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管理建设论文4篇
时间:2022-07-12 03:04:35
导语:信息安全管理建设论文4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信息安全专业培养目标与“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课程建设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创新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面向为立足北京、服务首都、面向全国。依据我校定位和办学特色,依据应用型信息安全人才特点,我校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确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信息安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具备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等专业知识,以及综合解决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与保障的能力,能够在国民经济企事业部门、信息类产业公司和信息安全技术相关行业,从事信息安全理论的初步研究、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的研发,以及为客户提供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服务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技术人才”。[3]在专业建设中课程体系建设是极为重要的内容。结合我校发展目标和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校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大量与计算机、通信和数学等学科相关的信息安全技术,而且还要重视掌握与管理等学科密切相关的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是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既培养学生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这门课程的作用主要在于帮助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掌握信息安全管理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理论知识、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培养学生解决信息系统安全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课程建设,促进信息安全专业特色建设,为培养信息安全领域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奠定基础,使学生具有从事信息安全管理与技术产品的研发及应用能力,以适应在国民经济企事业部门和信息安全相关行业从事研究和工作的需要。
二、深入理解课程内涵,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对信息安全要求的提高和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对信息安全管理及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指出,我国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急需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具。而国内信息安全专业目前尚极少设有“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课程。在教学内容建设方面,着重信息安全管理理论与技术内容紧密结合,使本课程形成健全的课程内容体系;在教学条件上,着重建设本课程优质教材,建立完善高水平的教学参考资料和实践教学资料,完善相关实践教学环境。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完善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为主线,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对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的整体认识和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在教学队伍上,建设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使这门课在培养学生“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高素质”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因此,如何成功开设这门课程是摆在课程建设队伍的首要难题。通过教学实践和总结,笔者从深入理解课程内涵着手,围绕社会需求,分别从以下几点着手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
1.管理理论和标准
根据培养信息化管理人员、信息安全管理人员的实际需求,全面介绍信息安全管理基本概念、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围绕国内外信息安全管理标准,介绍信息安全管理的各项内容和任务,其内容涉及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
2.案例教学
收集、整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构建案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案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案例,充分阐释信息安全管理的内涵,使学生能够在系统准确地把握信息安全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准确有效地运用信息安全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技术支持基础上的安全管理
强调技术与管理并重,在技术平台支持基础上进行管理的有效管理方法,将信息安全管理与学生所学信息安全技术相结合进行教学内容的充实和改进,提高学生有效实施信息安全管理的真正能力。
4.采用“理论→实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实施教学
教学过程中探索培养学生增长实践经验方法,将特色体现在学生知识体系和操作能力上。在理论教学方面,着重强调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和国内外信息安全管理标准;在实验方面,采用适合我国信息化建设所需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系统软件,结合“信息安全综合模拟实验平台”以及漏洞扫描技术软件,实现高度仿真,同时使学生接触国际上先进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软件,培养学生管理实施过程中所需专业理念;在社会实践方面,探讨摸索适于学生进行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实际体验的实践基地和实践方式。
