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教人员自杀预防论文

时间:2022-04-11 09:53:00

导语:劳教人员自杀预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劳教人员自杀预防论文

摘要:自杀近年来在社会上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作为受到法律制裁人身受到限制的特殊群体—劳教人员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自杀的现象常有发身,已成为影响劳动教养场所安全与稳定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自杀行为精神分析学说,感情交流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等心理学理论都有不同的解释,在现实生活中劳教人员自杀的原因主要基于文化、家庭、健康、心理四个方面。认为预防劳教人员自杀做好以下工作,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自杀危险性评估,加强管理严格防范,严格控制自杀行为报道,减少社会心理应激及时处理心理危机。并且对有自杀倾向的人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危机干预,有效预防自杀行为。确保场所的安全稳定。

关键词:自杀,预防,危机干预,稳定

自杀是一种非正常的死亡,它不是肉体生命发展的自然结局,而是个体蓄意或自愿结束生命的行为。自杀行为近几年来有上升的趋势,许多国家自杀已成为重要死因之一,作为常见的社会问题,自杀在社会上并不那么引人注目,但如果劳教人员在劳教所内自杀,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后果,也正由于此,防止劳教人员自杀一直是劳教场所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对于有自杀倾向的劳教人员进行预防和必要的危机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一、自杀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有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正常人的这两种力量大致平衡,生存力量占上风,当个体面临重大的打击,生存的力量和支柱瓦解时,死亡的愿望占胜了生存的力量,所以造成自杀。弗洛伊德认为自杀和抑郁症一样是罪恶感和侵略感转向自身的结果,该理论认为自杀有三个基本原因,即谋杀(恨)欲,被杀(内疚欲),宁死(无望无助)欲。

(二)感情交流理论认为,自杀也是人类感情交流和沟通的一种方式,当人们面临某种绝境时,会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表达某种无法向别人发泄的极度愤怒或是惩罚自己可耻的愿望。这一学说把自杀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理智型,自杀者经过周密比较、思考,按理性要求作出自杀选择,它具有感情交流的作用。如为了逃避他人的致死攻击和侮辱时自杀,二是无理智型,由于冲动而自杀,如和同伴吵架而自杀,三是神经过敏型,在感情情绪活动和信息方面过于敏感而自杀,如听说地球要爆炸而先跳楼自杀,感情交流说反映了人的价值观念在自杀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行为主义解释。行为主义者认为,自杀是在预期的强化上认知转变的结果。自杀者在实际生活中看不到奖励,把死亡看作是强化,死亡将导致引人注意、同情、报复和其它想获得的强化。因此自杀未遂者看到行为弓l起他人的关注和同情,也可能进一步强化他的这种行为,另外自杀具有一定的感染性,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人们对死者的关注和同情使有自杀意念的人看到了某些自杀的“好处‘’,通过观察学习或预期强化而促进了自杀行为的实施。

二、劳教人员自杀的原因

劳教人员自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并非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生物、遗传、心理、社会文化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笔者认为劳教人员在所内自杀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文化方面的原因

中国是一个有上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吃官司、进大牢是为人所不齿的事情,进一次牢门,终身是罪人的文化,形成了许多对“两劳人员”有害的社会规则`风俗习惯和标准,一个人一旦被劳教后就会受到家庭,社会甚至自己的不同程度的歧视,不得不自我压抑、自我轻视、自我贬损、甚至自我伤害,否则就会被看作异类,受到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制裁。这种状况给他们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他们对未来生活失去信心,感到绝望,企图通过自杀的方式使自己从痛苦中获得解脱,这也就成为许多劳教人员自杀的深层次原因。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劳教人员自杀原因可能来自于家庭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劳教人员面临着来自家庭的压力,许多劳教人员入所后受到家庭的歧视和抛弃,父母与之断绝父子关系,配偶提出解除婚姻关系,子女的冷淡漠然,亲友的疏远,许多劳教人员长期无人接见,使这些劳教人员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另一方面家庭的变故对劳教人员的情绪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心理卫生知识的缺乏,不会正确运用合理的心理调节机制和缺乏适当的疏导途径,这些劳教人员会选择自杀的方式寻求解脱。

