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学院报刊质量思考

时间:2022-12-17 03:42:38

导语:行政学院报刊质量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行政学院报刊质量思考

本文作者:唐琼工作单位:四川行政学院

行政学研究范围极广,包括了整个社会事务的管理和政府自身事务的管理。既涉及到中观层次的公共行政的具体模式,还要研究宏观层次的国家治理和微观层次的管理技术与方法,研究的触角延伸至众多学科领域。行政学又是一门开放性学科,迄今为止,已经整合了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环境学等多个学科,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他学科必将不断渗入进来。这就对行政学院学报的编辑在学术导向力、学术洞察力、学术驾驭力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但要对于自己负责的相关专业非常熟悉,对于相关联的其他专业也要有所接触才行,最好能在某一个专业上有自己深入研究,在这个专业领域里达到较高水平。编辑学者化最基本的要求是良好的学识修养,如此才能避免犯某些低级错误。比如一位编辑在编撰文学鉴赏时擅自将诗人笔下的“沙扬娜拉”注解为日本女性的名字,使读者对于诗人的写作目的产生误解。此类事情发生太多因此有些作者评价编辑工作是“去其精华,取其糟粕”,不是把文章越改越好而是“文章改差法”;编辑学者化务必做到真正的“学者化”而不是“伪学者化”。近年来许多年轻博士进入编辑队伍后以学者自居,不埋头学习编辑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而是动辄满口新潮词汇,满脑子西方的前沿理论,编辑的文章让人读不懂,这样的“学者化”应该尽量避免。有人片面理解编辑学者化就要求编辑人员都成为学者,或者达到学者水平才能担任编辑工作,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学者与编辑好比经济生活中的生产商和经销商一样,虽然都担负着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的任务,两者却不可等同视之。试想编辑们都忙着搞学术而把编辑工作当成副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因此正确理解编辑学者化一定离不开这样几个大的前提,一是要放在办好学报的前提之下,离开了这个前提,“编辑学者化”就失去了意义。二是编辑学者化要求在编辑实践中去实现,在搞好编辑工作的基础上再去提高自身专业理论水平。而不是脱离编辑实践去向学者方向发展。三是专业理论水平与编辑学理论水平同等重要,不可偏废。有了专业理论水平才能对于自己负责的学科研究历史和现状清楚了解,对于编辑学理论的把握则是一个编辑必需的基本功。四是编辑学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积累。这是因为编辑学者化的实现需要对于前人和同代人理论成果的汲取,也包括在实践中进行的能量转换。再者,编辑实践不停息,编辑学者化也不会终止,即使暂时到达了较高水准,也不能一劳永逸,因为学科在发展,需要新的理论来解决新的问题,对于编辑会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2007年8月3日,鲁伯特•默多克以50亿美元的价位收购了道琼斯,上演了一场“流氓暴发户娶千金小姐”的戏剧,这场戏剧引出了一个关键词———编辑独立性。众所周知,默多克创造的是功利价值观下的“默多克新闻”,通过政治投机去维护利益至上的自然法则。在默多克看来,新闻、媒体是一个赚钱的行业,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为此社会各界尤其是新闻界对于他收购道琼斯后能否保证新闻自由性和编辑独立性深表担忧。真正引起人们对于编辑独立性这一词语关注还得追溯到2006年的《加拿大医学会杂志(CMAJ)》事件,《加拿大医学会杂志(CMAJ)》事件起因是该杂志发表的稿件遭到加拿大医学会(CMA)主管强烈反对,该刊物编辑在医学会强迫下发表了文章删节本。加拿大医学会(CMA)的做法由于侵犯了编辑独立性而遭到科学界和编辑学界严厉谴责,为了保护学术和出版自由多家顶级期刊撰文声援被解聘的主编。这件事件促使学界和编辑学界真正开始关注编辑的独立性。邹韬奋先生曾经讲过“对于选择文稿,不管是老前辈还是幼后辈,不管是名人来的或是无名英雄来的,只要是好的我都竭诚欢迎,不好的也不顾一切地不用”[2]这反映出一名编辑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因为学报编辑一旦独立评判稿件的权力丧失直接导致的是学术公平受损,学术质量难以保证。