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讨

时间:2022-09-12 02:43:55

导语: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讨

摘要:创新实践教学,已成为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重点问题。结合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和理论总结,从教学活动中的执行者——学校、学院、教师——三者行为调整的角度,创新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提出学校要整合校外资源,扩展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学院要改善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教师要优化教学内容设置,创新教学手段;以实现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将行政学专业从政治学一级学科中独立出来,设置为管理学门类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包含行政管理专业。至此,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高校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逐步完善了专业教学体系。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复合型、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成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实践教学作为学生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必然成为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界对构建及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了种类繁多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吴江、叶永成等强调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教学效益意识、整体优化意识,构建了以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社会调查法、“师师互助机制”等“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新方法[1];何俊武等提出了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2];张继亮[3]、张云英[4]等对“校府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魏红征认为高校应该依据其自身的办学条件及特点,构建“从课堂内到实验室,从校内到校外”的实践教学模式[5];赵京国则对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6];杨述厚、李百齐等从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模式等方面,提出对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7]。总的来说,学者们基本上是从实践教学的具体组织方式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实践教学的具体类型等方面进行理论与经验的梳理归纳,但尚未从实践教育的执行者视角构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与此同时,我国的实践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如“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重校内、轻校外”的实践平台;“重经典、轻创新”的教学内容;“重内容、轻方法”的教学手段等。因此,本文根据中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经验,提出从学校、学院、教师三个实践教学的执行者出发,改善“轻重失衡”的现状,构建多元化的、专业化的、个性化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一、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学院、教师、学生是最主要的四大主体,学生扮演着“受教者”的角色。而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大学社会服务职能是指大学教学和科学研究职能的延伸,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的各种服务活动,其核心是把大学的资源和能力直接用于解决地方社会发展的公共问题[8]。学院是按照学科、专业组建起来的大学基层的学术实体,是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术服务的实施单位,集教学、科研和行政于一体,对全院各项工作全面负责[9]。教师则兼具教学者以及研究者的双重身份,担负着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的职责。由此可见,学校、学院、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承担着教学职能的“执行者”,制定并执行着教学计划,“执行者”与“受教者”的行为以及互动决定着教学效果。实践教学作为现代大学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学校、学院、教师在其中同样发挥着“执行者”的作用,因此,综合三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创新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其实现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发展.

二、学校要整合校外资源,扩展实践教学的校内平台

西班牙思想家加塞特认为大学的使命是知识的传承,他在《大学的使命》中说:“大学的任务在于向人类传授时代文化的全部内容,向人类清楚真实地展示当今个人生活必须得到阐明的巨大世界。”因此,伴随着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目前各大高校给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参与实践教学的机会,主要包括勤工助学、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习等,而学校如何在推行这些实践教学时更好地发挥其“提供实践平台、整合实践资源”的作用,这是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扩展校内的实践平台

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等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作为实践教学却未取得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主要原因是在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学生一般抱着“赚钱”“娱乐”等心态来参与,实际上实践是与教学脱离的。以勤工助学为例,勤工助学作为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改善自己生活状态、强化自身融入社会的实践教学方式风靡各大高校,但目前我国学生选择较多的勤工助学岗位主要是家政家教、快餐外送、校园、餐厅服务员、直销代购等。这些勤工助学的工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却与教学严重脱节,更是与专业无关。而目前学校在学生勤工助学上的扶持仅局限于设立一个勤工助学中心,作为学生与服务对象的中间联络人为学生收集、归纳一些关于家政家教方面的信息,并收取小额的信息费用,而忽略了学校本身可以给学生提供的勤工助学的机会。针对行政管理专业的特殊性,以及学校本身具有的行政色彩,学校可以开放一些部门,如学院党政办、教学科研部、学工部、财务部等行政部门,为学生提供助理——协助行政部门的日常工作、助教——协助教授的授课工作、助研——在老师的指导下协助科学研究的工作等岗位,使学生在寓学于用的过程中获取一些报酬以改善自己的生活,并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实践教学效果。同样地,公益活动亦可通过学校举办的学术性讲座、年会等大型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些志愿服务机会而不仅仅局限于敬老院服务等传统的志愿服务内容,在增加学生的志愿服务经验的同时,亦可使其身处实践以及学术的氛围并深化其专业知识以及扩宽其知识面。不同于勤工助学、公益活动等的以实践为重辅之以专业知识的强化,社会调查则是以专业知识为主、指导实践为辅的实践教学,在此过程中学校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学校发展等方面的课题,也可以采取竞赛的形式等来激发学生的调研兴趣,强化社会调查的实践教学效果。如中南大学的公共管理学院就展开了以“调研中南”为主题的系列调查,其主要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学校的规划等,这些调查由于其接近生活、可操作性强、调研效果显著等在学校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锻炼了学生的问卷设计、调查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学校是一个拥有实践资源和实践平台的宝藏,需要学校以开放的态度给学生提供多元的实践平台,才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实践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二)整合校外的实践资源

