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的素质和能力研究论文
时间:2022-12-16 02:28:00
导语:领导的素质和能力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领导权威与领导方式
1、领导权威
恩格斯曾经说过:“没有权威,就不会有任何一致的行动。”领导者要有权威,否则无法实施有效的领导。在一些关于领导科学的书中,“领导权威”也被称作“领导者的影响力”。影响力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在一个组织中发挥特殊作用的领导者的影响力,不仅是成功实施领导活动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因素。
领导者的影响力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权力性影响力(强制性影响力),主要是由于领导者所处的职位,以合理、合法的权力为基础的。这种影响力带有不可抗拒性,使被领导者表现为被动和服从的心理行为。
另一种是非权力性影响力(自然性影响力),它与领导者的职位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以领导者自身素质和行为(如品格、知识、才能、情感等因素)为基础的。这种影响力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使被领导者由衷的、自觉的、心甘情愿地主动服从。
权力性影响力可构成“权势”,非权力性影响力可形成“威信”,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权威”。只注重运用权力性影响力,而不注重锤炼自己的品格、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就难以建立真正的领导权威。
2、领导方式
总的来说,领导方式可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官本方式:强调“官本位”,以职位高低、权力大小和相应的规则来实施领导,是一种传统的领导方式。
二是人本方式:是一种以领导者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强调领导者的个人魅力,注重依靠领导者个人的品格、知识、能力来实施领导。
三是理性方式:是一种以理念为本的领导方式,用共同的价值观、统一的思想意识和一致的奋斗目标来实施领导。
前两种领导方式的共同缺陷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并不一定具有共同的理念和目标。“官本方式”依赖于传统的“等级制权威”,被领导者往往是被动地服从,难以充分发挥其主动能动性和创造性。“人本方式”过分依赖于有较强领导能力的个人,一个“能人”的时代一旦结束之后,若不能及时地补充新的有能力的(甚至是更有能力的)领导者,则会造成一段“空白”时期,这种单位很难可持续地发展。
领导实践一旦达到以理念为本的阶段,则驱动领导实践的动力是由共同的理念、价值观和目标而构成的一种“道德权威”。此时,领导者与被领导者都成为这种道德权威的追随者和实践者,他们可以更好地发挥每个人(包括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并自觉地承担责任和道义,很好地管理着他们自己。这样,就不会由于领导者的更迭,而影响一个单位(或组织)的发展。
作为一个单位或组织,必须自觉地转变领导方式,注重理念、思想上的领导,并不断地用先进的理念、正确的价值观来武装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用共同的奋斗目标来凝聚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
二、领导者的基本素质
领导者的基本素质应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素质、道德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
1、思想政治素质
⑴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性
同志指出:“政治是统帅,是灵魂。”同志在交通大学百年校庆前夕接见四校领导时也指出:“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家、教育家。所有的高校领导干部都要增强政治意识、维护大局,在政治是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思想政治素质是领导干部必须首先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核心素质。领导干部必须德才兼备,其中,德是第一位的。
⑵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内涵
同志曾指出:“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我这里所说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这就一语中的地讲清了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内涵。
⑶思想政治素质在领导实践中的体现
思想政治素质在领导实践中的体现,重点表现为领导干部具有什么样的权力观、价值观、政绩观、发展观。
①正确的权力观
