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政体制对学术改革机制的建议
时间:2022-07-14 09:41:57
导语:教育行政体制对学术改革机制的建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在高校学术教育方面也应当进行相应的改革,构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学术教育机制。在新工科背景下,教育行政体制对高校学术改革机制也应当进入相应的发展时期。教育行政体制对高校学术改革机制进行相应的变革,会更加有利于在新工科背景下产生相应的人才,将培养新型人才与社会创新氛围相结合,更加有利于推动高校学术机制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变革。
关键词:新工科;教育行政;高校学术
我国科技实力不断进步,对科技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促进我国科技实力能够更上一层台阶,就必须将培养科技人才作为高校学术教育的关键。在新工科背景下,教育行政体制对高校学术改革机制也应当进行相应的完善,针对新工科背景下要求的科学技术人才,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的学术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培养有针对性的专业人才。在新工科背景下,教育行政体制对高校学术改革机制的完善工作尤为重要,它关系到未来科技领域的人才培养,关系到未来科技领域的荣辱兴衰。本文主要根据新工科背景下教育行政体制的现状以及对高校学术改革机制的意义和建议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新工科概述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工科专业在国际上表现出对国家贡献的优势越来越大,新工科也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推进国家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国家对新工科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新工科概念在2016年被首次提出,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新工科实践项目的通知,以此来体现国家对新工科的重视程度。2017年,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机制,对新工科人才进行专业的培养,制订专业的教育方案,开拓了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路程。目前,新工科专业主要是指新型、新兴和新生的工科专业。新工科专业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指新型的工科专业,它是指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在以前工科的基础上对这些工科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将传统的工科专业知识同新型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不断适应产业革命的发展,改变以往僵硬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育体制培养更有创造性、更灵活的人才;第二类是指新兴的工科专业,是一种随着新能源和新材料的不断应用而产生的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应用逐渐打开了市场,但是却缺少专业的人才,新兴的工科专业就是教育工作为这类产业培养的专业人才;第三类是新生工科专业,它是在工科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专业,它既保存着传统工科专业的模式和理念,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变革而融入一些新生的工科专业内容和内涵,这种现象的发生都对工科专业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并且逐渐对工科性专业人才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使工科专业的内容更有活力。
二、新工科背景下教育行政体制的现状
在新工科背景下,教育行政体制对高校学术改革机制进一步研究,很多高校都将新工科行业作为研究的主要方面,既在校内对新工科行业的研究进行了深入完善,也与社会上的某些企业进行了合作,促进人才培养更加地立足于实践。在教育机构对高校学术机制进行改革时,很多重点高校都积极响应政策,利用资深的先天优势对新工科人才进行优化培养。现在国家的众多重点高校都将新工科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将新工科人才教育培养放在学校学术改革机制的前端,新工科人才培养类的高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丰富的经验积累,而且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才能满足在新工科背景下社会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1]。我国“985”“211”高校在新工科提出的第一时间就抓住了机遇,将高校学术培养侧重于新工科。随着社会对新工科人才的不断需求,高校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现阶段,各个高校都在新工科背景下对教育行政体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顺应时代的发展,抓住新工科背景的机遇。
三、教育行政体制对高校学术改革机制的意义
在新工科背景下,教育行政体制对高校学术改革机制的建设应当及时地转变改革理念,创新高校学术科研方案,使高校学术教育能够对专业更有针对性,更加贴近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增加学术教育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培养具有创新理念的新时代人才,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推动人才的培养。
(一)响应国家发展战略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进步,科技水平也不断提高,国家为了促进自身综合实力的增强,提出了一系列的奋斗目标和战略布局。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和战略布局的实现,还需要新一代的年轻人来奋斗,我国各高校肩负着对国家人才的培养,必须积极地响应国家的政策,响应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在新工科背景下,教育行政体制在对高校学术机制改革方面还应当更加完善,我国正在迈入科技强国,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众多国家发展战略的提出,国家对新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和专业程度也有了新的要求,高校应该更加注重人才专业的培养,这样才能适应国家发展战略要求,推动我国更好更快发展。
(二)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我国在各个领域都有非常明显的进步和提升,传统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实力增长的要求,我国必须构建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在新工科背景下,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模式已经成为热门选择,新型的工业化和科技将会带领产业结构更新换代。教育行政体制对高校学术机制进行改革有利于各高校培养新工科的新型人才[2]。在新工科背景下,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较少,为了促进新工科的普及以及发挥新工科产业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必须对高校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有针对性地培养高效率、高专业程度的新工科型人才。
(三)提升国际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国际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能够代表一个国家实力的就是综合国力,我国为了提升综合国力,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方案。国际中也有众多的关于提升综合管理的战略计划,比如德国的工业4.0战略、中国的创新驱动战略,都是国家为了提升综合国力的体现。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力体现在技术和人才方面,在新工科背景下,各国十分注重对新工科类人才的培养,拥有较高的科学技术和较多的专业性人才,就代表着拥有了较高的国际竞争力[3]。在新工科背景下,教育行政体制对高校学术机制的不断完善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出具有专业性的新工科类人才,调整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紧跟新工科发展的步伐,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型人才,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四、新工科背景下教育行政体制对高校学术改革机制建议
