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在申论考试中的使用

时间:2022-01-29 09:49:32

导语:行政管理在申论考试中的使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行政管理在申论考试中的使用

对于公务员考试的主体———广大应届生而言,一部分同学在申论考试中还不能从在校大学生的身份中摆脱出来,在文字表述过程中常常会流露出极其浓厚的个人色彩,不具备为公共事业服务的精神和承担社会公共责任的意识;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不具备行政管理者的敏感思维,从而错过大量有价值的提供重要信息的段落;在提出对策部分由于不了解政府职能以及行政管理的对象,往往不能够一语中的地发现问题实质,甚至偏离命题者的本意。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在这一场虚拟的行政管理行为竞争中脱颖而出呢?这需要广大应试者不断加强行政管理思维的训练。

(一)准确判断行政管理主体

应试者运用行政管理思维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行政管理主体———即公务员身份的运用。考生在表述中应避免使用“我”“、我认为”、“我觉得”或者“在我看来”、“作为一名高校大学生”等具有明显表示个人身份的语句。尤其是在提出对策题型中,我们知道,应试者在回答这一题型时,完善的答题形式应该由“开头———主体———结尾”来构成。公务员身份就应在开头部分明显体现,即由“针对的问题+身份”来开始对策题的回答。比如2011年吉林省甲级申论考试在作答要求中有这样一道提出对策题,“假如你是某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人员,请你就保护城市文化记忆提出具体建议。要求:观点明确、措施合理有效,300字以内。”考生如果能够在开头中表述出“问题+身份”,那么在对策的主体部分就不会偏离主旨。比如“针对保护城市文化记忆这一问题,作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人员,现提出以下建议供领导参考”。这样在后面的对策部分,考生提出对策的范围也仅限于自己的行政职权范围内———即文物保护单位,就不会出现越权或是失职的情况。另外,按照惯性思维,公务员考试应试者认为所有的申论考试的虚拟身份即行政管理的主体应该也必须是政府的行政管理人员。但是也会有极个别的情况。一是没有给定身份的限制。比如2006年上海公考真题中“给定材料罗列了不断完善新录用公务员基层实习锻炼制度,切实提高新录用公务员实践能力的意见和建议,请提出您的对策。文字简明扼要,不超过200字。”面对这样没有限制身份的作答要求,考生只需明确自己的行政管理主体身份即可。二是给定的身份属于非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者。作为非政府的行政管理人员,在进行对策部分的提出时,就要在对策的内容上进行诸多限制,即把职能限制在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外,确定在身份所限定的非政府性质的管理权限之内。这类身份的要求在过去的考试中曾出现过几次,比如湖北2009年申论作答要求的第三题“给定资料10提到了英国主要通过行业自律解决网络管理问题。请结合我国实际,谈谈怎样提高网络媒体行业的自律水平”,很显然,在回答这道对策题时,考生就要脱离政府的行政管理和行政处罚职能,而是站在一个行业自律组织的行政管理者立场上,协同政府部门,从自律谈起,提高网络媒体的自律水平。

(二)了解行政管理环境及对象

在申论考试中所给定的阅读资料,一般会围绕某个主题展开罗列,在这一主题下涵盖了一个或多个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即是考试所营造的虚拟行政环境。行政管理都处在一定的行政环境中,并受到行政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有什么样的行政环境就有什么样的行政管理行为。一般的行政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地理环境以及国际环境,而行政管理对象即蕴含在复杂的行政环境中。所以考生必须了解政府当前的政策动态,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情况以及国际相关问题,即我们常说的时事热点现象。在申论考试中,决定分数高低的四种能力分别按照理论政策、热点知识、文字表达、阅读理解这四大模块成金字塔形排列,其中理论政策和热点知识就蕴含在考生对热点问题的把握中,并且相对于后两个模块来讲,可能通过短期训练得到迅速提升。过去历年国考(副省级)中,涉及到的主题一般来讲比较具有宏观性,比如2013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2012年的道德建设问题,2011年的黄河治理与中华文化传承等问题,都与我国近年来的大政方针有关。而省考所涉及到的主题则比较贴近民生,如吉林省2012年甲级考试中的“传统节日”问题、2011年乙级考试中的“居委会”问题,以及历年曾出现过的城市建设与居民幸福感、农民工就业、道德滑坡等社会现象都与民生密切相关。这就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当前的国家政策动态,能够从热点现象中明确政府应当履行什么职能,维护好经济社会的有效运转。比如文化软实力建设这一主题,它涉及到的政策理论就有三点。一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二是党的十八大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强调;三是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论述。它涉及到的热点知识有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文化反“三俗”以及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网络群体性事件以及公共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全民阅读行为的养成与建设等。考生如果对这其中的舆论政策和政府管理职能不甚了解的话,难免会使对策的提出不够全面,同时还会影响文章写作题的理论政策高度。

(三)掌握政府行政职能

行政职能是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政府管什么、怎么管、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政府的行政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当然,公务员考试毕竟不是行政管理考试,它非常灵活地把对考生是否具备这一能力的测试蕴含在一定的情境中,尤其是以提出对策题型为主进行测试。在提出对策这一题型中,大纲要求考生提出的对策要具有可行性、操作性、针对性等基本要求。对于多数考生来讲,可行性和针对性是比较容易做到的,难点就在如何体现对策的可操作性,即如何体现落实对策的部门和具体实施的步骤与方法。1.如何体现对策中“可操作的部门”。比如政府的市场监管这一经济职能。涉及到市场监管的社会热点问题主要有食品安全、药品安全、产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等问题。政府的监管要想确保到位,必须经由一定的政府部门来实现,这些监管部门就是考生在提出对策时需要强调的操作部门。所谓监管即是指监督和管理,政府监督主要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司法监督、社会团体监督和舆论监督来实现。监督手段主要通过人民群众积极举报、新闻媒体监督和行业协会主动引导;而管理部门具体有国务院及下设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安全监督管理局以及各地工商局、质监质检局等。甚至在出现重大食品、药品、安全生产事件时还要临时成立工作组,由政府联同公安、医疗、消防以及相应政府有关部门协同合作,共同解决某一突发社会事件。考生要想体现操作的部门,必须根据材料反应的问题的主要方面,选择相应的对策,在四至六条对策中体现出相应的部门或操作对策的责任人来。2.如何体现对策中的“步骤和方法”。在对食品安全问题提出对策时(以2012年国考为例),谈到了提高对问题食品的检测能力这一条,涉及到的操作部门一定有质检机构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而具体的步骤也必须与这一机构的职能发生联系,比如从源头管理、市场准入、产品抽检或是进出口把关等方面增强相应的检测手段;增加仪器设备和使用先进的检测手段;检测人员要主动了解当前食品的制假动态,善于从产品的外观捕捉到产品的违禁添加物,为产品质量监督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寻找到直接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等。也就是说,在提出对策过程中,一定要有可以依据的手段和确实可行的办法。行政管理思维在申论考试中的应用并不是十分具体可循的,而是渗透在申论考试的过程中和答卷的整体思维里。考生只有通过多读、多看、多写等方法强化训练提高阅读及写作能力,形成扎实的文风和敏锐的洞察能力,才能为未来打好基础,更好地服务于政府机关工作的建设与需求。

作者:于喆单位:吉林警察学院文秘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