领导者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正如同志所提出的,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领导者应正确地看待和运用权力。一方面,权力来自于广大群众,决策必须反映广大群众地根本利益。其检验标准如邓小平所提出的“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另一方面,权力的本质就是责任,应确立“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要正确把握对党和人民群众负责的一致性,要以负责任的态度为群众服好务。同时,在行使职权时,不能夹带私心杂念。领导者的私心可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有时甚至表现为某种比较隐蔽的形式,如通过制定政策使自己(或与己亲近的人)的某种利益合法化;或利用领导岗位之便,为自己谋求貌似合法的利益(含称号、名誉等);有的则表现为对自己有利的事就积极热情地干,为群众谋利益的事则消极怠工,能拖则拖。心怀杂念的领导者,不是心怀坦荡地为广大群众服务,在处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如职称评定、住房分配等)时,往往是关照其中一部分,或限制某一部分人。
领导干部必须保证权力干净运行,勤政、廉政,防微杜渐,自觉把好防线;要强化监督、制约意识(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极易产生腐败),自觉主动地接受监督(组织监督、群众监督)。
②正确的价值观
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道路将产生重要的决定性的引导作用。许多走上错误道路的领导干部,首先是由于价值观出了偏差。
人生价值如何体现?首先要把自己的“职业”视为“事业”,在干事业的过程中充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搞业务是干事业,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搞管理也是干事业。对于自己的付出和得到的报偿,应有正确的估价。我觉得“在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在待遇上向低标准看齐”的雷锋精神至今并未过时,仍应大力提倡。古人云“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祸莫大于心不知足”。有的人一味追逐名利,不与他人比工作、比贡献,只是比职位、比待遇,越比越不知足,越比越感觉“心理不平衡”。价值观出了问题,人生目标迷失了方向,行为就难免偏离轨道,这是许多犯错误干部的共同之处。
③正确的政绩观
工作业绩是考察干部的重要方面,应予以重视。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业绩应有不同的要求,不能一刀切,也不可盲目攀比,不可急功近利,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去盲目追求政绩。片面地追求政绩,急功近利,可能会劳民伤财,甚至会影响今后长远发展。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叫做:“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是,新上任的领导,如果在尚未熟悉情况的前提下,仅仅为了显示自己的领导能力,急于追求政绩,就不顾实际可能性和客观规律性而盲目地点“三把火”,其效果往往会事与愿违。为追求政绩,违背客观规律,盲目制定不可能实现的工作目标,其后果可能导致浮夸风,严重挫伤群众的积极性(例如,某些地方揭露出来的所谓“政绩工程”)。
④科学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原则的不同,不能混为一谈。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根本上在于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在高等学校中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以最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与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是完全一致的,能否正确理解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是领导者政治素质的具体体现。
2、知识素质
领导者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及其从事领导实践的能力,都与其自身的知识素质密切相关。
领导者应具有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综合性知识——扎实的文化基础和广博的知识面。同志曾指出:“做一名合格的政治领导者,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文学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都要学,特别要注重学习反映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新发展的各种新知识,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知识水平适应时代前进的需要。”
②领导学知识——领导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知识。