(三)健康方面的原因

调查显示,疾病、尤其是精神疾病和自杀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精神疾病中又以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危险。而这两种症状在劳教人员身上多有体现。

抑郁症是一种以情感障碍为主要症状的重性精神疾病,它分以下几种类型:心因性抑郁。患者精神受到创伤、心理冲突长期处于胶着状态隐匿性抑郁。患者把真实的抑郁情绪隐藏起来,以诉说身体不适的方式来表露其不良的内心体验;内源性抑郁,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情感性疾病,以抑郁和躁狂两种表现形式交替出现。患有以上三种抑郁症的劳教人员曾长期面对不愉快的生活事件,或长期经受情感的痛苦体验,其主要症状为犹豫不决、消极悲观、烦躁不安、饮食和睡眠状况极差、自我责备、身心感觉疲惫不堪、对所有事情都失去兴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性在一段时间内发生了异常的改变,其思维活动、情感反应和行为表现都与周围环境明显的不协调。此病多在青壮年发生,一部分人可在精神创伤相关因素的影响下急性发病,表现为思想混乱、胡言乱语、冲动伤人和自杀;也有一部分人在没有明显诱发原因的情况下缓慢起病,最后出现行为的衰退及自杀。

此外,患有各种急慢性躯体疾病的劳教人员。一一尤其是吸毒人员,难以忍受病痛、丧失了治愈的希望而时时面临死亡恐惧感也会自杀。长期不愈的躯体疾病也可引发精神疾病,两者一起发生作用导致其自杀。

(四)心理方面的原因

以下人格心理特征也可成为引发劳教人员自杀的风险因素:一种是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固执,对他人抱有深刻的敌意,喜欢从阴暗面看问题,出现负性生活事件时焦虑不安,对负性情感持拒绝的态度,缺乏自我纠错的能力,在人际冲突中习惯以死相威胁;一种是多愁善感,性情抑郁,不堪重负,不能承受挫折,依赖性强,缺乏决断力,胸襟狭隘,嫉妒心强,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灵活性差,喜欢向他人倾诉自己的躯体不适和不良情绪,在一定场合会流露出自己的消极言行;还有一种是情绪不稳定,遇到突发的情感事件容易大喜大悲,往往因“一念之差‘’做出难以挽回的决定。这些人格心理特征归根结底是他位早年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造成的,但在遇到应急事件时极易选择自杀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三、劳教人员自杀的预防

劳教所内自杀预防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劳教人员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心理调节能力的训练,许多自杀行为的发生,与心理素质的低下、心理技能的缺陷密切相关。要通过教育、咨询,使劳教人员学会运用正确的心理防御机制应付劳教所内各种困境的压力,处理好各类冲突,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性格内向、抑郁寡欢、胆小怕事的劳教学员要加强训练。

(二)对劳教人员进行自杀危险性的评估。心理矫治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劳教人员的情绪表现和心理测验结果加以评估。一般认为具有以下情况的人具有较大的自杀危险性:情绪低落抑郁者;过去曾有过自杀企图或行为者;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其亲友中曾有人自杀过;性格内向、不善交流者;有明显的社会心理应激者;吸食患急慢性疾病者。对具有以上条件之一的劳教人员应该进一步以心理测验辅助评估,加强对其管理和危机干预。

(三)加强管理严格防范,控制危险物品,加强民警对劳教人员的直接管理,减少劳教人员独处的机会,防止劳教人员利用独处时机实施自杀行为。定期经常性进行安全排查,要加强对刀等锐利物品和绳索、电、药物的管理和控制,及时排除对劳教人员自杀有助的隐患。

