型半自动机器、需要工人在车间从事具有危险性的劳动的企业才需要考虑到的问题,关于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被称为“生产安全管理”是整个企业安全管理中的一部分。实际上,企业安全管理还包含着企业业务资料安全管理、财产安全管理、企业机密资料保密和企业组织结构稳定等方面。
1.3提高安全管理可靠性的方法
由于导致安全管理问题的首要原因在于企业领导对安全管理重要性的忽视,因此,提高安全管理对企业日常运行的影响力是十分必要的。导致领导们对安全管理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安全管理要投入大笔资金,例如引入技术检查人员、请外包公司制定安全条例等,而安全管理的实际效果,在企业日常运行中又很难被见识到。如果能够减少对安全管理的投资,而使安全管理的作用变得显而易见,企业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就会有提高,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到安全管理中,是能够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式。
2计算机技术概述
计算机技术也被成为“信息技术”或者“电子信息技术”,是目前对于计算机使用相关的技术的总称。不管是计算机技术,还是电子信息技术,其根本的作用方式都是使用信息科技的研究成果,方便人们的生产、生活比你更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2.1信息载入形式不同的存储技术
“计算机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相比,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更为明确,因为有“计算机”的具体界定,也就意味着这部分技术是应该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的。目前看来,与企业日常行为联系最紧密的计算机技术是信息载入形式不同的存储技术,例如车间员工的出席率、企业与其他商业伙伴签订的合同等都可以以办公文本的形式进行存储,而企业的会议记录、企业文化宣传等则可以存储为视频和音频的形式。
2.2以软件应用为主的输入和输出技术
软件开发是计算机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的基础。计算机本身是一种电子设备,是信息技术的载体,大多数计算机的主要功能都是用来运行程序,对于企业日常运行来说,软件的使用也是其中重要一部分。迄今为止,企业使用的软件除了基础的办公软件和通讯软件之外,还有专门的财务审计软件、企业生产材料购统计软件、员工绩效考评软件等。这些软件的使用构成企业的ERP使用集合,不仅是软件本身作用的扩展,同时还代表了先进的管理方法。
2.3无线感应和远程操作技术
无限感应和远程造作技术很少被企业领导重视,是因为企业领导工作中几乎用不到这两个计算机技术,而无线感应技术和远程操作技术对于实际的生产工作却有很大的影响。
3计算机技术对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
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对企业安全管理的作用,以计算机技术的使用方式和作用的对象不同而有很大区别,下面将对安全管理的不同方面,以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计算机技术的作用的阐述。
3.1实现远距离管理
采用计算机技术实现远距离的安全管理,被很多企业领导和企业安全负责人认为是对安全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控制和指导。笔者对10家企业的领导和企业安全负责人(共22人)进行“您认为计算机技术能实现怎样的远距离安全管理”调查。通过上表可以了解到,企业了领导人和安全管理负责人对计算机实现远距离安全管理认识,多集中于计算机设备在安全提醒和安全事故处理方面的便利性,只有两名负责人提到计算机的“监控”作用,一名负责人提到“对安全问题及时作出”反应。追问计算机技术是如何帮助管理者“及时对安全问题作出反应”时,该名负责人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案例:公司与伙伴企业签订了一份价值300万的合同,将由公司转款到对方公司的户头上,由于公司财务人员的疏忽,对方公司的账号被输错了1位数字,该负责人收到“您的XXX银行卡向外转账300万到XX账户上”的提醒,而该提醒中的对方账户名和合同上的不一致,该负责人马上打开电脑,进入网上银行,进行账户查询,随后和银行联系,追回了误转的300万元“。如果我手机没有短信提醒,我办公室里没有电脑,或者电脑上没装网银客户端,还不知道会有多麻烦”。
3.2实现多重安全管理
多重的安全管理,即意味着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将整合企业生产安全、企业结果安全、员工忠诚度和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等多项内容。通过实际访谈,我们了解到,拥有一套完备的安全管理系统的公司,大多数是通过计算机使用,实现整个公司的安全网络的建构的。公司拥有一套完整的安全管理体制,并且使用软件或者基础办公软件对安全管理的步骤进行具体的记录,对公司安全管理发展做出预测,并以安全检查和审核的结果作为安全管理效果的表现,记录在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档案中,作为以后安全管理工作的借鉴,是目前安全管理从规划、策略制定到实施都较为完备的公司的基本做法。
3.3为处理安全问题提供更多证据和线索
计算机在安全管理方面使用的第三个重要作用是能够为处理安全问题提供更多的证据和线索。如前所述,有些企业在生产车间和关系到企业生产及财产安全的重要空间安全摄像头等安全监控设备,通过监督者在机房里直接观察生产或者公司进出人员来进行企业安全监督。除此之外,还有些企业对生产车间的机械运行警报系统进行了修改,将机械报警系统、机械运转与计算机监控进行连结,一旦机械设备出现运行不良的情况,不仅机械报警系统会启动,计算机监控系统也会启动,一方面通过切断电源、远程关闭机械等方式阻止危险的发生,另一方面,计算机还会将生产流水线的故障进行分析,给出可能的原因提示,以供维修人员参考。计算机为处理安全问题提供线索和证据的作用还体现在企业受到网络信息安全威胁时,计算机系统对数据流向的记录,可以为公安局办案、追究事件责任人和追回损失提供帮助。
4总结
面对目前大多数企业领导者都忽视企业安全管理的问题,将计算机技术提上改善安全管理现状的日程是十分必要的。计算机技术以其对信息处理的便利性和能够实现远程调控等优点,弥补了安全管理中消耗资金而不见效果的缺陷,不仅能够实现企业各部分安全的远距离管理,而且能够将多种安全管理手段进行集成,通过理性、高效的分析,更容易发现企业安全的漏洞,同时能够为处理安全问题提供更多的证据和线索。
作者:杨志刚工作单位: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四篇:安全管理相关组织属性对比
1安全管理的相关组织属性
通过对国内外安全管理方法和理论的研究,组织的以下3个属性非常直接地关系到如何使安全能够而且应该加以管理,它们是:¹对各种安全的管理:过程安全与个人安全;º常规的方法来管理不确定性作为组织管理安全的一个标志:尽量减少与应对不确定性;»监管体制内的安全管理:外部监管与自律。每个属性都反映组织某一独特的方面,而且往往会同时存在于组织中。例如,过程和个人安全对于大多数组织是相关的,往往同时也会涉及管理上的外部监管和自我调节。
1.1过程安全与个人安全
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过程安全和个人安全的区别[1]。风险和不确定性管理是过程安全中组织的主要工作任务。任务执行过程的失败导致相关的潜在损害,这些可能是由于操作者的违规,也可能是由于为满足过程中特殊工艺需要或维修等的非常规操作。违反安全过程并不一定需要有导致人员伤害的操作者直接参与,伪劣药物导致病人死亡就是一个例子。另一方面,在个人安全上,潜在损失往往发生在作业的操作者身上,但个人安全不一定与主要工作任务有直接联系。例如,在建筑施工时,过程安全的基本要求是搭建的稳固性,包括建筑工艺的要求和适当地执行这些要求,如把所需的钢筋放入混凝土板。这些要求大部分与个人安全如建筑工人关注的支架掉落或受到下落的物体砸击等事件无关。常见的职业损伤,如扭伤、骨折、割伤、擦伤,甚至可能由与工作没有直接关系的行为导致,如从楼梯下经过。对个人的保护以防止这些危害一般是次要任务,有时甚至干扰主要任务,例如,在一些情况下对耳朵的保护阻碍了检测与任务相关的信号,如异常的机械噪声。因此,要能很好地提高整体安全水平,需要同时注意过程安全和个人安全。然而,迄今很少有理论或经验的知识说明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过程安全、个人安全的效果,以及如何处理好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国内学者在个人安全管理方面提出了个人安全账户管理及个人安全能力评测指标体系等模式[2-3]。至于个人和过程安全是不是密切相关,主要取决于工作任务。当飞行员驾驶的飞机处于危险境况时,他们会把自己和乘客的生命放在同样的位置;而在建筑施工时,以结构安全为核心要求的工作过程与个人安全需要则无关。这是一个需要在未来非常重视的研究。