三、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信息安全专业建设思路是在本专业建设中,不仅要重视构建合理完备的理论课程体系,而且还要强调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信息安全技能,培养综合素质高、善于理论联系实践的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紧紧围绕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的发展趋势,遵循信息安全专业建设思路,突出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强调理论与实践、管理与技术相结合。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所强调的是对学生岗位操作技能与实务经验、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理论应用的锻炼和培养。“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正是从上述考虑出发,在现有“信息安全综合模拟实验平台”的基础上,配置适于国情的信息安全管理软件以及符合信息安全管理国际标准的国际先进软件系统,利用高校优势配置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综合环境。通过综合实验,使学生深入理解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相关的国际、国内标准,培养具有信息安全技术应用能力,掌握先进相关工具的利用手段与方法,达到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信息安全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为创新性人才培养奠定基础。通过深化“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熟悉信息安全管理和风险评估标准,精通安全产品体系以及安全产品、系统安全评估准则,熟练运用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软件,并具有工具软件的使用与开发能力。通过综合实验,使学生深入理解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相关的国际、国内标准,培养具有信息安全技术应用能力,掌握先进相关工具的利用手段与方法,达到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能力型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为创新性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四、专业交叉融合实践探讨
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力求以“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课程建设为例,促进我校信息管理学院各专业间交叉渗透,推动学院工作发展,凝练办学特色。我校信息管理学院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安全、计算机审计、电子商务、管理科学与工程5个专业。“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其管理思想根源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符合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与现代质量管理学特别是质量管理体系高度一致。“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其管理和评估的对象正是信息化中占重要地位的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并且未来系统的安全是要求建立在供应链上节点间电子商务系统安全需求之上的。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要充分理解业务流程才能有效实现信息系统安全。诸如此类信息系统的安全将成为“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的“的”,而“信息安全管理”也会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及电子商务系统添加一把锋利的“矢”。与此呼应,“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同样支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审计等专业建设。国家审计署强调的“电算化系统审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最有力的佐证。既理解业务流程和安全需求,又掌握支撑软件开发技术的学生,具有开发信息安全管理系统、风险评估系统的能力。鉴于上述问题,在教学上实现交叉渗透,支撑特色专业建设。
五、结束语
本文在介绍信息安全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总结了在“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课程建设中教学内容改革和实践教学模式分析等方面的相关工作,初步对专业交叉融合的实践进行探讨。为提高“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课程教学效果,从而促进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及信息安全专业特色建设奠定了基础。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着重探讨信息安全管理理论与信息安全技术内容紧密结合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按照教学规律,依据教育部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信息安全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理顺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先修课程设置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形成并逐步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课程体系。通过调研和培训等方式,用实际内容充实课程内容建设。将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并以科研促进教学,将前沿的信息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以及实用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和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来。使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了解掌握先进的信息安全标准和信息安全管理最佳实践,以充分发挥学生在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特长,使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紧跟信息安全管理的新思想,使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课程在培养学生“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高素质”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
