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规定论文
时间:2022-04-06 10:15:00
导语: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规定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为了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中国高校对在校博士生提出了毕业前必须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论文的要求。文章通过分析中国高校对博士生的来由,及其导致的博士生学习负担较重、学习研究效果下降、博士生形式化等问题,说明该模式忽视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目标与学术论文的真正作用。文章最后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研究生在学期间要发表与研究工作相关的学术论文,是很多学校决定是否授予相应学位的基本要求之一。但近年来随着扩招、评比和排名对高校的影响,高校博士生在发表学术论文时出现了某种逆向选择倾向。这一要求变得越来越形式化,背离了设立这一标准的初衷,导致了许多不正确的导向,而忽视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目标与学术论文的真正作用。笔者从学位管理工作的角度谈谈对规定的思考。
一、认清高校将学位授予与挂钩的真正原因
研究生在学期间公开的要求一般都是由学校自己做的规定,国家并没规定取得学位必须。高校对博士论文的要求有四个共同点:对发表文章数量的要求,一般要求就是2-4篇;对发表刊物要求,一般要求至少一篇被SCI或EI检索,或至少要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对作者的要求,即博士生应为第一作者,或博士生为第二作者,但第一作者为本校导师;对发表单位要求,一般要求必须署名为本校。那么学校设立这样规定的初衷是什么?
(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导向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学位授予的质量问题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研究生水平的高低的体现是有一定滞后性的。研究生的工作能力,科研水平的体现往往要到研究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由用人单位来做出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如何来衡量。目前评估专家只能将目光瞄准培养过程,用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的表现来衡量研究生教育的质量。2002年国家开展了全国性的学科评估试点,2003年、2004年分别组织了第二批与第三批评估与排名。在学科点评估指标体系中,“人才培养”作为评估的四大指标之一,研究生在读期间和毕业后两年内取得的学术科研成果是其重要的参考数据。另外中国目前在评比高校办学水平时,把各个高校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被引用次数作为大学排名和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为了提高学校排名,各高校对博士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均有一定的要求。作为各高校来说在总结研究生教育质量时,也不经意地将在校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数与研究生教育水平相挂钩。
(二)加强研究生培养的有力手段
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分为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两个阶段。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为进行科学研究打基础的过程;论文工作则是研究生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平台。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促使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就加强科研能力的自我锻炼,并且实行有效的过程监控呢?而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就成了高校用于解决这一难题的既公正、公开,又省心、省力的办法。
二、当前对研究生要求存在的问题
对于是否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存在着不同看法,发表文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研究生专心学问,搞好本职研究工作,但也造成了很大的弊端,带来了许多问题。
(一)不管学科差异全部一刀切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周鲁卫教授提到研究生是否要发表文章才可获得学位时,表示:这涉及到确定什么是学位的最低标准,涉及到怎样评判是否达到这个标准,这是一个学术问题。由于学科差异性很大,不同的一级学科也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不管学科差异,全部一刀切在看似公平的幌子下,会造成不少博士研究生压力加大,学术研究等效果下降。
博士研究生一般在校时间是三年。在最初的半年要学习学位课程和专业课程,一般不具备科研和发表文章的条件。在校的最后一年需要准备毕业论文和答辩,中国期刊文章的发表周期一般为一年左右,即便博士研究生有文章投寄也难以在毕业前发表,所以最后一年投寄的文章大多为无效文章。除去这些时间,剩下用于写作发表文章的时间为一年半。按学位博士发表两篇论文,以70%计,每在一年半内要写三篇,平均6个月一篇。对于一个边学习边研究的博士生来讲,具有相当大的压力。实际上,在很多高校,对博士研究生发表文章的要求甚至要高于其导师。另外,要求博士研究生在短时间内发表如此大量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博士研究生深入研究问题、广泛博览群书的时间,使其被迫腾出大量时间拼凑文章,这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规定的原意。
(二)重结果轻过程,形式化