1.2尽量减少与应对不确定性
第二个基本问题是如何更普遍地管理不确定性,因为这也将影响安全管理[4]。所谓不确定性,是指在信息不足或不明确情况下的决策。可以区分两种模式:第一种是科学管理和政府部门的管理模式。这种情况下,不确定性可能会由于高水平的标准化而减少,包括总体规划、工作流程的自动化以及高水准的专业化与较低程度的员工自由[5-6]。第二种是符合新的组织管理理论的模式,它强调需要灵活适应高度的不确定性和网络化的业务流程,尽可能使所有行动者在组织中都有相应的权力,以应对行动的不确定性而不是固定的计划和标准,并有充分的机会合作和学习[7-8]。从总体看,这两种模式的目标是最大化稳定性和灵活性。企业面对的不确定性的级别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企业的内部需求而有所不同和改变。最新的研究表明,需要平衡的稳定性和灵活性,而不是选择一个或其他[4,7]。鉴于不受控制的不确定性潜在的灾难性后果,安全管理往往遵循的是第一范式。然而,即使在高风险领域,也有对企业面对环境和内部的不确定性时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响应的需求[9-10]。此外,在监管方法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和应对不确定性之间的平衡尚在讨论之中。零风险监管已被提出多年,即承担的风险可以降低到(几乎)没什么可担心的。例如,河南新庄煤矿从严管理、勇于创新,打造安全管理/零0文化,在安全生产上居于同等规模煤矿企业先进水平[11]。但最近,零风险监管的适当性受到质疑。相反,公开承认风险,以便找到更适当的方式处理它们的可能性正在被讨论。任何特定的管理不确定性的方法都需要反映在设计、实施和评估安全管理系统上[3]。所选择的工具应支持灵活性和稳定性之间的适当平衡。这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要具体到不同行业。例如,应急管理机构、警方或消防部门比核电厂需要更大的灵活性和较低的稳定性。但行业内和跨时间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例如,发电厂维修停机期间比日常运行需要更多的灵活性。一般意义上,稳定,由于需要紧密耦合的过程,需要的是决策和流程的可追踪性,容错性低,或低学历层次的人员。另一方面,灵活性为了处理高度不确定性所造成的频繁的外部变化或工作流程的差异和干扰,需要实现很高要求的创新和避免过度程序化造成的非常稳定的过程。无论是在行业内或行业之间,作为特定的安全管理措施的一般建议,总是看组织的具体特点以及这些措施是否得到应用。这种在组织特征层面来管理不确定性是重要的,例如:(1)任务和工作流程:任务的复杂性,任务的类型及相互依存关系。(2)人员:正规的资质、生理和心理的多样性、任期限制。(3)组织结构:决策权的分配、专业化。(4)技术:自动化程度、技术耦合工作流程。(5)外部关系:工会、供应链的依赖、外包。管理不确定性的方法将影响组织的设计,而参考现有的组织特征,也可以创建或优化管理不确定性。为了说明组织特征和管理不确定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员工的资格水平为例。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确定性,往往需要较高水平的符合资格的人员来应对不确定性。如果出于某种原因,一个组织或是不希望或无法聘请资质较好的车间人员,为了实现良好的性能只能尽量减少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如果最小化的不确定性是不可能的,例如,一个高复杂性的任务,不能进一步降低工艺复杂性,人员就需要培训或新聘请符合资格的人成功地应对不确定性。
1.3外部监管与自我监管
组织的一个重要环境影响因素涉及外部监督组织的运作。所有的企业,特别是那些重大风险的工艺,都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外部监管,通常为政府监管部门。监管机构编制和修改操作规范并负责调查是否合规,查办涉嫌违反规范的企业。如果监管部门倾向于以目标为导向的立法,促进企业自我调控,通过给受监管企业一定的自由实现他们的安全功能和目标。对于监管机构,从独立的权力和公众的代表转变为专家甚至顾问。那么,企业可以主动地以一种最适合自己具体情况的方法管理安全。对于企业来说,监管制度的不同类型意味着其内部运作与外部调节关系的不同要求。当焦点是应对外部监管,企业就要不断地变化以应对外部需求,并相应地调整他们的安全管理。他们还必须随时准备各种外部审计和检查。当焦点是自我调节,企业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找出什么样的安全管理最适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和采取更积极的措施监控其安全。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行业监管制度有所不同,像核工业仍然是广泛的外部监管的一个例子,而医学行业一向比较强调自我调节。各个国家行业领域内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适当的安全管理需要考虑被嵌入一个特定的组织监管制度,而不是使用基于行业部门的一般建议。例如对我国食品安全分段监管原则近期就提出了建议:建立统一机构赋予其食品安全执法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性监管功能,建立我国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12]。
2结论
在不同的时期,就实施安全管理系统而言,不同的行业都被认为领先其他行业。例如核工业由于公众的压力在很长一段时间似乎是最先进的。在20世纪80年代,化工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甚至是核工业也对其密切关注[13]。一直以来行业领域的知识转移在/一刀切0和/重新发明0之间摇摆不定,左右为难[13]。从实用的角度看,行业本身出现更先进的解决方案是比较有难度的,而完全照搬其他行业的方法又存在适用性上的限制,相对来说,比较组织属性和在类似条件下采取的安全措施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希望这篇文章有助于支持这种跨行业的学习。
作者:罗贤运吕保和董菲菲工作单位: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第五篇:路安全管理现状
1我国铁路安全管理管理现状
中国的铁路管理体制,政府和企业部门仍然是唯一的一个。铁路的铁路管理部门是国务院,同时在性质上的铁路企业管理决策管理。虽然和铁路局(公司)是一个全国性的企业、铁路事务的管辖权、行政执法。它形成的特殊性在我国铁路安全管理管理。而在这“当裁判和运动员”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可以做铁路方便和高效。但另一方面,不可避免的在铁路企业生产和安全管理冲突很难把握定位,山生产交通安全管理管理问题,在治疗属铁路企业和其他企业在铁路安全管理问题的决定有多少会有不公平的现象。此外,由于其现有的铁路安全管理监管部门与企业性质,特别是属于企业铁路管理局(公司)由安全管理监督机构,行政执法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常常引起争议的公众舆论。因此也影响铁路安全管理监察部门权威。阻碍了安全管理监理工作顺利。铁路在我国这个世纪经历了“剥离FuYe”、“乘客”分别在(复合),和“撤销局在路局管理”、“合并站,部分”和“车间和团队生产力布局调整”更频繁的改革和变化对许多倍。所以一方面,促进了铁路的快速发展,提高铁路效率;但另一方面,因为新组合站和细长的延伸段线管理,结合安全管理管理机制的移除和少管理,势必削弱一些现场安全管理监管能力。