作者:赵刚工作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第二篇:公共安全管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一、培养目标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要求
建设高职院校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提出的要求。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在高职院校专业中具有鲜明的特色。该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安全工程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应急和处理的方法和手段,能够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提供与体制相适应的应急预案、预警、处置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本专业的学生以学习安全管理专业和人文社科知识为基础,主要学习公共安全管理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以及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等相关课程,接受校内外实践环节、相关专业课程的方案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调查报告)的基本训练,具备公共安全管理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素质,具备从事安全管理、公共突发事件预防、应急管理与处置的基本能力,具有能够在各级政府安全监管部门、应急管理机构、企事业单位、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机构、安全评价、咨询及培训机构从事相应工作的能力。[1]公共安全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具体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素养和能力: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掌握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公共安全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该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政策、法律法规;掌握管理科学、公共安全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公共安全管理、评价、宣传教育等工作的能力;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公共安全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素养。高职院校公共安全管理专业教师要实现公共安全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既能从事公共安全管理专业相关的理论教学,又能进行该专业实践性教学,即成为工程师和技师的所谓“双师型”教师。从外在形式上看,公共安全管理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需要具备教师资格证和公共安全管理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从内在素质来讲,公共安全管理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需要具备如下能力:良好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优秀的教学能力,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具备优秀的社会交往和沟通的能力,达到校企交流的通畅性;良好的管理和创新能力,适应一线的技术发展。由此看来,所谓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指由公共安全管理专业的理论型教师、实践指导型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组成的“双师型”结构化教师团队。建设合理的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其中确立专业理论教师、实践指导教师和“双师型”教师之间的恰当比例(如图[2]),达到整体布局和局部结构上的合理要求,实现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结构、职称结构、素质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双师型”结构化教师的团队优势,才能实现高职院校公共安全管理专业目标。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有实际行业从业经验的教师比例偏少,兼职教师队伍满足不了职业院校的发展需要。大多数教师都是高校的毕业生,他们并未在技术领域从事直接的技术工作,就直接来到高职院校任职,这些教师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实践水平偏低。其次,高职院校的教师待遇偏低,待遇偏低则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高职院校任职,更缺乏对高技术人才前来任职的吸引力,与普通高校相比,缺少竞争力。再次,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不够紧密,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无法直接担任一线工作,人员的人事调动程序也过于复杂,不利于高职院校教学人才的引进。二是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缺乏。尽管我国也制定了职业教育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学校与企业交流合作的机制还不够成熟,相关制度法规对企业的约束力不够,缺乏双师教师培养基地,教师得不到实践锻炼的机会,即便有也只是应付一下,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因此,提升专业操作技能的机会十分有限。三是利益导向问题。