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干部职务晋升策略

时间:2022-03-13 10:09:15

导语:女性干部职务晋升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女性干部职务晋升策略

行政文化生态化不同于行政立法生态化或行政机制生态化,是指在全球自然环境危机不断加深的形势下广泛支配行政系统的行政意识、行政观念、行政思想、行政伦理和行政精神所具有的“取法自然”的趋势和过程。

一、行政文化生态化转型的时代背景

(一)全球环境问题凸显。根据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观点,人类的生存是一切科学技术、意识形态、伦理价值和思想学说得以有效变迁的生物学基础。当人类在“机巧”(科学技术)的作用下把“外在自然”(通常意义上的外部自然环境)和“内在自然”(通常意义上的人类生理环境)征服得极为顺从的时候,一种潜移默化的毁灭性趋势正姗姗而来。这种不可避免的生态灾难,或者表现为达尔文自我选择机制的残酷性后果,或者表现为霍布斯的利维坦式的政治负外部性,或者表现为人性堕落的道德破坏性外溢,或者表现为普力夺式的利益竞争潜规则,最终都会危及人类社会的“自然纹理”并加速人类肢体的支离破碎。正如美国物理学家费•卡普拉所说:“当前的危机是环境生存的全球性危机,而不仅仅是社会组织、政府或个人的危机。自组织的社会、个人作为基本生态节点和作为行政管理的软文化都处于人类历史的拐点上。”[1]环境问题与行政文化变迁紧密相连,可以说是行政文化带来的次生灾害,本质上是生态行政。唯有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共生互存、有机互联的角度,唯有遵从生态法则的要求,慎重思考行政意识、行政哲学、行政理念等一系列精神文化要素,才能还自然以公平与正义,才能促进行政管理机制的深度改革和公共治理效率的生态提升。(二)全球行政不作为现象增多。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深度扩展,世界各国行政管理领域均出现了诸多为官不为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消极性行政适应行为、行政敷衍了事行为、利用法律漏洞的行政规避性行为、时间性浪费行为、空话连篇不干实事的形式主义行为、推卸责任互相扯皮的推诿行为、埋怨上级贬低下级的行政挑剔性行为、为谋取政绩和提拔的形象主义行为等。[2]在这种背景下,各国政府均展开了行政效率优化机制的研究以遏制行政文化变异性趋势的滥觞,而促进行政文化的生态转型就成为这一研究趋势的主题性展示。研究行政文化的生态化转型就是为了借鉴生物圈各生态元有机结合、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实现行政管理各要素的彼此衔接和内生融合,进而促进政府行政管理效率的快速提升。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在广义行政生态学上一个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唯有保持有机互动、紧密互联的内生合作关系才能实现政治体的良性运作与和谐发展,在狭义行政变迁中,各级各类政府部门的上下层级性和横向平行性同样遵循着生态行政学的基本程序性规则,这种生态链接中的道德衔接机制、思想渗透原则、精神承受过程、价值交换范式、感性自觉原理融合构成了行政文化生态化转型中的‘微行政循环机制’和‘行政内分泌系统’,这些类似生物学生态链接的时空依赖性表征着各行政生态元的独到地位和彼此制约性。”[3]由此可见,研究行政文化的生态化转型既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混乱开发后的行政反思,又是在自然环境倒逼效用下的必然行政选择,其根本目的仍然是提升行政管理效率、优化行政权力的配合模式、促进政府机构的清正廉洁与和谐发展。