③专业知识——每位领导者都要努力成为所领导领域的内行(专业干部也要学习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习(读书、实践,学以致用)。学无止境,要“活到老,学到老”。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尔说过:“人们掌握知识,就犹如画了一个圆圈,圆圈内为已掌握的知识,圆圈外是浩瀚无边的未知世界。知识越多,圆圈越大,圆周自然也越长,这样它的边沿与外界空间的接触面也越大,因此未知部分就显得更多了。”同志也曾谈到:“我们党历来是一个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党。”“这是我们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一个重要保证。如果我们不能通过新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就会落后于时代,就有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拥护的危险。全党同志首先是党的干部,必须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加强学习。”
以理念为本的领导方式,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断加强学习,以使领导核心的理念,变成大家的共同理念。领导者要学习政策、研究政策,准确熟练地解释和运用政策,可有效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当前,严重的问题在于对学习的不重视,一些同志总是借口工作忙,不能主动、自觉地学习。各单位、部门要用“学习型单位,服务型部门,研究型管理”的标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3、道德素质
要做“官”,首先必须会做“人”,而做人必须以“德”为本。“正人先正己”,领导者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就能影响群众、动员群众,从而增强领导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所谓道德,是指成文和不成文的非法律公共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标准在个人内心形成的约束机制和个人信守的行为准则。
领导者的道德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出处:华夏免费论文网)
①正直诚实。一方面,要公正坦率,忠诚老实:办事出于公心,坚持正义,坦诚布公;为人光明正大,不阳奉阴违、吹拍逢迎。另一方面,要求真务实,讲求诚信: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能当老实人,做老实事,不弄虚作假;无论对内、对外、对上、对下,都能以诚相待、表里如一,讲真话,办实事。有的人在上级面前说空话、大话、假话,迟早要暴露;也有的人在下级面前为笼络人心、怕得罪人,就不坚持原则,乱许愿、乱承诺,最终不会有好结果。
②严于律己。《论语》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志曾经代表党中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领导干部严于律己,还包括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如:刘少奇召开家庭会议,要求其亲属不要搞特殊;为其亲属制定“十条家规”等)。领导者与其家属同在一个单位的,更应注意严格要求自己和家属。
③廉洁奉公。领导者要奉公守法,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公而忘私。正如陶铸同志所讲“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作为一名领导者,应当做到“心存天下事,荣辱置度外”,“德在人先,利居人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领导干部要牢记:“廉为正本,贪为祸根”。要像吉鸿昌那样,把“做官即不许发财”当作自己的座右铭。要自觉抵制贪污受贿、以权谋私、争权夺利、奢侈浪费等消极腐败现象。总之,领导者做人要堂堂正正,做“官”也要清清白白。
④谦虚谨慎。作为领导者,要能正确认识自己、估价自己,能虚心向别人学习(包括向下级、向群众学习),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要从谏如流,取长补短(尤要善于用别人的长处比自己的短处)。要懂得尊重他人(包括尊重自己的同事和下属),平等待人,礼貌待人,要善于理解人、关心人、团结人。领导者自受命之日始,即应谨慎从事,慎用自己的权力,切勿疏忽职守。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曾说:“任重者,责亦重”。亦即,职务越重要,责任也越重大,决不可掉以轻心。《诗经·小雅·小旻》里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诗句,也是规劝领导者处事要谨慎的。
⑤豁达大度。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讲党性,顾大局,不计个人恩怨、得失,经得起误会、委屈、冤枉的考验,自觉抛弃个人间无原则的纠纷、瓜葛,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要胸怀坦荡,有宽容精神,善于团结他人一道工作,特别要能够团结那些曾经反对过自己、并被实践证明是反对错了的同志一道工作(如: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期间,提议把几位犯了严重错误的同志包括王明,选进中央委员会)。作为一名合格的领导者还要做到善待前任。明代余自强所著《治谱》中,专门谈到如何善待前任的问题:“前官行事,即有一二不当人心处,我辈当隐恶扬善”,“前官果有美政,地方愿为立碑建祠,我辈当怂恿其成。”后任领导要客观公正地对待前任领导的工作,要尊重、关心前任领导,不搞“人走茶凉”。后任领导是否善待前任,从一个侧面反映其人品和道德素质。4、身体和心理素质
领导者往往要承担沉重的工作负担和巨大的精神压力,若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难以胜任的。身体素质通常包括体力素质和智力素质。心理素质包括普通心理素质(普通人须具备的精神机能)和职业心理素质(作为领导者须具备的特定心理素质)。