学生在本科学习的过程中一般会经历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两次社会实习,其中专业实习主要由学院组织与专业对口的企事业单位来开展,毕业实习则由学生通过结合就业方向进行自主应聘的方式开展,从中可以看出学校在学生社会实习上的责任缺位。多数学生通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终将迈入社会,作为社会“新人”往往会因缺乏工作经验而遭遇挫折,此时学校应该发挥其整合资源的能力承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责任,例如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校府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边实习、边学习”的实践机会,其作用在于: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强化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首先,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定期整理与公布相关企业的实习信息,将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而不仅仅在毕业季才发挥就业指导中心的信息整合能力及就业指导作用;其次与企事业单位协商,合理设定学生实习入职标准。在学生实习求职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学业与实习的冲突而错失实习的机会。例如企业常会要求工作日中一周要工作三天、四天,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闲暇时间较为零散而无法参与实习工作。在这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调整教学时间安排以适应企业的要求,同时可以与企业协商,增强学生实习时间的灵活性。最后构建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学校在与企事业单位的交涉过程中,应致力于定期获得企事业单位的岗位支持以及定期向企事业单位输送人才的双向互动,形成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

三、学院要改善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在学校的管理体系中,学院作为中间的行政管理层次和学术管理层次,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要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突出专业特性。要发挥实践教学层级中的中介作用,学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改善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往往决定了教师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学重点,这会对学生的学习体系和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取向虽然逐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构建了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学科课程体系,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然普遍。因此,实现专业的纵深发展并构建专业化的实践模式的当务之急便是加强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权重,增加实践教学的学分。具体地可以要求教师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开展案例分析、实践作业、对抗辩论、方案规划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赋予特定的成绩比重,把“平时成绩+末考成绩”的原始成绩计算方法改为“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末考成绩”的成绩计算方法,其中实践成绩应该区别于平时成绩的课堂答问、出勤率等,仅以课程中特定的实践环节为考核对象。除此之外还可以专门设置一些实践教学课程,如开设以政府官员、企业家等为教师的课堂来提供实践的指导,模拟实验等。虽然“实践与理论”的平衡很重要,但是只有好的理论基础才能指导更好的实践,因此在进行实践教学项目前,夯实理论教学的基础也是不可怠慢的,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不仅应该注重实践教学的权重,也应该完善理论教学的逻辑体系。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衔接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深度。具体到公共管理的课程设置而言,要注意循序渐进,注重学生发展特点。从我们访谈的结果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一年级注重学生的通识教育,奠定专业基础理论,如设置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等课程;其次,大学二年级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基础的夯实,如设置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统计分析方法等课程,同时还要兼顾理论基础的深化,开设一些理论比较类型的课程;第三,大学三年级学生发展方向初具雏形,可以针对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开设不同领域的选修课程,注重学生个性与特色,如可以开设公务员相关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学术研究类的课程等,依据社会热点以及师资力量设置不同的研究方向;第四,大学四年级学生有更多自主发展的需求,学院在课程设置上避免学习压力过重,给学生留出更多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时间与空间。总而言之,在课程体系设置时综合任课老师以及学生的意见才能做到课程设置的合理化并得以完善。综上所述,以培养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兼具的学生为目标,完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应是学院致力于专业化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的工作的重心。

(二)改善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

建立考核机制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考核机制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和激励作用。目前,各大高校的考核方式最大的弊端在于“重结果,轻过程”,因此针对考核方式的完善的重中之重便是从“结果检查向过程考察转变”。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存在大量的社会实践项目,如暑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训练等各种研究项目,这些社会实践项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更是能使学生“知天下事”,而摆脱“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理论扎实实践缺乏的状态。但是结合针对学生进行的暑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训练等科研类实践教学的参与方式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由于这类科研项目普遍具有耗时长的特征,学院在评估其实践教学成效的时候集中于对结果的检查,因而忽视了在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培养与训练的问题,导致在此类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完成暑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训练的方式通常是撰写一个开题报告,然后胡拼乱凑一个结题报告,忽略了其中最为重要的社会调查过程,使得结果好坏皆有,且不乏鱼目混珠。从实践教学的意义上来说不仅忽略了实践,也偏离了教学,养成的是“走捷径、搭便车”的习惯。为了缓解上述现状,一方面,加强不定期的抽样检查。一般的社会实践均是集中在中期检查和结题报告,而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因此可以组织一个检查小队,成员应该包括学生和老师,可以与勤工助学的助研岗位挂钩,对社会实践过程进行不定期的抽样检查,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紧迫感,因检查压力而努力;另一方面,配备相对完善的奖惩体制。社会实践的成功一般是通过对研究的结果评估,发放课题经费以及颁布奖项,会产生全有和全无的两个极端,这样会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配合不定期抽样检查,设定一些中间奖励环节,例如对于好的研究框架、好的问卷设计进行奖励;对于偷懒懈怠的行为及时惩处进行制止。除此之外,针对社会实习类的实践教学,杨述厚、李百齐[7]等人提出了实习单位和学校双向考核体系,实际操作中,基于专业特性,学院检查实习成果更具专业的角度,而且更便于管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参与的方式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学院应致力于此进行考核方式的完善与开发,以实现实践教学更具专业特色。