2我国铁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法律对危害铁道安全管理行为制裁力度的不足,虽然这种行为潜藏着对铁路公共交通设施的巨大危害,从刑罚上震慑铤而走险者。到近年来,危及行车安全管理的案件时有发生,惯性治安问题没有得到根治,护路联防工作如何更加深入地扎根群众等。
3确保铁路安全管理的对策
作为现代方式之一,铁路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国家,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起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它联接城市,深入乡村,密切接触数以百万计的乘客和货物,不仅对于社会经济生活,为人们的生活和财产是最广泛、最直接、最迅速的影响。当一个铁路干线交通拥堵、中断,或当一个旅客列车,列车脱轨事故发生冲突,将直接影响公司,生产数百或导致成千上万的焦虑。正因为如此,铁路安全管理对于整个社会生活是具有重要意义和巨大的影响。铁路安全管理状况反映了铁路设备质量、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社会秩序的状态。世界上的国家铁路企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铁路的安全管理,防止事故发生的重要地位,和持续的铁路为它努力。国家铁路和政府通过改进技术和设备,加强管理和改善法律制度三个方面来提高铁路安全管理形势。在设计的铁路改革,要有前瞻性和科学性,从整体的角度来看,不是拍脑袋,一时兴起的眼前局部利益做一个所谓的改革,但是当这个方案很快就发现这个问题,并返回。尽量避免安全管理管理在改革中翻来覆去的不稳定因素。要建立科学、高效、规范秩序的铁路安全管理管理系统,以及改革不可避免的安全管理危机应对措施。努力提高安全管理管理的经济和生活待遇,积极吸引文化理解技术,将安全管理管理的专门人才,提高安全管理管理教育投资,提高安全管理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试图克服安全管理生产管理在匆忙的形式主义。根据“科学、统一、专业和标准”的原则使准确适用的法规和规章。铁路部门应当正确的安全管理管理理念,采取必要的措施,努力防止铁路规章制度政出多门,太复杂太杂,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很难实施。必须及时修订根据铁路的发展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及时清理废止法律法规制约发展的铁路系统,杜绝什么是方便完成检验任务伪装成收入已经竖立设置规则和条例。这集中在铁路安全管理,谨慎制定各种法规和规则的铁路。
作者:刘智源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第六篇:现代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1我国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现状
我国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系统化发展起步较晚,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安全管理处于比较粗放和零散的局面。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包括建筑施工在内的诸多领域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随着《安全生产法》《建筑法》以及《刑法》《民法》中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建筑施工领域安全管理的责任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尤其是“安全为主,预防第一,综合治理”这一综合性指导原则的提出,正式确立了我国施工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标志着我国现代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建立,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行政层面。在政府行政管理层面,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以《安全生产法》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管理法律体系,地方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铁道部、交通部等)也出台了大量与之相配合的法律规范和规章,从民事、行政和刑法三个层面共同构成了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的法律体系骨架,明确了政府、生产单位、监管部门、从业人员和社会第三方力量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权利和责任,也从国家强制力和行政管理的角度赋予了安全生产管理的法律执行力,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混乱无序,权责利关系不明的旧貌。
2)行业规范层面。在行业规范层面,我国加强了对矿山、建筑施工和危险物品生产、运输、储存三大危险行业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评定与监管制度,一方面在安全生产管理投入和安全管理组织架构与制度等方面作出了与企业所属行业、规模大小相适应的硬性规定,同时在行业内建立了明确的安全生产管理认证制度。另一方面,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危险作业和劳动保护设备提出了技术规范要求,如三宝(安全帽、安全网、安全带)和特种作业(塔吊、架子工、起重等)操作规范等,这些对于施工企业行业规范性的提升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3)从业人员层面。对于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管理,我国初步建立了执业认证和特种作业培训认证制度,一方面建立“安全工程师”等安全生产管理专项人才的执业认证与培训管理制度,同时还针对施工作业一线人员建立了安全生产管理的教育与培训机制,特种作业和重大危险源作业持证上岗制度,这对于提升我国建筑施工领域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和管理素养有积极意义。
2现代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现代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政府、生产单位、从业人员和社会力量等各方面的因素,大致来看,这一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2.1建立并完善安全管理体系的系统架构
这是构建现代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首要环节,其目的在于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将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划分为相应的子系统,并通过功能填充的模式对各个子系统进行填充与扩展,以不断明晰当中的权责关系。一般来说,现代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系统架构中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组成因素:1)资金系统。资金系统及施工单位对安全生产管理的专项资金投入,其用于安全防护用品的购买,设备的维护和安全教育培训以及专业安全管理人员费用的支付等,安全管理专项资金的投入是企业施工安全管理的基础和保障,应该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我国在安全投入方面根据企业的规模有强制规定,在建筑预结算中,也列出了专项的安全文明施工费用。2)人员管理系统。