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时间:2022-11-14 09:59:34
导语: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公共经济学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由于这门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新兴课程,目前课堂教学效果还未达到预期。文章针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公共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方法不匹配专业特点、教学手段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公共经济学;教学改革;行政管理专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市场机制固有缺陷导致的市场失灵也需要政府进行干预调控,如何科学地确定政府的经济职能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公共经济学作为一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分析和规范政府职能和作用的新兴学科,能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树立政府管理决策的经济分析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因此公共经济学虽然在国内发展时间不长,但已成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科重要性日益突出。通过本课程在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实际教学中的观察分析发现,由于公共经济学是理论性与应用性都很强的新兴课程,教学难度较大,教学效果未达到预期,必须针对行政管理专业的性质和学生特点,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效果不佳的现状。因此,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目前公共经济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1.教学方法未结合学生和课程特点。公共经济学热衷于运用各种数学工具进行数学建模来做定量研究,理论体系抽象复杂,要求有一定的高等数学基础。而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以文科生为主,数学基础薄弱,在大一学学文科数学时,挂科率就比较高。到了学习公共经济学的先修课程微观和宏观经济学,要运用高数知识来理解推导大量的数理模型、图形、公式时,学生就更加感觉晦涩难懂,枯燥无味,产生了畏难情绪。如果在公共经济学的教学中还继续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强调模型的数学推导过程,只会让学生彻底失去对经济学类课程的信心和兴趣。因此,这门课程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应该与其他专业有所区别,要因材施教,从感性直观的经济实例入手,深入浅出,理论结合实际,侧重于让学生理解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2.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参与性不足。公共经济学课程目前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采用的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从教师一方来说,由于教学过程中缺少互动和反馈,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兴趣所在,不能及时调整授课节奏和内容,影响教学效果。从学生一方来说,由于没有参与性,他们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并没有得到体现。学生在课堂上以听为主,即使没听懂或者有好的想法也没机会表达。由于公共经济学的知识点环环相扣,逻辑性较强,学生一旦在一个知识点上卡了壳,就容易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后续章节的学习。到最后有的学生可能放弃课堂听讲,只为通过考试在考前突击复习,死记硬背,考完就忘。而学生不愿听课的抵触情绪反过来会影响老师上课的情绪和积极性,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所以改革教学手段,增强课堂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也是亟待探索的方面。
3.课程教学与实践结合不紧密。随着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转向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高校教学也由重视理论教学向更为重视理论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应用方向发展。而公共经济学本身就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课程中所学的社会资源配置、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等,都是政府每天在履行的经济职能,也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能将实践与课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实例阐述展示公共产品、外部性、公共选择等理论是如何运用于公共部门经济实践的,从现象上升到理论再运用于实践,不仅能让课堂更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提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是,由于公共经济学理论的宏观抽象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对任课老师的理论深度、实践经历、个人阅历等就要求非常高,而目前公共经济学课程师资的培养体制并不完善,导致课程教学未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还处于重书本轻实践的状态中。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环节未得到重视,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过小,也不利于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环节。
4.教学资源匮乏,内容未与时俱进。公共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发展历程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引入我国不过十余年,教学资源比较匮乏。目前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资源还是以教材为主,教材中的案例基本翻译自西方国家原版教材,这些国外案例所处文化背景与学生生活环境和我国公共经济实践脱离较远,学生有时连案例情境都很难理解,更别提通过案例来深化知识点了。另一方面,我国近几十年来经济飞速发展,政府经济行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很渴望通过公共经济学的学习来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规律,这就要求教学内容结合我国实践不断更新,才能体现出时效性。所以,如何借助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提炼出适合教学的本国公共经济案例,也是公共经济学教学改革下一步的目标。
二、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经济学教学改革对策
1.结合专业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侧重点。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虽然数学基础薄弱但是思维开阔,对社会发展关注度高,在公共经济学的教学中,应结合专业和生源特点,改变传统的强调模型数学推导过程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引入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PBL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将枯燥理论以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此外,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应在保持基本内容体系的基础上针对行政管理专业进行侧重点的调整。一是对模型较多的章节加以合理调整,简单的数学推理同样可以把知识点讲清楚,多用案例、图表进行扩展讲解,这样的形式更容易被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所接受。二是对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公共产品、外部性、社会保障、国民经济调节等章节进行重点讲授,侧重于阐明政府三大经济职能的作用机制,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政府各项经济政策的意图和作用。三是案例选取的本土化,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关心时事,更容易理解身边的经济现象,案例选取应紧跟时代,贴近现实,尽量选择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热点实例。例如在讲解政府的收入分配职能时,可以用我国正在实施的精准扶贫为例。
2.提高参与度,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信息单向输出,忽略了学生的反馈和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师生间的双向沟通交流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的改进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是建立教学互动机制,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不是直接灌输理论,而是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来,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入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在课前先将案例或者问题布置下去,由学生分小组自行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论证他们的观点,并与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深入探讨,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信息的多边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二是加强实践教学。学习公共经济学中的公共收入、公共支出、社会保障等章节时,可以尝试增加相应的实践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去政府相关部门观摩或者实验室模拟,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将知识真正理解和内化。
3.多管齐下,提升师资水平。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师资水平的提升。从教师自身层面来说,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加强理论知识储备,熟练掌握公共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还要关心时事,关注与公共经济相关的社会热点,形成与理论知识相匹配的案例来丰富课堂,还应提高教学技能,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学校层面来说,应该多为教师提供学习和实践机会。一是组织教师集体备课,互相听评课、外出进修和参加学术研讨会等等,提高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和技巧。二是与政府部门建立双向交流机制,定期安排教师去政府部门参与公共经济的实践与调研,同时邀请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来校为学生作讲座和报告。教师真正在政府部门工作过,才能了解公共部门运作的细节,明白公共经济学理论指导实践产生的效果,获得在大众传媒和书本上找不到的第一手资料,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见解。教师将调研资料整理成系统的课堂案例,不仅让课堂教学丰富立体,还独特又深刻,因为这些案例资料并不是学生可以随便在网上搜到的,而且教师亲身经历的案例经得起学生对细节的探究,不怕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
4.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教学资源。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公共经济学教学也应采纳运用信息化手段。一是利用互联网丰富教学资源。随着慕课、翻转课堂等模式的推广,网上各类课程公开课日益增多,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很便捷地在线观看学习,共享教学领域的顶级资源。同时教师还应善于利用各类社交平台加强与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例如教师可以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发表文章,学生评论留言进行互动,也可以通过微信群、直播平台等在课外实现一对多实时沟通。二是通过互联网了解公共经济发展动态,搜集最新案例。政府的经济行为和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很多社会热点问题,例如地铁的修建、医疗体制改革就是公共产品这一章的社会实践。各类媒体例如央视财经频道都有制作与公共经济学相关的专题节目,利用互联网搜集图片、视频等素材,与课程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丰富课堂,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俊英.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本科中的教学研究[J].理论观察,2013(02):69-70
[2]段景辉.关于公共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4(56):12-13
[3]韩学丽.提升公共经济学教学质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128-129
作者:彭丹旎 单位:湖南警察学院
- 上一篇:城镇化进程中羌文化保护与发展
- 下一篇:浅析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