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相对方权益优化及保障
时间:2022-08-31 05:22:34
导语:行政相对方权益优化及保障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行政权与行政相对方权利是行政法律关系的核心,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行政法学的基本范畴。如何在理念上尊重行政相对方的主体地位,在制度安排上最大限度地保护行政相对方权利,是行政法理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从世界范围行政法治的实践来看,行政相对方权利呈现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趋势。虽然我国对于行政相对人权力的司法救济制度加强完善和健全,但是,在保护行政相对人权益方面,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了解行政相对方的概念和特点
1.1行政相对方的概念。行政相对方理论的提出,是在借鉴西方关于行政权理论划分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实际确立的,探讨行政相对方本位是法治理论的重大突破,对于我国行政法治实践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也适应了新时期法治主义时代的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然而关于行政相对方的概念却一直存在不同的而理解,与西方相比主要是两点,首先,具体称谓上。海洋法系国家大多称谓“私方当事人”,在大陆法国家则直接称行政相对方;在我国沿袭大陆法系国家的称谓也称之为“行政相对方;其次,在内涵上也不统一。海洋系国家的“私方当事人”涵义,除了包括行政行为的对象还包括其所涉及的第三人。而大陆法系国家则认为是行政方行为实施和管理的对象。在我国关于行政相对方的定义大多也是这种,但在具体出发角度有所不同,有的是从管理的角度出发称之为“管理论”;有的从控制角度出发称之为“控制论”;有的从权利义务的角度出发称之为“平衡论”。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对行政相对方的理解是认为行政相对方是处于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方相对应的,承担权利与义务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1.2行政相对方的特点。基于对行政相对方概念的理解,探讨了行政相对方的特点。特点是事物不同于他事物本质规定性,行政相对方的特点则是由行政相对方本身存在的属性所决定的。
1.2.1法定性行政相对方这个称谓的前提就是必须处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任何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若不处在行政法律关系中那么就不具有行政相对方的内涵,不能称之为“行政相对方”。
1.2.2依赖性行政相对方这个称谓之所以存在是离不开行政方的存在,也就是说只有有了行政方,才会有行政方管理和实施的对象即所谓的行政相对方,行政相对方是依赖于行政方而存在的。
1.2.3主体广泛性任何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无论其年龄、身份、资产、法律地位状况,只要其权益收到了行政方的所做出的行为的影响都是行政相对方。
2.行政相对方权益的界定和意义
关于行政相对方的权益界定,历来理论学界就各执一词,有的认为是基于私人的权利,有的笼统称之为公权力。笔者同意方世荣先生的界定,即行政相对方权利是由行政法所规定或确认的,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由行政相对方享有、并与行政主体的义务相对应的各种权利。权利的发展总是与社会的发展相伴随,随着社会内容丰富和社会进步而增加。行政相对方权益的界定明确了行政相对方活动的范围,保障了行政相对方的权利,调整了行政法律范围内的社会关系,促进了行政法制化,推动了社会民主化进程。
3.行政相对方权益的法律地位
行政相对方权益的俄法律地位体现在行政相对方权益与其他权益的比较之中,主要是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民事权利的比较。
3.1行政相对方权利与公民基本权利比较
3.1.1在范围上公民基本权利只是公民权利的核心部分,与行政相对方权利有交叉重复的部分。行政相对方权利不仅包括公民基本权利还包括由其衍生出来的其他权利。
3.1.2在权利主体上公民权利只是公民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权利,其主体只是作为单个体的公民,二行政相对方权利主体除了可以使公民外,还可以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
3.2行政相对方权益与民事权利比较。
3.2.1权利规定上行政相对方权利是由行政法规定的以调节行政方和行政相对方之间权利与义务的方式来实施的。而民事权利是由民事法律规定的,再有的方面行政法律作为民事法律从属法律出现保障着民事权利的实现。
3.2.2权力作用范围行政相对方权利作用的是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基于行政法律事实做出的,包括对行政主体提出建议、申诉、控告以及享有在自己权利受到行政主体侵害后享有行政救济、行政赔偿等权利。而民事权利主要是基于商品交换、交易等日常民事行为做出的包括财产、婚姻、遗产等方面权利。
4.行政相对方权益的保护和完善和建议
与行政主体相比,行政相对人缺乏对权力资源的占有和分配。因此在行政活动中大多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经常存在着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法律的救济又不及时到位,使得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经常遭到践踏。但是行政相对人也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在法律中也存在着予以承认的法律地位。要想加强法治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就不能忽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4.1保证程序正义,加强对权力的控制。程序限制权力的恣意专断从而保障行政相对方得权益的到维护。程序作为参与设计的方式,程序设计的公平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权益是否得到有效的维护。公众参与的程度、深度、广度能够使程序的公正性得到良好的发挥保证程序正义的关键就是要坚持程序公开透明。
4.2加强制度建设,减少权益受侵害的几率。制度是行动的依据,是行为得到有效实施的根本保证。要想从根本上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就要从制度层面予以考虑。在我国关于行政相对人的制度主要是行政救济制度,内容涉及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行政救济制度是公平的最后的屏障,实在权益受到侵害后的一种消极补偿,其实施的前提就是承认行政方相对的弱势地位和权益的受侵害。因此应该倡导积极主动的避免而不是消极的补偿,倡导行政立法动议权、听证制度中的事前参与权、行政决策制度中的表达权、行政信息公开制度中的知情权等等,并且保障行政相对方因这些权利受到侵害时,能够通过行政诉讼,对行政主体的侵害行为进行司法审查而得到救济。
4.3运用科技手段,改善行政活动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升级,高新技术装备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在行政活动中也占有一席之地。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另一方面能够及时公布信息,扩大影响范围,保证行政相对人的知情权。因此在行政活动尤其是行政执法中采用科技手段不失为保证行政相对方权益的一种良好之举。比如举行听证制度可以采用电视电话会议,保证未到场参加的公民知情权;采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电子监控使得公众能够及时了解公路执法情况,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5.结语
行政相对方的权利是行政法中一个重要课题,与行政方之间的关系共同构成了行政法中的重要内容,然而多年以来,对于行政相对方的主体地位一直未予以重视。随着法制步伐的推进以及行政相对人自我权益的觉醒,加强对行政相对人的权益的保护已经成为共识。
- 上一篇:院校学术权与行政权的关联
- 下一篇:解决好行政环境与管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