只有排除外来因素的影响,切实保证编辑独立性,才能保障学术的公平和质量。现阶段我国学报编辑独立性主要受如下几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是来自体制的约束,我国几乎所有的行政学院学报都是附属于主办单位以行政学院校名+学报的方式,作为一个部门形式存在于机构内部,是典型的“小、弱、散”。长期依附于单位产生的依赖心理使编辑们大多将编辑工作作为“为稻粱谋”的手段,缺乏独立的人格,学术的独立性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其次是本身学识所限,许多编辑人员对自己所分管的专业学术修养尚欠缺,也就是没有掌握到“话语权”,因而无法真正实现和捍卫编辑的独立性。三是经济大潮的冲击,当下学报收取版面费成风,行政学院学报也概莫能外。某些学报几乎已经堕落成敛财工具,文章不论水平,给钱就发。最明显的变化是期数越来越多,页码越来越厚,质量就不好说了。据市场行情来看,省级公开的学报要价在一千以内,核心刊物数千不等,CSSCI等来源期刊那就直逼一万了。这种潜规则的盛行使得刊物质量与经济利益发生冲突,编辑们容易被“金弹”所摧毁,丧失掉编辑独立性。最后是关系稿的压力,这样的压力不仅存在于行政学院学报,可以说是我国现有学报的通病。根据汤姆森路透集团的数据显示,中国的论文数量从2000年的2万多篇增加到2010年的13万多篇。原因是中国大学四五千所,大学教师多达几百万,各类职称评价体系都要看数量,从这些数据就可以看到的市场需求,借用一句广告语:“有市场,就有杀戮”,需求巨大和刊物数量有限造成的矛盾不仅使得版面费风行,人情稿压力更是无处不在,领导、同事、亲友、同学都可能是这关系网中的一员。何谓编辑独立性,世界医学会编辑学会对编辑独立性的定义为:主编对期刊的编辑内容拥有全部的权力。期刊所有者在评价、选择或编辑稿件的过程中,不能直接干预或通过营造一种气氛而强硬地影响主编的决策。主编做出决策的基础应该是研究工作的可靠性及其对期刊读者的必要性,而不是期刊的商业上的成功与否。[3]我国的行政学院学报大多建刊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历史并不长,学报对于办刊理念尚在探索之中。提高编辑独立性首要需要解决的应当就是体制的问题,一提到体制原因涌上心头的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重难返”“尾大不掉”等等句子。中国人口多、地域广,国情复杂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大凡改革与创新涉及的都是利益重新分配与调整,在改革过程中总有小部分人的利益会受到损失。所以学报改革的呼声由来已久,但是成效甚微。有学者建议打破学报“一校一刊”的办刊模式和现有的教职员工学术考评机制,让期刊学术质量不再受高校科研水平的制约,教职员工的学术考评不再仅依赖于高校学报。具体做法是改变“校名+学报”的命名方式,剥离期刊与高校的依附关系,引入相关企业合作与企业合作管理机制,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和集约化管理。[4]二要提高编辑自身素质。行政学院学报的编辑们有的是半路出家,有的是新手上路,面对来稿数量的日益增多和学科发展的不断细化,还有边缘学科出现带来的“知识盲区”问题,都应当通过自身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如果编辑学术水平能够对领域内的研究了然于胸,对于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也很熟悉的话,既能占据一个制高点掌控来稿质量,同时也能构建一个沟通平台与作者良好互动,那么编辑就有能力实现和捍卫编辑的独立性了。三要妥善处理好经济利益关系。版面费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问题,对此目前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坚决抵制,维护学术的纯洁性,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宣布,对大量刊载学术论文的期刊进行监测评估,对学术质量差、靠收取版面费生存的期刊予以停办。另一种说法是干脆给实际存在的版面费正名,多方位开发经济补助与扶持渠道,将一切交付给市场说话。四要杜绝关系稿。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完善管理模式,主管领导和部门要赋予编辑自主性,主管部门和领导不要过多干涉编辑流程、进度和程序。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审稿制度,例如引入双盲审稿制度,不给人情稿以可乘之机。作为编辑要学会善于沟通,处理好人际关系,既不需要得罪人又能维护编辑的独立性。