四、教师要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教师作为实践教学活动中直接的执行主体,不同于学校以及学院,首先,教师作为一些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主体,其选择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直接决定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利益相关者,教学成果的好坏往往会影响教师的绩效、职称评定等;再者,教师作为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主体,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因其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往往更能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故如何实现实践教学的个性化发展便有赖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一)创新教学内容

目前,教学内容更多的仍是聚焦于传统的理论教学。传统的理论教学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工作提供一些理论指导,但是正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表达的一样,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理论的价值,并结合社会对实践能力的重视,可以发现“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才是适应社会的教学理念。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要求:一方面,理论教学依然是教学活动中的基础,不可废弃,不可懈怠,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中流砥柱,加强建设,加强完善。这便要求教学内容必须从传统的“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改进,强化实践的重要性。教学内容的来源主要有现有的经典著述、理论以及教师自己的研究。从经典著述的教学来说,经典是经过时间检验而沉淀的,其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化,经典著述的内容可能出现时代局限性、内容陈旧等缺陷,因此教师应及时更新对经典著述、经典理论的评述与认知;从教师自己的研究来说,教师一般倾向于“专而深”的研究,这样便会造成教师的研究领域较为单一,长期以来教师的知识体系可能比较局限,因此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弥补彼此间知识体系的缺陷,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教师们可以以“借用外脑”的方式,充分利用教师间知识差异,达到互补积累,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形成最佳教学方案。除此之外,“双讲形式”等教学方式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总而言之,丰富的、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不仅有利于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指导,更是能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理论及实践能力。

(二)创新教学手段

(1)创新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创建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是行政管理专业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我国的案例教学起步较晚,案例教学的运用完全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教学习惯,为应对时代要求,创新案例教学势在必行。首先,教师应制定案例选择的标准并严格按标准施行。案例的选择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掌握案例选择的标准并严格执行才能提高案例教学的成效。在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案例选择标准为小劳伦斯•E.列恩提出的“星级质量”案例标准,它包括提出一个没有明显正确答案的问题;明确必须解决问题、做出决策的主角;需要学生运用案例中的信息去思考问题;需要学生进行批判性、分析性的思考;具有足够的赖以进行深入分析的信息[10]。简单而言,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必须能制造困境、激发探讨与思考,并切合课程主题。其次,教师应投入时间精力去建立行政管理专业的“案例库”。案例库的建立不仅利于教师的教学,更能使学生通过选用案例后强化对理论的学习,然而案例库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并且入库的案例要具有代表性、时代性、针对性等特征,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面临很多挑战,因此除了教师主体之外,同时也需要学院、学校的支持。最后,案例教学的运用应结合其教学目标而选择不同的引入时机。一般来说,案例教学的引入可以有课前引入、课中引入、课后引入三个时机,且其作用各不相同:课前引入有利于营造一种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氛围,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课中引入可以激发学生互动交流的欲望,从而刺激学生对问题认知的创新;课后引入可以延长学生研究问题的时间,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依据上述三种不同的作用,教师可以结合其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协调安排,以实现案例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创新模拟实践机制。随着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吸收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教师对多媒体、网络技术的简单应用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教学手段的创新势不可挡。模拟实践机制变成了教学手段创新的最优选择,而较多学校也通过选用视频、音频等文件结合课程体系来模拟教学内容,将学生带入到模拟情景中,增强了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应该尽量创造学生深入基层教学的机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社区、基层政府、企业中的个别部门,结合课程要求进行现场教学,与此同时,学校或学院也应该鼓励教师去社区、党政机关担任顾问等,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经验,更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指导。综上所述,无论是创新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其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视。随着市场的变化莫测,学生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只有结合专业的特色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作为人才“输出地”,人才的竞争力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高校的竞争力,因此无论从高校发展前景,还是专业发展的需求考虑,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目标。创新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输送了“氧气”,成为解决行政管理专业不良现状的直接有效的方式。在人才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缩影的当下,教育创新必然能为人才培养创造新的突破点。

作者:张桂蓉 杭南 单位: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江,叶永成.树立三大意识构建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方法——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6):176-178

[2]何俊武.论行政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型的实践教学模式[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23):74

[3]张继亮,王映雪,何颖.公共管理类专业实习校府合作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6):58-59

[4]张云英,刘艳斌.校府合作育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4(3):82-84

[5]魏红征.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教育评论,2013(6):24-26

[6]赵京国.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2):117-118

[7]杨述厚,李百齐.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06(6):78-81

[8]彭春妹.大学教学:应然、实然与当然[J].大学教育科学,2010(3):29-33

[9]李素芹.我国大学学院地位浅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8(2):90-94

[10]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郄少健,岳修龙,张建川,曹立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