人员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各级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管理,包括基本信息的采集,安全教育培训登记和记录,以及从业人员的安全管理执业证书和特种作业上岗证、操作证等文件的管理等,除此之外,也包括对从业人员的身体检测和职业病防范记录等。3)培训教育系统。培训教育系统负责企业内部和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相关教育培训,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从领导层,到项目经理,再到施工班组、作业人员的多级教育体系。对于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的培训教育,应该坚持执业培训、上岗培训和再岗培训相结合的模式,保证安全教育能落到实处,不断加强和提升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管理能力。4)数字管理系统。数字管理系统是与当下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在建筑施工领域的不断推广相适应的,目前我国在建筑施工领域已经大面积实现了施工资料和建筑施工管理的电子化与网络化,在安全生产管理中,无论是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数据的录入,还是教育培训的进行,都可以通过数字化文档进行,更可以与网络链接,传递与共享相关资料,而数字管理系统就是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产生的数字化文档进行整理和归并,一方面以备查阅,同时也便于形成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数据库。5)设备管理系统。现代建筑施工需要调用大量的机具设备,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也有大量的安全保护设备投入使用,设备管理系统就是对相关设备的正常运行进行养护和维护,以保证其正常运行或发挥应有的安全防护功效,设备管理也是现代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6)监督管理系统。监督管理系统是对其他系统执行的监督与控制,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其执行力必将大打折扣,许多制度与措施也必将流于形式,因而监督管理系统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保障,当中需明确执行不力的处罚与补救措施。
2.2建立并完善AHP分析模型
AHP分析模型即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多维、综合性的问题分析和处理划归方法,通过将大量影响因子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指标归并整理之后,使之层次分明,再通过一定的数据处理模式找出当中的关键因子,进而为最终决策提供比较科学的支撑依据。而在施工安全管理中,一方面影响安全生产的因子十分庞杂,同时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又必须紧紧把握关键因子,集中监管,方能提高安全管理的精度和效率,即对企业而言,哪些安全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哪些是需要集中主要力量关注的,这些问题各个企业都不尽相同。施工安全管理的这一特点及流程和AHP模型的特点具有高度吻合性,因而AHP分析模型在现代施工安全管理体系中的推广前景十分看好。利用AHP模型分析之后,企业可以建立起与自身生产和安全管理特点高度匹配的层次管理模型,理清安全管理中的关键因素,进而调整自身的安全管理资金、人员等资源的投入情况,使得自身的施工安全管理针对性、特异性和可操作性更强,而不是停留于宏观层面。
2.3加强多级教育体系的统一与协调
安全教育和培训是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支撑,在现代施工安全管理体系中,应该强调多级教育体系的统一与协调。首先,应该建立企业—施工现场项目经理部—管理人员—施工班组—作业人员的多级安全教育系统,在企业内部形成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的氛围与意识,在此基础之上,大力开展执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执业教育,即从安全管理的角度进行安全管理相关知识的宣贯,主要从安全管理指标控制的角度组织管理层面的安全生产相关知识,同时培养企业自身的专业安全管理人才,获得安全工程师等相关执业认定,从本质上提升企业的施工安全管理水平。职业教育则主要针对从业人员,尤其是一线作业人员展开,包括施工作业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安全防护用具的使用和安全设备的运行、维护等,以保证施工作业能够得到安全控制。在培训教育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大谈、空谈一些过于高深的理论性知识,而应更多地结合工地现场实际安全生产违规案例进行分析。为了推进培训教育效果,可以采用“三级教育卡”的模式,对安全培训教育信息进行登记,并定期进行检查与考核,将各级人员参与安全培训教育的情况作为其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在培训教育的基础之上,可以将施工安全管理设置为相应的指标,如经济指标、轻微事故控制指标、重大事故控制指标、安全教育指标和安全检查指标等,这些指标的设置,有利于教育培训的不断细化和执行,也利于各级培训目标的统一协调。
2.4推动数字技术在安全管理中的运用
数字技术目前在建筑施工领域已得到了比较深入的推广,而在施工安全管理领域,也应该大力推动数字技术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运用。首先,可以对企业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进行信息采集,汇集成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人员数据库,其次,利用数字化的文档更加便于安全管理相关资料的传递和共享。除此之外,数字技术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方面有着更加突出的作用,其中最为常见的便是远程监控系统的投入。利用远程监控系统,可以对各个工作面和重大危险源作业面进行实时监控,对于违规作业的行为,可以快速拍照、摄像,作为处罚的证据,而一旦发现异常,则可以立刻停止作业信号,通过对讲机等灵活快速调动现场管理人员和安全管理专员。当发生突发安全事故后,通过监控中心可以第一时间安排救援处理人员到场,这些对于安全管理的预防与应急以及工作面管理人员的灵活调配具有极大提升,特别适用于高层建筑、高速公路、山区作业等工作面分布宽泛的施工项目。除了现场监控之外,结合高精度的监控设备,还可以对施工中的外部环境和施工作业对象进行监控,通过对山体、房屋、脚手架等发生的微小形变进行的检测,可以有效发现潜在的垮塌、变形等隐患,加强重大安全事件的预控管理。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建立一个基于企业数据库的网络交流平台,企业安全管理专员和部门可以定期安全培训计划,通报施工现场的违规行为,而员工与作业人员则可以利用这一平台进行广泛的交流与沟通,还可以通过留言、邮件等形式对施工现场安全相关问题进行咨询,以形成企业内部以及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高效互动。
3结语
安全管理作为现代建筑施工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变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发展模式,提升人本思想在建筑施工中的渗透和提升我国建筑施工水平都具有重大意义。现代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在遵循国家既有法律规范和安全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应该更多地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和现代数字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系统化、专业化、有序化、有效化的现代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施工安全管理水平一定可以迈上更高的发展平台。