在这里,我们主要谈谈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具备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领导者,往往具有如下特点:
①情绪稳定
无论工作顺利与否,应始终沉着应对,情绪饱满,持之以恒;不能在工作顺利时就喜形于色,而工作不顺利时就垂头丧气,甚至“撂挑子”。要正确对待升迁荣辱,坦然面对进退去留。古人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若能练得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功夫,则心态始终如常,情绪怎会波动?许多领导者在平时尚能做到情绪稳定,但在“升迁荣辱”、“进退去留”的关键时刻,却往往是患得患失、不能坦然处之,究其根本原因恐怕还是“私”字在作怪。
②性格宜人
人的性格有先天的基础,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后天的培养。性格宜人的领导者,似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被领导者,从而产生一种凝聚力。作为一名领导者应做到性情随和,善解人意、善于沟通。沟通的前提是相互尊重、相互信任。领导者之间(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之间)的沟通与各自的觉悟和性格有关;与群众的沟通,首先要平等待人、以诚相见。
③乐观自信
这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心态,并以此影响其所领导的群体。一个单位的领导者若精神萎靡不振,则该单位肯定也不会有很好的精神状态。
④意志坚定
领导者的意志不但影响其个人的行为,而且会影响他人及工作的全局。西汉的刘向主张“不以利移,不为患改”,一旦确立了远大的志向,不能因为有利可图可转移,也不能因为遇到困难、麻烦而更改。领导者应具有临危不惧、临阵不乱的坚定意志,在危机来临等关键时刻,要起到作为群众主心骨的作用。
⑤心胸开阔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领导者应具有博大胸怀,能容人、容事。尤其是“一把手”,更应心胸开阔(由于下属工作不力或不负责任的推托,甚至由于某些虚假传闻,“一把手”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矛盾的汇聚点)。清代耿定向在《耐烦说》中说:“官场如战场,当官如箭垛,有上司之斥责,有同僚之作梗,有下属之埋怨,有小人之诋毁,如此繁事,不由得人动怒生气,而感情用事,则事不谐矣”。他在这段话里用“当官如箭垛”(犹如“草船借箭”故事中用于接箭的稻草人)来形象地比喻领导者所处的位置,往往是各类矛盾的汇聚点。作为一名合格的领导者,就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要耐得住一切烦扰,无论事情多么繁杂,总持一安静之心应之。
三、领导者的基本能力
领导者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知人善任的组织能力、科学创新的思维能力、统筹兼顾的协调能力、规范实用的写作能力等。
1、知人善任的组织能力
作为领导者,其主要责任是出主意、用干部。“为政之要,首在用人”,用人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责之一。领导者要做到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凡胸怀宽阔、大公无私的领导者通常能做到这一点,而心胸狭窄、小肚鸡肠的领导者,则往往任人唯亲,压制人才。作为领导者应有“容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度量,决不能忌贤妒能,害怕别人超过自己、威胁自己地位,就压制人才。英国学者帕金森写的《官场病》就批判了这种用人问题上的“帕金森病”:“自上而下奉行的是‘能级递减’,一流的找二流的当部署,二流的找三流的做下级,愚蠢的下手多多益善,精明的对手拒之门外。”从现实来看,这种通病往往不但反映在干部队伍建设上,而且也反映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某些学院(系)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种种弊病,其主要原因就是这种用人方面的“帕金森病”在作怪。
关于如何选人、用人?我想至少要做到三个方面:
①选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选人,不能只看其外在表现,而应该透过其一贯的外在表现来评价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和内在素质。
②要辩证地看人(亦即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人)。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看人不能以偏概全,求全责备;要看其大处,看其主要方面;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孔子在《论语》中就提出:“赦小人,举贤才”。《资治通鉴》记载了子思向卫国国君慎公推荐苟变为“干城之将”的故事,子思说:“好的统治者在选拔人才时,就像木匠挑选木材一样,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正因如此,合抱粗的大树干,即使有数尺是朽木,好的木匠也不会弃之不用”。我们看人,不能仅看其某一方面,也不能仅看其一时一事,要看其主流方面,还要看其发展变化的趋势。特别注意不要带着固定框框看人。