由于利益导向机制不完善和考评机制不健全,教师到企业进行“技师型”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进入到企业培养长期的有1-3年,短期的要牺牲寒暑假等假期时间,如果再没有经济上和政治上的适当“补偿”,教师会感觉处在“被”培训状态,无法发挥自主性,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反过来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由于收入较高,一般不愿意到高职高专来任教,使塑造“理论型”教师的设计初衷成为“无米之炊”。高职院校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有几方面。首先,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起步较晚。职业教育要达到的几大目标知识、经验和能力都需要时间的积淀,高等教育中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十年才走入正常轨道,高职高专中的教师队伍建设刚刚成型,许多教师是从原来的初中专、高中专、技术学校等化蛹成蝶而来,其本身面临知识和经验上的考验。近三年来提出的“双师型”教师要求在学校是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在工厂或其它技术岗位是好技师,好教师、好技师的培养正在高职高专中亦步亦趋的展开,甚至有些由于经费及其它原因还没有开始。其次,是“双师型”教师的考评体制不健全。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形成需要其自身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在职称评定时,往往是用教师的科研来衡量教师的整体业绩,倾向重视科研,看轻实践教学。即使在学校的考评过程中,专业教学也只占到很小的一部分,缺乏对“双师型”教师的肯定。“双师型”教师的工作重心恰恰是专业教学,指导实践,从而使得教师的价值得不到公正的体现,极大地挫伤了积极性。在这种考评体制下,许多教师把精力用在论文、课题等科研上,不看重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更谈不上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第三,是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利益倾斜不够。目前从浙江的高职高专来看,经济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培养理念先进的一些学校,如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已经在经济投入上对“双师型”教师培养予以倾斜,并各自形成了一套该类型人才培养的机制,但很多高职高专院校还处在摸索阶段,特别是一些民办院校更是踟蹰不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面临投入不足问题,无法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根据公共安全管理专业这一特殊专业要求培养具有坚实的公共安全管理学及相关学科基础,具有突出的实践技能、全面的协调能力和缜密的分析思维能力,能够从事安全管理实践、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等要求,结合高职院校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加强高职院校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应培养和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公共管理专业师资队伍。针对高等院校公共安全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到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普遍缺乏社会从业经验,高职院校在人才招聘时要求教师具备社会从业经验或与企业合作为刚毕业教师提供提高社会从业经验的实践机会。通过拓宽来源,选拔培养,规范管理,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师资队伍,是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有力保证。师资队伍建设包括专职教师培养和兼职教师的选拔两个方面。首先,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制定各种优惠条件吸引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士充实新专业师资队伍。对于引进专业教师,学校要有相关政策,引进时不能只看学历,还应专业对口。当然,在重视引进的同时,还需重视已有人才的培养,要加大对专职教师的培养力度,可以采取到国内相关高校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等途径使专职教师队伍尽快成熟壮大。[5]其次,要建立公共安全管理专家库,按照择优入库、动态管理的原则,从具有较深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公共安全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中选定一批兼职教师。二是完善“双师型”教师成长规律,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属性,又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具备鲜明的职业特性,简单来说就是既要是“教授”,又要是“教练”和“师傅”。然而,按照事物发展的循序渐进规律来看,“双师型”教师的形成需要依靠长期的培养培训以及教师个人的努力。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研究把握“双师型”教师的成长规律、形成机制、发展阶段、心理基础,不断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科学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创新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建设,打开校企合作方便之门,一方面需要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出台宽松政策给予支持鼓励,另一方面需要高职院校、企业按照立足大局、互利互惠的原则,亮出姿态,平等协商,在职教集团、校企合作联盟、校企合作示范区、“校中厂(场)”、“厂(场)中校”等框架及形式下,通过人力互换、技术交流、横向研究、团队建设等途径,培养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是加快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建设。我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缺乏规范性,存在很多的不合理问题。教育部在2011年底发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中表示各地要充分认识加强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建设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完善培养培训制度、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紧迫任务。