学报对于主办单位来说是对外宣传的窗口、是提升形象的面子工程,同时也是本校教师的阵地,扮演着多个重要角色。现实情况是其编辑却不一定享受与本校教师同等的待遇,我国的行政学院学报都是附属于行政学院而设的,通常来讲在一个学校里教师是最重要的成员,其余各部门是为教师服务而设的。学报编辑部不管在普通高校还是在行政学院可以说是属于“老、少、边、穷”地区。身处这个管理链里的编辑们宛如温水中的青蛙,日子过得平淡无味但也是衣食无忧,因此容易对工作产生懈怠。编辑工作基本就是收稿、审稿、校稿三个工作流程循环往复,千篇一律,机械性的工作重复很容易造成对工作审美疲劳;并且编辑工作说到底都是为他人作嫁衣,对一篇稿件精益求精反复雕琢数次,其成果基本与自己无关,容易造成工作的虚无感;和各个教研部的教师相比,编辑们的工作相对固定,很少有交流到其他部门的机会,多数编辑差不多数十年呆在一个岗位上。并且主办学校划拨给编辑部的经费十分有限,编辑几乎没有继续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在编辑部呆太久后“闭关”过久导致无法适应新的工作,容易造成对前途的渺茫感。还有当前很多高校的学术成果考核体系都把学术期刊分成了三六九等,只有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文章才会得到重视,在职称评比和年终考核乃至评选先进时都是如此,而非核心刊物上发表一篇文章境遇就大不相同了。学校采取这样的考核无可厚非,因为容易量化,操作简便,但是这种行为导致的后果首先是非核心刊物收不到优质稿件,大大挫伤了非核心刊物编辑的工作积极性,而我国的绝大多数地方行政学院学报的编辑正是处于被挫伤之列。产生上述对于编辑职业的倦怠是学报编辑们心理调适的问题,[5]改善这些心理上的不良反应,来自学校领导的重视是非常关键的。学校领导要将编辑部与教研部以及其他部门等同视之,能够在制度上建立健全岗位竞争激励机制,增强工作活力;严格工作考核与管理,调动编辑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对于编辑部门给予同样参与科研的机会,提供其从事科研的条件。在职称评定等环节上考虑到编辑部门的实际情况在公平原则下制定政策等;要提高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和热忱需要找到对工作的兴趣点,青年编辑们尤其容易在进入编辑行列后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其主要原因是对编辑工作没有深入进去,只是把编辑工作停留在审审稿、改改稿上面,这需要年轻编辑们有座“冷板凳”的准备和勇气,多向前辈大家学习。其实作为一名行政学院学报编辑,每天所接触的稿件所涉及的学科很广,在审稿和交流的过程里已经起到了学习的效果,只要通过自身慢慢的积累,不但工作上得心应手,就是学术研究上因为涉猎广泛也会进步不少;最好能让编辑们“走出去”,例如参加一些关于编辑学理论与编排规范的培训班;一些本专业编辑部门组织的,主要针对编辑的业务技能、策划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的比赛。还有类似于编辑沙龙的活动,每一位编辑都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专业特长,以“艺”会友。一方面拓展了编辑视野一方面给编辑们提供了锻炼的机会,“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形形色色的活动来激发出编辑们的活力与潜力。[6]《行政管理改革》创刊之时,总理指出:“办好刊物,关键要有一个好的编辑部。”只有切实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编辑队伍,才能推进刊物质量,为把刊物打造成精品刊物奠定坚实基础。媒介融合大时代的来临,对行政学院学报编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于转型时期的编辑们必须践行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学习力,开拓视野,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才能应对新的挑战,成为文化创造的真正推动者。而做到这一点,需要多管齐下,既需要一个良性体制环境,也需要主办单位重视编辑们长期发展的需要,最主要的还是编辑们应当练好“内功”,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