③用人要适材适所。亦即,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各用所长,各适其所。清代顾嗣协在其所著《杂兴》中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他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因此,必须善于把适当的人才安排到最能发挥他才能的合适的岗位上去,这是领导者应当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2、科学创新的思维能力
科学创新的思维能力事关如何实现思想、理念上的领导,主要包括辨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辨证思维能力,是指运用唯物辨证的观点去思考问题,是一种历史的、发展的、全面的、动态的思维方式,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指采用与传统的思维定势不同的思维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可表现为不同的思维方式,较常见的如逆向创新思维、发散创新思维、超前创新思维等。
逆向创新思维的特点是,突破传统的“顺理成章”的思维定势,以反常的思维方式来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例如,有个教徒在教堂祈祷时想吸烟,遂问在场的神父:“祈祷时能抽烟吗?”神父冷冷地扫了他一眼说:“不行!”这时另一个教徒也想吸烟,他便换了一种方式问神父:“在抽烟时可不可以做祈祷?”神父想了想回答说:“当然可以”。同样是祈祷时想抽烟,由于思维和表达方式不同,前者被认为对上帝不尊重而遭到神父的拒绝,而后者被认为时时都想着上帝的恩典,神父当然没有理由反对了。这个小故事虽是笑谈,却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如果变换一下思维方式,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据报道,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校园里,有几幢被称为“荣誉学生宿舍”的房子,共有80个房间,每年在大四学生中公开竞争,会有400多名最优秀的学生前来申请,录取率不足20%。如此激烈的竞争,人们一定会认为这些宿舍的条件好、租金低。然而恰恰相反,这些宿舍不但租金高,而且极其简陋,条件并不比其他宿舍好,只是因为只有“荣誉学生”才有资格入住,所以才形成这种竞争局面。为此,有的专家提出“奖励也要逆向思维”(《中国教育报》2005年6月7日),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奖励,不一定都是以奖学金、证书等形式呈现。联想到我校的工作实际,过去组织大学生参加义务植树、义务献血等公益活动,一直采取分配指标、层层发动的办法,学生们被动参加、消极对待,学生工作部门经常为如何完成任务而伤脑筋;后来,我们换了一个思路(比如,只有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才能报名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使学生们感到参加这些活动是一种荣誉,于是纷纷主动报名、积极参与,效果就截然不同了。
发散创新思维的特点是,突破传统的定向思维惯性,以多角度、多层次的多路思维、立体思维寻求最佳决策方案。例如,美国20世纪50年代著名出版商考比尔·琼斯,因大批图书积压心急如焚。想方设法通过关系向总统赠书,并向总统征求对该书的意见。第一次,他把一本积压最多的书赠予总统,总统无奈只好批字“不错”。其随即做广告:“这是总统最喜欢的书。”于是这些书被抢购一空。第二次,又送上一本,总统已觉上当,特意批字“糟透了!”其随即大做广告:“这是总统最讨厌的书!”生性好奇的美国人于是纷纷抢购,加印几次仍供不应求。第三次,又送上另一本书,总统干脆将书甩到一边,不做任何答复。琼斯过了一段时间又做广告:“这本书总统已经阅读了两个月,但没有发表任何意见,这是总统最难下结论的书。”于是又掀起了新的抢购潮。这个故事中的琼斯就打破了“非此即彼”的定向思维方式,不是简单地正向或逆向思维,而是把同一个问题变换多个角度思维以取得最佳效果。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时也不能简单地通过“非此即彼”的选择来解决,而应考虑是否还有除此之外的更佳方案?
超前创新思维是以科学预见为基础的。科学预见是科学领导的先导,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预见就无所谓领导”。洞察事物发展的规律,预先做出精心的部署,是领导者成功的关键。因此,超前创新思维在领导决策过程中十分重要。超前思维和科学预见是基于对事物的全面、深入了解,经过深思熟虑,认真分析研究,努力发现事物的规律,对事物未来发展的趋势和走向进行深入思考,然后才能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决策。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不难找出这方面的有力佐证,例如,我校基于对1999年高校扩招后的发展趋势和走向的科学预见,在一期扩建工程刚刚竣工,教室、宿舍等教育资源尚有余地的情况下,适时作出了兴建南教学楼、促建理工南学生公寓城以及筹建华苑新校区等重要决策,使我校抓住了全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新机遇,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3、统筹兼顾的协调能力