各地必须构建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优化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布局结构,完善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校企合作机制并加强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内涵建设。四是高职院校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与时俱进,常抓不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公共安全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会有新的内涵,高职院校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会面临新的任务。因此,高职院校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与时俱进,常抓不懈。首先,建立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规范。从目前高职高专的教师行业来看,还没有这方面的规范,比较成熟的“理论型”教师规范没有。容易实施的做法是先易后难,先针对公共安全管理专业的专业性质制定前者,专业设计的大多是社会学学科,理论化比较成熟,容易制定。再通过一定的调查研究,并邀请企业技师参加制定“技师型”教师规范。做到“双师型”教师培养有目标、有方向可努力。其次,专业设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基金,助推“双师型”教师比例的上升。高职高专院校学校建设的资金大多比较紧张,特别是刚刚起步的学校,建立专门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基金,做到资金有保障,投向有规划,成果可反馈,送教师到国外、国内名大学、同类高职院校以及企业等培养时做到制度和资金先行。对学校来讲教师队伍培养是可规划的,对个人来讲自己申请培训还是“被培训”是可预期的,这样“双师型”教师比例上升就可做到水到渠成。再者,建立“双师型”教师建设建档、评价及反馈机制。要做到教师队伍建设与时俱进,使高职院校不再象征“象牙塔”,需做到紧跟时代、社会的不断变化,特别是公共安全管理专业的教师更甚。如何做到与时俱进,主要是畅通教师队伍建设的推动者与社会的信息流通渠道,主要可以通过给教师培训、锻炼的经历建档,建立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及反馈机制,根据评价和反馈的信息不断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作者:宋建华王宜崇工作单位: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安全管理信息化是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安全管理信息化也必然地成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具有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一般特征,即以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融合一定必要的机构、人员和机械设备为高效的企业管理提供充分、有用的决策信息;同时,它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即信息化是以安全管理有关数据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和反馈为主要内容。企业安全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建立以安全管理为主要目的、IT技术为主要手段、与计算机等通信设备相结合的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ESMIS)。
二、我国企业生产信息化建设出现的问题
对于现在的企业生产信息化建设来说,还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但是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缺陷。
(一)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方面
在这个方面主要是缺乏基础的安全信息、信息很难得到共享。规范的信息采集以及检索难度较大、信息成果转化率较低、基础信息普及性差等缺陷。安全生产信息管理不发达就导致了企业和政府的安全管理工作很难开展和进行,这不仅对企业安全管理造成影响还使企业和政府很难进行管理决策。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如下:企业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和未来发展的计划,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同样也没有一个完整的生产管理信息化流程。这对于还处在初级阶段的生产管理信息建设在网上审阅、网络布局、资源互动和共享等方面需要加大建设;在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中,对知识的宣传、人员的培养、测试检验、安全救助等技术方面的信息化也处于一个初级阶段,所以它们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被接受到了安全生产信息体系中来了;国家安全监管总部和地方监管机构还没有形成一个联络机构,所以很难把全国的信息统一起来进行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由于缺乏对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的认识,在其技术上投入的力度不够,没有完善的安全信息化管理政策、规范、技术标准以及考察的参考数据;对于安全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多,所以存在技术和设备的水平很低,与国家其他企业相比较有很大的差别,与国际上先进的技术相比较差别更大。
(二)网络建设方面
国家企业安全监管总部运用的外网主要是建立在互联网的结构之上的,它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工作人员,为他们收集信息,联络沟通以及完成公开政务,服务大众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各地市都已经具备了当地的局域网设施,它主要是服务于办公人员。但是国家安全监管总部、煤矿安全监察局以及安全指挥中心和各地市之间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就造成不能完全掌握各地方的工作情况以及信息化资源。同时没有建设一个有效的防止和处理突发事件的紧急预案措施。
(三)应用系统推进方面