作者:郝俊芳工作单位:太原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前期办公室
第七篇: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体会
1方法
1.1建立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三级监控网
三级监控网由病区护士长1人、肿瘤专科护士1人、临床护士16人组成。护士长为三级监控网的第三级,是护理质量监控体系的核心;肿瘤专科护士具有主管护师以上职称和肿瘤专科护士资格证,为三级监控网的第二级;临床护士为三级监控网的第一级,是在临床治疗护理中落实安全护理措施的第一责任人。
1.2三级监控网工作职责
1.2.1护士长工作职责
制定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的有关制度,包括不良事件上报、每月科室的护理质量上报、每季度举办个案分享活动等;制定使用抗肿瘤药物安全评价指标;定期检查安全管理落实情况;每半年总结不良事件、近似不良事件记录及业务学习记录,对典型的不良事件、近似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完善安全管理。
1.2.2肿瘤专科护士工作职责
1.2.2.1制定并监督安全使用抗肿瘤药物操作流程
安全使用抗肿瘤药物操作流程:导入医嘱—复核医嘱—配备抗肿瘤药物—配置抗肿瘤药物—执行操作,整个过程均需两人严格核对,尤其是在配置抗肿瘤药物前严格核对,配置完毕再次核对。
1.2.2.2完善抗肿瘤药物特殊警示标识
护士配置输液软袋加药后在外标签上角盖上印章,第2位护士核对药物无误后在第1个印章下方再盖上印章。护士必须确认输液软袋标签盖有2个红色印章方可行静脉用药。科内统一规定,蓝色篓摆放按规定时间执行的针剂,红色篓摆放次日用药,绿色篓摆放当天用药,化疗药物则摆放在玫瑰红色标写“化疗”黑体字的塑料篓,每次按医嘱准备静脉用药时均按此规定摆放。碰到特殊剂量或特殊药物的医嘱,如化疗大剂量,应用时在药物剂量下方划一红线[4],以提醒加倍认真、细致地查对确认。
1.2.2.3制订抗肿瘤药物相关手册
制定《抗肿瘤药物管理手册》,内容包括: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制度及具体人员工作职责;抗肿瘤药物的使用流程;抗肿瘤药物分类及排列顺序,各药物的名称、常用规格、安全剂量范围、使用方法、输液速度、注意事项、护理观察要点及预防措施,并配以相应药品的外包装图片。《科室常用抗肿瘤药物使用说明书》,即将抗肿瘤药物的说明书装订成册,将相似的抗肿瘤药化学名、商品名编制成表格,供护士学习参考,避免差错。
1.2.2.4网络化管理
将常用抗肿瘤药物注意事项、药物渗漏后处理方法、药事信息等多种药物知识存储在科内计算机上并不断更新,方便医护人员随时学习查找。
1.2.2.5分层级培训护士
按工龄、入科时间、综合能力分为4个层级,Ⅰ级护士:工作第1年,未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Ⅱ级护士:工作2~3年,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Ⅲ级护士:工作4~5年,护师;Ⅳ级:工作6~8年及以上,主管护师。肿瘤专科护士为主要授课者,授课主要内容为抗肿瘤药物的基础知识,包括抗肿瘤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及药物名称、作用、不良反应、禁忌证等。授课时间:Ⅰ、Ⅱ级护士每2周1次,Ⅲ、Ⅳ级护士每4周1次,授课时间安排在周三中午12∶00~12∶40。如果最近有新药使用,在早晨交班后,及时组织护士进行新药说明书的学习,使全体护士掌握药物副作用及禁忌证,并把新药说明书放置在科室的温馨提示牌上,供大家参阅。另外,由专科护士联系肿瘤科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专科医生授课,内容为新的抗肿瘤药物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个案分析等,每半年1次。1.2.3临床护士工作职责在临床治疗护理中根据抗肿瘤药物操作流程安全规范执行。
1.3评价方法
由护士长和肿瘤专科护士对护士进行抗肿瘤药物知识的理论考试和抗肿瘤药物执行操作流程考试,≥90分为合格;比较应用三级监控网实施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前后使用抗肿瘤药物差错发生例数。
2结果
应用三级监控网实施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前后护士理论及操作考试成绩见表1;2010年1月至6月,发生4起使用抗肿瘤药物的差错,2010年7月至2012年10月,使用抗肿瘤药物无差错发生。
3体会
3.1应用三级监控网实施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的作用
建立安全使用抗肿瘤药物管理三级监控网络,规定各级监控网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健全和落实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组织和制度,规范抗肿瘤药物使用的操作流程,提高护士对高危药品的认知水平,同时强化风险的识别和意识,提升了药物治疗的安全水平。本文资料显示,应用三级监控网实施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后,护士的抗肿瘤药物知识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成绩逐年提升,无使用抗肿瘤药物的差错发生。
3.2应用三级监控网实施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的临床可行性
安全使用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三级监控网络,肿瘤专科护士起到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让管理制度更密切的落实到护士执行上,减轻了护士长的管理压力,也使安全使用抗肿瘤药物有成效,将安全给药的风险降到最低,在临床肿瘤科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3.3应用三级监控网实施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实施三级监控网络管理过程中,肿瘤专科护士的工作量大,在当前护士缺编的情况下,许多工作在挤时间进行,更多的时候需要统筹安排;在不严密督促提醒的时候,个别护士会脱离按程序操作的规定,存在潜在风险的隐患。因此,必须加强监督、监管机制,加强肿瘤科护士滚动学习抗肿瘤药物知识,使护士提高规范给药的自觉性,注重细节,降低潜在风险。
作者:林海玉王亦素王欣周欣华吕可超王务萍黄乐听李霞工作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第八篇:电梯安全管理人员素质提升
1法律、法规对设立电梯安全管理人员的相关规定
(1)未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的;(2)未将电梯的安全使用说明、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置于易于为乘客注意的显著位置的。《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TSG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附件A技术资料的检验项目中将“按照规定配备的电梯安全管理和作业人员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列为B类检验项目,在进行定期检验和改造、重大维修过程的监督检验时要求使用单位提供相关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
2使用单位设立电梯安全管理人员的现状和分析
