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与和谐社会构建论文

时间:2022-09-11 11:40:00

导语:人际交往与和谐社会构建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际交往与和谐社会构建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的居住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从城市的中心到边缘地带,一座座居民住宅楼拔地而起,以开发规划的地域空间为基础,形成了一个个新的居民小区。这些居民区标志着新的城市社区的形成,小区化正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居民小区已构成中国城市的基本社会单元,因而居民小区是否稳定和谐,关系到整个城市社会的稳定和谐。透过鳞次栉比的楼群,我们可以看到都市里的人间冷暖、世态炎凉。事实上,在都市的高楼大厦之间本来就流动着人文气息。而这些城市的新社区则如同城市发展的一个个窗口,通过小区内的人际关系及社会行为,我们可以观察到其所在城市的文明水平,同时也可以发现都市的社会问题。业主和包括保安在内的物业管理人员的关系,是城市居民新社区的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之间不仅仅是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还有一层同居一个屋檐下的“一家人”的关系,应当珍惜这种朝夕相处的亲密关系。然而近年来,在诸多新建城市小区内,业主与物业管理部门的摩擦事件不断发生。种种矛盾与争执,对于小区居民的生活安定直接构成了威胁。城市居民小区生活环境是城市社会的缩影,城市小区内的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反映的是现代都市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好城市居民小区内的矛盾与纠纷,关乎城市居民家家户户的安居乐业。因此,对城市新建社区的人际关系的研究,对于城市文明建设乃至整个现代城市社会的和谐构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人际交往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

现代城市现象是复杂的,城市特征更是多向度和多层面的。在复杂而多方位的城市生活中,无处不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人际交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R.E.帕克指出,从文化的观点来看,城市绝不仅仅是许多单个人的集合体;城市也不只是各种服务部门和管理机构,如法庭、医院、学校、警察和各种民政机构人员等的简单聚集。“城市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感情所构成的整体。换言之,城市决非简单的物质现象,决非简单的人工构筑物。城市已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趋势下,人们更倾向于从个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的视角去观察城市,将城市看作是一个高密度的人际交往空间,正由于这种高密度的人际交往,使城市空间具有更强的人文色彩以及情景性质。城市的各种活动、联系、交流以及城市环境与城市居民的相互影响,都要通过交往这一渠道。人际交往的状况反映着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和社会效率,同时对城市中各级、各类组织的运行及功能的发挥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另外,人际交往关系还制约着城市人际心理氛围和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对人口素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其一,高密度的人际交往是城市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从人的社会性来看,城市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G·米德认为,人的外部行为和内部的主观意识是一体的两个方面,都是在社会的行为过程中产生和显现出来的,因此,他强调必须从社会互动的过程来理解人的内在与外在活动。在人口密度大大高于乡村的城市空间,人际互动频繁而复杂,城市人的“自我”实现离不开高频率的人际交往。从城市功能来看,作为地区经济与商业活动中心的城市,物质流通无处不在,而城市物质交往过程中渗透着人际交往。物质的交换是由人来实现的,市场交往活动的核心和主体是人,因此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又是与人际交往紧密联系的。良好的人际沟通是市场运行顺利、经济效益显著的重要前提条件。同时,城市环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环境,还具有丰富的精神与文化的意义,反映了特有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作为城市人并非被动地或无意识地利用城市环境,而是充分理解环境并利用环境来实现“自我”。

就城市居民小区的人际关系而言,在当代中国社会,原有的社会成员的“单位制”归属和管理已逐步被新型社区归属和管理所替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的社会功能在逐步的发展和增强。城市居民逐渐由“单位人”转为“社区人”,城市居民由原来的对“单位”的依赖变为对于社区的依赖。他们在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都与城市社区的管理相关联。包括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生活与其他服务设施的需求、居住环境的改善等。因此,业主之间以及业主同物业管理人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对现代城市社区的建设与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其二,文明的人际交往能够促进城市社会整合从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由于利益格局调整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致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以及个体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由于新旧体制转换所带来的震动和摩擦,还由于腐败现象的存在等,都使得社会矛盾愈益凸现。当听到某民工讨要工资不成而砍杀老板致死、某集团董事长在办公室被杀、某亿万富翁遭灭门之灾的消息时,在唏嘘之余不免引起人们深思。诚然,经济的高度发展与社会高风险是并存的,高犯罪是市场化、社会现代化的必然代价。但如何解决当今社会的矛盾与冲突?仍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为此,我们不仅要从社会政治、经济等宏观视角,就社会制度、社会政策以及社会结构的调整等层面来探讨社会整合的问题,还应从微观视角入手分析社会冲突与矛盾。对城市人际交往的研究,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等方面的微观层次的分析,来寻求社会和谐的途径。