对于安全管理业务所必须具备的资源共享应用系统而言,它不完整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可实际运行的业务管理系统。安全生产的各个部门,社会生产领域以及各地市机构之间都没有建立起一个资源共享体制,并且对其监督力度很大而忽视了对其控制力度,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并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这就导致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现象。另外,安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设备和技术都比较落后,信息资源没有太大的规模,信息涵盖量小。对于安全生产在软硬件的开发上速度比较缓慢,研究力度很小。没有生产出适应于现代社会安全生产需要的先进技术。(四)其他方面缺乏安全生产信息技术人员,特别是高水平的综合型人才稀有,各地市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和应急机构都存在力量薄弱的现象。
三、安全生产信息化的发展目标
(一)健全安全生产信息化体系
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但是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并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统计、分析、调查体系,对于突发性安全问题也没有比较完善的应对预案体系。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就是要逐步实现一个健全的信息网络系统构架,建成一个健全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应用系统,以及应对突发事件时的紧急预案系统。
(二)建立比较完善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应用系统和数据库
要建立起一个政府部门和各地市等安全机构之间的专线网络,来进行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最终建成一个全国的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应急预案系统的主要信息资料数据库;形成一个可以给各地市机构提供安全生产监督和应急预案的应用系统。
(三)建设各地市机构之间的住屋内网以便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流
建设一个规范的可以统领全局的广泛适用于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与之相关的网络,还包括能够进行信息管理和维护其技术的规章制度。
(四)各地市发展建设安全生产管理信息体制
建设安全生产管理信息体制就能够有效的利用各地市间的专门网络来进行对所能覆盖的企业进行管理和对重大事件进行纳入管理资料之中。对企业的执法文书进行网络数据存放。有效的监督企业,对于发生的特大事故进行网络报到处,实现信息的时效性特点,对重大事件及时掌握并且可以得到短时间内的解决办法。
(五)建立安全生产信息化集成系统
主要就是对成本进行控制、对安全生产进行监督和控制,并且提高其相应的能力,为以后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监督管理系统做好准备。
四、对企业安全管理信息化进行探讨
(一)领导重视是企业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成功的保证
“一把手原则”是被普遍认可的信息系统建设的首要原则。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和现代安全管理技术;企业安全管理结构与流程的变化和调整;企业安全管理的各个层次和环节等。因此,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必须在企业一把手的亲自主持及高级管理层的共同努力与分工协作下,从全局出发,协调各种关系,决策及组织实施。
(二)建立规范化、严格化的现代企业安全管理制度
企业信息化建设以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企业管理体制为基础。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及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一样,将成为现代安全科学管理的基础。因而,企业应当引进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和方法,融合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立符合现代安全管理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做到管理工作的程序化,管理业务的标准化以及数据资料的标准化。此外,企业在信息化伊始,应运用现代安全管理技术和方法,改革目前安全管理中不合理的环节和因素,查找并消除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瓶颈,使企业安全管理的各环节都符合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以利于信息化的实施。
(三)相应工作人员的培训
安全培训是企业安全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企业应对其职工不断地进行相应工作岗位的安全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安全培训不仅有利于增强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职工重大危险源与危险因素的辨识能力,而且有利于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人的不安全因素。另外,企业还应该对职工进行计算机及其他通信设备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各类操作员必须熟练掌握相应工作岗位的系统模块,力求操作的快速和数据录入的准确,减少工作中的出错率。相应工作人员的安全和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培训,能极大地提高职工在作业过程中快速和准确地辨识危险源及危险因素的能力,将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及数据的采集速度;而娴熟的操作技能,将有效地提高正确数据录入的速度,从而有效地保证生产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的信息与数据报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安全管理人员快速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使得安全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四)建立功能完备、数据标准化的信息系统
企业建设安全管理信息系统首先要力求功能完备,其功能模块应该涵盖企业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的相关内容。系统建设初期,先对企业的危险源、事故隐患、重点设备、特种作业、消防设施、安全管理人员等安全生产信息及信息系统本身的硬件设施在内的安全信息进行普查,掌握目前企业的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安全管理机构人员、职业安全卫生详细信息,依此建立安全生产信息数据库;在企业运用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和手段对其安全管理部门及环节进行有利于管理和信息化实施的整合之后,划分出功能完备的管理模块,依此开发出实用、高效的计算机系统应用模块。其次是最大限度地使所开发系统中操作的数据标准化,以利于系统的维护、修改和扩充;同时有利于企业内外部安全信息的共享,以此营造一个生产安全的大环境。