电梯使用单位设立安全管理人员是保证电梯安全使用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特种设备安全法》的规定,我们将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的电梯使用单位作为第一类电梯使用单位,将其他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的电梯使用单位,包括拥有少量电梯的工业区厂房或私人出租楼房等电梯使用单位作为第二类电梯使用单位。那么按照《特种设备安全法》要求,第一类电梯使用单位应当设置有正规的电梯管理处和电梯安全管理人员,而第二类电梯使用单位应当根据情况设置电梯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综上所述,即不管是专职或兼职,第二类电梯使用单位亦需要配备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借鉴笔者在电梯检验行业对使用单位多年的检验经验可知,第一类电梯使用单位一般情况下在设立电梯安全管理人员方面执行的比较好,且配置的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基本都能很好地履行其应尽的职责,但是这样的使用单位屈指可数;而第二类使用单位,尤其是私人出租的电梯使用单位在只有一台或者数台电梯的情况,设立安全管理人员制度在这些使用单位流于表面形式或难以实施,更甚至未设置电梯安全管理人员。或者设立的电梯安全管理人员以电工,门卫等充当。难以真正履行电梯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这无疑给电梯的安全使用留下了隐患。究其原因,第二类电梯使用单位未正确实施设立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制度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因使用单位拥有的电梯数量较少,单独设立电梯安全管理人员的成本较高;(2)由于电梯是特种设备,维保单位维保质量的好坏,直接与安全管理息息相关,与项目整体服务挂钩,电梯安全管理人员不仅仅要承担电梯使用安全的监督责任,还要做好电梯安全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因此,对电梯安全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要求相对较高。而第二类电梯使用单位,尤其是私人出租楼房的电梯管理人员(看护楼房兼管理电梯相关事务),难以实现电梯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和重任。
3对设立电梯安全管理人员的建议
针对第二类电梯使用单位在建立电梯安全管理制度、设立电梯安全管理人员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特种设备安全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特种设备共有的,共有人可以委托物业服务单位或者其他管理人管理特种设备,受托人履行本法规定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义务,承担相应责任。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房产公司,或者大型物业管理公司的模式,与有资质的团体或个人签订合同,由这些团体或个人代其履行电梯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同时,为防止发生电梯安全事故时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因其他不可抗力因素而无法迅速抵达事故现场开展救援工作(如城市道路拥挤),亦为了能提供及时的服务,使这类使用单位的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发挥真正的作用,这些团体或个人应在所服务的电梯附近。另外,公众场所电梯发生困人事故的抱怨也是屡见报端,舆论影响甚远,因此在发生这类事故时尽快将乘客安全救出,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的法律法规没有赋予电梯安全管理人员解救被困人员的职责,当发生事故时,还需要电梯维护保养人员前往解救。而当前全国各地的城市化发展加快,交通拥挤堵塞状况常常发生,大大加深了电梯维护保养人员迅速到达事故现场的难度,可能使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如果根据电梯安全管理人员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现场应变能力划分等级,级别较高的电梯安全管理人员,由于掌握更多的电梯专业知识,通过专业考核,可胜任这项困人事故的解救工作。这样的话将有效的解决一些问题。
作者:王初辉工作单位: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吴江分院
第九篇:变电运行安全管理提升
1110kV变电运行概述
在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社会对于电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110kV变电站数量在逐渐地增多,变电运行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在不断地加大,变电运行主要就是对变电站内设备的运行情况及各种指令进行操作和设备的维护管理。110kV变电站内设备量大,所以维护工作较为繁琐,因此要求变电运行人员在思想上不能粗心大意,要及时的发现变电运行中的异常及故障,及早的进行解决,以便造成电力设备的损坏,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2变电运行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0kV变电站是一个庞大的供电系统的中心,在操作或者管理过程中,都存在很多风险因素,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根据调查发现,目前我国许多的电力行业在变电运行安全管理上都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2.1操作人员安全意识不足
工作人员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在110kV变电站操作中,不仅它的操作程序复杂,而且它的每一步操作都是手动操作。这种长期的触摸就会导致各种设备的磨损程度增加,如果不进行及时的维护会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电力行业的操作人员往往是在设备出问题之后才去修,安全意识严重缺乏。
2.2安全器具质量不达标
电力部门对安全器具的质量不够重视。110kV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模式近些年来一直是国内众多企业关注的焦点,我国电力企业整体的安全管理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在信息通讯、仓储设施、货物运输等方面的设施不够完善,而且安全管理的体制和技术水平等等也受限,缺乏系统的功能,与满足社会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电力企业对设备的质量安全不够重视,在购买时就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②电力企业对设备的质量安全管理不够重视,没有制定定期的检测制度。从而导致设备的质量安全不过关,给变电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2.3变电操作中存在失误
工作人员在变电站操作中存在失误。110kV变电操作失误主要指的是对电器的操作失误。变电操作失误包括两方面的失误:①运营商的失误,运营商没有按照严格的变电操作程序操作形成的非法操作,最终导致拉变电操作的失误。②人为操作失误,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对问题没有作出准确的判断或者在工作过程中思想不集中等等原因而造成变电操作的失误。变电操作失误的危害可大可小,轻微的可以造成机器设备的损坏,严重的很可能造成人员的伤亡。所以变电操作失误是实际工作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必须认真对待。
2.4变电运行安全管理不规范