正如柯林斯指出的,“冲突不可避免的是由诸如财富、权力、声望及其他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引起的。”“但公开的冲突毕竟是有限的,冲突往往是力图打破组织的制约而不是要进行实际的毁坏。”柯林斯的冲突理论并不排除社会团结、社会理想、道德意识和利他主义。柯林斯所强调的冲突并不是意识形态性的,也并不是以某种政治立场来阐述关于冲突是好是坏的,而是主张冲突是现实的、根本的。冲突是现实生活的基本过程,正视现实中的冲突就是为了解决社会冲突和矛盾。因而,柯林斯的冲突论对于我们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矛盾不无借鉴意义。

由于目前我国面临的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复杂性、多样性,小的局部的矛盾可能酝酿为大的社会冲突,给整个社会带来大的损失。因此,不能用简单的方法解释问题和单一的手段解决问题。必须运用多角度的研究和解释,也必须寻求多种方式路径解决矛盾。在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要探究在微观层面上缓解社会压力的方法。就城市新建小区来说,业主与房地产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在所难免的。暴力化的房地产商在家门口制造不稳定因素,确乎有损于城市社会的和谐。如作为政府部门能够以国家法律(如物权法等)规范房地产商,以业主自治制约房地产商,这些都将会起到缓和矛盾的积极作用。政府作为第三方资格,平衡处理房地产商与业主的利益冲突,倡导所谓“法制、理性、协商”的理念,建立健全居民小区的民主协商机制,促进房地产商与业主之间的谈判、沟通、互谅互让。因此,从人际交往入手,通过人际之间有效的沟通,达到人际关系的协调和整合,这对预控犯罪,维护社会稳定,进而实现社会和谐是十分必要的。

三、当代中国城市人际交往的特征

在当代中国,城市人际交往不但具有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化的特色,同时,又积淀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

传统中国的人际关系是以血缘为序列,以父子为经、以兄弟为纬的立体关系网,几乎所有相识的人都可以纳入这架网中,但不同人之间的关系却是不同的,这架立体网上不同的网结间有着远近亲疏的差别。卢作孚说:“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的社会生活;亲戚邻里朋友等关系是中国人第二重的社会生活。这两重社会生活,集中了中国人的要求,范围了中国人的活动,规定了其社会的道德条件和政治上的法律制度。”费孝通称中国社会结构关系特征为“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也越推越薄。”《中庸》把五伦: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等作为天下之达道。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即“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差序格局”这种特殊的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传统社会圈子中,除了“家庭圈”、“亲属圈”,还有邻居、朋友等以地缘为特点的社会圈,形成传统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圈内人的人情、认同、信任和圈外人的排斥、疏离、不信任等。因此,也就有了由血缘、亲缘、地缘关系所形成的“血浓于水”、“亲不亲故乡人”等人际观念。

虽然,上述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城市人际关系不无影响,但是如今中国城市的人际交往的环境已与传统社会不同,因而现代人际关系已产生了质的变化。其质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表层化和多取向。第一,城市人际交往的匿名性和非人情性。城市人口的大规模集中,使得城市人口的异质性很强。这种异质性表现为:城市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造成职业的不同、收入的差异,因而导致了城市贫富的差别。而教育程度的差异及社会背景的差异,导致了城市居民文化素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的异质性。正是由于这种人口的集聚和异质性,使得城市人口绝大部分相互之间是陌生的。虽然都市生活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与人沟通的机会,但人际关系淡漠、趋于表面化、缺少情感色彩。第二,城市人际交往的多取向和多层面。在现代城市,初级社会群体趋向衰落。邻里、街坊等地缘群体关系变得不那么紧密,甚至家庭关系也在弱化。而在传统社会一些必须由这类群体所承担的功能,已被城市的科层化组织所替代。由于城市社会流动性高,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加之城市文化世俗化、平民化,使得城市居民在社会评价上摒弃了传统的道德标准,强化了以个人为中心的并且是具有选择性的价值观念。随着城市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人们的活动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复杂,这都使得城市居民的人际交往活动形成多取向和多层面。第三,大众传播与网络信息技术对城市人际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众传播的高度发展是现代城市的典型特征,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让人们意识到互联网作为一次科技革命,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人们不仅能通过网上聊天、购物、搜索信息、咨询等活动来满足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而且还能在电子化的空间中与网友的精神交往中,体味“另类人生”。综上所述,这些特征对于构建城市和谐社区既有积极作用又有负面影响,关键是我们如何趋利避害。