所谓协调,就是通过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冲突,使组织系统内部各元素和各部分协调有序,从而增强组织系统的整体效能。协调是领导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协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领导者的领导能力和领导艺术。在领导实践中,首先要处理好以下矛盾,协调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是,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是实现正确决策的根本保障。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对领导干部的一个基本要求。同志早就指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选集》第三卷第900页)。我们必须坚持民主和集中的有机统一。
坚持民主集中制,首先要讲民主。讲民主,就要广泛听取各种意见,广开言路,兼听广纳。其中,对于不同意见,特别是反对意见,更要正确的对待。能被动地听取不同意见,需要度量;而要主动地让人唱反调,更需要大度。坚持民主集中制,既要讲民主,也要善于集中。要在广泛吸收各种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提炼加工,作出决策。这就需要决策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善于归纳提炼。善于集中,还要求每个领导成员都要有服从集体决定的胸怀。讨论时大家可充分发表意见,一旦形成集体决定,则应无条件服从。决不能“会上不说,会后乱说”,更不能“会上一套,会下一套”。
坚持校务公开、院务公开也是发扬民主的重要体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群众知道了真理,有了共同的目的,就会齐心来做。”“群众齐心了,一切事情就好办了”(《选集》第四卷第1318页)。这些就是我们在工作中大力推行校务公开、院务公开的重要依据。
二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在领导实践中,务必要处理好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之间的关系。原则的坚定性,就是坚持原则;策略的灵活性,就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客观形势变化,采取灵活的形式和方法。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是相互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恰当地把握灵活性,是一名合格的领导者必须掌握的领导艺术。
有经有权,经权结合。所谓“经”,意“经典”,指原则;“权”,意“权变”、“权宜”,指灵活处理,随机应变。经权结合,即要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不能只讲原则性而不顾实际情况的变化,沦为教条主义;也不能只讲灵活性,而抛弃根本原则,沦为机会主义。我们要努力做到,既有松树般的原则性,又有柳树般的灵活性;将原则性和灵活性完美地结合起来。
灵活处理、随机应变,不等于不坚持原则。适当的灵活,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原则。有的干部搞庸俗的“关系学”,奉行“多栽花,少摘刺,工作是大家的,选票是自己的”这种为官哲学,遇事不坚持原则,当老好人。这种人可能会暂时得到一些选票,但最终会脱离群众,丧失人心。
结合我校实际,坚持原则,最重要的是坚持依法治校。在依法治校过程中,首先要坚持“下位法服从上位法”,学校的决策、规定应服从于国家或地方法律规定和上级政策;学院(系)的规定不能与学校规定的原则相悖。其次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行政策规定,切忌“有法不依”或因人而异。此外,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依法评判自己工作的意识和通过法律程序(包括公证、诉讼)解决问题的思想准备。我们制定的所有政策、规定,都要经得起法律上的评判和推敲;我们每处理一件事情,都要有充分的法律依据,都要做好到法庭上去接受评判的思想准备。
三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相互关系,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全局高于局部,局部不能脱离全局。领导者要时刻从大局出发,善谋全局,总揽全局。在处理具体事务的过程中,必须把它同大局联系起来,从大局出发来考虑局部的问题,把眼前利益纳入长远利益去考虑。全局由局部构成,全局必须兼顾局部。尤其是那些关键环节,处理不好也会“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同志曾经指出:“一部分同志,只看见局部利益,不看见全体利益,他们总是不适当地特别强调他们自己所管的局部工作,总希望使全体利益去服从他们的局部利益。他们不懂得党的民主集中制,他们不知道共产党不但要民主,尤其要集中。”他告诫我们:“要提倡顾全大局。每一个党员,每一种局部工作,每一项言论或行动,都必须以全党利益为出发点,绝对不许可违反这个原则。”(《选集》第三卷,第821页)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温这些教导,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妥善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四是,大事与小事的关系。
在领导实践中,领导者直接接触的,往往是大量的、纷繁复杂的具体环节和具体事务。然而,聪明的领导者,往往不被细节所缠绕,善于从大局出发,形成明确的思路,用大局管局部,用大道理管小道理,从而求得整体和全局的成功。《中论·务本》指出:“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于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其近物,而暗于远图”。亦即,为政者的大忌是“详于小而略于大”,事无巨细,陷在琐事中不能自拔,而忽略了大局。
