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政法视角看房屋拆迁

时间:2022-04-20 04:38:00

导语:从行政法视角看房屋拆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从行政法视角看房屋拆迁

一、拆迁矛盾原因分析

1.立法理念、法律意识方面。在中国的法律传统中,公法文化一直占绝对优势,私权利一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有效地保护,无法同公权利相抗衡。在公民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强调牺牲个人利益服从国家、集体利益。

2.法律体制方面。在我国现阶段,尚没有一部统一的《拆迁法》,这方面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国务院在2001年6月6日第40次常务会议上通过并于2001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称《条例》)。各地政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依据此《条例》制定了当地的拆迁管理规定,但规定比较混乱,因此带来了实际操作中的混乱现象。

3.执法方式与水平方面。目前存在着较多的违反法律程序、野蛮拆迁等情况,反映出执法方式粗暴单一、执法水平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被拆迁人的利益,导致了矛盾的激化。

二、行政法视野中的拆迁问题

1.关于拆迁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问题。在我国的实践中,在被拆迁人对一些拆迁规则表示疑问时,尚没有较有效的解决途径。这与我国现有的行政法律制度有关。我国的行政诉讼法所确定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困主要限于具体行政行为,基本排除了抽象行政行为。对一些地方政府以行政立法的方式损害被拆迁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司法的活动空间很小,这也就使得当事人处于一种投告无门的境地。故许多学者强烈呼吁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困,主张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将拆迁纠纷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2.《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不周延性。(1《)条例》尚未规定被拆迁人有权利参与拆迁的决策过程及监督拆迁过程。政府行政公开是现代社会的一个趋势,而在我国的拆迁实践中,许多拆迁决策存在着暗箱操作的现象,都是政府一言为定,不容被拆迁人的质疑。(2《)条例》并未明确提出听证程序,只在第8条规定“: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在发放房屋拆迁许可证的同时,应当将房屋拆迁许可证中载明的拆迁人,拆迁范围,拆迁期限等事项,以房屋拆迁公告的形式予以公布”而未要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在审查拆迁人拆迁补偿安置方案时,应当听取被拆迁人的意见。”

(3《)条例》第16条规定:“拆迁人与被拆迁人或扦拆迁人、被拆迁人与房屋承租人达不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经当事人申请,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裁决。房屋拆迁管理部门是被拆迁人的,由同级人民政府裁决。裁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可以自裁决书送达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拆迁人依照本条例规定已对被拆迁人给予货币补偿或扦提供拆迁安置用房、周转用房的,诉讼期间不停止拆迁的执行。”这一规定存在两个问题:首先,裁决公正的前提是地位中立,而城市规划和拆迁或授权开发商拆迁本身就是政府行为,由此产生的政府的裁决的公正性就可想而知了。其次,“诉讼期间不停止拆迁的执行”的规定使被拆迁人如果对拆迁不满,即使选择了行政诉讼,也无法改变被强制拆迁的命运。

三、解决拆迁矛盾之法律构想

1.树立正确的立法理念。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不应该把被拆迁人放在政府拆迁的对立面上。要改变政府的行政观念,基于平等基础上的拆迁法律法规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

2.完善我国现行的有关拆迁的法律法规。

(1)规范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对涉及拆迁的,在规划审批前应以适当的形式予以公示,充分听取被拆迁人等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建设上程规划方案一经批准,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必须经过规划部门审批;城市规划行政部门在批准其变更前,应重新进行公示。

(2)应明确提出听证程序。在我国,听证是有法律依据的,《行政复议法》和《行政处罚法》都有相关规定。在此基础上,《条例》应明确提出听证程序,要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在审查拆迁人拆迁补偿安置方案时,应当听取被拆迁人的意见。”只有充分体现透明度原则,才能提高行政效率。

3.就政府而言,应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必须强化听证程序,确保被拆迁方的知情权。依据相关法律的精神,在拆迁当事双方不能就拆迁补偿安置等问题达成一致,经做工作仍无效的情况下,对涉及拆迁住户多、影响而广、补偿数额人的纠纷应举行听证。

4.应畅通被拆迁人的权利救济渠道。人民法院应当受理拆迁争议,同时享有拆迁纠纷的最终裁判机关的地位。同时,考虑到拆迁涉及一些专业知识,应组建由与拆迁双方没有利害关系的专业人士组成的裁判机构,公正而高效地裁决拆迁纠纷,既维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又保障城市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