变电站的安全管理不规范。据调查显示,我国很多的电力行业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对安全管理的监管力度也不够强大,就整个电力行业的管理来看,普遍地存在对110kV变电所运行的安全管理不规范的现象。有的企业的管理制度只是口头化,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规范的安全管理不仅导致了较高的风险隐患,同时也对企业的制度是一个严重的考验。因此,需要注重变电运行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形成具备综合竞争力的企业管理制度。
2.5缺乏充足的变电运行安全管理人才
变电运行安全管理人才短缺。近些年来,各大高校纷纷开设电力安全管理这门课程,并且广泛地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有效地缓解了当今电力安全管理人才短缺的现象。学生能够通过系统的专业的学习电力运行安全管理,从而掌握专业的知识技能,为电力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的电力安全管理的发展起步较晚,对电力安全管理人才的培养才开始重视,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人才培训体系,电力安全管理人才短缺的现象十分严重,严重阻碍了电力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3提高变电运行安全管理水平的措施
3.1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职业素养。一方面,各大高校或者社会上的一些培训部门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原则,在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职业技能的教育,对计算机技能,信息通讯设备和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的专业的培训。另一方面,要全面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通过事故演习或者影片教育等等途径开展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树立安全管理意识。
3.2重视变电设备的管理
变电站要加强对变电设备的建设和管理。一方面,西方国家的安全管理已经实现了全自动化,当然,我们国家的水平还达不到,但是,对于安全管理的基础设施来讲,应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计算机网络建设的步伐要加快,建设空间更大的仓储设施等,通过这些方面的建设可以大大提高电力企业的运作效率,使物流业获得长足发展。另一方面,对变电设备采取必要的安全管理措施。我们可以分三个期间进行管理,采购期间、使用期间和淘汰期间。公司在采购时要特别注重设备的质量安全,如发现安全问题需对设备进行整体的更换。在使用时要注意设备的保养和维护,不能等设备坏了的时候才去修。设备淘汰时要进行认真地检查以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
3.3提高变电运行操作的准确性
无论是运营商的操作还是变电工作人员的操作,都需要遵循变电运行操作规范标准。为了提高110kV变电运行操作的准确性,电力企业需要进行专门的培训,并且能够组织一些操作竞赛,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操作意识和操作水平。此外,还需要对操作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和考核,采取激励和惩罚措施,从经济上、精神上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操作水平。
3.4完善变电运行安全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部门要完善变电运行安全管理制度。在电力行业发展的大潮中,变电运行安全管理模式有必要进行合理的改善,作为电子商务发展的强大后盾。笔者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变电运行安全管理模式的相关改进对策。①电力企业部门要建立健全变电运行安全管理制度。全国的电力部门机构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的组织和协调机制,完善电力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管理。②政府要合理制定统一的电力企业的发展目标,提供资金支持或者政策导向等措施促进物电力行业的发展,并对电力行业的发展水平进行整体的把握。
3.5优化变电安全管理人才的吸收机制
为了提高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水平,需要不断扩大安全管理队伍。人力资源部门要能够扩大变电运行管理人才的吸收途径,不仅可以从电力系统本部门以及其他部门选择优秀的工作人员外,还能够积极吸收优秀的电力专业毕业生。此外,国家电力部门需要尽早建立一套电力安全管理人才的培训体系,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各级电力企业输送安全管理人才,确保电力企业运行的安全水平。
4结束语
变电运行工作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一旦出现失误,不仅影响到正常的供电质量,而且会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电力部门必须要提高变电运行安全管理水平,及时发现变电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能够及时解决。本文主要对110kV变电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希望对相关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作者:周航峰工作单位:贵阳供电局
第十篇:电站大坝安全管理水平提升
1电站所处地理位置特殊
沙湾水电站位于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葫芦镇,为大渡河干流下游梯级开发中的第一级。电站距上游铜街子电站约11.5km,距下游乐山市区约44.5km,周边毗邻厂矿、村镇密集区域。由于库容较小(2013年实测正常蓄水位库容为2986万m3),且为日调节电站,其自身调节能力有限。当库区处于正常蓄水位(432m)时,若铜街子电站下泄流量3000m3/s,来水到达沙湾电站坝前仅需30min左右,而此时沙湾电站若启动应急机制,按不大于沙湾区防汛Ⅳ级响应流量5450m3/s下泄腾库至最低运行水位(424.6m),则至少需要3h。若发生大坝全溃,将直接危及下游约36.4万人安全,需要转移安置人口约25.6万人,对当地的人民生产、生活构成严重影响。电站所处流域每年主汛期为6~9月,洪水过程陡涨陡落,加上区间暴雨,短时间内对电站防汛威胁较大。据运行期统计,电站在2010年7月17日经历的最大洪水达到7339m3/s,已接近10年一遇洪水(7940m3/s),持续时间只有2h左右。上游来水(尤其是汛期)夹杂的泥沙和漂浮物较多,易在坝前堆积。据统计,2010年一个汛期,电站进水口共清理出枯木、杂草和生活垃圾等堆积物共4000多m3;2013年实地正常库水位库容测量,较运行之初减少了1568万m3,减少34.4%,进一步削弱了电站的调控能力。电站区域临近龙门山、大渡河及安宁河等断裂带,虽无区域性活动断裂带通过,但在“5.12”汶川地震和“4.20”芦山地震中均受到波及,抗震•84•形势不容忽视。电站周边群众世代临河而居,养成了一定的生活习惯,虽然电站管理区域设置了很多安全警示标志,但非法捕鱼、采砂、施工、倾倒垃圾等现象仍时有发生。周边污染性企业较多,空气容易污染,环境气候对电站金属结构也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回顾我国近代水电站、水库运行史,曾发生过多次由于大坝运行管理不善,造成水库溃坝,并最终酿成库毁人亡的惨剧。分析事故原因,除设计和施工原因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关领导和部门在水库运行过程中,疏于管理、督促检查不严”。立足自身,以史为戒,做好大坝的安全运行管理,不但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也是我们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2电站设计、地质结构复杂