(五)信息系统的安全是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关键
确保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是信息系统建设及有效运行的关键。如信息系统软件设计过程中编码的不安全以及系统运行阶段自然或人的诸多不安全因素,都会给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一定的危险性,而这些不安全因素可能会造成系统的崩溃,导致安全管理系统的瘫痪及事故的发生。因而,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是安全信息管理的首要任务。首先,要对所采用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严格、全面地进行测试,确保正常条件下系统运行的稳定;其次,根据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及其系统与信息资源组成来分析,其安全内容包括:实体(机房、设备、网络等)安全、软件安全、数据安全和运行安全。其具体的安全策略可以采取:制定安全目标、管理制度、应急计划、信息保护策略等。通过有效的安全管理可以有效地弥补技术上的不足。
五、结束语
企业安全管理信息化,通过安全生产有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安全决策以及信息的反馈,能使企业便捷、有效地进行安全管理工作;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将有助于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安全管理的质量,有助于企业减少工伤事故和职业病,降低事故率。由于我国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发展也比较慢,所以即使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它的发展,但是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仍然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但是我们坚信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当下,只要政府和企业高层不断的提高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加大对它的资金投入,加强组织力度,完善基础建设工作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我国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化的建设,促使我国走向一个全新的征途。
作者:王远音工作单位:上海船舶电子设备研究所
第四篇:建设项目新型安全管理模式
一、实施背景
1.盘锦行政中心项目是大型群体城市综合体建筑,共22个单体,总建筑面积74.4万平方米,采取工程施工总承包模式。面对众多单体、众多危险源如何进行高效、有序的安全管理,是项目安全管理面临的一大挑战。2.盘锦行政中心项目打破原有安全管理组织结构,将分包队伍安全员与电梯司机、信号工、塔吊司机直接纳入到项目安全管理之中,从而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升级,为项目管理呈现一个新的组织结构并为管理者提供了成功的管理创新案例。3.通过盘锦行政中心的垂直集中管理使得安全管理实现标准化。4.通过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节约项目成本。5.通过管理创新,提升项目整体建设管理水平。盘锦行政中心项目位于辽滨沿海经济区。辽滨沿海经济区在2009年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盘锦向海经济的先导区、科技发展示范区、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在发展战略上要求盘锦行政中心项目在建设中采取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二、实施策划
2012年3月~2013年4月,项目安全管理策划。2012年4月~2012年5月,安全管理创新措施试运行及修正。2012年9月~2013年2月,安全管理创新措施实施过程检查。2013年3月~2013年11月,创新措施总结提高。
三、管理难点及重点
(一)管理难点
1.生活区卫生及和谐工友关系建设。项目建设高峰期间施工人员需要4000人,设置6个工人生活区,由于参建人员来自全国各地,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教育程度等不同,将参建人员集合在一起,项目的生活区卫生的统一管理与和谐工友关系的构建面临巨大的困难。2.安全管理点多面广,如何做到安全管理全覆盖。项目安全管理包括生活区和施工现场的安全文明建设,在层次上分为高处作业安全管理、吊装安全管理、地面作业安全管理、基坑内安全管理,面对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管理,项目安全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11人,其中7人工作经验不满三年,项目安全管理的全覆盖面临亟待解决的困难。3.装修阶段的安全管理。装修阶段班组众多,既有班组的垂直交叉作业,又有班组平行交叉作业,不同班组间的不同专业限定,会出现破坏不同班组的安全防护、对不同班组的危险源辨识不明、与不同班组没有统一协调等现象,对安全管理构成困难。4.不同班组管理水平的差别导致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均衡。
(二)重点
1.杜绝工人恶性食物中毒、传染性疾病。2.防火工作。包括生活区和施工现场。3.大型机械管理。盘锦行政中心项目建设高峰期间需投入塔吊54台,施工电梯14台,物料提升机42台,机械的安全管理与否不仅仅是影响到施工进度更是直接影响到参建方的生命和财产安全。4.装修期间防毒管理。装修期间有毒气体无色无味,对装修施工人员以及不同班组的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构成威胁。5.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的组建与落实。垂直集中管理的特有结构与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在不同班组、不同施工时期的落实直接关系到安全管理是否可控。
四、安全管理策划和创新特点
(一)项目安全管理目标
1.死亡事故控制为0;2.重伤事故控制为0;3.轻伤一般事故控制指标在1.0‰以内。
(二)项目安全垂直集中管理组织结构及流程