在新工科背景下,教育行政体制对高校学术机制进行改革,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步骤。它能够更好地培养出顺应新工科背景发展的专业型人才,满足在新工科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因为在新工科背景下不同于在以往的任何一个发展阶段,所以教育行政体制在对高校学术机制改革过程中,也要侧重于对新工科人才的专业培养,各高校要建立针对新工科背景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立完善的、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打破常规的教育模式,因材施教
高校为了培养新的工科专业人才,必须打破常规的教育模式,减少教师根据课本一板一眼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给学生构建一个专属的框架,采取多种方式灵活的授课。另外,要勇于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根据专业教学所需要的环境,可以采取室内教学和室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新工科背景下,社会对新工科型人才的要求已有一个质的飞跃,社会所需要的是专业知识丰富以及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将专业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方便人才对专业知识和工作结合的理解,避免出现知识储备和工作能力相分离的现象。近几年,为了培养更加具有工作能力的新型人才,国家实施了很多关于在校生参与的实验项目或者是工程项目,这些计划有利于培养在校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与实践操作结合的理解[4]。打破常规的教育模式,因材施教,既能够更好地培养新工科型人才,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促进更多人才的培养。
(二)采取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在新工科背景下,教育行政体制对高校的学术改革逐渐步入正轨,但是普遍的现象是存在多种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同的情况。在新工科背景下,社会所需要的新工科型人才是多种多样的,高校采取千篇一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能符合社会对新工科型人才的需求。教育行政体制在对高校学术机制进行改革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多方面的新工科型人才,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要讲究多结构、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要不断更新和改进,千篇一律的人才并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在新工科兴盛的大环境下,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应当全面。教育行政体制在对高校学术机制改革时应当着重培养实用型人才,新工科不同于以往任何形式的产业,它需要有坚实的功底以及可以莅临一线的能力,高校在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时应当注重人才的专业能力。另外,高校在对人才培养模式更新和改进时还应当着重注意人才的道德品格,在新工科背景下,有能力的人会被注意到,但是有能力却没有道德的人,即使被注意到,也会被淘汰。在新工科背景下,需要的是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这也是高校在教书育人时需要重视的地方,在如今浮躁的社会中,对自己工作的热爱也是自己能力的一部分,高校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还要适当激励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兴趣。
(三)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的联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在新工科背景下,各高校应当针对社会的需求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教育行政体制在对高校学术机制改革时应当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将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在社会企业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相结合,从而增强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人单位看重的并不是学生的在校成绩,而是他们在工作中所表达出来的能力。各高校在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联系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在企业实习中累计的经验,从而提升学生在社会中或者是在自己未来的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5]。在新工科提出之前,虽然很多高校也采取企业实习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其实习制度并不是很完善,没有一定的保障。在新工科背景下,对一些实践能力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校不断完善社会实习这一教学模式相关的制度,学校加强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最有保障的实习,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安心地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四)构建国际人才交流中心
现在的国际已经成为一个圈,各国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我国高校也可以与国外合作,构建国际人才交流中心,吸取国外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国内外的文化融合也可以更好地推动人才培养。五、结语在新工科背景下,教育行政体制对高校学术机制改革的探究仍旧不足,高校培养人才对社会进步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在对新工科型类人才培养时应当着重注意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的学习,注重实践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人才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具有重大的责任,只有高校培养出更多的人才,社会才能得到根本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和平,等,产学研合作创新教育提升高校工科教学质量的探索[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112-116.
[2]宋跃,杨雷.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2):11-12.
[3]陆锋,陈桂,林健.自动化特色专业控制类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改革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1(5):58-59.
[4]徐淑华,马艳,刘华波.校企联合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2):10-12.
[5]董明晓,等.地方高校机械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3):31-32.
作者:陈星 单位:华侨大学发展规划处
- 上一篇:应用文写作慕课建设现况研究
- 下一篇: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