二、女性干部职务晋升策略

在行政文化生态化转型的视域下,女性干部职务晋升必须考虑行政核心价值、行政基本诉求、行政未来进展、行政跨际比较、希望和理想、灾祸以及人的性格等多种因素,须特别注重晋升价值的作用和晋升信念的影响。(一)要以“人类的自然幸福”为理念支撑构建。职务晋升的价值基础(见图1)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政治的最终目的是幸福,行使权力的人是离幸福最近的物种。”[4]也就是说,人类行政权力的存在只在维护人类健康祥和的意义上才有价值,失去了人的“类幸福”,所有的国家战略、城市规划、政府决策、公共伦理、外交行政、主权争议、电子政府、数据行政、行政众筹、科技行政、军事行政都变得毫无价值。在行政哲学意蕴下,“类幸福”是一种镶嵌了“生态和谐”的幸福,这种幸福不是纯粹理念的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民众福祉。基于此,致力于改善民生、改变行政运作模式、提升群众生存质量的女性领导干部必须以“人类的自然幸福”作为职务晋升的价值基础,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包容性行政。与排他性行政相对,包容性行政为职务晋升培育内生的生态氛围。包容性既是自然界物种生存的第一生态法则,也是人类生活的第一自然规则,在缺失了妥协、退让、宽恕、理解等包容性行政心理的专断政治“生物链”中,积极的行政作为就变成了祸害民生的消极作为了,任何的行政话语都变得极为虚伪和无趣,行政资源投入越多,行政行为运作效率就会越低,人的生物性存在就会被社会性暴力沾染和玷污。所以倡导包容性行政,在面对不同的思想或事物时,女性干部能够做到无偏袒、非敌视,这是实现职务晋升的基本价值基础。2.柔性行政。与刚性行政不同,柔性行政强调女性干部要有温和的服务意识、平静的服务心态、和善的服务态度、恰如其分的服务解说。从生态行政的立场看,柔性行政最大限度地扩充了刚性行政的强制性生态变迁,最大限度地迎合了自然界“自在变迁”这一链接生态原理,在最广范围上呈现了职务晋升的方向性文化价值。因此,针对柔性行政,可以建立客户评价条目,勉励女性干部的创新行为;还可以延聘离退休行政官员进行第三视角的省察,让他们作为“虚拟自由人”,监管现任女性干部的柔性行政行为,建立“行政自由人”奖惩制度。3.谦抑行政。与傲慢行政相对,谦抑行政强调女性干部办事态度的亲善和悦、答疑解惑时的娓娓道来、执政情绪的温和平静体验,自然展现“满招损,谦受益”的逻辑,是实现职务晋升的关键环节。倨傲往往产生于孤高,行政态度倨傲既破坏行政环境的和谐生态,又严重伤害整个社会和个人的生态演进。4.协商行政。与强制行政相对,协商行政强调发生纠纷时均衡化解决和平等协商,反对任何一方用人情或关系来改变双方行政平等身份。在具体协商行政中,要坚决取缔强制胁迫推进的行政项目,反对政府拆迁中黑社会力量渗透的行政补偿过程,抵制所谓“声讨公平”口号下的非善意行政上访行为,禁止土地买卖中的行政回扣现象;防范行政官员粉饰问题夸大政绩,针对那些小错不断、错不犯的干部建立纠错临时档案,对于行政不作为和行政性过失行为要用行政诫勉制度来约束。协商文化氛围对于女性干部职务晋升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其意义不可小觑。(二)要以“代际可持续”理念构建职务晋升意识(见图2)。“代际可持续”既是自然界物种进化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生殖变迁的自然规律。在生态理念广为流传的现代社会,通过生态思维约束行政行为已经成为各个国家行政演进的必然选择。总体来看,以“代际可持续”理念构建职务晋升意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以“前际可持续”理念构建职务晋升的生态基础。可持续发展观,注重相互依存的自然界和生态环境,在考虑现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将来,在思量当代人利益的基础上也思量了后代人的利益,既重视代内公平又重视代际公平。人们把当代以前行政文化思想的继承性称为“前际生态可持续”,把当代行政文化思想的演化过程称为“当代生态可持续”,把当代以后行政文化思想的信念连续性称为“后际生态可持续”。其中的“前际生态可持续”理念为当代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借鉴和深刻教训,必须加以认真研究和对待。具体到女性干部的职务晋升来说,要改变之前行政决策的“单向度”问题,建立由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民主决策体制;要建立与科层制相配套的科学化监督机制,反对行政管理领域出现的形式主义现象;必须借鉴企业的服务化生存意识,在优质高效的行政包容理念的支配下为民众提供顺畅的咨询、接待和上访路径;要把政治权力尤其是行政权力“牢牢关在笼子里”,防止“行政逆生态化”运作的“民生灾祸”事件的发生;要注意“反生态化”规划和战略调整的基层危害性,把人民的利益放到生态开发的优先位置。唯有如此,女性干部的职务晋升才能健康发展。2.以“当代可持续”理念构建女性干部职务晋升的生态根基。就当下中国女性干部职务晋升的总体趋势来看,必须解决好可持续发展与断裂式行政之间的矛盾问题。也就是说,要在保持行政文化连续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行政权力服务社会的方式和内容,比如,要适应微科技发展的自然趋势,解决好互联网行政的治理优化和手段提升问题;要改变之前的互联网“混沌态”,实现数据行政和电子行政的清晰融合,把“循环—升华”理念、绿色理念、生态理念嵌入行政管理的各个领域,实现行政成本的最小化和行政效率的最大化;要加大行政融合思想的研究和宣传,构造团队行政文化的全新氛围。良好的行政生态不仅维持了代内的利益均衡,而且实现了代际资源分配的公平,具有行政生态学的重大价值。3.以“后际可持续”理念构建女性干部职务晋升的生态走向。理想和信念是女性干部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缺失了奋斗目标的女性干部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个热情饱满的女性干部不仅能够保证下级之间的密切配合,而且能够为未来职务的晋升埋下伏笔。实现“后际可持续”必须改变行政信念真空的问题,要让整个女性干部队伍充满上进的情绪和活力。比如,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滋润行政文化的生态变迁,通过宏观国家战略为女性干部指明前进的方向,通过薪酬奖励机制激发女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差异性考核机制来监督行政系统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通过跨际行政交流机制实现行政文化的生态交融,通过加强行政职业道德建设实现行政生态由“问责”到“问德”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陈世香.行政的生态系统分析及其对机构改革的启示[J].探索,1998(3):52-55.

[2]唐兴霖.里格斯的行政生态理论述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0(3):44-52.

[3]胡石清.宽容的博弈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15.

[4]李琳.论中国转型期的政治宽容及其制度构建[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1.

作者:杨彩利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