显然,领导者应当抓大事、抓主要矛盾,不能事必躬亲,“胡子眉毛一把抓”。然而,问题在于,作为一名领导者必须善于区分和判断:“何为大事?”有些事情貌似不大,却关系重大,必须引起领导者的重视。例如,群众的生活问题,就是历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度重视的大问题。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曾指出:“我们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谁要是看轻了这个中心任务,谁就不是一个很好的革命工作人员。我们的同志如果把这个中心任务真正看清楚了,懂得无论如何要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那么,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我们的历史经验是,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心群众。只要你关心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不仅不搞特殊化,而且同群众一块吃苦,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邓选,第二卷,P228)“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这个问题不是一句话就可以解决的,要做许多踏踏实实的工作。”(邓选,第二卷,P27)“过去领导同志到一个单位去,首先到厨房去看看,还要看看厕所,看看洗澡的地方。现在这样做的人还有,但是不多了。”(邓选,第二卷,P228)
因此,领导者也必须重视那些在领导实践中不得不抓的“小事”。首先,应当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对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必须慎之又慎,抓好落实;对于群众反映的意见,必须及时反馈处理。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听到下级给上级领导提意见,批评上级领导管得太细。实际上,凡上级领导亲自过问的小事,往往是下级部门应该做而未做好的事。例如,同志任上海市市长期间,就曾亲自过问了一件“小事”,下令修复上海火车站附近一条已漏水3个多月的破裂水管。这件事按理说不应该等到市长亲自过问才办,但下级部门久拖未决的事情,若上级领导以其是“小事”而不闻不问,还不知要再拖到何时?!党和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将受到严重损害。在这种情况下,上级领导若再不出面干预,那就是失职。要看到,事物、矛盾的性质是可以转化的,有的“小事”久拖不决,也可能转化成“大事”,出大乱子。此时,若下级部门尚不自觉,则上级领导必须出面干预。在我校的工作实践中,类似的例子也不少,就不一一列举了。
五是,“主旋”与“合旋”的关系。
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毛选第四卷,第1442页)中指出,“党委要抓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党委的同志必须学好‘弹钢琴’”。领导工作和弹钢琴有共同的道理,也有“主旋”与“合旋”。中心工作如同“主旋”,其它工作如同“合旋”。领导者要合理安排工作,适当分权,有主有次,有急有缓,如同弹钢琴一样,十个指头动作很有节奏,互相配合,才能奏出和谐乐章。在繁杂的具体事务面前,领导者要善于合理地安排时间,按照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4、规范实用的写作能力
关于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性,同志早在延安时期就说过:“一个革命干部,必须能看能写。”邓小平同志也提出:“实现领导最广泛的方法是用笔杆子。用笔写出来传播就广,而且经过写,思想就提炼了,比较周密。”他还说:“领导要学会拿笔杆子”,“用笔领导是领导的主要方法”。“不懂得用笔杆子,这个领导本身就是有缺陷的。”中共中央关于《各级领导干部要亲自动手起草重要文件,不要一切由秘书代劳的指示》中要求:“领导干部必须亲自动手准备自己的重要讲话、报告,亲自指导、主持自己领导范围的重要文件的起草”,并明确指出“这是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
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一是学习,二是实践。多学多练,才能提高写作能力。关于如何学习写作,今天就不讲了。这里仅提示一下,公文写作的特点:
一是思想性。公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贯彻上级精神、正确体现领导意图,所以其思想性是第一位的。公文写作的重点不是修词造句,而是提炼思想。一般的公文、报告,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词藻,而注重所表达的思想的正确性与准确性,文章的主旨要明确。
二是政策性。公文写作的政策性很强,要准确把握政策的精神实质。引用上级文件或领导讲话等,要查明出处;引文要准确无误,切忌断章取义。
三是实践性。公文、报告的实践性很强,有的是实践活动的总结提炼,有的准备在实践中付诸实施。所以,要正确运用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得脱离实际。
四是规范性。公文要符合统一规定的公文格式和写作方法。要求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措词严谨,标点符号运用准确。
- 上一篇:幼儿园综治述职报告
- 下一篇:政务中心办事人员述职述廉报告
精品范文
10领导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