项目将项目管理的安全系统管理单独管理,打破传统管理组织结构模式,将安全管理进行重组,改变了管理组织结构,如图1、图2。所谓垂直集中管理,是将各参建分包单位的安全员以及现场塔吊司机、信号工和施工电梯司机纳入项目部总承包安全管理,负责危险源辨识和安全监督工作。项目安全管理部门每日组织分包安全员参加安全生产例会,对每日安全管理工作做重点部署,由生产部门和其他部门负责安全管理的全面具体落实工作;每周组织塔吊司机、信号工和施工电梯司机召开机械例会,对项目大型机械安全运行情况做总结和要求。传统安全管理模式下,分包队伍的安全员往往是兼职甚至是没有,即便是有,分包队伍的安全员在分包队伍中也是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分包单位本身不重视,对其下属班组工作开展也缺乏力度,更有甚者还存在分包安全员知法犯法,带头违章作业的现象;塔吊司机、信号工及电梯司机是机械作业的直接指挥者和操作者,但在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下这几类人往往游离在安全管理链之外,归属到了分包单位的附属人员,项目部的安全管理要求很难完整及时地传递到这三类人员中。通过这种管理模式创新,项目部的安全管理信息可直接到达班组、可通过分包单位的项目经理进行管理、可直接通过分包单位安全管理人员直接进行管理、也可通过总包单位的生产部门进行直接管理。
(三)项目安全教育与安全意识培养
总包与分包单位安全管理人员每日深入生活区,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部位对工人进行实物交底。每周四组织项目所有机械操作人员的机械管理例会,普及正确操作机械及机械常识,并对一周以来工作不足进行总结,对常见问题提出预防措施等。项目内的安全管理员、生产负责人进行安全大检查,综合排查安全隐患,并对其进行责任分解。每月组织一次安全教育大会,对每月的安全管理情况进行总结,并对下月的安全工作重点进行通告,做好预防。
(四)安全宣贯管理
将安全管理标准化与可视化。通过制作安全管理样板与悬挂安全管理图例,将安全小常识和安全标语印到扑克上并发放到工人手中,以工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工人进行安全宣贯,以达到人人讲安全,处处比安全的安全管理效果。
五、垂直集中管理实施和风险防控
风险1:将分包安全管理员单独设为一个安全管理监督系统,打破原有结构平衡,导致分包其他管理人员和班组在认知上不能接受来自多方的更具针对性的安全监督,在日常安全管理上不清楚自己的安全管理职责,容易产生疏漏。防控:在分包单位进场便要求安全管理人员为专职安全员,生产系统负责安全具体落实工作,分包单位其他部门必须自行进行日常安全管理。建立工人对自己负责、班组长对工人负责、分包施工管理人员对班组负责、分包安全管理员对分包施工人员和班组负责、项目对分包全面负责的责任体系。做到安全工作有重叠,无遗漏。
风险2:垂直集中管理将分包单位安全员从生产中完全脱离,成为专职安全员,原有安全管理组织结构的打破与重新组合,人员配置的变化对质量、生产、成本等系统形成冲击,新的模式使得整个管理系统存在不稳定性。防控:增强对分包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教育,增强对安全技术规范和质量验收规范的学习,避免因质量问题引起的安全问题,以安全管理促进质量品质提升。设置安全“三步走”原则,工序前提前策划,在宏观方面进行策划减少施工阻碍;在施工过程跟踪检查与协调,避免因施工现场的混乱造成的工期延误;施工结束后对文明施工现场进行规划和合理配置,增快施工现场的资源转移速度。如此以安全管理促进施工进度。在安全管理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贯穿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的绿色施工理念,最大限度节约成本。
风险3:新的管理方式和新的安全技术的标准化推广应用,在不同班组中由于业务水平和认知水平的不平衡,造成标准化推广不能得到显著效果。防控:在安全管理开始实行安全样板引路制度,安全落实有实物参考;建立安全施工综合评比制度,采取互检模式,既是参观学习也是检查的过程,设置综合评比排名榜,促进班组自主安全管理。
六、过程检查和监督
由总包单位安全管理部门组织总包单位生产部门和各分包单位生产、安全管理人员对安全垂直集中管理过程进行检查,主要在以下方面:1.安全策划是否详尽。2.安全隐患排查是否全面。3.安全整改是否及时。4.安全管理是否与生产同步进行,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状况。5.所有参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是否有大幅提升。6.横向与辽滨沿海经济区其他建设项目相比,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是否走在先列。7.所有参建人员是否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常识。8.安全标准化的执行情况。9.生活区安全文明建设情况。并对检查进行综合评比,对项目总体安全水准进行评估,对各个分包单位进行对比,总结每个分包单位的管理不足,并共同提出管理建议和改进措施,对管理模式进行修正,避免项目安全管理的短板效应。由总包单位安全管理部门组织分包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对项目安全管理运营机制与体系进行过程监督,主要在以下方面:1.安全管理人员的学习、会议是否缺席、迟到。2.分包单位是否具有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是否持证上岗。3.对安全大检查检查效果和整改质量的监督。4.对班组安全意识的评估,决定班组的安全管理是否需要辅助管理。5.对一周安全重点防控内容进行总结评估。6.安全管理标准化执行内容是否先进、可行。安全监督的意义在于发现提升项目整体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垂直集中管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提升管理品质。
七、管理效果评价
垂直集中管理利于群策群力,为项目的安全管理出谋划策,更有利于新的管理方式的出现和新的安全技术的应用,并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实施标准化,有效地提升了整体的安全管理水平。垂直集中管理既弥补了项目安全管理人员的不足,又调动了分包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实施期间的培训与总结,项目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专职安全员,通过安全技术交底与班组安全员的渗透,大大提升了工人的安全意识,使得盘锦行政中心项目成为安全管理的练兵场。垂直集中管理将分包单位安全员从生产中完全脱离,成为专职安全员,有效地避免了安全员兼任数职的现象,提升了安全管理的品质。通过安全垂直集中管理,使得管理信息的传递大幅度缩短距离,使得安全管理快速、高效运营,最大限度做到快速消除安全隐患。安全管理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安全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对安全的垂直集中管理,使得盘锦行政中心项目在安全管理上能够做到工序前提前策划,提前防控,对重大危险源的防控与排除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机制。通过垂直集中管理的安全管理模式两年来在行政中心的运行,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并在辽宁地区其他在建项目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潘东旭陈超李树胜工作单位: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
- 上一篇:中美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对比
- 下一篇:煤矿安全管理论文6篇
精品范文
3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