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衔接分析
时间:2022-10-04 09:42:57
导语: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衔接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是保护国民合法利益的重要救济手段,毋庸置疑他们的重要性。本文以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衔接为视角来说明只有二者合理衔接才能更好的保护和救济国民合法权益,本文阐述它们二者衔接的必要性和现状,并从证据、适用范围、程序三方面来分析完善。
关键词: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诉讼衔接
一、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衔接的必要性
(一)衔接的必要性从过去到如今的行政法的发展上着眼,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发展密切相关,几乎每一步的发展都受到行政诉讼的影响。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孤立地只分析其一,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分析。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区别主要是:第一,从历史的发展时间上,中国的行政复议的产生是在行政诉讼之前的,因此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都具有距离性,二者都不存在附属关系,都应考虑其独特的理论和实际价值。第二,从处理的机关上,行政复议的机关是其上一级的机关或者同级政府,垂直管辖的机关更具有特殊性,它的复议机关是上一级行政主体,比如海关部门,然而行政诉讼案件只能向人民法院提出,具体哪级法院管辖由其案件性质来决定。第三,二者的受案范围是并不重合。第四,二者的审理范围是不同的,二者的审理权力也是不同的。由此可得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审理各有其特点和侧重,只有把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其各自的实践价值发挥到最大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对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的全面保护和救济,进而才能实现对公民的保障。
二、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衔接的现状
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行政争议案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国才正式建立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并且形成了以“自由选择为原则、以其他方式为例外”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衔接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更有力的保护国民的基本权利。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法》第37条是有关这一衔接模式的最直接的规定。一般认为,该条规定确立了“以行政相对人的自由选择那种救济手段为一般原则,以部分特殊性质的案件复议前置”的模式。但是从当前的我国行政和司法实践中可以发现,这种衔接模式在适用时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在衔接上纷繁复杂,出现很多具体的问题。具体有,第一,现行的法律法规针对上述的衔接模式在具体适用上没有统一的衡量尺度,导致出现很多混乱情况,这是不利于行政法治的;第二,在我国目前的现行法律法规中,关于一些特殊的具体行政争议,存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衔接的上的漏洞;第三,一些行政争议案件存在行政终局裁判权,这是对当事人的维权是有害而无利的,更重要的是剥夺了当事人的选择诉讼的权利。所以这种衔接迫切的需要完善,并且设置统一的适用标准。
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衔接的完善
(一)从适用范围层面。第一,对行政复议的不足进行纠正和补充,以现行的法律法规作为出发点,弥补行政复议这一制度的不足和缺陷,既要吸收相关的司法解释中的积极成果,也要对行政裁决终局的范围进行严格的缩小限制,最好能取消行政终局裁决行为,这样才能使司法监督更为有效,所有的行政争议案件都能以诉讼这一救济作为后援来维权。第二,必须扩大人民法院进行行政诉讼的适用范围。随着社会飞速发展进步,我国的行政和司法实践已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应该扩大行政诉讼的审查范围,这样更有利于当事人的自由选择的实现,因为二者的适用范围是一样的,不管选择哪个作为救济手段都能维护合法权利。(二)从证据层面。第一,对行政争议中针对待证事实提出的证据要确定规范其效力的标准,并且要规范不同证据之间以及整体上的证明力和效力问题,这样使复议和诉讼在证据这一层面可以紧密衔接;第二,参照和借鉴其他诉讼法中的相关规定,建立有效的证据交换的制度,有助于交流行政争议的真实情况和关于证据上的关键点和重要线索。通过实行这一制度,可以真正实现双方当事人的复议和诉讼地位的平等,更有利于各方明确案件争议的焦点,客观上也能减少复议后诉讼的提起时的司法资源的浪费,当然对于当事人双方的和解也有促进效果,较好地提高办案效率。(三)从程序层面。将所要选择哪种救济方式的权利交由当事人自由行使。在个人越来越追求自由的今天,并且随着人权保障的进一步实现,尊重当事人在面对争议案件时自主选择已经是一种必行的趋势,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尤其是对于我国的国情和具体制度而言,行政法治更是必行之势和重中之重,不能让行政救济日益没落,因此作出强制性的规定复议前置是不可取的。必须让当事人自行决定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这样这两种制度在具体实践中针对具体案件的优势和劣势才能被当事人认识到,并且只有通过当事人进行自由选择,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才能在竞争中获得进步,这两种救济才能进一步完善,这也是符合行政法治的。
[参考文献]
[1]莫于川.行政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2]王学政.论中国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制度之创新[J].中国法学,2001(4).
[3]杨海坤,朱恒顺.行政复议的理念调整与制度完善———事关我国《行政复议法》及相关法律的重要修改[J].法学评论,2014(4).
作者:张振华 王振一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法学院
- 上一篇:烟草专卖行政执法效果分析
- 下一篇:对审计应重点把握的几个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