四、构建城市社区的新型人际关系

1.加强城市新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的管理职能与服务重心必然向着社区转移,而逐步形成“小政府一大社会”的格局,推进社会发展的大量社会事务要在社区落实,城市社区的社会功能日益显著。社区建设的实质是社区资源和社区力量的整合过程,即将社区中所有的资源、所在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共同建设社区。具体来讲,就是充分发挥街道、居委会和群众的力量,不断提高社区服务和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加强社会治安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社区人际关系状况,对社区发展影响十分重要,反映着社区的精神文明的水准。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也是社区建设的主要工作之一。

2.克服城市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障碍因素。我国城市中人际交往的主要障碍可以归纳为:其一,社会因素的障碍。由于现代城市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地位、经济收入的差别,使得城市社会阶层结构复杂。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成员所拥有的社会权力、财富等社会资源是不同的。由此引发的社会歧视、偏见以致冲突对立等都与人际沟通密切相关。其二,文化因素的障碍。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而人类沟通的符号就是语言和文字。人际交往的基本条件是交往双方要有共同的符号系统,应该讲主要是一种共同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社会阶层或者团体,具有不同的符号系统即沟通方式。但是,由于城市小区居民的文化水准的差别而缺乏共同语言,信息往往难以沟通,就会出现种种误会和隔膜。其三,由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差异以及人们每时每刻接触社会实际不尽相同,加之每个人认识成果的积淀、主观意愿和需要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心态。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沟通障碍。沙莲香认为,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对待人生,对待人际关系,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都比较规范,有一套处世哲学,委婉,幽默,乐观,达理,重人际和睦,善顺乎自然,同时又好用心机,捉弄世道,冷眼相看,取乐于世,如此等等”,都是对中国传统社会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生动的写照。上述人际交往的障碍,并非必然会形成人际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是我们要认识并注意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在现实中国城市社区中,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克服各种人际交往的障碍,形成良性的人际网络,拓宽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3.树立良好的城市社区道德风尚。良好的人际沟通是与良好的道德风尚密切相关的,城市社区的道德风尚则极大地影响着人际交往的质量。现代城市文化的典型特征在于世俗化,它使城市居民在社会评价上摒弃了传统的道德标准,并强化了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这往往会造成个人对社会的疏离。但中国社会有其特殊的文化积淀,如前所述讲孝道、讲礼仪、讲睦邻友好关系等,这类文化积淀今天仍将在城市社区的人际关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城市社会在对传统观念发起挑战的同时,新的道德观念也在孕育之中。由于务实、效率以及生活工作节奏的紧张和生活内容的丰富多彩,加之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人们需要另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这种依赖不是建立在亲情、友情基础之上的,而是一种分工与协作,即互惠、互利、平等和自由基础上的人际往来。人们需要社会秩序得到维护,由此也形成了新的价值判断标准,并需要树立起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的道德风尚。例如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个人的诚信等都是现代社会的道德准则。这些良好的道德风尚,需要全社会倾力营造尤其是在新建社区内大力加以倡导。

此外,城市社区的健康发展,社区居民的良性社会互动和安居乐业,与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物权法》执行之后,政府部门在自身角色转换中还应注重社区的法治化环境和民主管理机制的建立完善。例如,政府应当对于房地产商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制约,维护业主利益免受侵害,同时制定相应政策,协调居民小区内物业管理与业主之间的关系。再如,良好的社区安全环境,可以减轻居民交往上的心理压力,克服不必要的戒备和恐惧。至于社区居民的民主管理,在人际交往上则无疑会促进互动,密切邻里关系,增强社区凝聚力。而城市和谐社会的营造将极大地得益于这种人际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