依据现行高校博士研究生的要求,只要满足在高校指定范围的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其收益效果是相同的。不同的核心期刊有不同的影响力,它们对收录文章的质量要求也不同,所以在核心期刊之间存在不同的录用风险问题。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讲,他们知道学校规定的期刊范围和期刊对投稿文章的质量要求,于是,他们总是寻找付出最少而收益最大的选择。为了达到学校的要求,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写作时间短、质量一般的文章。同样在投稿选择上,更倾向于选择对稿件质量要求较低的核心期刊,以降低录用风险。
现在为了发表文章而发文章,已经不只是研究生的问题了。发表文章越来越向着功利性甚至商业性转变,这与要求的初衷相去甚远。急功近利地发论文,不利于学生真正潜心学习、思考,也不利于国家整体学术水平质量上的提高,往往是造成学术的“低水平重复”。
(三)盲目推崇SCI
SCI(ScienceCitationIndex)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于1963年建立的一种大型期刊文献检索工具,是对期刊和论文进行客观评价的一种工具,在其刊源上发表的文章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学科的国际学术前沿。但SCI也并非是一把绝对正确的尺子。除了学术偏科问题外(注重基础学科),SCI本身也存在着语言、地域、政治、经济等诸多问题。在SCI刊源中一些高水平的中国科技期刊由于语言限制而没被SCI收录,从而直接导致了SCI对中国学者的报导偏少,因此很难用SCI一个评价标准涵盖大部分中国学者的科研工作和成果。以SCI为参照,鼓励部分科枝人员向世界最高水平冲刺和评价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是相互联系又不尽相同的两个方面。混淆二者的区别,就可能导致将SCI标准滥用,非但不能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反而可能导致群体科研信心的散失。
三、对学位与关系的一些设想
处理好学位与的关系,就要树立正确的学术评价观。要明确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在于培养人才,发表文章只是个重要的副产品。以复旦大学张跃进(2002)研究来看,博士生在读期间是否与其后续的学术成就没有相关性。但我们要认识到是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一个有效训练与培养手段。
(一)学校不应将与学位挂钩
国家对学位授予的条件已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无要求获得学位者必须在在读期间发表学术文章的具体条款。复旦大学周鲁卫教授提到校学位委员会给出的只是一个能拿到学位的最低标准,如果低于这个标准就不能授予学位,这实际上就是一条底线,但具体要不要发表,要什么层次,由各个学位分委会做出规定。这实际上是将对研究生的具体要求交给了导师来把关,这样更有利于尊重不同学科间的差异,发挥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作用。周鲁卫教授提出,在发表文章的规定上,渐渐地做到由各院系在校学位委员会的框架内自主规定,也可在其框架之外考虑那些特殊人才。应从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要求与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的结合上来考虑发表文章的问题。
(二)通过加强导师建设来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
研究生是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熟悉相关研究方向的基本理论及研究现状,逐步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高校自身的良好的科研环境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途径,导师队伍是影响研究生培养的高校行为诸因素中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通过加强导师遴选,来确保导师质量,优秀的导师不仅能予以研究生学术研究上的指导,还能从科学探索精神、治学态度等品德和作风诸方面影响着研究生。所以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的关键是在导师,而不应该由文章来把关。
(三)个体区别要分别对待
杨振宁就曾说过,中国按部就班把知识给孩子,平均起来是好的,可中国教育有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对特别好的,占总数5%的最聪明的学生比较不利。因此,对于那些本身素质很好的5%的同学,就不能拿这个标准去压制。不少课题的周期就一年至两年,再加上现在国内不少期刊杂志的出版周期比较长,因而,一味地要求研究生必需才能授予学位对于不少研究生由其是理工科的研究生是个不小的压力,这样会使学生急功近利,不利于学生潜心学习、思考。因此,这样死板地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要,会影响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一些有造诣的学生的成长,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学生个人发展情况具体要求,对于一些已经在培养过程中显示出其发展潜力,并已取得了相应成果的学生就要在制度上有一定的弹性范围。
(四)建立激励机制变“压”为“导”
研究生在学期间对于学生学习来说应该是有利的事情。因为通过撰写可以提高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对研究生全面训练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可抛开硬性规定,通过将作为评选优秀学位论文或优秀毕业生等的条件来引导学生积极发文。
四、结论
实际上,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是本科高级和硕士阶段课程训练的基本要求。中国博士研究生,绝大部分早在入读前就已经发表过文章,为了进一步提高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让他们接触现代科学研究前沿,严格要求学位论文的做法难以避免道德风险,诱发炮制应景文章、迎合杂志口味、粗制滥造等投机行为。孙莹(2006)提到麻省理工大学只要求博士生修够学分,写出符合要求的毕业论文即可。相比之下,这种做法更能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EB/OL].,2004-11-18.
2、张跃进.关于博士研究生必须规定刍议[J].国际学术动态,2002(1).
3、孙莹.评高校对博士生的要求[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4).
- 上一篇:高校辅导员基建队伍发展论文
- 下一篇:体育成绩稳步提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