(四)严格控制对自杀行为的报道。许多研究显示,当某地区新闻媒体对自杀事件大肆渲染和报道后,该地区自杀率有明显上升的现象,这说明自杀行为确实存在暗示和感染性,劳教所内应当严格控制对自杀行为的宣传,减少甚至是杜绝电视、广播、报纸、期刊的传播自杀行为,避免劳教人员对自杀行为的模仿和感染。

(五)减少社会心理应激,及时处理心理危机。外部社会心理应激是促使劳教人员自杀的重要动因,导致自杀的应激源往往来自劳教所内的生活和家庭因素,如有的劳教学员因为长期关押,精神上十分紧张,心理上压力大,此时遇到突发性的应激事件或同时受到来自劳教所和家庭等各方面的紧张事件,很容易造成难以承受的危机状态,从环境方面减少心理紧张因素和压力是预防自杀的重要措施。但在现实中又不可能没有压力,因此要及时发现和处理劳教人员面临的心理危机,帮助其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常见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四、劳教人员自杀的危机干预。

劳教人员自杀的动机可能由于悲观绝望、委屈抗议、畏惧罪责、迷信驱使和精神障碍等,对于具有自杀倾向的劳教人员,仅仅之对其进行教育、疏导是不够的,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危机干预。

(一)建立关系。通过各种方式发现有自杀倾向的,就要及时的进行干预,但这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情绪严重低落的劳教人员,常表现出自以为是、隔绝与外界沟通甚至退缩的心态。有时,他们不仅不愿与管教交流,而且对心理矫治人员的关心,也会以冷漠予以回应。因此,心理矫治人员要有极大的耐心和诚心去感受其绝望和痛苦,并告知你的感受,如果僵局仍无法打破,可以鼓励其与他人沟通,必要时也可以找其最亲近或最信任过的人与其谈话,通过自然真诚的方式,与劳教人员建立信任关系。

(二)重视其异常情况,耐心倾听。具有自杀倾向的劳教人员,其异常的行为和言行常会令你感到困惑,这时作为心理干预者要耐心倾听其诉说,逐步了解和确定其产生自杀危机的真正原因。在倾听劳教人员倾诉中,心理干预者要运用同理心,和其一起体验沮丧、绝望、无助等情绪,使其意识到自己正在受到关注、理解和支持。劳教人员的倾诉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疏泻和放松的过程。在倾诉结束后,干预者就基本可以了解主要问题,这时干预者可以运用支持技术,尊重当事人的感觉和体验,进一步使他们的情绪状态恢复到正常水平。

(三)分析并解决问题。心理干预者可以运用干预技术,通过启发、引导、鼓励、暗示等方式和要自杀的劳教人员共同分析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危机,寻找克服困难和应付危机的策略、方法和资源,通过全面分析要使劳教人员明确其完全可以顺利应付困难,并鼓励和引导他们重新建立信心,妥善处理自己的问题,控制自己的行为。冲动性的自杀者可能经过短期的干预降低或打消自杀意向,但有的经过干预后,可能仍没有改变自杀的意向。这时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既要严格夹控,避免其独处,又要严格管理,防止其与危险品接触。在当心理干预者认为其受业务能力的限制,无法为劳教人员提供专业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时,应当及时转交其他的专业人员。

综上所述,对劳教人员进行及时的心理甄别,特别是对存在人格缺陷、心理障碍,重大家庭变故、遭受重大挫折和打击的劳教人员,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对有自杀倾向的劳教人员加强监控和防范,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就能有效预防自杀行为,保场所的安全稳定。

参考书目:

1施顯烇《情绪与行为问题》王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中华民国89年3月出版。

2郑晓边著《心理变态与健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三次印刷。

3狄小华著《罪犯心理矫治导论》群众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4高汗生主编《犯罪心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5鲁龙光著《疏导心理疗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出版。

6朱济民主编《监狱的报告》百家出版社1999年出版。

7蔡秀玲杨智馨著《情绪管理》扬智文华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0月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