沙湾电站设计形式从左到右依次是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闸坝储门槽段、泄洪冲沙闸、发电厂房和右岸接头坝,下游为设计长度为9015m长的尾水渠。挡水建筑物混凝土面板坝至泄洪冲砂闸段主要建基于砂砾石层上,虽密实度高,但透水性较强。其中1#~5#泄洪冲砂闸段、GIS室基础为人工填筑砂砾石基础,结构在运行初期沉降量相对较大。厂房坝段厂基持力层以岩溶角砾岩和泥质白云岩为主,不但强度低,而且地下水丰富,其中承压水中SO42-含量大于1000mg/L,对混凝土和金属结构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库区、尾水渠内水位日变化幅度较大且频繁,两岸边坡、渠堤以砂砾石填筑、浆砌石护坡为主,在运行期间,边坡浆砌石受自身填筑体沉降、外界环境干扰等因素影响,易出现破损。右岸高边坡紧邻厂房坝段,虽采取了锚喷支护等相应措施,但其岩体卸荷较深,完整性差,局部岩溶相对较发育,在经历两次地震考验后,虽未发现异常,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应加强对其在运行期内稳定性的观察。
3巡视和监测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1#泄洪冲砂闸闸体结构在运行初期监测过程中,始终显示为沉降不稳定,沉降累计值偏高,按设计要求在相关部位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增加监测点、基础加固处理等措施。通过近期观测值分析,其沉降已基本稳定,但对整体泄洪冲砂能力是否造成影响,还需今后加以验证。渗压监测反映各结构基础的渗透压力普遍偏高,这与设计地质报告中反映的结构基础透水性较大的特性相对应。在分析监测报告的同时,应关注结构防渗系统和基础扬压力的变化。沙湾电站库区和尾水渠沿线较长,对于沿途厂矿、居民向河道内倾倒垃圾、破坏设施的行为难以及时发现,每年尾水渠防护挡墙和巡视通道都因人为破坏和重车碾压而进行多次修补。下游河道采砂范围逐渐向尾水渠堤坝靠近,隐患逐年加大。
4提升大坝安全管理工作的建议
在分析了沙湾电站大坝安全管理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如何促进大坝安全管理工作的提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加强大坝安全管理体制建设,明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健全的体制是促进大坝安全管理的前提,任何一项管理措施和手段的实施都需要各部门、各专业之间密切配合。大坝安全管理体制建立的是否科学、合理,又取决于企业领导、决策层对大坝安全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随着电站的建成投产,电站本身的管理模式也由建设型向发电效益型转变,在经历了前期巨额投资建设阶段后,电站运行单位往往更多重视的是电站的发电效益,而忽视了大坝的运行安全,缺少了必要的关注和投入。在具体工作中表现为大坝安全管理专业人员配置数量不够、质量不高,管理结构和程序不合理,一些有关大坝安全管理的问题不能够及时发现,或处理工作滞后。要促进大坝安全管理工作的提升,就是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逐步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体制,结合国家和行业要求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配备相应的管理队伍,优化对应的管理流程。在保证电站效益产出的同时,积极落实大坝安全管理人员和资金的投入,认识到大坝安全管理在电站运行过程中的重要性。作为发电企业,不但要担负起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义务,而且也要担负起保证区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切实作好水电站大坝运行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
4.2依托大坝安全注册和定检工作,促进企业大坝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
作为国家大坝安全监察管理机构,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大坝安全监察中心(以下称大坝中心)依据国家相关法律,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大坝安全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从大坝长期安全运行管理的角度,对水电站大坝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明确了相关管理要求和内容,确定了水电站建设、管理各方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对全国大坝安全管理工作起到了指导和借鉴的作用。按照相关规定开展的水电站大坝注册和定检工作,成为水电站大坝安全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相关内容要求也成为促进大坝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的依据。因此,大坝安全运行单位要随时掌握相关政策的变化和发展情况,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政策理解能力和执行力度,运用相关规定建立起来的管理模式,去充填和丰富自身的管理内容,确保大坝安全管理手段的先进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4.3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水电站大坝信息化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管理正逐步融入到各个行业,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在《关于印发<水电站大坝安全运行信息报送办法>的通知》(电监安全〔2006〕38号)中明确提出,水电站运行单位或者大坝业主单位应当建立本单位大坝运行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简称大坝安全信息子系统),并将大坝安全信息子系统接入大坝安全信息系统。沙湾电站大坝安全管理通过这几年的不断建设和完善,目前已经具备了建立大坝安全信息报送系统的条件,并计划逐步向大坝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迈进。但从电站自身流域和特点来说,这只能是电站大坝运行安全管理系统中的一部分。作为大渡河下游梯级开发电站中的第一级,如何与上游、下游电站建立起水情、水文信息共享系统,加强相关信息获取和报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实现水库调度自动化,也是确保电站大坝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电站应当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的大坝安全管理系统,将涉及到大坝安全的各种资料收集到系统中,随时补充、完善,即方便调阅,并可有针对性地对大坝各种运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制定相关的维护、处理方案,实现管理流程的简化。
5结语
做好水电站大坝安全管理工作,是水电站运行单位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通过不断增强的法律意识和社会意识,电站管理者要将确保水电站大坝安全管理与保证发电效益放在同等的位置看待,通过对照和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自身管理机制,全面促进电站大坝安全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作者:林森工作单位:四川圣达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 上一篇:学校安全管理论文3篇
- 下一篇:环境监管信息公开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